较齐全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方法论概念和区别

合集下载

唯物论知识点高二上

唯物论知识点高二上

唯物论知识点高二上唯物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它强调物质世界的实在性,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源,能够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在高二上学期,学生们开始接触并深入学习唯物论的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唯物论知识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对待现实与认识关系的不同观点,它们在对物质和意识的看法上存在差异。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这种区别决定了两种观点对于认识世界和解释现象的方式不同。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例如,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矛盾的存在与斗争;质量互变规律则指出一事物的性质随着数量的积累而发生变化;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出发展的过程中,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但同时也保留并包含了旧事物的一部分。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它运用了一系列的基本范畴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其中包括:矛盾、阶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等。

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它指出一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的对立面,推动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阶级是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往往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则揭示了社会形态的变迁与发展。

意识形态是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表现,它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四、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唯物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一种认识方法,它强调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类社会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等。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由简单的生产形式逐渐发展到复杂的生产方式。

上层建筑则是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制度与规范,它们是为了维护经济基础的存在和发展而存在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看问题的方法的差别
谢谢观赏
对意识的来源有不同的理解
5.区别 (3)机械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 原因在于外力推动。(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 学地看待世界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它们是 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矛盾的、发展的、联系的看问题)
唯物主和唯心主义 的联系与区别
1.唯心唯物的划分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和绝对唯心论)
主要内容: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的第一性,物 质的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三种主要含义: 1.否定物质的存在。 2.神明、理念和精神等起决定作用。 3.心灵是思想观念的根本原因。
3.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主要内容: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 二性,即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理论基础:所有的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 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 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 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 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
4.联系
1.二者均承认意识的作用。 2.均是对于世界本源的探索。
5.区别 (1)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第一性, 物质第二性),主观。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客观。
建立在不同的世界观之上的
5.区别 (2)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心灵的自由创 造物,是自己内心所产生出来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者是绝对精神的 产物,是由神或者一些神秘精神力量在人脑中的反映。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通用课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通用课件

批判与反驳
实证证据的缺乏
唯心主义观点缺乏实证证 据的支持,难以证明其理 论的有效性。
无法解释复杂现象
唯心主义对于一些复杂的 社会、心理现象难以给出 合理的解释。
主观主义倾向
唯心主义容易陷入主观主 义和相对主义的陷阱,导 致价值判断的模糊性。
未来发展与展望
跨学科融合
拓展应用领域
随着学科交叉的发展,唯物主义与唯 心主义的理论可以相互借鉴,形成更 全面的哲学观点。
社会领域的应用
社会学
在社会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 同观点可能会影响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 分析。例如,唯物主义者可能更注重社 会结构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 响,而唯心主义者则更强调社会心理和 社会意识的作用。
VS
心理学
在心理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 观点可能会影响对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 理解。例如,唯物主义者可能更注重大脑 和生理机制对心理的影响,而唯心主义者 则更强调意识和精神的作用。
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应用于 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如人工智能、神 经科学等。
深化研究方法
进一步探索实证研究与哲学思辨相结 合的方法,为哲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THANKS
感谢观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通用 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唯物主义概述 • 唯心主义概述 •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比较 •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应用 •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争议与批判
01
CATALOGUE
唯物主义概述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 物质的产物。它强调客观实在性,反对主观唯心主义。
详细描述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它主 张物质先于意识存在,意识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和表现形式。 唯物主义强调客观实在性,认为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 在的,人的意识只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通俗易懂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通俗易懂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通俗易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个重要的学派,它们之间的区别是非常显著的。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物质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认为人类的思想、意识均是社会物质活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则是反之。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来简单介绍这两个学派的区别。

1. 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

从宏观上看,行星、星系、宇宙等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从微观角度来看,物质也是构成原子和分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全部现象和规律都可以用物质运动的规律来解释。

而唯心主义则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或意识。

看待世界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唯心主义者认为,所谓的物质现象只是在人类意识中的反映,没有人类的意识就没有所谓的物质或世界。

2. 社会的根源及发展:唯物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根源在于产生和发展物质生产力。

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本源动力。

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等都是对生产力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反映和产物。

在唯物主义者看来,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都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演进所推动的。

而唯心主义者则认为,社会的根源在于精神、意识和文化等的发展。

他们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并且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也是由精神、意识和文化等的发展所推动的。

3. 知识的来源: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物质世界并制定一套理论体系,从而得到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唯物主义强调,真实的认识必须基于经验和实验证据。

而唯心主义者则主张,人类的知识和思想是由意识产生的,不必基于任何经验或实验证据。

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想是先于物质世界的存在的,人类的意识能够领悟超越物质的世界。

对于唯心主义者来说,人类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是都源于崇高的感觉和灵感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在哲学上是非常明显的,两种学说的理论观点不同,分别从物质和意识出发来解释世界,从而走向不同的哲学逻辑推导方向,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非常不同的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二)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 物 主 义
唯 心 主 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心外无物”
————(明)王守仁(阳明)
主 观 唯 心 主 义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 宙。 ——(南宋)陆九渊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 合” ——(英)贝克莱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 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 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 《坛经》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下列观点分别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
1、物是观念的集合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2、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3、心外无物
主观唯心主义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客观唯心主义 5、我思故我在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6、 “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 7、气者,理之依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 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 物质第二性)
辨析:
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 是错误的。
(二)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 物 主 义
唯 心 主 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 “水”是万物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 原是“火”。火生气,气生水, 水生土,土又还原成火。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 生成万物的 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早期的 “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 本原的认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代表性的观点如,荀子讲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张载讲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等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其基本特征是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是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基础上,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划分。

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的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如贝克莱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庄子讲的“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如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人为天命所主宰”。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行,理是万物之本”。

两者的主要区别: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概念理念。

2015年军转干考试法律知识之行政法复习必备军转干考试法律知识之行政法复习必备法律概念行政法: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规范的总称。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家们自古以来常讨论的概念。

了解这两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并遵循以下原则以行动响应它们。

一、唯物主义
首先,唯物主义是以客观实在为基础的理论,物质的存在是最终影响人类观念的根本原因。

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形成的,而心理现象是物质性的复杂产物。

这里的物质不仅指外伤物质,而且指物质性的能动原因。

同时,唯物主义认为在同一时期,物质与心理事物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作用,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唯心主义
其次,唯心主义,即以心理现象为基础的理论,唯心主义者认为一切社会现象都是由心理现象来产生的,它认为自然现象的本质是精神的产物。

这里的精神不仅指外出的习俗,还指人的心理活动本身,即指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等内在的动力与外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比
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有着一定的对比,二者之间存在着吸引力与联系。

一方面,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并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另一方面,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强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比,是我们追根溯源、寻求进步的重要本源。

四、结论
综上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家们自古以来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

通过理解这两个概念,人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并有助于我们采取行动来响应这些概念。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通俗易懂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通俗易懂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通俗易懂哎呀,今天咱们聊聊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

其实,这个问题可大可小,但是咱们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聊聊吧。

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呢,就是说物质世界是意识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意识决定物质。

而唯物主义呢,就是说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简单来说,唯心主义就是“我思故我在”,唯物主义就是“一切皆有因”。

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咱们先来看看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者认为,这个世界是由我们的思想、意识创造出来的。

他们认为人类可以掌控一切,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可以创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

这种观点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它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相信自己的意识,而不去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地了解这个世界。

咱们来看看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者认为,这个世界是由客观存在的物质组成的。

他们认为人类应该努力去适应这个世界,而不是试图去改变它。

这种观点的优点在于它更加注重现实世界的变化,而不是过分依赖个人的意识。

这种观点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它可能会让人们变得过于消极,因为它强调的是顺应现实,而不是去创造未来。

咱们该如何选择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呢?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信仰和价值观都是不同的。

有些人可能更倾向于唯心主义,因为他们认为人类的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就可以创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

而有些人可能更倾向于唯物主义,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现实世界的变化,而不是过分依赖个人的意识。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有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关键在于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哎呀,说了这么多,我都觉得有点累了。

不过,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巋然差异。

下次再聊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对。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

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同的表现形态,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不依靠精神而独立存在;人的认识是对事物的反映。

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一般指古代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历史阶段。

如中国古代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或气(阴阳、元气、精气),古希腊用原子、水、火,古印度用“四大”(地、水、火、风)等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

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

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

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天不变道亦不变)(没有运动的物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二元论D、不可知论A项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是物质,显然不符合题意;B项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是精神,也不是题中所犯的错误;D项是否认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和题干所犯的错误无关。

这样将ABD三项排除,正确答案只能是C项。

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

它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和运动的,同时用机械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和过程,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过程归结为数量增减、位置变更,把运动看作是外力的推动,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

也叫机械论。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也叫唯物史观。

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直接归结于物质性东西的哲学学说。

其特点是取消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

19世纪50年代流行于德国。

有的提出物质、力和精神是同一个基本原理的不同表现。

还有的提出精神性的能力是脑物质的分泌物。

法国唯物主义,也称“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主要代表有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

他们反对封建统治,提出彻底的无神论思想,肯定物质世界自身的存在,是当时西欧最进步的哲学。

但他们的唯物主义基本上是机械论的和形而上学的。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相对。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

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精神决定物质;人的认识是先天就有的或在头脑中自己产生的。

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3)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里,而反动的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

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历史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一切外部世界的事物都是我的感觉或感觉的复合或观念的集合,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的存在。

完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荒谬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

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主张有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精神‟或…理‟,认为物质世界是这种…精神‟或…理‟的体现或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

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偶像化,以致陷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客观唯心主义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形式,而宗教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粗俗化的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这就使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观。

同时,由于“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所以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些合理的思想成分绝非偶然,而应视其为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所然。

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

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事物性质的相对性,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

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

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由于它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主观的、任意的,取消了真理和谬误的客观标准,因而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大开方便之门,成为进行诡辩的最应手的工具。

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古希腊的克拉底鲁、19世纪奥地利的马赫等。

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否认事物本身及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稳定性和客观性的思维方式。

其特征是片面强调现实的变动性和不稳定性;夸大认识的主观形式和对历史条件的依赖,否认客观真理;只看到事物和认识中矛盾双方的转化和相互过渡,否认它们的区别和对立,抹杀它们之间的界限。

诡辩论:诡辩论的哲学根源是相对主义。

辩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

诡辩论本身是一种方法论。

更确切地说,诡辩论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哲学基本派别。

它对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作了正确的回答,承认宇宙统一于物质,精神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客观物质世界离精神而独立存在,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唯物主义通常总是反映先进阶级或集团的利益的。

在中国,唯物主义的代表有战国时的荀子,东汉的王充,南朝的范缜,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清代的戴震等。

在西方唯物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古希腊罗马的朴素唯物主义;十六—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十九世纪以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错误地回答了意识和物质即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

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3)相对静止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并非消极保守。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4)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1)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区别,它们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运动规律,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

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惟一形式,是机械论的错误观点;用单纯的生物运动来说明社会运动,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观点。

(2)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存在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