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课文内容提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课文内容提要

第一单元

1.《观潮》

本课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美丽)。作者从声音和样子两个方面来写。声音的变化是:(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如同山崩地裂)。样子的变化是:(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两丈多高的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诗意: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我”反弹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一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

2《走月亮》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阿妈牵着“我”的手,在云南洱海畔的月光下散步的场景。作者不仅用眼看,还用耳听,用鼻闻,用心想,写出了秋虫唱,夜鸟拍翅,鱼儿跃水的夜景图和果子挂满枝头,果香甜的丰收景象。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用(拟人)的手法,形象贴切的勾画了“水塘映月”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温暖的情感。“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用(比喻)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稻田丰收在望的美景。

3.《现代诗二首》

《秋江的晚上》作者刘大白,写了秋江傍晚余晖浸染的绚丽美景。归鸟、斜阳构成一幅晚归图,驮着一词,把倦鸟与斜阳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赋予画面动感,又让画面充满情意,给人想象的空间。倦鸟、斜阳、芦苇构成了一幅瑰丽的秋江晚景图。

《花牛歌》作者徐志摩,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图景,展现了一头可爱俏皮悠闲自在的花牛。

4.《繁星》讲述了从前、三年前、如今三个不同时段,在三个不同地方观赏繁星的情景与感受。

第二单元

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5粒豆》

讲述了豆荚成熟裂开后,5粒豆飞到广阔世界中所经历的不同生活,课文重点描写第5粒豆的神奇经历,它落进顶楼窗子下,一个长满青苔的裂缝里,慢慢发芽开花,带给病床上的小女孩生机和活力。

问: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答:豌豆的生长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小女孩看到它无限的生命力,自己也变得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这积极向上的力量鼓舞着小女孩,给了她希望,病就慢慢的好了。

6《蝙蝠和雷达》讲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受此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使其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

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介绍了20世纪100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透过简洁生动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一幅幅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美好画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诗的运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

答:这句诗形容大雪之后,一夜之间树上到处都是积雪,就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开满洁白的梨花。引用这句唐诗,表明20世纪科学技术发明的内容之多、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赞美了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

第三单元

第9课《古诗三首》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意: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江水受光处呈红色,未受光处呈青绿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令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弓挂在空中。

作者描述了(夕阳西沉,晚霞映江,露珠晶莹,弯月初升)四幅和谐宁静的美景,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高高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庐山之中。

作者告诉“我”们,观察地点和角度有变,所见的景象就各不相同,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进行观察和思考,正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雪梅

宋卢鉞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意:爱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墨客放下笔,难以评议二者高下。其实啊,梅花比雪差了三分晶莹雪白,而雪又输给梅散发出的一段清香。

作者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确做法。

第10课爬山虎的脚

本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怎样往上爬的过程。第二自然段写了叶子的特点,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位置,第四自然段用(触、巴、拉、贴)4个动词写出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第5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

一脚一脚往上爬是怎样爬?

爬山虎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想要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而不是像动物那样有几只脚交替着爬。

11课蟋蟀的住宅

本课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

课文的第2部分从住宅的选址写起,用(对比)的手法,将蟋蟀与别的昆虫作比较,突出蟋蟀选择住址非常慎重,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然后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第五自然段介绍了住宅的外部特点是:向阳,倾斜,便于排水,大小适宜,洞口隐蔽,平台平坦。第六自然段写了住宅内部的特点:光滑,平整,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第七自然段介绍蟋蟀如何修建住宅。作者细致描写了“扒、搬、踏、推、铺”一系列的动作,准确写出了“前足、钳子、后足、后腿”等工具如何协调有序的工作。从“一连看了两个钟头”,“10月”,“秋天初寒的时候“,“一直到冬天”这些词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观察严谨认真,持之以恒,细致入微。

本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洞穴)比作住宅,把他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拟人手法的使用,既逼真贴切的描绘了蟋蟀的形象,又能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以及细致入微的观察给作者带来的乐趣。

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个伟大的工程?

答:蟋蟀的住宅有很多的优点,可以感受到蟋蟀的聪明。对比它们柔弱的工具,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个伟大的工程。

第四单元

12课盘古开天地

《盘古开天地》是中国的创世神话之一,讲述了巨人盘古用神力开辟天地,以身躯化为万物的故事。文章分为4个部分(混沌中沉睡、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为万物)。文章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力大无比的形象,赞美了他(伟大的开创精神和毫无保留献身)的美好品质。

13课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本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不能回来,因此,她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