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区碎屑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第三系碎屑岩储层沉积相特征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第三系碎屑岩储层沉积相特征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第三系碎屑岩储层沉积相特征
王鹏;赵澄林
【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1(025)001
【摘要】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是青海油田三大产油气区之一。

该区第三系碎屑岩
储层主要分布于下干柴沟组(E3)到下油砂山组(N12)地层中,前人认为此地层主要
以河流相和泛滥平原相为主。

对该地区的地面、井下岩性和岩相进一步研究表明,自下干柴沟组至下油砂山组的储集砂体主要为滨一浅湖滩坝亚相和湖泊白三角洲相。

这一结论对正确估算柴北缘地区的第三系油气储量及促进青海油田的增储上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王鹏;赵澄林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3
【相关文献】
1.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新生界沉积相特征研究 [J], 杨永剑;黄柏鑫
2.柴达木盆地北缘红山地区下白垩统碎屑岩沉积相特征 [J], 武天祥;牟中海;薛建勤;吴海欧;周星合
3.江苏高邮凹陷马家咀-黄珏地区下第三系渐新统戴南组和三垛组一段含油气砂体
沉积相特征 [J], 袁义善;朱履熹
4.辽河盆地老第三系深层碎屑岩储层沉积相 [J], 任作伟;李琳;张凤莲
5.柴达木盆地北缘深部碎屑岩储层成岩演化特征研究--以昆特依凹陷昆2井为例[J], 王琪;白斌;李小燕;陈国俊;禚喜准;张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沉积物源分析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沉积物源分析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沉积物源分析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其西部地区的渐新世沉积物源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等地。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岩石成分和气候环境等因素都对沉积物源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影响。

青藏高原是柴达木盆地最重要的沉积物源之一。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最大的高原,其地质构造复杂,包括洛旺错-理塘断裂、昆仑造山带和羌塘北缘等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
单元的巨大强度和多样性贡献了丰富的沉积物源。

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地形和寒冷干燥的气候,形成了悬移质和风沙堆积等全球范围内的特有沉积物类型。

塔里木盆地是另一个重要的沉积物来源。

塔里木盆地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

它的地质构造复杂,包括喀喇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昆仑山脉等。

这些山脉的环境差异和地质构造造就了多样的岩石和沉积物类型,如碎屑岩、火成岩和沉积岩等。

昆仑山是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另一个主要沉积物来源。

昆仑山是亚洲最大的山脉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造山运动区之一。

昆仑山冰川的频繁扩展和收缩产生的冰川沉积物、山地风化产生的碎屑物和风成沉积物等都是昆仑山成为沉积物源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渐新世沉积物源非常多样化。

除了上述三个主要的来源外,还有其他的来源,如沙漠和河流
沉积物等。

这些沉积物从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环境中运输和沉积,形成了丰富的地质记录和沉积物特征。

研究这些沉积物源对了解柴达木盆地的演化和青藏高原的成长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砂岩碎屑组分变化记录的沉积转型事件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砂岩碎屑组分变化记录的沉积转型事件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砂岩碎屑组分变化记录的沉积转型事件马雪;伊海生;夏国清【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10(29)9【摘要】应用砂岩碎屑成分分析法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地区新生代地层进行了系统的物源分析.砂岩组分镜下鉴定和含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砂岩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岩屑类型以沉积岩岩屑为主.镜下识别出一些标志性的矿物和岩屑,它们的出现及其含量在剖面垂向上的变化,指示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地区上干柴沟组与下油砂山组界线附近的沉积物源发生了明显变化,说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在渐新世与中新世之交约20Ma时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沉积转型事件.这次沉积事件在青藏高原北部其他地区也可以找到一系列踪迹和响应,是探索青藏高原北缘构造隆升历史的一个重要界线.【总页数】10页(P1294-1303)【作者】马雪;伊海生;夏国清【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6;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6%P588.21+2.3%P512.2【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在柴达木盆地中的沉积记录 [J], 关平;简星2.川西中段地区砂岩碎屑组分变化记录的沉积转型事件 [J], 钱利军;张成弓;陈洪德;林良彪;徐胜林;欧莉华;张玺华3.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生代沉积物碎屑锆石记录的天山隆升剥蚀过程 [J], 陈熠;方小敏;宋春晖;孟庆泉4.柴达木盆地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砂岩碎屑组分特征及其物源构造环境分析[J], 王涛;刘招君;孙平昌;白悦悦;宋朔5.地震剖面记录的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J], 王亚东;张涛;李仕远;郑建京;郭建明;孙国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北缘深部碎屑岩储层成岩演化特征研究--以昆特依凹陷昆2井为例

柴达木盆地北缘深部碎屑岩储层成岩演化特征研究--以昆特依凹陷昆2井为例

柴达木盆地北缘深部碎屑岩储层成岩演化特征研究--以昆特依凹陷昆2井为例王琪;白斌;李小燕;陈国俊;禚喜准;张瑞【期刊名称】《天然气地球科学》【年(卷),期】2008(19)2【摘要】柴达木盆地北缘昆2井第三系深部储层岩性由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的岩屑砂岩或长石岩屑砂岩组成,而杂基含量较高(一般大于15%)是造成该储层物性先天较差的主要原因。

昆2井经历的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微弱的溶蚀作用,其中,碱性成岩作用控制了储层成岩演化特征,压实作用和不同期次碳酸盐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成岩改造原因。

深部储层N1、E3和E1+2主要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的晚期和晚成岩阶段的A期和B期,其中上千柴沟组(N1)储层为低孔-低渗储层夹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度在0.1%~15.59%之间,平均为7.75%,渗透率在(0.1~37.38)×10^-3μm^2之间,平均为13.23×10^-3μm^2,储集空间以粒间贴边孔为主,适于储集天然气,但也可储集少量石油;下干柴沟组(E3)储层为特低孔-特低渗型储层,孔隙度在2.2%~14.3%之间,平均为5.0%,渗透率在(0.02~5.55)×10^-3μm^2之间,平均为0.58×10^-3μm^2,储集空间以裂缝孔为主,适于储集气态烃。

【总页数】8页(P157-164)【关键词】深部储层;成岩演化;孔隙演化史;昆2井;柴达木盆地【作者】王琪;白斌;李小燕;陈国俊;禚喜准;张瑞【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察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相关文献】1.深埋藏气孔状流纹质熔结火山碎屑岩储层特征与成因分析——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72井区火山岩油藏为例 [J], 肖毓祥;李军;陈再学;丛玉梅;刘小燕2.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昆特依凹陷潜伏Ⅰ号构造昆2井储层微观特征 [J], 陈登钱;李叶平;姚熙海;崔俊3.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6区E1+2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J], 李乐;牟中海;汪立群;徐峰4.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碎屑岩储层成岩相与成岩演化研究 [J], 何周;史基安;唐勇;丁超;张顺存5.南堡凹陷中深层碎屑岩储集层成岩演化特征及成因机制 [J], 王恩泽; 刘国勇; 庞雄奇; 李昌荣; 吴卓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火山碎屑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及沉积特征研究

四川盆地火山碎屑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及沉积特征研究
1 火山碎屑岩储层的形成机理
通过对四川盆地火山碎屑岩的岩心观察和薄片鉴 定可知:该区火山碎屑岩储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埋藏 充填作用、挥发逸散作用、冷凝收缩作用、溶蚀作 用、火山热液充填作用、构造破裂作用、蚀变作用等 等[3]。
(1)挥发逸散作用。岩浆喷溢出地表之后,所喷 出的岩浆中含有挥发成分如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由 于这些岩浆中的挥发成分会产生逸散残留从而在岩石 表层形成或大或小的气孔。挥发逸散作用主要发生在 中基性熔岩、这是因为中基性熔岩层中上部原生气孔 比较多。
(4)火山热液充填作用。当火山的岩浆等物质从 地表喷出之后,挥发份中含有大量铁离子、镁离子、 硅离子,并且热液会慢慢的进入到气孔之间,从而使 得火山碎屑岩岩体的温度降低而发生了沉淀结晶。
(5)蚀变作用。蚀变作用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 类是热液对岩石产生的交代作用,第二类是矿物在表
190
生作用的影响下产生的一些次生变化。但蚀变作用的 影响较小,一方面蚀变作用对火山碎屑岩储层的储集 空间的形成影响较小,另一方面蚀变作用对火山碎屑 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的演化影响也不大。四川盆地地区 火山岩蚀变作用在浊沸石化中的发生比较普遍。
表1 分馏塔操作参数
项目
顶循抽出温 度℃
顶循返塔
冷回流流 顶循流
塔顶温度℃
温度℃
量t/h 量t/h
参数 110-130
65-80
95-105
25-30 550
4.2 对策措施
调整塔顶缓蚀剂加入量。分馏塔顶加注的缓 剂为弱碱性,通过调低加注量,缓蚀剂罐液位由每
班下降3%调整到每天下降3%~4%;分离罐脱液包操 作界位偏高,通过调校界位控制调节阀,液位控制在 20%~40%,修改操作规程,观察酸性水是否含粗汽油;

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古近系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古近系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性 相 对 较 好 ; 者 对 储 层 的 发 育 起 决 定 性 作 用 , 实 作 用和 胶 结 作 用 破 坏 了储 层 的储 集性 能 , 蚀 作 用 和 后 压 溶 破 裂 作 用 改 善 了储 层 的 储 集性 能 关 键 词 : 层 特 征 ; 制 因素 ; 西 地 区 ; 达 木 盆 地 北 缘 储 控 潜 柴 中 图 分 类 号 :E 2 . T 11 3 文献标 识码 : A
0 引 言
柴 达木 盆地 位 于青藏 高原北 部 , 中 国西 部一 是
个大 型 中一新 生 代 含 油 气盆 地 [2 I] -。柴 北 缘 断 陷位
于柴 达 木盆 地北 缘 , 东北 以南祁 连 山褶 皱带 南 缘 的
赛 什 腾 山 、 肯 达 坂 及 中吾 农 山 的南 缘 为 界 , 北 达 西
杨 永 剑 , 家 铎 , 万斌 , 刘 孟 祝 贺
( 成都理 工大 学“ 气藏地质及 开发 工程 国家重点 实验 室” 油 ) 摘 要 : 据钻 井 、 依 测井 资料 , 对岩 心进 行测 试分析 发现 , 西地 区古近 系储层 主要 成 分为成 熟度 较低 的 潜
岩 屑长石砂 岩和 长石岩屑 砂岩 , 次生溶蚀 孔 隙为储 层 的主要 储 集空 间 . 包括溶蚀 粒 间孔 、 内溶孔及铸 模 粒
以阿 尔金 走滑 断层 为 界 , 面与 盆地 的一 里 坪 断 陷 南 和三湖 断陷 的北缘 相接 口。柴 达木 盆地 北缘 西段 白 ] 2 0世 纪 5 0年代 开 始进 行 油 气勘 探 , 先后 在 冷 湖 三 号 、 湖 四号 、 冷 冷湖 五号 有 重要 发 现 , 探 明 了一 定 并 的石 油地质 储 量 ] 。潜西 地 区位 于小赛 什 山前 、 冷

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E3 1碎屑岩的成岩作用及其热力学分析

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E3 1碎屑岩的成岩作用及其热力学分析

l 地质背景及储层基本特征
1 . 1 研 究 区地质 背 景
柴达 木盆地 位 于青藏 高原 北缘 青 海省境 内 , 四周 被祁 连 、 昆仑 和 阿尔 金 等 褶 皱 山 系及 深 大 断 裂 所 围 限 。研究 区 内主要 储 油构 造 为南 北 方 向 的挤 压 应力
①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批准号 : 4 0 5 7 3 0 0 7) 资助 收稿 日期 : 2 0 0 7 - 0 2 - 0 7 ; 收修改稿 日期 : 2 0 0 7 - 0 9 - 2 8
山组 ( N ) 、 上油砂 山组 ( N i ) 、 狮子沟组 ( N i ) 。下干
柴 沟 组 下段 E 储 层 主 要包 括 与河 流 沉 积 、 三角 洲 沉
论分 析 。本 文不仅 对 研 究 区储 集 层 成 岩 作 用 进 行 了
系统 的研 究 , 建立 起 了本 区 的成 岩作 用 序 列 , 而 且 通 过热 力 学方法 针 对有 关 的成 岩 作 用特 征 计 算 出 了相
P 5 8 8 . 2 文献标识码
柴达 木盆地 是 我 国西 部 一 个 重 要 的中 新 生 代含 油气 盆地 。柴 达木 盆地西 部北 区 E 储 层 以碎 屑 岩储
形成 的 第 三 系 隆 起 , 构 造 从 南 向北 主 要 包 括 : 咸 水
泉一 油 泉子一 开 特 米 里 克 、 盐 滩一 油 墩 子 、 红 沟子一
层 为主 , 主要包 括 各 种砂 岩 、 粉 砂 岩 等碎 屑 岩 。根 据
以往 不 同地 区的文 献报 道 , 储 集层 物性 除受 沉积 相影 响外 , 受成 岩作 用 的控 制 亦 很 明显 ¨ J , 然 而 到 目前 为止 , 尚 未有 过 针 对 柴 西北 区 E 碎 屑 岩 成 岩 作 用 的 系统 研究 。另 一方 面 , 国 内外 有关 成 岩作 用 的微观研 究 主要集 中在 讨论 成 岩作 用 的作 用类 型 、 演化 阶段 和 时 间序列 方 面 , 而 缺乏 对成 岩作 用 的系统 的热 力学 理

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潜力及勘探方向

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潜力及勘探方向

探 明率为 1 .%, 有较 大的 资源发现 潜 力 , 中 的比值 ( / HC
找油 气资 源的主要 接替 区 。
TOC) 高达 2% ( 0 好生油 岩下 限为 6 ;有机 质热演 化 %)
第一作者简介 :尹成 明,男 ,工程师 ,在读博士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 、油气资源规划研究工作 。 收稿 日期 :2 0 -0 - 5 06 9 2
摘 要 :通过 5 多年勘探研究表 明,柴达木盆地主要存在第三系、侏罗系两套烃源岩 ,第三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0
总体偏低 ,烃转化率较高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低,主要分布在柴西地 区。侏罗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 ,有机质类型为 I Ⅲ 型,主要分布在柴北 缘地 区。盆地 内具有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类储层 ,碎屑岩储层 是主 要储油层 ,在纵 向上分 I 一 布于侏 罗系 、古新统、始新统 、下干柴沟组下段 、油砂山组 ,在 区域上分布广 泛,以河流三角洲 、滩坝以及水下扇等不 同沉积成 因的砂岩类储层为主。盆地石油总资源量为 2 . 15×1s,石油的探明率 为 1 .%,具有 较大的资源发现潜力 , 0t 53 综合分析提 出了下步勘探 的重点预探 区带有 3 ,即柴西南构造岩性区、狮子 沟一油砂山深层 构造带 、柴北缘的潜伏 构 个
金 山 。盆地东西长 约 8 0 m,南北宽 10 0 k 5k 5 ~3 0 m,总 11 . 烃源 岩 特征 面积 为 1 . 2 1×1 m 0k 。盆地 内发 育 了古生界 、中生界
和新 生界 3 套沉积地层 ,中、新生界 沉积岩分布面积为 在 柴达木 盆地快 速沉 积 、 燥寒冷 、 干 成水环境 等特 9 6 0 m 最大 厚 度约 1 2 0 6 3k , 0 m,沉 积岩 体积约 6 定地 质条件下 , 气具 有不 同的生烃 机理 和演化 程度 。 7 0× 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层的粒径大小对储层性质的影响主要反映在
两个方面 ,一是粒径越细 ,碎屑组分中的岩屑含量越 高 (图 2) ,尤其是浅变质岩及陆源碳酸盐岩等塑性岩 屑的含量也就越高 。因而细粒级储层在埋藏成岩过 程中更易于被压实 ,造成储层物性变差 。同时储层的 粒径越细 ,其抗压性能也随之降低 ;二是在相同的压 实条件下 ,粗粒级储层的孔隙和喉道往往要大于细粒 级储层 ,因而粗粒级的储层性质 (尤其是渗透率 )往 往明显优于细粒级储层 。统计结果表明 ,在埋藏深 度 、填隙物含量以及溶蚀量等基本相似的情况下 ,粉 砂岩储层的平均孔隙度为 13. 45% ,渗透率平均为 12
图 1 尕斯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塑性颗粒含量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定量关系 Fig. 1 Relation between the p lastic grain content and the p roperty of E13 reservoir in Gasi area
2. 2. 2 砂岩粒径对储层性质的影响
粒 。从储层的塑性颗粒含量与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 之间的关系即可看出 ,随着储层中塑性颗粒含量的增 加 ,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明显减小 ,尤其是渗透 率的下降幅度更大 (图 1) 。如储层塑性颗粒含量从 50%增至 55%时 ,储层孔隙度约下降 2. 0% ,而渗透 率下降了约 70 ×10 - 3μm2 。
井号
跃 110 跃 110 跃 24 跃 24 跃 111 跃 111 跃 12 红 20
表 1 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下段不同沉积微相的储层物性对比 Table 1 Reservo ir property com par ison of d ifferen t m icro - lithofac ies of E13 in the study area
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对储层性质有重要的控 制作用 。在柴西南区 ,砂岩储层的碎屑组分和粒径对 储层性质的控制作用更为明显 。 2. 2. 1 砂岩碎屑成分对储层性质的影响
柴西南区第三系的储集砂岩主要为辫状河 三角洲及滨湖沉积体系 ,部分为冲积扇沉积 。砂岩的 成分成熟度较低 ,富含火山岩 、浅变质岩及陆源碳酸 盐岩等各种岩屑 ,其含量可达 40% ~60%。由于碎 屑组分中的塑性颗粒组分的抗压性能较弱 ,在埋藏成 岩过程中 ,这些塑性颗粒易发生塑性变形 ,因而不利
第 4期 马达德等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区碎屑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
591
于储层原生孔隙的保存 。为了说明储层的塑性颗粒 组分对储层性质的影响程度 ,对埋藏深度位于 3 300 ~3 500 m、填隙物含量限于 6% ~10%的尕斯地区下 干柴沟组下段粉细砂岩和细砂岩储层进行塑性颗粒 组分与储层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这里所指的塑性颗粒 组分为火山岩 、浅变质岩及陆源碳酸盐岩等岩屑颗
1 前言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 (简称柴西南区 )具有非常 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 ,它紧邻盆地第三系红狮生油凹 陷和茫崖生油凹陷 ,油源条件很丰富 ;区域上为大型 的 S型走滑 —旋扭构造带 ,构造应力集中 ,有利于油 气聚集 ;该区早期 ( E3 —N1 )构造活动较强 ,构造圈闭 形成较早 ,而晚期构造活动又相对较弱 ,有利于油气 保存 。目前已发现的七个油田主要分布于柴西南区 。 该区是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碎屑岩储层相对发育的 地区 ,分布于七个泉 、红柳泉 、尕斯 、乌南及东柴山等 地区近 2 ×105 km2的区域 ,纵向上碎屑岩储层主要发 育在下第三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下段 ( E13 ) 、上第三 系中新统上干柴沟组上段 (N21 )和下油砂山组 (N12 ) 。 但该区碎屑岩储层的储集性质在时空上变化很大 ,成 为影响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因素 。
表 2 研究区上干柴沟组和下油砂山组不同沉积微相的储层物性对比 Table 2 Reservo ir property com par ison of d ifferen t m icro - lithofac ies of N1 —N12 in the study area
井号
跃中 625 跃 54 乌5 跃 634 跃 62 花 5242 花 5242
1 (石油大学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2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所 杭州 310023) 3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 甘肃敦煌 736202)
摘 要 运用大量的岩矿分析测试资料系统地研究了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区碎屑岩储层性质的控制因素 ,指出沉积环 境 、岩石学特征 、埋藏成岩史 、异常高流体压力和盐湖水介质环境是控制储层成岩演化和储集性质的主要因素 。该区 广泛发育的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的分流河道及滨湖砂坪微相砂岩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本条件 。储层碎屑组分中的塑性 颗粒含量和粒径是储层性质的重要控制因素 ;成岩作用是储层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其中压实作用对储层性质的影响最 大 ,胶结作用仅在局部地区成为重要的控制因素 ,溶蚀作用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 。而储层的压实作用主要受储层岩 性 、成岩胶结强度 、埋藏史和地层流体压力等 4个因素的控制 。岩性是通过储层中塑性岩屑含量随粒径的变化以及不 同粒级的储层具有不同的抗压性等两方面表现出来的 ,成岩期胶结物的发育可以使储层的压实作用明显减弱 ,埋藏史 可以造成储层性质的较大差异 ,而高压地层流体压力可以有效地抑制压实作用的进行 。 关键词 碎屑岩储层 主控因素 柴达木盆地 第一作者简介 马达德 男 1963年出生 博士研究生 油气地质勘查 中图分类号 P618. 130. 2 TE122. 2 文献标识码 A
深度 /m
微相
岩性
孔隙度 / % 渗透率 / ( ×10 - 3μm2 )
胶结物含量 / %
3417 ~3465 3354 ~3417 3612 ~3686 3612 ~3686 3324 ~3393 3324 ~3393 1787 ~1817 3274 ~3305
砂坪 砂坪 砂坪 砂坪 砂坪 砂坪 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
花南 322 花南 322 花南 322
深度 /m
1761 ~1766 1667 ~1756 1445 ~1600 1753 ~1856 1902 ~1937 896 ~911 532 ~541 657. 3~659. 5 685. 4~687. 1 674. 6~677. 0
微相
分流河道 分流河道
×10 - 3μm2 ,粉 —细砂岩储层的渗透率一般小于 100 ×10 - 3μm2 ,而粉砂级储层的孔隙度为 12% ~18% , 渗透率小于 10 ×10 - 3μm2 。河口坝微相的砂岩储层 的岩性以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 ,储层物性与砂坪微相 相似 。 2. 2 岩石学特征是储层性质的重要控制因素

23卷 第 2005年 1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期 月
沉积学报
Vol. 23 No14
ACTA SED IM ENTOLOGICA SIN ICA
Dec. 2005
文章编号 : 100020550 (2005) 0420589207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区碎屑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
马达德 1, 3 寿建峰 2 胡 勇 3 王少依 2 徐 宁 3
前人对柴西南区做过零星的沉积 、储层研究工 作 。雷卞军等 [ 1 ]研究了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下油 砂山组砂岩的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特征 ,同时指出下 油砂山组砂岩以原生孔隙为主 。窦齐丰等 [ 2 ]研究了 红柳泉油田储层沉积相 ,提出该区沉积相为曲流河三
角洲沉积 ,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控制作用明显 。沈安 江等研究了跃进地区 E13 、N1 、N12 碎屑岩储层的基本 特征 。邵文斌等 [ 3 ]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尕斯断陷古近 系和新近系的沉积演化规律与储层的平面分布 。党 玉琪等 [ 4 ] 、金振奎等 [ 5 ]等对古近系和新近系的沉积 相以及相关储集体的基本特征作了分析 。宋明水 [ 6 ] 等从柴达木盆地咸水沉积环境讨论了盐湖盆地对储 层的影响 。以往这些研究侧重于柴西地区古近系及 新近系沉积相的研究 ,或者侧重于局部地区储层特征 的研究 ,而缺乏对柴西南区砂岩储层这一重要含油气 储层的整体研究 。本文利用该区 60余口钻井的测井 曲线 、岩屑录井和岩芯 (岩芯长约 5 000 m )资料以及 大量的岩石铸体薄片 、扫描电镜 、孔 、渗等岩矿测试资 料研究了该区作为主要含油气层系的下干柴沟组下 段 、上干柴沟组上段和下油砂山组的砂岩储层特征 , 第一次从区域上系统地进行了砂岩储层形成主控因 素的分析研究 ,指出了沉积环境 、岩石学特征 、埋藏成 岩史 、地层流体压力和盐湖水介质环境是储层性质的 主要控制因素 ,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地认识和预测柴西 南区砂岩储层的区域发育规律 。
收稿日期 : 2005201231;收修改稿日期 : 2005205210
©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590
沉 积 学 报 第 23卷
2 储层控制因素
2. 1 沉积环境是决定储层性质的基础 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碎屑储集岩岩性特征的
较大差异使储层性质也存在明显差异 。柴西南区下 干柴沟组下段 ( E13 )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和滨湖沉积 , 发育滨湖砂坪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等 储集体 。表 1列出了区内下干柴沟组下段典型沉积 砂体的储层物性 。从表 1 中可见 ,排除胶结物的影 响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岩由于粒径较粗 ,储层物性 最好 ,平均渗透率可达 290 ×10 - 3μm2 ;砂坪微相的储 层物性与岩石粒径密切相关 ,细砂级储层物性最好 , 平均渗透率大于 100 ×10 - 3μm2 ,粉砂级储层在埋深 小于约 3800m 的情况下孔隙度仍在 12% ~16%之 间 ,但其渗透率小于 10 ×10 - 3μm2。
细砂岩为主 细砂岩 细砂岩 粉砂岩 细砂岩 粉砂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