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人工林林冠截留降水分配及养分特征
长沙市郊枫香人工林降水的化学性质

A s at T ecnet t n f 1kn s f hmi l ns( H bt c : h ocnr i so i e c e met N 4一N, O r ao 1 d oc l a e N ;一N, , g C , C ,e Z , n P )i P M , a K, u F ,n M ,b n
K e o ds: c l g yw r e oo y;Liuda b r r s M ;p e i tto q i m a 舢 。 r cpiain;t r u h—al t m — o ;c n e tain o h mi a lm e h o g f l;se f w l o c n rto fc e c lee nt
N 4一N >Z H+ n>N ;一N >K >M O n>Mg>F e>C u>P :h o c nr i so e c e i lm n n s m f w a d b te c n e t t n f h h m c ee e t i t — o n ao t l a s 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
peiit n s m—o n ruhfl eem aue ea ic loet f iu a a fr sn br f hnsa rc t i ,e fw adt o g— lw r esrdi t rf i r qi mbro ̄ a ai s ubo agh pao t l h a nh t af soL d i nu C
中 图 分 类 号 : 1 . : 1.5 4 2 S7 5 2 S 8 5 . 7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3 9 3 2 1 )5 00 —5 17 —2 X( 00 0 —0 7 0
Ch m i a o e te fpr c p t to n a tfc a o e t o e c lpr p r i s o e i ia i n i r i i lf r s f i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总目次(第30卷)

第 2期 目次
油茶 乙酰 辅酶 A羧 化酶 B C亚 基全 长 c NA 克 隆及序 列分 析/ D 谭晓风, 瑶, 蒋 王保明, … … … … … … … 1 等
武汉 市江夏区碳 汇造林基线碳储量 的计量 / 袁传武 , 张 华 , 家来 , ……………………………………………………… 1 张 等 O 桤木无性 系叶片解 剖结构特征与其耐旱性 的研究/ 梁文斌 , 李志辉 , 许仲坤 , ……………………………………………… 1 等 6 五种植被恢复模式 对邵 阳县石漠化 土壤理化性 质的影 响/ 向志 勇, 邓湘雯 , 田大伦 , ……………………………………… 2 等 3
泡桐 速生 丰产 施 肥 技 术 研 究 进 展 / 立 潮 , 晓 芙 , 保 平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 …… ・2 吴 吴 王 等 … 9 敏 , 志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苏 6 南方 主要枣 品种授粉花粉离体培养 的影 响因子研究/ 唐宁浩 , 何 钢 , 思 东, …………………………………………… 4 赵 等 1 P 、 n等重金属对樟树 、 bZ 栾树幼苗生长 的影响/ 王利 宝, 宁华 , 朱 鄂建华 ……………………………………………………… 4 4 红哺鸡竹林地覆盖技术研究/ 方栋龙 ………………………………- - ……………………………………………………… ……・4 8 邵 阳市森林生态 系统净化大气 的功能价值估算/ 马文银 ………………………………………………………………… ……… 5 1 枫香人工林林冠截 留降水分配及养分特征/ 罗 忠, 文仕知 ……………………………………………………… …………… 5 5 岭南 花椒果实精油成分 的分析及对两种蚊虫 的毒杀活性/ 彭映辉 , 张 云, 陈飞飞 , ……………………………… ………江 平, ………………………………………… …… …………… 6 等 5 用 正 交 设 计 法 优 化 枣 树 IS - C 反 应 体 系 / 勤 勤 , 亚峰 , SRP R 原 文 何 钢 , … … … … … … … … … … … … … … … …… … … … 7 等 0 油茶炭疽病拮抗放线菌 的筛选及其抑菌谱研究/ 宋光桃 , 国英 …………・ 周 ……・ ・ ………………………… ………………… 7 5 洞庭湖滩地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 李永进 , 汤玉喜 , 昊 敏 , ……………………………………………………… 7 等 9 四种 暖季型草坪草 的固土性能研究/ 王 丽, 刘卫 东, 静 , ……………………………………… …… ………………… 8 吕 等 3 甲虫 体 壁 薄 膜 结 构 反 射 特 性 理 论 研 究 / 勇锋 , 罗 陈 洪 , 梦冬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 贺 等 辽 宁 省 能 源 消 费 结 构 和 C 2 放 研 究 / 燕 平 , 文 星 , 介 南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O 排 胡 康 何 3 浙江红花油茶水代法制油工艺的初步研究/ 杨 蕾 , 海 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钟 8
鄂东南低山丘陵区枫香种群的天然更新方式与特征

鄂东南低山丘陵区枫香种群的天然更新方式与特征王传华;杨莹;李俊清【期刊名称】《植物学报》【年(卷),期】2009(044)006【摘要】鄂东南低山丘陵区是一个生态脆弱区,枫香(Liquidambar formasana)林是该地区的重要森林植被类型,对于维持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枫香实生和萌芽更新对枫香种群维持的作用,采用样方法研究了该地区枫香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混交林枫香种群的天然更新方式,并采用不同年代伐桩构建的时间序列研究了枫香伐桩的萌芽更新规律.结果表明:(1)该地区的枫香种群由实生和萌芽更新植株组成,但二者的比例在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和枫香林间存在明显差异:(2)萌芽更新可以划分为幼苗萌芽和伐桩萌芽更新2类,其中幼苗萌芽更新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伐桩萌芽更新是对人类砍伐的适应;(3)枫香伐桩萌芽更新存在明显的自疏现象,并最终形成1-2杆的萌代主;与实生幼苗相比,伐桩萌条具有生长迅速的特点.上述结果表明,枫香的实生和萌芽更新共同维持了该地区枫香种群的稳定.【总页数】8页(P710-717)【作者】王传华;杨莹;李俊清【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三峡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宜昌,443000;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枫香天然林及人工林群落特征和生长过程比较 [J], 黄勇来2.浙北低山丘陵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毛竹林降雨化学特征比较 [J], 李谦;王小明;周本智3.鄂东北枫香林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 [J], 侯梅;贺勇;石林曌;余警;吴文昌;吴小鹤;周忠诚;王鹏程4.呼伦贝尔天然沙地樟子松林天敌昆虫种类及种群特征 [J], 葛玉祥;曲海军;张晓林;李志民;孙亚娟;王全森5.江西天然南方红豆杉群落及种群结构特征 [J], 喻龙华;厉月桥;陈珍明;曾平生;张利利;姚甲宝;周新华;刘素贞;邓宗付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枫香景观林造林技术及生长特性

浅谈枫香景观林造林技术及生长特性枫香景观林是一种常见的防护林和观赏林,其绿化效果显著。
为了保证林木的生长和发展,必须选用适合生长环境的树种,采用科学技术进行种植和管理。
枫香是一种乡土树种,适应性强,能在不同类型的土壤和环境条件下生长。
但是,由于其生长速度慢,往往需要进行育苗和人工培育。
培育周期长,成本高。
因此,在选择种质资源时,应根据生产要求和实际生态环境状况,选用适宜的种质资源,进行良好的育苗、成活和早期管理。
枫香景观林造林技术包括:选地、营造地力、育苗、选苗、选配、筹备等方面。
在选地方面,应选择相对平坦,且具备较好的水肥条件和光照条件的土地。
在营造地力方面,应通过耕种,施肥等手段,提高土地的肥力。
在育苗方面,应选用较好的种子材料,采用科学方法处理,进行科学管理。
在选苗方面,应根据生产要求,选用具有良好生长能力,且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种苗。
在选配方面,应考虑种植密度,控制树冠大小,均匀分布树冠等因素。
在筹备方面,应制定详细的造林方案,合理安排时间、人力、物力等资源,确保造林工作的顺利进行。
枫香景观林的生长特性是指其生长和发展的特点。
通常情况下,枫香具有生长速度慢,但树冠形态美,观赏性和经济价值高等特点。
在生长过程中,应及时进行修剪,促进萌芽和分枝,增强树体稳定性,防止树体受风等因素影响而倒伏。
铲除重草,定期施肥,增强根系发育,提高抗逆能力。
另外,应注意灌水,加强树体保护,防止病虫危害。
综上所述,枫香景观林是一种适应性强,观赏性和经济价值高的乡土树种。
在种植和管理过程中,必须采用科学技术和方法,结合实际环境条件,进行良好的育苗、成活和早期管理。
在生长过程中,应正确修剪,注意病虫害的预防,加强树体保护,提高树木的抗逆能力。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穿透水水化学特征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穿透水水化学特征陈书军;田大伦;闫文德;项文化【期刊名称】《生态学杂志》【年(卷),期】2006()7【摘要】对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林冠层穿透水、灌木层穿透水和草本层滴透水中N、P、SiO2、K、Ca、Mg、Cu、Fe、Zn和Mn共10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大气降水养分元素含量不同,各元素各月平均含量按大小排序为Ca>SiO2>Zn>NH4-N>K>NO3-N>Fe>Mg>Mn>P>Cu。
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林冠层穿透水、灌木层穿透水、草本层滴透水中各养分元素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均表现季节动态变化,大多数元素含量增加。
林冠层穿透水、灌木层穿透水、草本层滴透水中各元素各月平均含量按大小排序分别为Ca>K>Zn>SiO2>NH4-N>NO3-N>Mg>Mn>Fe>P>Cu、Ca>K>Zn>SiO2>NH4-N>NO3-N>Mg>Fe>Mn>P>Cu和Ca>NH4-N>K>SiO2>NO3-N>Mn>Mg>Zn>Fe>P>Cu。
林冠层穿透水和灌木层穿透水中Fe,草本层滴透水中Fe、Zn为负淋溶,其余各元素浓度有所增加。
在上述3项中,除NO3-N、Fe、Zn外,草本层滴透水中其它养分元素的富集作用都强于其它2项。
【总页数】6页(P747-752)【关键词】樟树人工林;降水化学;冠层淋溶;养分含量【作者】陈书军;田大伦;闫文德;项文化【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研究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2.23【相关文献】1.杉木人工林不同层次植被穿透水的水化学特征 [J], 伍倩;闫文德;田大伦;梁小翠;王光军2.黑龙江省东部山地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 [J], 赵雨森;辛颖;孟琳3.辽东地区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特征 [J], 廖国莉;段劼;贾忠奎;马履一;苏小珺;何远洋4.南方红壤严重侵蚀地不同恢复年限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 [J], 刘政;许文斌;田地;葛志强;刘骏;胡亚林5.黑龙江省东部山地樟子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 [J], 赵雨森;辛颖;曾凡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枫香人工造林初期效果分析

的乡土树种; 垂直分布在 1 000 ~ 1 500 m 以下的平原、丘陵山谷、山麓,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福 建、江西、广西、台湾等[5]。枫香全株均可入药,含植物药理活性,有保肝、抗血栓、抗血小板凝聚、缓解心 肌梗塞、止血、与细菌壁粘附的作用[6]。枫香秋叶变红,为著名的秋叶造景树种,营造枫香纯林和混交林
既能丰富绿化树种,美化环境,提高森林生产量,又能发挥森林多种效能,改变当前造林树种单一,杉松比 例过大造成的一系列生态问题,促进生态平衡[7]。福建省宁化国有林场从 2004 年开始种植杉木、马尾松
与枫香的混交林,笔者于 2010 年对 2005 年种植的杉木、马尾松与枫香混交林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188. 7% 。Ⅲ级立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株材积、蓄积量分别比 Ⅳ 级立地高出 20. 9% 、19. 0% 、
73. 0% 、88. 0% 。经方差分析表明,胸径、树高、蓄积量在不同立地等级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F胸径 = 21. 82** ,F树高 = 20. 74** ,F蓄积 = 29. 31** ,F0. 01 ( 2,6) = 10. 9249) 。
2 试验方法
2. 1 试验设计与调查方法 2005 年春季,用 1 年生实生苗造林,杉木平均地径 0. 46 cm、苗高 36 cm; 枫香平均地径 0. 66 cm、苗高
56 cm; 马尾松苗木采用容器苗,平均苗高 18 cm。初植密度 3 300 株·hm - 2 ,分别按不同立地质量等级 ( Ⅱ、Ⅲ、Ⅳ类地) 、不同坡向( 阴坡、半阴坡、阳坡) 、不同坡位( 上坡、中坡、下坡) 进行混交造林,混交按杉 木与枫香 3∶ 1 比例,水平带状混交; 并在相同试验条件下营造马尾松与枫香 3∶ 1 水平带状混交林及杉木、 马尾松纯林作为对照。造林当年至 2007 年连续 3 a 在生长季节进行除草、扩穴、培土抚育各 1 次,2008 年 进行劈草抚育 1 次。
关于9种绿化树种林冠雨水截留量的研究

关于9种绿化树种林冠雨水截留量的研究计燕;郭欢欢;宋良红;赵建霞;付夏楠【摘要】以郑州植物园园区内的9种绿化树种为对象,调查标准木的树龄、高度、胸径、冠幅等数据,对林地内外的降雨量进行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林冠截留量和截留率不同,不同次降雨林冠的截留率存在较大差距,9个树种林冠截留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枇杷、龙柏、女贞、白蜡、法桐、黑松、红叶李、国槐、雪松;林内穿透雨量与林外降雨呈正相关,林内降雨量随林外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变化趋势是一致的.%Based on the nine kinds of greening tree species in Zhengzhou botanical garden,the tree-age,height,DBH,and crown diameter of model tree were surveyed.We analyzed the precipitation rainfall capacity and established the regression curve equation.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the canopy interception and retention rate were different among trees.Retention rate existed a large gap among different rain canopy.Nine species of forest canopy interception rate from high to the end were loquat,cypress,privet,ash,platane,black pine,cerasifera,Sophora japonica,cedar.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hroughfall inside forest and rainfall outside forest.【期刊名称】《河南科学》【年(卷),期】2017(035)007【总页数】4页(P1075-1078)【关键词】郑州植物园;林冠截留;模型;绿化树种【作者】计燕;郭欢欢;宋良红;赵建霞;付夏楠【作者单位】郑州市人民公园,郑州450000;郑州植物园,郑州450042;郑州植物园,郑州450042;郑州植物园,郑州450042;郑州植物园,郑州45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31.2大气降水在输入森林植被系统时,由于林冠的影响,被分配为截留量、透流量和干流量3个部分[1].林冠截留降水既是森林水文效应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林地水分循环过程中的重要水文现象.国内外学者在林冠截留降水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2-5].雨水降落到林地时,会通过林冠层、灌草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各层次的依次作用[6],降水通过林地冠层后会形成冠层截留、穿透降雨和树干径流三部分[7].其中,林冠截留是森林分配降雨的首要过程.穿透雨是大气降水穿过林冠空隙进入林内的降水,树干径流是降雨最终沿树干向下流动形成的[8].对不同绿化树种的林冠截留降水截留量进行观测研究和比较分析,能客观准确地体现不同树种树冠降雨截留作用的大小,为绿化应用提供参考.林冠截留降水具有两方面的生态水分效应:一方面使进入林内的水分减少,降低了降水对地表的冲刷作用,有利于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林冠截留的降雨消耗于蒸发,减少了地面的实际雨量和林下土壤水分的有效补充,是雨水资源的无益损失[9].本文主要以郑州植物园园区内的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白蜡(Fraxinus chinensis Roxb.)等9种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林冠截留比较分析,探讨降雨量与林冠截留的关系,为通过树冠截留效果选择树种提供依据,充分发挥绿化树种的林冠截留效果,同时也为城市绿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1.1试验区概况郑州植物园位于郑州市西郊,试验地设在该园的引种驯化区.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东经113°14′,北纬34°43′,属北半球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适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雪.年均气温为14.2℃,7月份最热、平均为27.3℃,极端最高温为43℃;1月份最冷、平均为0.2℃,极端最低温为-17.9℃;≧10℃积温4717℃,年平均降雨量640.9 mm,无霜期220 d,全年日照时间约2400 h.1.2研究材料选取郑州植物园区内9个树种进行林冠层降雨分配研究.这9个树种分别为: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龙柏(Sabina chinensis(L.)Ant.cv.Kaizuca)、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白蜡(Fraxinus chinensis Roxb.)、法桐(Platanus orientalis Linn.)、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雪松(Cedrus deodara(Roxb.)G.Don)和国槐(Sophorajaponica Linn.).对这9个树种分别选取3~5棵作为标准木,并对标准木的树龄、高度、冠幅、胸径等林冠基本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表1).1.3研究方法1.3.1 降雨量在林外的开阔地用雨量筒进行测量,主要统计2016年5—7月份的12次降雨.1.3.2 林冠截留量测定采用水量平衡法[10],计算截流量.在降雨继续期间某时间段内林冠上空的雨量即林外雨量(或实际雨量,或降雨量),从中减去林内穿透雨量和茎流雨量,剩下部分即为树体表面还保留的雨量,即为林冠截留量.由于树干茎流量的测定值较小[11],一般占林地降雨的0.3%~3%[12],还有学者认为,树干茎流量受树干附属物的影响不及1%[13],基本上可忽略不计.林冠截留率[14]为截流量占相应时间内降雨量的百分比.林冠截留量和截留率的公式为:式中:I为林冠截流量,mm;P为林外降雨量,mm;T为林内穿透雨量,mm;S为树干茎流,mm.对于不同树种树冠截留量的测定,是在标准木的树干周围,根据冠幅大小,在东西南北4个方向各平均布设4个雨量筒,每次降雨后,用雨量杯来计算林内穿透降雨量.由于不考虑灌木及草木层的截留影响,所以,要将雨量筒上方影响乔木林冠截留的灌木清除.为减少雨量筒内水分蒸发引起的观测误差,应在每场降雨结束后1 h内,测定林内穿透雨量.1.3.3 数据分析观测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进行处理,利用SPSS 22软件进行方程拟合和参数估算等.2.1不同树种的截留能力比较不同树种的林冠截留量和截留率不同,不同次降水林冠的截留率存在较大差距.在试验的9个树种中,林冠截留率较高的是枇杷、龙柏、女贞和白蜡;其次是法桐、黑松和红叶李;林冠截留率较低的是国槐和雪松.林冠截留效果较好的是枇杷树,说明这种园林植物能够截留较多的雨水.枇杷树的叶片属于大叶厚革质,抵挡雨水的冲击能力强,叶片密实,能够收集较多雨水不易滴落,因此能够截留较多的雨水,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而雪松的林冠截留效果较差,因为针叶类植物的叶面积小,针叶之间的缝隙大,不利于承接雨水.2.2林内穿透雨量与林外降雨量的关系树冠的截留作用会对降雨径流及净化大气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已建立了多种林冠截留模型,包括经验统计模型、半经验性理论模型和机理性较强的理论模型[15-18].其中不少学者在以森林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模拟的经验式中,认为线性式I=a+bP或幂函数式I=aPb能取得较高精度的拟合[19-21].本次试验对9个树种的林内穿透雨量与林外降雨量的关系用这两个回归模型表示,式中P为林外降雨量,mm;I为林内穿透雨量,mm;a、b 为常数.从模拟结果(表3)来看,两个模型R2最小为0.638,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不错,除女贞外,其他8个树种用幂函数拟合效果比线性拟合效果要好;两个模型Sig.取值最大为0.049,均小于0.05,其中雪松和女贞的线性和幂函数拟合模型的Sig.取值相对较高,为0.01~0.05,其他树种多数取值为0,说明两个模型都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林内穿透雨量随林外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两个回归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9种不同树种林内林外降雨的相互关系.不同树种的林冠截留量和截留率不同,不同次降雨林冠的截留率存在较大差距.9个树种林冠截留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枇杷、龙柏、女贞、白蜡、法桐、黑松、红叶李、国槐、雪松.通过对9个树种林内透雨量与林外降雨量的关系回归模型可以看出,林内透雨量与林外降雨量呈正相关,林内透雨量随林外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树种的截留量、截留率与树种的林冠特征有关,但林冠截留能力不仅与林冠的胸径和冠幅有关,还受到其他林冠特征因素的影响.9个绿化树种中雪松的胸径和冠幅仅次于法桐,但是其林冠截留能力最弱.调查发现,雪松为针形叶,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这种形态结构显然不利于雨水在枝叶间的存留,造成林冠截留降水能力较弱.枇杷和女贞的胸径和冠幅居中,但是其林冠的截留能力最强.调查发现,枇杷和女贞两个树种枝叶茂密,叶片革质,且相对较大,利于雨水在枝叶间的存留.【相关文献】[1]马雪华.森林水文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2]崔启武,边履刚,史继德,等.林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J].林业科学,1980,16(2):141-146.[3]郝帅,张毓涛,刘端,等.不同郁闭度天山云杉林林冠截留量及穿透雨量特征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9,32(6):917-923.[4]范世香,高雁,程银才,等.林冠对降雨截留能力的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2):200-204.[5]张光灿.树冠截留降雨模型研究进展及其述评[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4(1):64-68.[6]王云琦,王玉杰.森林溪流水质的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3,1210(4):242-246.[7]时忠杰,王彦辉,徐丽宏,等.六盘山华山松林降雨再分配及其空间变异特征[J].生态学报,2009,29(1):77-84.[8]裴铁凡,郑远长.林冠分配降雨过程模拟与模型[J].林业科学,1996,32(1):1-10. [9]王金叶,于澎涛,王彦辉,等.森林生态水文过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0]曹云,黄志刚.长江防护林—樟树林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5):603-608.[11]马惠,张洪江,王伟,等.重庆四面山不同森林类型林冠的截留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8(6):108-114.[12]张焜,张洪江,程金华,等.重庆四面山暖性针叶林林冠截留及其影响因素[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10):33-35.[13]殷晖.森林植被林冠截留降水模型初探[J].现代园艺,2012(8):149.[14]李秀博.贡嘎山地区四种植被类型林冠截留特征及其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0.[15]王彦辉.刺槐对降雨的截持作用[J].生态学报,1987,7(1):43-49.[16]高雁,宋丹丹,程银才,等.雪松对降雨截留容量的试验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37(1):160-162.[17]钱金平,王仁德,白洁,等.太行山区不同人工林林冠截留降水的比较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2,32(4):164-167.[18]李奕,蔡体久,满秀玲,等.大兴安岭地区天然樟子松林降雨截留再分配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2):40-44.[19]孙庆艳,余新晓,杨新兵,等.密云水库集水区防护林不同树种林冠截留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3):73-78.[20]党宏忠,周泽福,赵雨森.青海云杉林冠截留特征研究[J].土保持学报,2005,19(4):60-64.[21]温远光,刘世荣.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降水截留规律的数量分析[J].林业科学,1995,31(4):289-298.。
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特征

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特征伍倩;闫文德;赵亮生;邓湘雯;宁晨;项文化【摘要】林冠对降水的截留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平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分循环和水资源管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杉木是我国特有的速生商品材树种,研究杉木人工林各生长阶段的林冠截留,能更好的了解杉木各生长阶段的水循环过程以及涵养水源的能力.以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第Ⅲ集水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小集水区径流场综合试验法对1983年至2007年杉木人工林幼龄阶段、中龄阶段及近熟阶段3个不同生长阶段的林冠截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林不同生长阶段年均截留率分别为:幼龄阶段26%、中龄阶段27.86%和近熟阶段29.47%,3个阶段的截留率季节变化规律相似,但在降雨量较小的月份,近熟阶段的截留率明显高于幼龄阶段.(2)在雨量级小于1.0 mm时,3个阶段林冠截留率都较高且无明显差别,均在86%以上;在1.0--2.0mm雨量级时,3个阶段截留率与雨量级小于1.0 mm时均大幅降低,但3个阶段截留率物显著差异,幼龄阶段48.1%、中龄阶段48.7%和近熟阶段47.1%;在进入2.0-4.0 mm雨量级时,3个阶段截留率差异较大,幼龄阶段30.5%、中龄阶段38.4%和近熟阶段44.1%,近熟阶段的林冠能截留住更多的降雨;当降雨量大于100mm时,3个阶段林冠截留率又无明显差异截留率均低于10%.(3)Fan模型对各阶段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的模拟较为理想.【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6(036)013【总页数】10页(P4131-4140)【关键词】杉木人工林;降雨量;林冠截留;模型【作者】伍倩;闫文德;赵亮生;邓湘雯;宁晨;项文化【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沙410004;城市森林生态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04;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林业科学研究所,兰州730070;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沙410004;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会同418307;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沙410004;城市森林生态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会同418307【正文语种】中文林冠是森林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和最活跃的界面层,通过遮荫、截留降水和蒸腾蒸发等作用参与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循环[1],林冠截留作为水文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降雨在到达地面过程中发生的第一次水量分配[2],它不仅影响降水的重新分配,还可以对降雨产生滞留作用及影响雨水中营养元素的输入等[3],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水文功能之一,在森林生态系统文循环中占居重要地位[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7— 2X(0 0 0 0 50 6 39 3 2 1 )20 5 —5
Ca p nt r e to nd c ng s i t i nt c nc nt a i n no y i e c p i n a ha e n nu r e o e r to s
2 1 年 2月 00
枫 香 人 工 林 林 冠 截 留降水 分 配及 养分 特征
罗 忠 , 仕 知 文源自( 南 林 业 科技 大 学 , 南 长 沙 4 0 0 ) 中 湖 1 0 4
摘 要 : 采 用 定 位 研 究 方 法 , 据 2 0 年 5 到 20 根 07 月 0 8年 3月 的 观 测 数 据 , 长 沙 市 天 际 岭 林 场 枫 香 人 工 林 生 态 系统 对 的降 水 再 分 配 中养 分 输 入 进 行 了 研 究 。 果 表 明 : 外 降水 、 透 水 中 以C 结 林 穿 a含 量 最 高 ; 干 茎 流 中NH” 一N 的含 量 最 树 高; NH” N、 O 一N 、 C 、 Mg C 、 n含 量 在 穿 透 水 和 树 干 茎 流 中呈 上 升 趋 势 , 中Mn含 量 增 加 幅 度 最 大 ; N P、 a K、 、 u M 其
Ke r s Liud mb rf r sn ln ain;t r u h al tm f w ;n tin o c n rto ywo d : q i a a o moa ap a t t o h o g fl;se l o u re tc n e ta in
林 冠 截 留是森 林 生态 系统 养 分循 环 和 水 文 学过 程 的重 要环 节 , 气 降水经 过林 冠 截 留后通 过穿 透水 大
se lw n aLiuda a omoa a pa tto nCh n s aTin in o e ty fr i a g h u ig t ep ro tmfo i q i mb rf r s n ln a in i a g h a ji gf rsr a m n Ch n s ad rn h e id l
F 、nC e Z 、 d元 素 含 量 在 穿 透 水 和 树 干 茎 流 中呈 下 降 趋 势 ; 水 再 分 配 过 程 中各 元 素 含 量 随 着 降 水 量 的 增 加 而 降 低 。 降
关 键 词 : 枫 香 人 工 林 ; 透 水 ; 干 流 ; 分 浓 度 穿 树 养
中 图分 类 号 : s 1. 752
t r u h a lwh l t a fNH” 一 N st e h g e ti t mf w.Th o c n r t n f h o g fl i h t e o wa h i h s se l n o ec n e t a i so o NH” 一 N ,NO 一 N , P,Ca , K , Mg,Cu a d M n i c e s d i h o g f l a d s e l w. Th n r a e i o c n r to f M n i t e h g e t n n r a e n t r u h a l n t mfo e ice s n c n e tain o s h ih s.
i iud mb rf r s n ln ain i in i n o etyf r n aL q ia a omoa apa tt nT a jl gf rsr a m o i
LU O Zho ng,W EN Shiz — hi
( n r lS u h U nv r iy o o e t y a d Te h o o y,Ch n s a 4 0 0 ,Hu a Ce t a o t i e s t fF r s r n c n l g a gh 1 0 4 n n,Ch n ) ia
Abs r t:Lo a e o e v to m e hod tac c t d bs r a in t w a us d o s e t m e s r nu ren s on e r ton n ai a1 t ou aue t i t c c nt a i i r nf l, hr ghf l nd al a
第3 0卷
第 2期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n r l o t ie st fF r sr o r a fCe ta uh Un v riyo o ety& Teh oo y S c n lg
Vo . 0 NO. 13 2 F b 2 1 e . 0 0
Ho e e w v r,t on e r ton hec c nt a i s Fe,Zn an e r as d i h ou d Cd d c e e n t r ghf l a d s e fow . The c nc nta in fa leem e t al n t m l o e r to o l l ns i hr ughf la t m fow ci ed w ih n r a e i a nf l. nt o al nd s e l de ln t i c e s n r i a 1
f o ay 00 t M a c 2 8. The e u t s w e h t c nc ntaton of rm M 2 7 o r h 00 r s ls ho d t at he o e r i Ca a t hi w s he ghe t n anf l nd s i r i al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