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诗画观差异的原因—李品珠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诗歌和绘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中西文化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比较研究中西诗画关系,探讨两种艺术形式的异同与相互影响。
中西诗画的异同从创作媒介上来看。
中文诗歌主要通过文字来表达艺术意境,而西方诗歌则更注重韵律和声音的表现。
而绘画则使用视觉形象来表达艺术观点。
这些不同的创作媒介决定了中西诗画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中西诗画的历史渊源也存在差异。
中国有着悠久的诗画传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诗人往往将绘画作为诗歌创作的灵感和题材,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图》即是诗人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西方绘画的历史起源较晚,大约在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兴盛,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顶峰。
相比之下,西方绘画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
中西诗画的创作理念也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诗画追求的是“以诗达画”,即通过文字来描绘画面,创造出诗意的绘画作品。
而西方绘画更强调光影和透视的表现,追求真实感和写实性。
中西诗画的创作理念差异使得两种艺术形式在审美观点上有所不同。
中西诗画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也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诗歌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物生活为题材,注重意境的抒发。
而西方诗歌更注重个体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
相比之下,西方诗歌较为个人化,更加强调个体的情感抒发。
而绘画方面,中西差异更明显,中国绘画追求的是意境和气韵的表达,注重笔墨和构图的运用。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形式和逼真度的表现。
中西诗画在相互影响方面也有一定的交流。
中国古代有不少融诗画于一身的艺术家,他们通过诗歌来描绘自己的绘画作品,或通过绘画来表现诗意。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就是一位著名的诗画合一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与诗歌互相影响,共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西方艺术中也有一些诗人也是画家,例如著名的将著名的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就以他的画作和诗歌而闻名。
中西诗画虽然是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但在创作媒介、历史渊源、创作理念、题材和表现形式以及相互影响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交流。
中西方审美差异问题论述

中西方审美差异问题论述中西方审美差异是指中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评价标准的不同。
以下是对中西方审美差异问题的论述:1.文化传统与历史背景:中西方审美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种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美学观念和审美价值观。
中方审美观念常强调内敛、含蓄和隐喻的表达方式,而西方审美观念则更加注重个人表达、直接性和自由。
2.价值观与信仰体系:中西方审美差异还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在中方文化中,人们普遍注重和谐、平衡和自然,尊重传统和家庭价值。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由、创新和独立思考被重视,强调个体的表达和多样性。
3.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偏好:中西方审美差异还体现在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偏好上。
中方文化倾向于使用象征性的意象和富有禅意的表达方式,如中国传统绘画和诗词。
而西方文化更注重现实主义和个体情感的表达,如写实绘画和情感诗歌。
4.美学标准与审美标准:中西方审美差异还涉及到对美学标准和审美标准的不同理解。
中方文化更注重整体和谐、内涵和意境,而西方文化更强调技巧和创新,对于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的表达更为重视。
5.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中西方审美差异的形成也起到一定影响。
中方文化普遍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艺术和审美的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
需要强调的是,中西方审美差异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普遍趋1/ 2势。
在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审美趋同和相互影响也在逐渐增加。
同时,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偏好也会因个人经历、教育背景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2/ 2。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中西诗画关系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诗与画的联系和互动方式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比较的角度分析中西诗画关系,探究其共性和差异。
一、中西诗画关系的共性中西方的诗画关系都有着相似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享艺术语言中西方的诗歌和绘画都有着自己的艺术语言,包括主题、手法、意象和艺术形式等。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诗画的艺术语言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体现了艺术家的认知与感受,对于人类文化意义深远。
2、相互启迪与影响中西方的诗画关系也存在相互启迪与影响的情况。
在中国文化中,诗人与画家之间的关系紧密,例如唐代王维、董源和宋代苏轼、米芾等,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常常涉及画面,而在绘画创作中则常常融入诗意。
同样地,在西方文化中,莎士比亚的诗歌和雪莱的画作亦常常联想到彼此,而此种影响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中更为显著。
3、艺术与人文精神的共同体现无论是中西方的诗歌还是绘画,它们都是艺术与人文精神的共同体现。
诗画作品代表着人类智慧和情感,是文化人类精神财富的珍贵遗产。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通过诗画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诗画创作反过来也反映着当时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
同时,也激发人们追求美好人生、提高自我修养的动力。
1、不同的理念基础中西方在思想、哲学和审美观念上有着不同的基础。
在中国文化中,诗歌和绘画的整体认知从深入视觉和心理感受中得到技艺的突破和提高。
而在西方文化中,诗与画相亲,起初的关系常常出现在文学创作领域,而后成为了视觉艺术的线索。
2、不同的审美风格中西方文化中,审美风格各不相同。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以笔墨、造型和意境表现诗与画创作的信息,追求意蕴深邃,即从形式之上深入内容之中,不仅追求美的情感表达,更加看重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学问内涵;而在西方文化中,注重创新,强调互动、个性与开放,着重发现作品的独立性。
3、不同的表现手法中西方文化中,表现手法也分别不同。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

中西诗画关系比较研究诗和画是人类表达情感、思想和艺术之美的两种重要形式。
在中西文化中,诗画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西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中西诗画的历史渊源、创作特点、审美观念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比较研究,以探讨中西诗画关系的异同,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
一、历史渊源比较中西诗画的历史渊源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中国的诗画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殷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诗画艺术体系。
诗歌在中国古代已有很早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而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中国古代诗人以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画家则以绘画来表现他们对自然、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感悟。
而在西方,诗歌和绘画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历史轨迹。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西方诗歌以史诗和神话为主题,而绘画则以雕塑和壁画为主要表现形式。
中世纪时期,西方的诗歌和绘画受到了宗教的影响,以宗教题材为主要内容,艺术风格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诗歌和绘画才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开始了独立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开创了新的绘画风格,推动了西方绘画的发展。
中西诗画的历史渊源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都表现出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的共同特点。
诗歌和绘画在中西文化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类文明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创作特点比较中西诗画在创作特点上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风格。
中国古代诗画的创作主要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注重意境、氛围和情感的表达。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古诗为主,内容多表现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文字简练、意境深远。
而中国古代绘画更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象的表达,主要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要题材,艺术风格以写意和工笔为主。
而西方诗歌和绘画的创作特点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生活体验和社会现实的表达。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一、审美观念比较1.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美是秩序、和谐和完美的体现,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将人的自由和尊严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些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追求艺术作品的理性与规范。
而在中国,审美观念则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中国绘画更注重情感的内省和灵气的意境。
2.中西方绘画审美观念差异还体现在形式表现上,西方绘画更强调透视、光影和人物肖像的写实性,重视画面的视觉效果和形式结构。
而中国绘画强调线条的流畅和笔墨的意蕴,注重画面的氛围和意境,追求意境的超脱和内涵的深远。
二、技法运用比较1.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追求画面的形式结构和视觉效果。
西方绘画技法多样,素描、油画、水彩等媒材丰富多样,强调透视、色彩和光影的运用。
在技法上,西方绘画更强调观察和写生,希望通过准确的表现来传达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三、题材表现比较1.西方绘画在题材上更加多样化,人物肖像、风景画、宗教题材、历史题材等应有尽有,西方绘画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追求个体的英雄主义和人性的深刻表现。
西方绘画在题材表现上更加开放和多元,艺术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表达需求选择不同的题材进行创作。
2.中国绘画题材多以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为主,注重意境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中国绘画更注重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感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传统中国绘画题材内容丰富,但相对受制于传统文人审美情趣的影响,内容呈现出相对稳定和传统。
四、总结中西方绘画美学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源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在审美观念上,西方绘画追求理性、规范和理性的秩序美,追求人的自由与尊严;而中国绘画强调情感的内省和灵气的意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技法上,西方绘画强调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和视觉效果,强调观察和写生;中国绘画则注重笔墨的意蕴和意境的抒发,强调笔墨的功力和情感的表达。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观念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对中西绘画之差异进行浅析的详细内容。
一、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1.视觉表现手法:中西绘画在视觉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注重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表现来塑造形象,强调物象与人心的内在联系。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透视构图、色彩运用和光影效果等,追求更贴近物象真实表现的效果。
2.表现主体的差异:中西绘画对于主体的选择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选择寓意深远、抽象而有诗意的表现主题,如山水、花鸟等。
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以人物为主题,注重描绘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状态。
3.意象与象征的差异:中西绘画在意象与象征的运用上也有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常使用诸如松树、竹子、莲花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来表达深远的哲理和情感。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通过具体的物象来传递信息和观点,例如使用具有特定寓意的花卉、动物等。
二、审美观念的差异1.审美价值观的不同:中西绘画的审美观念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强调以抒发情感、表达内心感受为主要追求;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观念”,追求以观众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为中心,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
2.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绘画在审美取向上也有一定差异。
中国绘画偏向于写意和韵味,注重通过简洁的笔墨和造型来表达情感与意境;而西方绘画则偏向于写实和细致,注重通过细腻的技术手法和准确的细节塑造来展现世界的真实与多样性。
三、题材选择的差异1.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注重点:中西绘画在题材选择上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强调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感悟;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来体现艺术家的思考和观点。
2.社会与个体的关注焦点:中西绘画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关注焦点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往往关注社会整体和集体,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与责任;而西方绘画则更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的情感表达。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这些历史和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情趣。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艺术形式上,也体现在观念和情感上。
本文将就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进行全面分析。
一、艺术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在艺术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古代,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
西方艺术以写实主义和透视原理为主,追求形式上的真实和立体感。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是以人体解剖学和透视原理为基础的。
而中国古代绘画则更加注重表现情感,强调意境和空间感。
中国古代山水画和花鸟画重在情景的描绘和意境的渲染,通常体现出一种抽象的审美情趣。
西方有雕塑艺术,而中国则有陶瓷艺术和传统的中国式山水园林。
当代艺术中,中西方的艺术家们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巨大差异。
西方的现代艺术更加偏向于激进的表现形式,例如废铁雕塑、行为艺术等,这些表现方式更加强调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关注。
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则更加偏向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表达,在中国当代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传统文化符号和元素,例如中国的传统山水画、国画、水墨画等。
二、美的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的美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美学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表达,认为美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强调审美意识的主观性。
而中国古代美学强调整体和谐,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中国的美学观念一直注重道德伦理,儒家文化中有“礼乐尚节俭,以观德行”的观念,这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标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仅注重技巧的表达,也注重内在的道德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内在的美学追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例如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意境和空间感,而西方风景画更加注重写实的绘制。
中西方文化的宗教和哲学背景也对美的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基督教文化强调个体与神的关系,因此西方艺术往往带有宗教色彩,例如基督教教堂中的壁画和雕塑。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是建立在不同文化背景基础上的,因此与观赏者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社会价值等密不可分。
在审美观的形成中,中西方由于各自文化的差异,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体系和审美观念,导致两者对视觉艺术的欣赏和评价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 艺术表现形式中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追求现实的写实性,注重细节刻画,日常生活是创意灵感的重要来源,西方艺术家追求自由、创新、个性、审美的强烈个人主张,在艺术创作中能够突破传统束缚,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更注重形式的象征性和意义的隐喻性,艺术家注重表达人文精神,不只是作品本身,还包括作品的神韵、灵气和内蕴。
在中式笔墨画中,注重留白和修辞手法,突出意境和意义的汇聚,极力追求“笔如行云、墨似浮云”,使作品达到象神合一的境界。
2. 艺术取向中西方在艺术创作上具有各自独特的取向。
西方艺术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文化价值的差异与多样性。
在西方艺术中体现了人文主义和尊重人性发展的思想,崇尚自由、个性、人道主义精神,追求艺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注重道德教化和人伦关系的体现,强调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的传承,追求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境界。
在中国水墨画中,表现的不仅是物象,更是释放情感和表现心境,艺术家注重通过表达人文精神,突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内涵。
3. 对美的理解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在对美的理解上也有所不同。
西方艺术追求秩序和对称,注重理性的思维方式,更在意形式和色彩的组合,提倡对美的形式理解和分析,认为艺术应该是一种通过形式展示对明确的真实性的美的表达。
而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艺术家的灵魂和意境,注重重情感和表现主义,注重艺术家感性的表达和审美情趣,艺术品体现出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总之,中西方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是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所决定的。
西方艺术更追求形式上的即时性和感性体验;而中华传统文化更注重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概论》期末论文中西方诗画观差异的原因——以苏轼莱辛为例姓名:李品珠学号:0917072 年级:2009级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安静摘要:中西方比较诗学的探讨研究由来已久,由于文化差异,双方对于艺术(诗学艺术)的看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文将通过不同的历史背景、中西方艺术实践差异和传统美学差异等反面以苏轼和莱辛为例来分析产生中西方诗画观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虚;实;苏轼;莱辛;诗画;美学中国古代文人画中往往都是诗画共存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是古代著名诗画家王维提出的。
而苏轼是最先提出“诗画一律”观点的诗人,他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个方面确立了以诗画“一律”、诗画“略同”为核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
而18世纪德国美学家莱辛在其著作《拉奥孔》中从媒介、题材以及审美感受三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特殊规律,同时提出了诗与画的不同美学原则以及艺术规律,批判了“诗画一致”说,提出“诗画异质”的观点。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产生这两种不同的诗画观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莱辛提出这种诗画观是处于资本主义在欧洲蓬勃兴起的18世纪,此时在西方美学哲学当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康德的唯心论,莱辛站在新兴资本主义的立场,反对以温克尔曼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以诗画比较的问题为切入口,对“静穆美”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批判,认为它代表了冷漠、矫揉造作、脱离现实的创作风格,容易使艺术家脱离现实斗争,不利于启蒙运动的发展。
他主张诗画分离,提倡文艺创作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正是要同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古典主义划清界限,显现出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强烈要求。
“诗画异质”是对传统美学观念的冲击,对叙述动作诗歌的推崇正应和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改革运动。
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诗画一体”观念的提出者苏东坡并没有像莱辛一样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
一方面,当时宋代的文化状况奠定了他这一文艺思想的基础。
当时的王安石变法不过是封建王朝一次内部改制,并不像十八世纪的欧洲那样是对整个封建制度的彻底破坏。
崇尚自然、个性自由的晋人以独特风骨孕育出全新的山水画和山水诗,经过诸多大家的浸染丰富,到了唐代更是出现了王维这样诗画具擅的文人,更大程度地促进了山水诗画的发展。
苏轼所处的宋代是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极发展期,赵宋王朝对文人空前甚至于绝后的温和态度对文化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甚至最高统治者也亲历其中,大昏君宋徽宗赵佶更是以翎毛丹青和瘦金体书法称绝于世。
另一方面,也是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
创作实践的高度发展,多种艺术门类的融合,自然要带来艺术理论的变革,此时此刻具有极高艺术才能和敏锐力的苏轼自然对“时局”有所察觉,所以顺应文化发展的潮流,提出了“诗画一体”的观点。
二、中西方艺术实践的差异(一)、诗歌中国传统诗歌很少描绘具体故事、事件,叙事往往只是作为抒情、“造境”的辅助手段,占绝大多数的是抒情诗,它们总是与自然山水相连,借物抒情,寄情于景,追求的是诗的“韵味”。
“史诗在中国可以说不存在,中国诗,尤其是西晋以后的诗,向来偏重静物描写,与莱辛的学说恰好相反。
”①中国传统的诗画艺术及其理论中往往以“意境说”为其精髓。
诗歌要追求所谓意境、滋味,所以中国传统诗歌很少去叙述故事,抒情诗占绝大多数,而且此类抒情诗也通常并非一味地主观抒情,总是以某类客观物体为媒介,这在《诗经》中就有体现。
莱辛所说的“诗”指的是西方史诗或曰叙事诗和带有情节性的戏剧。
西方传统的诗画艺术理论是以“模仿说”为核心的,尤其是诗,创作上以叙事性、情节性、动作性为主要特征。
“绘画的理想是一种关于物体的理想,而诗的理想却必须是一种关于动作 (或情节) 的理想。
”②西方的史诗或曰叙事诗和戏剧都是以再现、描述为主的, 抒情诗则以表现、咏怀为主;前者强调客观真实性,后者强调主观真实性;前者突出典型中的共性,后者突出典型中的个性。
在史诗中是寻找不到中国诗那种情感的,荷马的史诗主要是在叙述故事情节,其中很少有独立情感的显山露水,只可能在叙述表达中见出创作者的个性。
他们的目标是模仿自然,而中国抒情诗的内容则主要是诗人与自然之间滋长出来的情结。
(二)、绘画在谈到中西绘画的差异时,宗白华指出:“西洋传统的油画填没画底,不留①朱光潜:《诗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②莱辛:《拉奥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77页.空白,画面上动荡的光和气氛仍是物理的目睹的实质,而在中国画上画家用心所在,正在无笔墨处,无笔墨处却是飘渺天倪,化工境界。
”中西绘画在“虚”“实”上的不同侧重,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传统绘画不注重形似,而是同中国诗歌一样,追求“神韵”,着力创造一个诗意的艺术空间,关注的是景物的诗意表达。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居首要地位的是山水写意画,这种山水画不着力描摹自然景观,追求的是画的“境界”。
谢肇淛《五杂俎》中写道“今人画以意趣为宗,不复画人物及故事”③,如此看来山水写意画在传统绘画中就往往居首要地位。
因为中国这种山水诗并非着力详描自然山水风光,所以其本质上是一种写意画,也是抒情性的。
“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④,因此苏轼也才从二者内容、意境等方面提出了“诗画同律”。
西方的绘画多半取自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创作上注重逼真的描绘。
他们将绘画艺术与科学联姻, 运用“光影素描法”、“几何学透视”等绘画原则尽可能地写实。
“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
⑤中国绘画的象真程度是远不如西画的, 但其笔墨中拥有西画所无法拥有的美学上的独立性,这就为画家在线条的组织变化中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创造了可能性。
宗白华先生曾就中西画的空间意识作过比较, 指出中国画对空间的态度正是“纵身大化, 与物推移”的表现, 而西方的透视空间则与“浮士德的追求无尽”相类。
⑥同时,将艺术视为镜子,是一个典型的欧洲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柏拉图将艺术视为镜子,从中看到了艺术是现实的影子,从而形成了主导西方艺术界的模仿说或者再现说。
西方绘画追求真实地摹仿自然。
它们的共同点是以人的行动为其表现对象。
同时也由于诗歌和绘画都是摹仿人的动作,才更显示出西方诗歌和绘画各自作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差异。
所以莱辛提出诗宜于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而绘画只能通过捕捉动作的瞬间来暗示它的前后过程,这一点正是莱辛提出诗画界限说的艺术实践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诗画艺术以“意境”为追求目标,诗与画都讲求“品味”、“气韵”,而不重于再现具体的物象。
西方传统的诗画艺术理论以“摹仿说”为核心,要求诗歌和绘画都再现人物的行动。
从中西诗画本身的区别中, 不难得出③谢肇淛:《五杂俎》,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版,卷七.人部三.④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⑤达·芬奇:《画论》引自戴红英:《中西艺术绘画比较》,2009年,第2页.⑥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这样一个结论: 中国诗的重情性与中国画的主观抽象性的特殊品质使它们具有了融合的可能性条件; 但西方的绘画因与科学的联姻, 而难免失却了与文学的紧密结合。
苏轼和莱辛各视己域,均以中西方各自的艺术实践和相关理论为基础,这是造成二者诗画观不同的重要原因。
三、中西方美学传统差异的原因中国是身处大陆的农业国家,与大自然的关系十分紧密。
中国人热爱自然、赞美自然、感受自然,中国诗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大自然神奇力量,大自然往往被看作是富于生命的现象,大自然的一切生息变化都是宇宙生命的律动。
作为客体的自然也就逐渐由生活的对象变为审美的对象,使中国诗画艺术被放置在人与自然融合、同一的观念氛围中。
而作为主体的人与万物一样生活在这个充满生命气息的宇宙当中,他就不能凌驾于万物之上,中国诗强调审美主体“人”与审美客体“自然”的互相融合、彼此契合。
中国古代哲学家以“默而识之”的态度去对待世间万物,而庄子就提出“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点。
主体心灵的无限与客体自然的无限合二为一、豁然相通,人可以凭自身的感觉直接感知和把握宇宙万物的意蕴,领会大自然永恒的律动,这种中国诗画艺术在形式与精神上的融合、汇通,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下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西方远祖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城市的繁荣,数学自然成为了他们掌握世界的方法。
如果说中国抒情艺术是通过自然去表现人的情感的话,那么以叙事传统为主的西方艺术则主要通过人去再现人的生活,表现“人”对“自然”理性的认识、科学的分析和强力的征服。
西方文化中的自然仅仅是人活动于其间的背景和环境,在神话和宗教的时代,神便是人的对象化,人物成为一切艺术的主角而将自然挤到次要位置,故而大自然就很难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西方牢固地形成了“物我对立”的意识, 艺术家只停留在对自然的模仿上, “人”与“物”、“心”与“境”对立而视, 或以小己体合于宇宙, 或思戡天役物, 申张人类的权力意志。
人与自然对立的宇宙观,决定了西方传统诗画艺术的独立性,从而导致了诗画艺术在表现和功能上的分离。
由此可见,中国诗画与西方诗画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类认知自然的方式,是中西方相异的文化精神及哲学理念的典型体现,因此二者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路。
苏轼与莱辛各自带着中西方对主客关系不同的认识来关照艺术,以中西方不同的美学传统来分析诗画,得出的结果必然有所不同。
两者的理论中分别积淀了中西方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理论形态上的差异。
四、结语综上所述,我们从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苏轼“诗画一律”和莱辛“诗画异质”说产生的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方民族审美心理等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
但由此观之, 中西美学上的“诗画一体”和“诗画异质”并不矛盾, 二者均是建立在符合自己的时代风调和民族文化品格的基础之上, 内容呈现出差异性也是在所难免的, “合时代性”是二者共同的品格。
站在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度上, 我们惟有将两种观念更好的融合, 才能促成诗画美学理论的更新, 从而推动艺术创作实践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1]王韶华.苏轼“诗画一律”的内涵[J].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1期:77-83页.[2]傅怡静.异文化的结晶:莱辛与苏轼诗画异同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年,第2卷(第1期):55-60页. [3]彭铎.中西美学中的虚于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8卷(第1期):25-31页.[4]吕睿.中西诗画观的异同比——以莱辛与苏轼的诗画观为例[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33-35页.[5]王瑞.莱辛与苏轼诗画理论之比较[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7卷(第4期):64-67页.[6]王瑞.论莱辛《拉奥孔》中“诗”与“画”的界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101-104页.[7]陈冰、葛桂录.“诗画同律”与“诗画异质”——苏轼和莱辛诗画观的历史文化内涵比较[J].淮阴师专学报,1993年,第15卷(第4期):71-74页.[8][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七.人部.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9][德]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1981.[10]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朱光潜.诗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5页.[12]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