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看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的答题思路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解题思路摭谈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解题思路摭谈【关键词】高考现代文阅读“作用题” 解题思路在高考现代文的考查中,有一类题型较为常见,那就是“作用题”。
这类题目在每年各地高考题中出现频率较高,属于比较“稳定”的题型,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很多考生反映在刚接触这类题时发现自己写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相去甚远,总是“不在一条平行线上”。
不少学校的高考复习资料中都有对此类题的解题方法的总结,但大多概括程度不高或涵盖要点不全且内容繁琐,学生不容易记忆,答题又常常丢三落四。
针对这一情况,本文着重从设题角度和答题思考角度两方面,以历年各地高考题为例,具体说明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一、“作用题”常见的题目表达形式和设题角度及范围1.“作用题”常见的题目表达形式主要有:“……有什么作用(起什么作用或对表现……有什么作用)?”问题变式有:①为什么这样写?②写这一内容的用意(意图)是什么?③删掉这部分内容可以吗?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作用题”设题角度及范围主要有:①标题的作用;②句、段的作用;③文中某些内容的作用;④修辞的作用;⑤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⑥不同人称的作用;⑦环境描写的作用;⑧人物的作用;⑨插入内容(某一事件、史实或诗句等)的作用。
二、“作用题”的答题角度及应注意的问题解答“作用题”时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出发,每个角度又包含多个不同的方面,大体上包括以下内容:1.内容上的作用(1)从提问的对象出发,切勿将问题复杂化。
提问的对象“本身”,就是解读文本最基础的一步。
任何一道“作用题”,无论它的题目问的对象是什么,这个对象本身所写的内容、给我们最直接最客观的信息,往往就是答案之一。
如2012年高考上海卷《冬阳·童年·骆驼队》第7题:“第⑥段划线句的作用是什么?”迅速查找文中划线的语句: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要点及思路

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要点及思路作文:1.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直入主题、开门见山、点题(不超过4行)2.中间:环境描写(景物描写)2-3处、人物描写、事件记叙3.结尾:点题、议论抒情、升华主题4.全文不少于700字。
5.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使用修正液(带);透明胶带少用或不用,动作要轻。
6.注意审题极其重要!一、记叙文(小说):概括文章内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环境描写①交待时间地点②突出环境(景物)的……特征③渲染了……的气氛④衬托了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心理、气质等⑤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插叙的作用:①交待……的背景②为下文……做铺垫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渲染了……的氛围,如美女蛇的故事)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丰富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补叙的作用:(同插叙的答题思路)①内容上②结构上③情感上④主题上⑤效果上: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4.标题的作用、含义标题的作用:(一)内容上:①交代时间、地点、描写对象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概括本文的中心事件(二)情感、主旨上:④点明(暗示)文章的主旨⑤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三)结构上:⑥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四)语言表达效果上:⑦点出标题本身所含的修辞⑧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对题目的理解(妙处)=标题的作用+标题的含义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点出修辞)二、散文:1.线索:行踪、情感、具体的人(如以某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事(如范进中举)或物(如孤独的风筝)2.标题的作用、含义3.句子的作用、含义4.主旨(情感)的归纳与总结划线句子(段落)的作用:内容上、情感上、结构上(开头、中间、结尾)、表达效果上。
三、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析语言第一段的作用: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引出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特征)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引出下文的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说明方法:举例子:列举了……的事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列数字:列举具体的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打比方:把……比喻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比较:把……与……进行对比,突出地说明了……分类别:将……进行分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引用说明:引用……的话(道理),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画图表:运用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词语能否删去:不能删去,表限制、强调、范围、原因、程度,+词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删去后的影响+与事实不符(过于肯定、绝对),所以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归纳总结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归纳总结(1)从阅卷看,考生答题的突出失误是:答不准,答不全,答案乱。
究其根本原因,无外乎就是没有读懂文章,不会审题,不会表达,不懂阅读规律与答题技巧。
(2)程序:浏览→ 看题→ 细读(友情提示:题目本身就可以帮你理解文本,把握重点、探究主旨)(3)重视审题:几问?问点?(4)规答题:几问几答,抓住要点,分点作答,突出要点,适当分析,字数适中(5)题型:①词语含义与赏析;②句子含义与赏析;③段落作用;④筛选;⑤概括(一段、几段、全文);⑥主旨;⑦手法(描写、修辞)。
重点是句子题;概括题;筛选题。
现代文涉及的思维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总—分,表—里,浅—深,果—因,现象—本质,物质—精神,形—神专题一散文分析作品结构题一、整体思路:简析时先答出运用了什么结构思路(结构类型:总分、总分总、分总),然后再具体分层答层意。
二、照应:首尾、题目、文中前后句的照应;铺垫三、过渡(承上启下)四、线索、伏笔、悬念五、记叙的方法、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六、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伏笔、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题文照应、铺、铺垫、点面结合、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七、构思技巧:文眼、以小见大、线索、情节、形散神聚、点面结合、悬念、意外(逆转、戏剧性、欧·亨利笔法)、巧合《五三》P246后表二、文学作品构思技巧六、作用类(涉及:容上、结构上、特殊表现手法)题目涉及到结构(一)文首1、结构和思路:①点明主旨,总领下文;②引出描写对象,为下文做铺垫;③点题,交代起因或缘由。
2、容:考虑句子本身表达的意思,与写作对象和主旨的联系以及对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用。
3、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要考虑富有特色的语段(如反衬、对比、比喻、),要结合这些特殊性答出妙处,如引人入胜,自然的引出下文,吸引读者,与下文构成对比、抑扬,激发读者深思,或交代文章写作思路等。
(二)文中容上;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完整版)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答题技巧“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提问变式:1)为什么这样写?2)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3)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①首段的作用②末段的作用③中间段的作用④第二人称的作用⑤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⑥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⑦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⑧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⑩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行文段落类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一、首段的作用高考试题展示08年江苏卷《候银匠》:小说开头第2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07广东卷《泥泞》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5山东卷《溯源》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05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第18题: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探寻一.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例: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高考现代文阅读设题思路及解题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设题思路及解题技巧未2008-03-23 0009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设题及解题思路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要点:(1)理解: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筛选信息(2)分析: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理清思路(3)鉴赏: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一、语言修辞题型1、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操作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
具体来说,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答题步骤:动词类: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类: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类(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思路: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现代文阅读“作用和好处”题答题指导

现代文阅读“作用和好处”题答题指导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罗秋菊“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级。
作品的基本特征是指作品就整体而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最重要的特点,比如作品的体裁、叙述方式、语言风格、时代特征等等;表现手法则指作者为强化表现效果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各种表达技巧和方法。
这一考点能体现出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同时,它有着较强的包容性,从语言特征到篇章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都被纳入它的命题视野,考查的方式也十分灵活,并且体现出了较强的综合性。
在这一考点中,问某方面有何“作用和好处”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2005年全国各地各省市16套高考语文试卷中就有11套直接考到此种题型。
2006年全国卷Ⅰ、安徽卷、重庆卷、江西卷、山东卷、湖北卷都涉及了此题型。
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1-5中,关于“作用和好处”的课后练习也是不在少数。
下文略举几例:必修1:《华罗庚》练习二、请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说说它们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
必修2:《渐》练习二、课文引用了“抱犊跳沟”的故事,这种写作手法对于说明“渐”的道理有什么好处?必修4《拿来主义》练习三、揣摩下面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分别指出它们各自使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作用。
必修5:《城南旧事》练习二、《麻雀与小孩》和《送别》的歌声反复出现,请结合故事情境,比较小英子在不同歌声中的情感反应和心理变化。
你能领悟这两首歌在整个故事的叙事中所起的作用吗?而纵观广东省近四年来的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中有2年的试题出现了“作用和好处”题型。
2007年其它省市的命题也有不乏此种类型的题目。
(1)2005年高考试卷第17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2007年高考试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3)2007年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作用和好处”题答题指导

现代文阅读“作用和好处”题答题指导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罗秋菊“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级。
作品的基本特征是指作品就整体而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最重要的特点,比如作品的体裁、叙述方式、语言风格、时代特征等等;表现手法则指作者为强化表现效果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各种表达技巧和方法。
这一考点能体现出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同时,它有着较强的包容性,从语言特征到篇章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都被纳入它的命题视野,考查的方式也十分灵活,并且体现出了较强的综合性。
在这一考点中,问某方面有何“作用和好处”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2005年全国各地各省市16套高考语文试卷中就有11套直接考到此种题型。
2006年全国卷Ⅰ、安徽卷、重庆卷、江西卷、山东卷、湖北卷都涉及了此题型。
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1-5中,关于“作用和好处”的课后练习也是不在少数。
下文略举几例:必修1:《华罗庚》练习二、请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说说它们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
必修2:《渐》练习二、课文引用了“抱犊跳沟”的故事,这种写作手法对于说明“渐”的道理有什么好处?必修4《拿来主义》练习三、揣摩下面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分别指出它们各自使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作用。
必修5:《城南旧事》练习二、《麻雀与小孩》和《送别》的歌声反复出现,请结合故事情境,比较小英子在不同歌声中的情感反应和心理变化。
你能领悟这两首歌在整个故事的叙事中所起的作用吗?而纵观广东省近四年来的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中有2年的试题出现了“作用和好处”题型。
2007年其它省市的命题也有不乏此种类型的题目。
(1)2005年高考试卷第17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2007年高考试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3)2007年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览1一、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
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
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二、认真审题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
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
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高考看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的答题思路
摘要:本文针对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的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的设题类型,将其归纳成三大类、十个小点,并提出相应的答题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作用题”;答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72-02
“作用题”在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考生的答题情况却不容乐观,往往只抓住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或者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答案写得面面俱到,生怕遗漏了一两点。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抓好”作用题”的复习应该引起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
笔者以近几年高考试题为例,将现代文”作用题”大致归纳成三大类、十个小点,细说其答题思路,希望能给大家复习备考带来帮助。
1.考查句段的作用
作用题,一般可从结构、内容以及情感三方面来组织答案。
句段在文章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开头、中间和结尾。
位置不同,作用有别。
1.1句段在开头。
其作用有:开门见山,点明主题,总领下文,引出话题,为下文写某一内容做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能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例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2010年
全国卷ⅱ第14题)
结合句段在开头的作用和文本的内容,答案可以组织如下。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点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②内容上:展现了深沉的思想、饱满的情感。
③情感上:奠定了文章的抒情基调。
1.2句段在中间。
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如:
例2.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2011年上海卷第9题)
第⑥段在文中中间,主要起到过渡和照应的作用;同时,还要考虑反复这一手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从回忆又回到现实生活;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又见鹭鸶》。
②情感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
1.3句段在结尾。
有呼应上文、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和升华情感等作用。
例3.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2011年四川卷17题)明确文章最后一段的一般作用,再结合画线句子所叙述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不难写出答案。
参考答案:以勉儿泪落铃铛这一想象生动的细节描写收束全文,呼应题目,深化主题,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抒发了勉儿对爸爸的怀念和伤痛之情。
2.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选文以散文和小说为主。
因此,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两种情况: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1在高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散文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散文往往会着重描写某一景物,一般来说,这一景物,在结构上往往是作者行文的线索,在情感上是作者抒情的载体。
例4.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010年北京卷17题②小题)
《海棠花》是一篇散文,从结构上来看,全文是以花行文;从情感上来看,作者是借花抒情。
因此,答案可以表述如下。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②情感上: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
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例5.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说明。
(2009年湖北卷16题)
《书房的窗子》也是一篇散文,文章由窗子的作用,写到喜欢北窗的理由。
因此”窗子”是行文的线索。
通过”书房的窗子”来表明作者的人格和生活态度。
试题问”窗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考查目标明确,不必再考虑其在内容上、情感上的作用,只回答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即可。
参考答案: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
②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描绘想象中北
窗的景象。
2.2在高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小说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和深化作品主题等。
例6.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2010年安徽卷12题)
安徽卷所选用的文学类阅读文本,是许辉的一篇题为《碑》的小说。
结合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文本具体内容,答案可以表述如下:
参考答案:①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②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的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3.查技法的作用
技法,就是文中使用的某种写作方法。
这是常考的考点,几乎每年各省(市)命题都有涉及。
解答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具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3.1手法的作用。
修辞手法的作用,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都有涉及。
运用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
例如比喻能够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拟人赋予物以人的形态情感,具有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意趣横生的妙处;排比具有增强气势,节奏鲜明,长于抒情,感染力强等优点。
例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2009年全国卷ⅱ第17题)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
好处是: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
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具体而形象地揭示和提升。
③作者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岳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2顺序的作用。
文章在叙事时,根据需要可以采用顺叙、倒叙和插叙等不同的叙事方法。
顺叙的好处是叙写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条理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的好处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例8.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09年全国卷ⅱ第14题)
结合插叙的作用、句段的作用和文本的具体内容,答案可以表述如下。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
②结构上:为下文描写岳桦做铺垫。
3.3肖像描写的作用。
例9.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0年山东卷第20题)
这一题的设问具体细致,目标明确,只问肖像描写在结构上和内
容上的作用,一般来说,只答这两点就可以了。
但是肖像描写是一种手法,它对表达内容,即刻画刘四爷的性格有其独到的作用和效果,这一点还不能忽略。
否则,就会思考不周密,答案要点写不全。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一段对刘四爷的概括叙述,引出下文虎妞这一人物形象。
②内容上:突出刘四爷的虎气。
③手法效果上:运用肖像描写使这一形象更鲜明生动,具体可感。
3.4叙事人称的作用。
对人称的考查,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常见题型。
在行文叙事中,作者常会根据内容,情感等表达需要来选择、变换人称。
使用第一人称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真实、亲切的感觉;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是能增强亲切感,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用第三人称的优点是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地反应客观内容。
例10.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10年全国卷ⅰ第16题)
这篇文章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结合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作用以及文本的内容,答案可以表述如下。
参考答案: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相互交叉使用的情况。
②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营造了一种真实、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3.5引用材料的作用。
一般来说,引用可以起到如下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增强内容的真实性与知识性;充实文章
的内容,强化作者的观点等。
例11.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0年广东卷第20题)
结合句段及引用的作用,答案可表述如下:
(1)结构上:①照应上文,与上文形成对比,说明新能源之所以无用武之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人观念守旧,怕麻烦,怕承担风险。
②引出下文有关新能源亟盼世人理解、社会支持、法律保护的内容,从而说明为自然争取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的重要性。
(2)内容上:充实文章的内容,曾强文章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说服力。
从上述示例中可以看出,”作用题”设题类型和答题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考生在答题时需要根据试题的设问情况,全面考虑,综合运用,使答案臻于准确和全面。
如果设问细致单一,就在所问的范围内作答,不必旁逸斜出做无用功,浪费高贵的答题时间。
另外,涉及写作技法的考查内容很多,限于篇幅,其作用应全面复习,本文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