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氟尿嘧啶与Zn~(2+)配位选择性的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一种含有5-氟尿嘧啶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一种含有5-氟尿嘧啶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含有5-氟尿嘧啶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杨洪霞,沃金善,韩淑红,韩淑燕
申请号:CN201410070625.5
申请日:20140228
公开号:CN103948688A
公开日:
2014073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药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5-氟尿嘧啶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在治疗癌症,优选为结肠癌中的应用。

所述药物组合物,由0.1~1重量份的5-氟尿嘧啶和10~30重量份的中药提取物组成,所述中药提取物由5~10重量份的石决明、15~30重量份的人参、15~30重量份的茯苓、3~6重量份的白芍和3~6重量份的川芎制成。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能够大大降低5-氟尿嘧啶的副作用,极大增强5-氟尿嘧啶的疗效,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为现有技术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对促进人类健康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申请人:杨洪霞
地址: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16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5-氟尿嘧啶与Zn~(2+)配位选择性的理论研究

5-氟尿嘧啶与Zn~(2+)配位选择性的理论研究

程序完成,N O分析 由N O .“ B B 5 t】 0 完成。
2 结 果 与 讨 论
21 几何 结构 . 由单 体 与 配 合 物 几 何 结构 图 ( 】 可 见 ,Z 2 F2 图 ) n+ l键 .
胞靶分子,且抗癌活性显著增强 ,因此研究 5F -U与金属 离 子 的相互作用对于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存在和运输形式, 而 进 了解其 高效抗癌机 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对主族 金属离子
此体系在 B L P63G dp水平上全优化 ;为研究基组大小 3 Y /-I (, )
对 体系 的影 响 ,在 B L P63 1 (,) 上 全优 化 ,频 率 分 3 Y /.1G d 水平 p 析表 明所 有 结构 均 为稳 定 结构 , 全部 计算 由 G US IN0 [】 A SA 3‘ 。
e s n il o e s e t l. ar Ke r s B3 YP 5 f o o r cl Zn NBO y wo d : L ; - u r u a i l ; ;
5氟尿 嘧啶 ( .U)能 抑 制 胸腺 嘧 啶 核 苷 酸 合成 酶 的作 . 5F 用 , 干扰 D NA 合成 ,是 临床 上 常用 的抗 肿 瘤 药 物之 - [ 。 张 贵珠 等 【研 究发 现 金 属 离 子配 位 的 5F 更 易 于达 到 癌 细 。 】 -U
63 1 (,) —1G dp水平 一计算 Z 2离子与 O6l位点配合物 稳定化 k n+ F2
能 绝 对 值 更 高 , 分 别 高于 O 位 点 配合 物 8 I、4 . J o, 。 7 3 83 / l km
长为 222 . A,明显高于 Z 。 O 与 z 。-9( 5 n+ 6 _ n+ 0 分别为 1 8 、 . 0 8

5-氟尿嘧啶现代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5-氟尿嘧啶现代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5-氟尿嘧啶现代给药系统研究进展5-氟尿嘧啶(5-Fu)是药典收载的抗肿瘤经典药物,作用于DNA合成期,对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等消化系统癌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卵巢癌、宫颈癌、绒毛膜上皮癌、膀胱癌也有一定疗效。

但是,5-Fu口服吸收不规律,且副作用较大,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共济失调等,严重者甚至发生血性下泻而死亡。

为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疗效,国内很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将其制成不同的剂型,本文按不同剂型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 微球或微囊将药物包裹在不同载体材料制成的1~250 μm的微球中,能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作为药物载体,要求微球本身无毒、无抗原性、性质稳定。

5-Fu微球及微囊的载体材料主要有可生物降解的白蛋白、明胶、聚乳酸、壳聚糖、聚丙交酯等。

1.1 白蛋白微球白蛋白微球是以牛血清白蛋白为载体制成的球状制剂,其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并具有缓释作用和靶向性。

徐希明等[1,2]采用乳化热固化技术制备氟尿嘧啶白蛋白微球(Fu-BM)。

以粒子(粒径0.05)。

经过优选制得的Fu-BM,扫描电镜观察呈规则球形。

粒径范围为0.15~0.98 μm,跨距为0.65,平均粒径0.56 μm。

载药量、包封率分别为6.13%和90.38%。

此外,徐希明等还通过在Fu-BM 的表面偶联2-亚氨基-2-甲氧基乙基-1-硫代-β-D-半乳吡喃糖苷,制备了氟尿嘧啶半乳糖化白蛋白微球(Fu-GBM)。

制得的Fu-GBM多呈规则的球形,粒径范围为0.35~2.17 μm,跨距为0.80,平均粒径0.90 μm,糖密度为23.7,载药量为4.86%。

程耀等[3]利用半乳糖酰化壳聚糖衍生物包复的Fu-BM,采用了乳化-交联固化法,分别以均匀设计和单因素处方分析优化了该制备工艺,然后在其表面通过静电作用力包裹壳聚糖衍生物,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确定最佳包裹条件,优化后的制备条件为:5-Fu浓度10 μg/mL,W/O体积比1/20,戊二醛加入量1.0 mL/100 mg牛血清白蛋白,固化时间4 h,衍生物包复时间10 min,衍生物浓度2%,冰醋酸浓度2%。

5-Fu对NKG2D配体MICAB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的开题报告

5-Fu对NKG2D配体MICAB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的开题报告

5-Fu对NKG2D配体MICAB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5-氟尿嘧啶(5-Fu)是一种化疗药物,常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包括结直肠癌、胃癌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

然而,5-Fu的治疗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免疫系统的反应。

近年来,研究表明,5-Fu可以通过调节肿瘤细胞的免疫识别分子来影响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影响其治疗效果。

NKG2D(natural killer group 2D)是一种免疫嵌合型受体,广泛表达于自然杀伤细胞和某些T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NKG2D受体和其配体MIC(MHC class I chain-related protein)在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

MIC在正常组织中非常少见,但在恶性肿瘤中普遍表达。

当NKG2D受体与MIC配体结合时,NKG2D受体会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杀伤癌细胞。

因此,NKG2D-MIC信号通路被认为是免疫识别肿瘤细胞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5-Fu对NKG2D配体MICAB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以更好地理解5-Fu在免疫识别癌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恶性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1.构建细胞模型选择适当的肿瘤细胞,如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和肝癌细胞HepG2作为实验模型。

抽取其mRNA和蛋白质,进行5-Fu处理前的基础检测。

2.5-Fu处理将细胞分成5-Fu处理组和对照组,在适当浓度下处理5-Fu,进行一定时间的培养,收集细胞和上清液。

3.检测MICAB表达采用免疫印迹、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测定5-Fu处理前后细胞MICAB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

4.结果分析将数据集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5-Fu对NKG2D配体MICAB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结论,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探讨5-Fu对NKG2D配体MICAB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在深入了解5-Fu的抗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发掘5-Fu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的临床应用原理

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的临床应用原理

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的应用原理1. 氟尿嘧啶(5-FU)5-FU是尿嘧啶的嘧啶环5-位碳原子上的氢被氟原子取代而得到的,合成的理论基础是发现鼠肝癌组织较正常组织更易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尿嘧啶,说明尿嘧啶存在不同的酶代谢途径。

目前在临床上,5-FU主要用于消化道腺癌、乳癌、及头颈部鳞癌的治疗,对5-FU细胞内代谢过程的详细了解促进了与生化调节剂的联合使用,增强了5-FU的细胞毒性。

1.1 5-FU的激活与分解途径5-FU在细胞内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作用于核苷酸的形成,其代谢活动可能以以下两条途径中的一条为主:①5-FU(胸苷磷酸化酶TP) FdUrd(胸苷激酶TK)→FdUMP→FdUDP→FdUTP(参与DNA合成)②5-FU(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OPRT) FUMP→FUDP→FUTP(参与RNA合成) (尿苷磷酸化酶UP)FUrD(尿苷激酶UK)其中由OPRT酶催化的途径可能是正常组织代谢5-FU的主要途径(Oxo?),因为核苷酸的代谢产物别嘌呤醇对该途径的抑制作用降低了5-FU对骨髓和胃肠道粘膜的毒性反应。

而且发现在一些种类的癌细胞中,代谢5-FU主要通过TP和UP的作用。

不过虽然某一类癌细胞中某一代谢途径占优势,但两条途径通常都会被利用。

5-FU的分解途径如下:5-FU(二氢吡啶脱氢酶DPD) DHFU(二氢嘧啶酶) FUPA FBAL(二氢氟尿嘧啶) (α氟脲基-丙酸) (氟-β丙氨酸)DPD催化5-FU还原成二氢氟尿嘧啶的反应是5-FU分解代谢的初始限速反应,5-乙炔基尿嘧啶是DPD的灭活剂,同时口服时5-FU的生物利用度接近100% DPD的活性影响 5- FU的抗肿瘤活性,但是,大剂量的DPD的缺失与5-FU用药后的严重毒性反应相关。

1.2 5-FU的作用机制1.2.1 对胸苷酸合成酶(TS)的抑制作用FdUMP与胸苷酸合成酶(TS)紧密结合阻止dTMP的合成,dTMP是生成dTTP的关键底物,而dTTP是DNA的合成和修复的必需物质。

5_氟尿嘧啶应用及其辅助药物研究进展

5_氟尿嘧啶应用及其辅助药物研究进展
责任编辑 杨呈祥
279
20092(中旬刊)
理工科研
5-氟尿嘧啶应用及其辅助药物研究进展
杨 颖[1][2]
([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2]辽宁省教育厅生物技术与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 辽宁·大连 116029)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09)02- 279- 01
[2] Duschinsky R,Pleven E,Heidelberger C.The Synthesis of 5- Fluorophrimidines [J].J Chem Soc.1957,79(16):4559~4560.
[3] Neung- Ju Lee,Ja- Chul Koo,Sung- Suk Ju.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of phthalimide- based polymers containing 5- fluorouracil Polym[J].Int,2002(51): 569~576.
内少量能转变为活性代谢产物:氟尿嘧啶核苷酸、氟尿嘧啶脱氧核苷 酸及氟尿嘧啶核苷酸。其中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在相应辅因子的参 与下,代替正常的脱氧核苷酸,与胸苷酸合成酶形成三联复合物中间 体,该复合物与在肿瘤细胞中由尿苷酸合成胸苷酸的过程中用的中 间体很相似,是肿瘤迁移反应中胸苷酸合成酶的抑制剂,在同一系统 酶中互相竞争,阻断代谢环节,使胸甘酸合成酶失活,从而阻断尿嘧 啶脱氧核苷酸甲基化转变为脱氧胸苷酸过程,胸苷酸的合成停止了, 即 DNA 的合成受阻,最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使其终止于 S 期而 死亡[1]。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还可以直接干扰 DNA 链的延伸,改变 DNA 的稳定性而引起 DNA 链断裂。然而,大部分的药物在肝脏中经 二氢嘧啶脱氢酶作用分解代谢为没有活性的产物二氢氟尿嘧啶 (DPD),致使药物的生物利用率降低。随着癌症发病率的急剧上升, 寻求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越来越受到重视,5- Fu 在联合化疗中较 多,目前采用治疗方法,是朝着高效低毒的方向发展。 2 5- Fu 单独以及联合用药

5-氟尿嘧啶纳米粒子制备及性能评价的开题报告

5-氟尿嘧啶纳米粒子制备及性能评价的开题报告

壳聚糖/5-氟尿嘧啶纳米粒子制备及性能评价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壳聚糖是一种来源广泛、性质稳定、可生物降解的生物材料。

它具有生物相容性好、低毒性、抗菌性、生物活性等多种特性,在生物医学、环保、食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5-氟尿嘧啶(5-FU)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但其生物利用度低、副作用大等缺陷也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近年来,壳聚糖/5-FU纳米粒子成为了制备具有优良性能的生物医用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壳聚糖纳米粒子由于其表面带正电荷,可以与负电性药物5-FU形成静电相互作用,而制备出具有良好稳定性和降低5-FU毒性的纳米粒子。

因此,对壳聚糖/5-FU 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能评价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制备壳聚糖/5-FU纳米粒子,并对其物理化学性质、生物活性等进行全面评价。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制备壳聚糖/5-FU纳米粒子,研究其形态、粒径大小等物理化学性质;2. 测定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和载药量,并评估其在生物系统中的体内释放性能;3. 对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生物相容性等进行体外毒性评价和细胞摄取实验,研究其在体内的生物代谢和药效学;4. 在肿瘤细胞模型上评估壳聚糖/5-FU纳米粒子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探索其临床应用潜力。

三、研究意义壳聚糖/5-FU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能评价研究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可为抗肿瘤药物的开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特别是可降低5-FU药物在体内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生物利用率;2. 可为壳聚糖和其他生物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开发提供方向和框架,拓展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市场;3. 可促进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和发展,加快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生物医学技术的水平和质量。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溶剂沉淀法制备壳聚糖/5-FU纳米粒子,使用Zetasizer纳米颗粒分析仪和透射电镜(TEM)等方法对纳米粒子进行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和形态表征。

单取代5-氟尿嘧啶卟啉与锌(Ⅱ)配位反应热力学研究

单取代5-氟尿嘧啶卟啉与锌(Ⅱ)配位反应热力学研究

单取代5-氟尿嘧啶卟啉与锌(Ⅱ)配位反应热力学研究
胡珍珠;周俊
【期刊名称】《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9)004
【摘要】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单取代5-氟尿嘧啶卟啉与锌(Ⅱ)配位反应的平衡常数,并用温度系数法求得该配位反应的热力学函数Δr,Hmθ和Δr,Smθ,探讨了不同溶剂对配位反应的影响及体系反应前后电子吸收光谱的变化.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胡珍珠;周俊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黄石,435002;湖北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21.24
【相关文献】
1.非对称取代卟啉钴(Ⅱ)轴向配位反应的热力学研究 [J], 邵迎
2.氯合间取代四苯基卟啉铁与咪唑类配体配位反应的热力学研究 [J], 陈红卫
3.单取代色氨酸卟啉铁(Ⅲ)与咪唑轴向配位反应热力学研究 [J], 倪春林;姚中荣
4.取代四苯基卟啉锌与金属Schiff碱配合物轴向配位反应的热力学研究 [J], 陈红卫;朱志昂;阮文娟;张智慧;陈正华;陈荣悌
5.单取代色氨酸卟啉铁(Ⅲ)与咪唑轴向配位反应热力学研究 [J], 倪春林;姚中荣;许登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月 Vol. 33 No. 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11 ────────── 收稿日期:2010-09-04 作者简介:和芹 ( 1978-),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唐山师范学院化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量子化。

-4-5-氟尿嘧啶与Zn 2+配位选择性的理论研究和 芹(唐山师范学院 化学系,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在B3LYP/6-31G(d,p)、B3LYP/6-311G(d,p)水平上对5-氟尿嘧啶与Zn 2+配合物几何结构、稳定性进行研究,计算结果显示5-FU …Zn 2+(F 12O 6)双齿配合物稳定性更高,NBO 分析表明5-FU 与Zn 2+间配位键以离子作用为主。

关键词:B3LYP ;5-氟尿嘧啶;Zn 2+;NBO 中图分类号: O 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1)02-0004-02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Coordinative Selective Between5-Fluorouracil and Zn 2+HE Qin(Department of Chemistry,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Abstract: The geometry and stability of 5-FU…Zn 2+ were studied at the level of B3LYP/6-31G(d,p) and B3LYP/6-311G(d,p).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bicoordinated dimers 5-FU…Zn 2+(F 12O 6) be more stable, the NBO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onic interaction play an essential role.Key words: B3LYP; 5-fluorouracil; Zn 2+; NBO5-氟尿嘧啶(5-FU )能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的作用,干扰DNA 合成,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之一[1-5]。

张贵珠等[1]研究发现金属离子配位的5-FU 更易于达到癌细胞靶分子,且抗癌活性显著增强,因此研究5-FU 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对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存在和运输形式,进而了解其高效抗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对主族金属离子Mg 2+与5-FU 体系进行研究,发现Mg 2+与5-氟尿嘧啶F 11O 6位点双齿配位作用更强[6]。

副族金属离子Zn 2+电子层结构与Mg 2+类似,且是生物体内含量丰富的副族金属离子,因此本文进一步选取5-FU …Zn 2+为研究体系,在分子水平上研究5-FU 对副族金属离子的配位选择性。

1 计算方法B3LYP 方法在金属离子配合物计算中非常可靠[6-9],因此体系在B3LYP/6-31G(d,p)水平上全优化;为研究基组大小对体系的影响,在B3LYP/6-311G(d,p)水平上全优化,频率分析表明所有结构均为稳定结构,全部计算由GAUSSIAN03[10]程序完成,NBO 分析由NBO5.0[11]完成。

2 结果与讨论 2.1 几何结构由单体与配合物几何结构图(图1)可见,Zn 2+-F 12键长为2.252Å,明显高于Zn 2+-O 6与Zn 2+-O 9(分别为1.880、1.937Å),因此可以推断前者配位作用最弱,这与5-FU 与主族金属离子Mg 2+的作用相似,并且小于Mg 2+-F 12键长(2.076 Å),由于Zn 2+离子半径高于Mg 2+,因此可以推断Zn 2+配位作用更强。

另外,Zn 2+-O 9键键长略长于Zn 2+-O 6约0.157Å,因此后者配位作用强度更大,配位选择性更高,这在二阶微扰能及NBO 键级上均有所体现。

2.2 能量分析B3LYP/6-31G(d,p)与B3LYP/6-311G(d,p)水平上计算稳定化能列于表1。

由表1可知,B3LYP/6-31G(d,p)与B3LYP/ 6-311G(d,p)水平上计算Zn 2+离子与O 6F 12位点配合物稳定化能绝对值更高,分别高于O 9位点配合物87.3、48.3kJ/mol ,和 芹:5-氟尿嘧啶与Zn 2+配位选择性的理论研究-5-因此可以推断Zn 2+更易与前者配位。

此外,还可以看到相对于主族金属离子Mg 2+(B3LYP/6-311G (d,p )水平上计算稳定化能分别为-612.1、-523.1kJ/mol ),Zn 2+离子与5-FU 的作用显著增强,稳定化能明显增高。

(a )(b )(c )图1 B3LYP/6-311G(d,p)优化单体与二聚物构型 注:(1)5-FU···Zn 2+(O 9)中∠N 7-C 8-O 9-Zn 13=71.1°;(2)键长Å。

表1 配合物稳定化能 kJ/mol5-FU …Zn 2+ B3LYP/6-31G(d,p) B3LYP/6-311G(d,p)5-FU …Zn 2+(O 6F 12) -803.7 -693.6 5-FU …Zn 2+(O 9)-716.4 -645.3另一方面,由表1数据可知基组水平对稳定化能存在显著影响,例如对于O 6F 12双齿配位配合物,在B3LYP/ 6-31G(d,p)水平上计算稳定化能较B3LYP/6-311G(d,p)水平低110.1kJ/mol ,因此为得到更准确的稳定化能,有必要使用大基组。

2.3 NBO 分析NBO 键级及给体孤对电子与受体反键轨道作用二阶微扰能E(2)列于表2。

由表2数据可以看到,5-FU 与Zn 2+离子配位键离子成份分别占78.1%、96.2%、73.3%,因此主要是离子作用。

表2 B3LYP/6-311G(d,p)水平上NBO 分析 NBO 键级二阶微扰能E(2)Total Covalent Ionic LP(X) ···LP *Zn 2+O 6…Zn 2+ 0.9344 0.2047 0.7297 274.3 F 12…Zn 2+ 0.0132 0.0005 0.0127 78.5 O 9…Zn 2+0.8227 0.2199 0.6028266.9注:(1)X=O 6、F 12、O 9 LP 表示孤对电子,LP *表示金属离子孤对电子反键轨道;(2)E(2)单位kJ/mol 。

另外,由表2还可以看到,Zn 2+与O 6位点作用最强,二阶微扰能最高,为274.3 kJ/mol ,与O 9位点作用次之(266.9 kJ/mol ),与F 12位点作用最弱,且二阶微扰能高低与NBO 键级大小一致。

3 结论在B3LYP/6-31G(d,p)、B3LYP/6-311G(d,p)水平上对5-氟尿嘧啶与金属离子Zn 2+所得配合物几何结构、稳定性等进行研究。

计算结果显示:(1)Zn 2+与F 12O 6位点作用所得配合物稳定性更高,为主要作用方式。

(2)5-氟尿嘧啶与Zn 2+配位键主要是离子作用。

(3)与Mg 2+相比,5-氟尿嘧啶与Zn 2+配位作用更强。

[参考文献][1] 卢继新,张贵珠,王月梅.金属离子存在下5-氟尿嘧啶与脱氧核糖核酸、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分析化学研究简报,2001,29(2):192-194.[2] 葛存旺,王南平,顾宁.DNA 与5-氟尿嘧啶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和谱学研究[J].化学学报,2006,64(17):1837-1842. [3] 卓仁禧,范昌烈,赵儒林.含5-氟尿嘧啶的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肿瘤活性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6,7(6): 508-512.[4] 和芹,霍爱新,孟祥军,杨静.Theoretical Study on HydrogenInteraction between 5-Fluorouracil and Glycine[J].结构化学,2010,29(5):738-746.[5] 赵儒林,范昌烈.氨基酸5-氟尿嘧啶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0,11(5): 543-545.[6] 和芹,周莉,孙建武.5-氟尿嘧啶与Mg 2+配位选择性的理论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2(5):1-3.[7] 和芹,王克诚,周立新.甘氨酸与二价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2007,40(4):36-41.[8] 章志强,周立新,和芹. Interaction of Cisplatin Adducts withGuanine Tautomers: A Theoretical Study of Metalated Tautomeric Forms[J].中国化学,2005,23(10):1327-1332. [9] 和芹,周立新.铂配合物与DNA 碱基对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2005,21(8):846-851.[10] Frisch, M. J., Trucks, G . W., Schlegel, H. B., et al. GAU-SSIAN 03(Revision E.01)[Z]. Pittsburgh, PA: Gaussian Inc., 2003.[11] Glendening, E. D., Badenhoop, J. K., Reed, A. E., et al.Nature bond orbital program (Version 5.0.)[Z]. Madison, WI: Theoretical Chemistry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Wis- consin, 2001.(责任编辑、校对:琚行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