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议会大厦与后现代建筑设计思潮析
路桥工程知识:后现代建筑的七个倾向.doc

路桥工程知识:后现代建筑的七个倾向(1)技术精美倾向也称密斯风格建筑其特征为:建筑造型简洁,以纯净、透亮为特点,采用精致的钢与玻璃等建筑构件,加以精心施工,来获得精、美的艺术效果。
代表建筑有:利华大厦、美国伊利诺伊州工学院建筑系馆、芝加哥国民大道公寓。
(2)野兽主义倾向,曾与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中期流行一时,由英国史密斯夫妇首先提出,主要是为了与过于纯净的技术精美倾向相对照。
建筑师勒。
柯布西耶的后期作品也具有这种风格。
这种风格往往以不加装饰面的混凝土为材料,将笨重的构件冷酷的碰撞在一起,是建筑如同巨大而沉重的雕塑品。
代表作品印度昌迪加尔法院、日本仓敷市厅舍。
(3)典雅主义倾向以现代建筑材料、现代技术与简洁的体形来再现古典主义建筑的典雅、端庄,使人联想到古典主义的建筑形式,故而又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印度新德里美国驻印度大使馆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美国馆美国西北人寿保险大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
(4)高技术派倾向:设计的出发点更多的处于美学考虑机器美学或技术美学。
他的特点是特别注重对结构与设备的处理,或坦露结构,或暴露各种设施、设备及各种管道线缆。
代表作品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伦敦劳埃德大厦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5)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代表作品有奥尔夫斯贝格文化中心、日本香川县厅舍、珊纳特赛罗镇中心主楼、达兰石油与矿物大学。
(6)几何形体的运用利用几何形体来构成建筑平面与形体,强调形态构成所表现的形式美,用以突破现代主义建筑的千篇一律。
代表作品亚特兰大海氏美术馆,普莱斯顿大楼,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巴西议会大厦,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大厦,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7)象征意义的运用代表作品朗香教堂,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候机厅,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纽约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
巴西利亚——现代建筑的经典与乌托邦之城

巴西利亚——现代建筑的经典与乌托邦之城【摘要】1987年12月7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在过去被视作现代化城市的典型代表,无论是从它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格局、构思新颖别致的建筑、还是寓意丰富的艺术雕塑,都是当之无愧的。
但是从过去的50年来看,其中的“乌托邦”气息日益显著,功能区的划分过于具体,使人们的生活中偶然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大下降,从而使城市失去了活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巴西利亚这座新兴之城,并且与另一座“乌托邦之城”——昌迪加尔进行比较,论述巴西利亚的“乌托邦”气息。
【关键词】城市设计巴西利亚昌迪加尔乌托邦【引言】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是巴西最著名、最繁华的两大城市,为何巴西人要将首都建立在一片荒地上?而且建筑耗时不是五百年、不是五十年,而是五年!巴西利亚的建成是现代科学技术发达的体现之一,同时,飞机型的设计象征着巴西高速发展的国家实力,规整的设计体现了现代人理性的一面。
但是,你愿意生活在这样一座充满着“理性”的城市吗?一、巴西利亚的地理位置笔者认为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巴西利亚的地理环境。
作为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位于巴西中央高原上,南纬15°41′,海拔1158米。
位于中部戈亚斯州境内,马拉尼翁河和维尔德河汇合而成的三角地带上。
海拔1100米,东南距里约热内卢900千米,南距圣保罗865千米。
连周围8个卫星城镇的联邦区,面积5814 平方千米,人口 186.4万(1990年)。
地处高原 ,气候温和宜人。
年平均气温 17.7℃。
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全年分为雨季和旱季,年均最高温度为29.3°C,最低温度为17.1°C雨季集中于10月~翌年4月。
巴西利亚与沿海的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最大的区别是:它在中部,是座高原城市。
因此,把首都设在这里能够作为一个纽带一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把整个巴西联系在一起。
二、巴西利亚的设计1922 年,巴西共和国成立100 周年,当时的巴西总统埃皮塔西奥·佩索阿决定在巴西中部戈亚斯高原的一处荒凉山头上立一块纪念碑,作为新首都奠基的象征。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简介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简介1、巴洛克风格这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
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2、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
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
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3、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柯里亚的博帕尔邦议会大厦谈起

建筑 工 程 l{ I
现代与传统 的交融
柯里亚 的博帕尔邦议会 大厦谈起
曾令 行
( 林 市 综合 设 计 院 , 西 桂 林 5 10 ) 桂 广 40 1
摘 要: 通过对博 帕尔邦议会大厦的剖析 , 了解到柯里亚如何使建筑与传统文化 结合 , 如何使 建筑形式跟随气候。 关键词: 现代 ; 传统; 帕尔邦议会 大厦 ; 博 柯里亚; 元素 ; 空间
博 帕尔邦议会大厦 是由查尔斯 ・ 柯里亚设 变化而变化的空间。 议, 中央空间被称为“ 空无”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 计, 是邦政府委托项 目, 位于中央邦政府首府博 色彩也是议会大厦采用 的重要 限定元素 。 柯里亚则称之为“ 一个纯意识 的概念 。 就像现代 帕尔市阿里亚山的山脊 , 该建筑始建于 18 年, 建筑 以其不寻常的外墙色彩和立面轮廓线吸引 物理 中的黑洞。” 90 建筑平面的按照圆形曼茶罗的 但由于中央邦政府的更选 , 工程几度停顿 , 最终 着人的视线。 象征着桑吉古代佛塔 的圆顶 、 、 式样分为九部分, 围墙 也可以理解为从中央庭院沿两 于 19 年 完 工 。 96 敞院 以及建筑内部的门头 、 采绘等形象 , 创造了 条垂痘 的轴线向外发散 。 中间呈十字形的五块是 l场所的标识 个城中城的氛围, 将民间艺术与建筑传统有机 大厅和中庭 , 在这里茂密树荫和潺潺的流水创造 设计在此建筑面临两个挑战 :一是 山顶上 的结合在议会大厦这样—个现代建筑 中, 产生出 出怡人的小气候 ; 而边角上的四块各具有不同功 建筑巨大体量的处理(20r) 300 2 n 及建筑 内多种功 独特的艺术魅力。 能: 上议院、 下议院、 多功能会堂和图书馆。建筑 能的容纳与分隔 ; 二是如何处理好既保持印度历 由于地理环境 的原因 ,议会大厦还有一重 内部步移景移, 创造了—个个令 ^ 视觉愉快的庭 史文化传统又要摒弃模仿传统形式 。 赋予这幢建 要限定元素——气候。 —个优秀的建筑作品的 空 院空间。 筑以现代建筑的语言 , 以上两点促使柯里亚选择 间形态和环境结构应该是能够反映 出其所在 自 东方宗教仪式的进行 常常 以长途跋涉来表 曼荼罗图形作为设计的原型 。 然气候地域 的自 然环境特征, 柯里亚在他 的论著 达虔诚。 柯里亚在博帕尔邦议会大厦的 设计中也 该建筑的平面布置形 式将一系列公共空 间 《 形式跟随气候》中写道 :……在深层的结构层 通过空间宇列 的安排 , 人们不断地穿过露天空 “ 让 分隔成九官格形式,围合在—个圆形平面内 , 次上 , 中 气候决定了文化及其表达形式 、 风俗 间, 以及 强调出这种东办 体验的“ 行进之变” 。交 间部分十字形空间由 5 个院子组成 , 每个院子虽 礼仪。 从它自身来说 , 气候是神话之源。 在印度和 通空间沿着庭院的边缘布置 , 人们步行其中, 呼 有不同形式及内容, 但又都从不 同的角度反映 出 墨西哥文化 中, 露天空间所具有的超 自 然的特性 吸到清新的空气, 感受着宜人的阳光。 印度文化的传统与特色, 并有了新的喻意。 是其所处热带气候的伴随产物。就像英格玛 ・ 伯 从安全角度考虑 。 大厦员工和来访贵宾入 口 圆形平面的 4 个周边角分另设置了上议院、 格曼 的电影 , J f 如果脱离 了 瑞典挥之不去的暗淡冬 与公共人口分开, 从西大厅进入。经过安检 口之 下议院、 综合厅及图书馆。 整个大厦有 3 个入口, 季 , 人们将无从理解。” 后, 人们沿坡道就来到了观景廊 , 里可以俯 瞰 这 即公共人 口, I 口及议 员入 口,它们 间隔 VP人 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及其周边的地 区全年 三个 主要大厅。 一路走来 , 经过了连桥和坡道 , 这 90 0 插入圆内, 条理分明的通道有序地联 系着各 少雨甚至无雨 , 夏季白天气温高达 5  ̄ , 0 而到夜 个蜿蜒曲折 的路径布置就像在桑吉宰堵坡周围 G 种功能的建筑, 满足了功能及安全服务的要求。 间温度又迅速下降 , 夜温差大 , 日 相对湿度低, 并 的礼道 。 这种漫游的路径让 人们体验着建筑的主 2建筑的基本元素 常常伴有沙暴。针对这种气候 , 柯里亚在他的九 要空间, 并体会到这个复杂建筑形体的尺度 , 这 柯里亚在博帕尔邦议会大厦这幢建筑中采 宫格形式平面中设计了两处 内向露天空间来利 种建筑 中的运动模式在柯里亚的许多作品中都 用 的基本元素主要有: 实墙体、 柱廊 、 遮阳棚架、 用空气热动力学原理进行蒸发制冷。 这是一种调 可以看到,在本质上与路易 ・ 康的孟加拉国议会 水池、 遭。 坡 节建筑小气候环境 的建筑形式。 由于热压力差形 大厦有异曲同-2 ̄ , r 5}这种行进路线安排使人们 这些元素构成了议会大厦的内外环境。通 成空气运动 , 空气掠过水体和绿荫 , 封闭院落得 能够全方位地感受这栋形体复杂的建筑。 过实墙体的挖空, 体量上尽可能地形成一些阴影 到良好的降温、 加温和净化 , 使室内环境凉爽适 小结 深邃的空间, 并且能在 阳光西晒时形成大一些的 宜, 强烈的太阳辐射也是建筑设计中面临的一大 客观存在的地域条件 , 不同的地理环境, 不 荫蔽场所。 建筑从外部密实的墙体看来好像是将 问题 , 在议会大厦的设计 中, 柯里亚选择 了遮阳 同的 自 然气候 , 让长期栖息于此 的人们通过生 空 间紧紧地封闭了起来 , 其实当顺着台阶 , 寻觅 棚架来调节建筑小气候。 阳 遮 棚架 比 起遮阻板和 活、 生产不断沉淀下独特的地域文化 , 也造就 了 水源而进人室内的时候会发现空 间极其 开敞通 百叶窗更容易创造 出富有表现力 的整体建筑形 建筑的地域特色。 通过阋读博帕尔邦议会大厦 , 透, 通过坡道、 柱廊、 连桥将貌似杂乱的九宫格有 象 , 也成为 了各个体量之间的交接过渡空间 , 而 我们可以了解到柯里亚在用曼荼罗原形、 漫游的 机地组合在 了 —起。 且不让行走其问的人们受到暴晒和雨淋。 路径 、 露天空间、 气候缓冲区等设计手法来让形 从其运用的手法中可以看 出, 里亚精心 柯 4传统文化与空间结构 式跟随气候以及用民族的、 地域的文化来表达现 吸取了许多印度本土的 筑元素——深挑檐、 建 遮 在博帕尔邦议会大厦的建筑设计中 , 里 代建筑。能将这栋建筑理解为序列空f的组合 。 柯 目 阻饭、 、 柱廊 水池等。 这些建筑构成为柯布西埃在 亚运用了—个完整的曼茶罗平面。 曼荼罗源于古 由内而外 , 由外而 内, 在建筑形式与使 用者之间 后来 的 设计中进行调节小气候的工具 , 也逐渐演 印度之太阳崇拜文化及生殖崇拜文化 , 由婆 建立一种共鸣 , 分别 隐喻宇宙的组织 , 代表了古印度 化成为他后期设计中得心应手的语汇。 罗门教、 耆那教、 佛教 、 印度教所继承 , 佛教各派 教的宇宙观。 3建筑的限定元素 均有曼荼罗崇拜 , 以密宗为甚 , 尤 是一种宇宙模 参 考文 献 光 线是议会 大厦采用 的重要 限定元 素之 式图。 曼荼罗的世界结构可抽象成以弥楼山为世 f1 l查尔斯・ 柯里亚, 世界建筑. 对c a 然光线及开阔视野的追求是柯里亚设计 界中心、 十字轴线对称 、 方圆镶嵌的模式。 无论具 f 汪芳, 2 1 查尔斯 ・ 柯里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的基本理念。另外 , 他对 ^ 工照明的设计与安排 体的形象是怎样的, Oo . 在空间形态上 , 都强调表现 2 3 也是不遗余力的 , 尽量使用不同空间各具个性化 中心与边界 , 这也是曼荼罗的实质所在 : 以中心 【 彭怒观 象学与建筑的对话瞰】 3 】 . 上海: 同济大学 的光学效果,如公众人 口与连结各部 的中央大 为主导向外辐射, 以边界为约束 向心凝聚 , 由此 出版 社 , 0 9 20 . 厅。 构成内聚外屏的神圣场所 , 因此无论 中央区域如 I 布鲁诺 ・ 维. 4 】 赛 现代建筑语言【 ] M. : 北京 中国建 优雅的景观视野和充分的 自然采光是整个 何气象万千 , 围合的边界却简洁无华 。 筑 工业 出版 社 . 9 6 18. 设计的神来之笔。在阳光充足的印度, 柯里亚通 在议会大厦的设计中 , 柯里亚将距离博帕 作者简介 : 曾令行( 90 一 , 17 . ) 本科 学历 , 8 桂 过遮阳棚架的漏空来将光线引入室内, 光与影 自 尔五十公里之外的著名的桑吉宰堵坡当作城市 林市综合设计院党委 书记 , 建筑师职称 . 注册监 由的洒落在墙面与地面上形成了一幅幅极富韵 文脉之一。在率堵坡的多重象征意义中 , 最为重 理 工 程 师 。 律的构成画。 这一幅幅构成画能记载随着时间的 要的一点是代表宇宙的轴 心。根据曼荼罗的释
从巴西议会大厦看后现代建筑设计思潮

艺术空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8张鸿当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发展到国际式阶段,建筑作品造型单调、形式单一,由此而带来的建筑的艺术性、文化性和人情味的缺乏引起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家的反感。
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布莱特·文丘里发表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明确表明了与现代主义的对立,美国的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则煞有介事地说“现代主义死了”,这一切都标志着后现代主义建筑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后现代建筑家追求建筑设计的情感追求,采用隐喻象征等各种方式来增加建筑语言的丰富性。
查尔斯·詹克斯在其著作《后现代建筑语言》中,就采用语言学的各种术语作为建筑艺术的交流手段,如用建筑的“隐喻”、“词汇”、“句法”和“语义”等来表情达意,详细地阐释了后现代建筑对历史和文脉的追求及对人文情感的要求。
本文旨在通过对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性作品———巴西议会大厦的评价,以求对后现代建筑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
作为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作品之一,巴西议会大厦可以说是查尔斯·詹克斯主张的后现代建筑语言运用的极致。
该建筑是巴西后现代建筑设计家奥斯卡·尼迈耶尔为巴西首都巴伐利亚城设计的三权广场建筑群的主体建筑。
三权广场建筑群由三座建筑组合而成,分别代表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职权分立的国家机构。
从平面构图来看,三座建筑构成等边三角形,体现了古代巴西的独立、民主的精神。
巴西议会大厦处于三角形的顶端,是广场建筑中规模最大、形象最突出的建筑,由办公楼和上、下院会议大厅三部分组合而成。
上、下议会大厅以一个二层楼的“大平台”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这个平台长240米,宽80米,在这里,容纳着众多的房间,除上下议院二个会议大厅外,还有议员室、休息室、交谊厅、记者室和其他许多用房。
但是,由于空间安排合理、紧凑,所以虽多而不乱,虽复杂但有序。
众议院大厅上部伸出“大平台”的形体,像一只朝天放置的碗;参议院会议厅上部也伸出大平台,但形状相反,像一支反扣的碗。
美国设计史

●伍重与悉尼歌剧院
伍重是丹麦建筑设计家。他在建筑设计界的地位是因为设计了 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而树立起来的。它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 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并且奠定了伍重在建筑界的地位。
●尼迈耶尔与巴西议会大厦
尼迈耶尔是巴西著名建筑设 计师,勒·柯布西耶的学生。 1958年起,主持设计巴 西新都巴西利亚的建筑,主 要建筑巴西议会大厦别具匠 心。
在建筑实践中,他的最大贡献是打破了把建筑单纯封 闭为六面体的传统观念,主张空间可以内外贯穿,空间 自由划分。他的草原式风格设计思想可以集中为以下几 个方面:
●注意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形成和谐的整体空间。弗 兰克·莱特设计的草原式风格住宅,起居室的窗户一般 比较宽敞,以保持室内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注意室内空间的舒展、自由,被分割的小空间互相 流动,可以自由开合。室内空间尽量做到既分割又连成 一片,根据不同需要有不同的净高。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菲利普·约翰逊 与美国纽约电讯公司(AT&T)总部大楼
休斯顿美国银行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PPG总部
加利佛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
●山崎实与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山崎实对现代主义批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现代主义以功能和结构为第一,只注重建筑的实用功能, 忽视建筑对人的精神和心理的作用。现代主义建筑忽视心 理功能,因而是不完整的“功能主义”; ②过于强调建筑的经济因素,压制了建筑本身应该具有的 美; ③割裂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否定传统在现代建筑中的作 用,如传统的建筑材料———木、石头等完全可以在现代 建筑中加以运用; ④样式主义不可取。
第一节 芝加哥学派
路易斯·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家, 他在设计艺术实践和交流中,不遗余力 地倡导和宣传芝加哥学派的“形式服从 功能”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新的建筑结构 理论。
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发展与衍变

浅析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发展与衍变摘要:本文分析介绍了现代主义建筑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观点,同时阐述了现代主义建筑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影响与历史价值,并简明扼要的介绍了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变化而来的新生建筑流派——后现代主义建筑及新理性主义建筑的思想特征。
关键词: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新理性主义建筑、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及主要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社会经济条件下,建筑发展中久已存在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创造新建筑的历史任务更加尖锐地摆在建筑师的面前。
在这种形势下,一批思想敏锐而且具有一定建筑经验的年青建筑师,在前人革新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向保守思想猛烈开火。
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法国的勒柯布西耶是这些人中间的突出代表。
这些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是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重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建筑使用时的方便和效率;(二)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例如,框架结构中的墙是不承重的,在建筑设计中就充分运用这个特点而解决不按传统承重墙的方式去对待它;(三)主张努力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造出合用的房屋,把建筑的经济性提到重要的高度;(四)主张创造建筑新风格,坚决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样式。
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功能、材料、结构、工艺)的一致性,主张灵活自由地处理建筑造型,突破传统的建筑构图格式;(五)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空间比建筑平面或立面更重要。
强调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应该从平面和立面构图转到空间和体量的总体构图方面,并且在处理立体构图时考虑到人观察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产生了“空间——时间”的建筑构图理论。
(六)废弃表面的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这样一些建筑观点被人称为建筑中的“功能主义”或“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之为“现代主义”。
巴西建筑风格

巴西建筑风格巴西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独特而多样化的建筑风格是这片土地上独有的一道风景线。
从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葡萄牙风格,到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巴西的建筑展示出多元的表达形式和独创的设计理念,深受世界各地建筑师的启发和赞赏。
1. 殖民时期的葡萄牙风格巴西的建筑风格最早来自于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和文化传承。
在16世纪至19世纪的殖民时期,葡萄牙人带来了欧洲的建筑风格,并将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习俗相结合。
最典型的例子是巴伊亚地区的巴洛克风格教堂和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通常采用大量的装饰和曲线造型,以展示贵族身份和宗教信仰。
2. 现代主义的崛起20世纪初,巴西迎来了现代主义运动的兴起。
这场运动改变了建筑界的传统观念,强调“形式追随功能”的原则,并注重实用性和简洁性。
巴西建筑师奥斯卡·尼迈尔斯通过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他的“蒲公英椅”和“红树”住宅成为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3. 巴西自由建筑派的兴起巴西自由建筑派的兴起是对现代主义运动的一种回应。
自由建筑派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密切联系,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
世界著名建筑师利昂·巴特斯是自由建筑派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在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
4. 丰富多样的民族建筑巴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民族都为巴西的建筑风格带来了新的元素和特色。
印第安人、非洲奴隶和欧洲移民等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建筑。
在巴哈伊州,印第安人的木屋和土屋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在南部的德国殖民地,传统的德国半木结构房屋仍然保存完好。
5. 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如今,巴西的建筑风格是现代与传统的完美融合。
在大城市如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高楼大厦与传统殖民风格的房屋毗邻而居。
许多建筑师将当代设计和巴西文化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建筑作品。
总之,巴西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反映了它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从葡萄牙殖民时期的巴洛克风格,到现代主义的崛起,再到自由建筑派的兴起,每个时期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代表性的建筑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西议会大厦与后现代建筑设计思潮析摘要:后现代建筑家追求建筑设计的情感追求,采用隐喻象征等各种方式来增加建筑语言的丰富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性作品——巴西议会大厦的评价,以求对后现代建筑有一个更加清晰地了解。
关键词:后现代建筑设计巴西议会大厦隐喻建筑符号
当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发展到国际式阶段,建筑作品造型单调,形式单一,由此而带来的建筑的艺术性、文化性和人情味的缺乏引起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家的反感。
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布莱特·文丘里发表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明确表明了与现代主义的对立,美国的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则煞有介事地说“现代主义死了”,这一切都标志着后现代主义建筑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后现代建筑家追求建筑设计的情感追求,采用隐喻象征等各种方式来增加建筑语言的丰富性。
查尔斯·詹克斯在其著作《后现代建筑语言》中,就采用语言学的各种术语作为建筑艺术的交流手段,如用建筑的“隐喻”“词汇”“句法”和“语义”等来表情达意,详细的阐释了后现代建筑对历史和文脉的追求,对人文情感的要求。
作为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作品之一,巴西议会大厦可以说是查尔斯·詹克斯主张的后现代建筑语言运用的极致。
该建筑是后现代建筑设计家奥斯卡·尼迈耶尔为巴西首都巴伐利亚城设计的三权广场建筑群的主体建筑。
三权广场建筑群由三座建筑组合而成,分别代表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职权分立的国家机构。
从平面构图来看,三座建筑构成等边三角形,体现了古代巴西的独立、民主的精神。
巴西议会大厦处于三角形的顶端,是广场建筑中规模最大、形象最突出的建筑,由办公楼和上、下院会议大厅三部分组合而成。
上、下议会大厅以一个二层楼的“大平台”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这个平台长240米,宽80米,在这里,容纳着众多的房间,除上下议院二个会议大厅外,还有议员室、休息室、交谊厅、记者室和其他许多用房。
但是,由于空间安排合理、紧凑,所以虽多而不乱,虽复杂但有序。
众议院大厅上部伸出“大平台”的形体,像一只朝天放置的碗;参议院会议厅上部也伸出大平台,但形状相反,像一支反扣的碗。
办公楼是由二个高达27层的塔式建筑组成的,二者靠的很近,以一条通道相连,形成“H”形。
这座造型独特、
洋溢着现代感的建筑以事实说明了后现代建筑对隐喻、文脉和历史的追求。
首先,隐喻和象征是巴西议会大厦最明显的特征。
众议院和参议院大厅上部平台一正一反两个“碗”的形体,人们赋予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有人认为:那口向上的碗是众议院的标识,象征广开言路,口向下的碗是参议院的标识,象征综合公众意见,拍板定案;也有人认为那上仰下覆的碗是一顿丰盛的晚餐。
不管设计者是否有这些设计的初衷,但人们给予了它美的想象,也间接的给了它新的信息和符号。
总之,建筑作品无论是明显的还是隐含的隐喻,一旦它与社会紧密相连,就会引起人们的不同看法,从而使建筑与多种层次的人进行交流,人们对建筑的认识也就更加的熟悉和密切。
像奥斯卡·尼迈耶尔一样,对建筑隐喻性追求,是后现代建筑设计师共同的特征。
对此,斯特恩认为:“隐语是后现代建筑师在视觉上构成文脉的一种手段。
这是成为新的感觉中心的事物。
”(《现代主义运动之后》,罗伯特·斯特恩著陶吉开译)。
总体上说,后现代建筑的隐喻包括明显的“引经据典”和更加隐含的象征两种手法,明显的引经据典常表现为根据大众口味和爱好以及建筑师个人的兴趣,引用历史因素用于建筑之中,使人产生某种联想,而大部分后现代建筑师的隐喻是很隐含的,这类手法常以符号的象征寓意来暗示建筑的某种意义,符号的象征性不仅在视觉形式上引起人们联想,更重要的是能唤起人们的思索的丰富想象,进而产生移情,达到情感的共鸣。
奥斯卡·尼迈耶尔的巴西议会大厦就是就属于隐含的象征性建筑,含蓄的体现了巴西民族的独立和民主的历史传统,作者在其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独立意识。
柯布西耶评价奥斯卡·尼迈耶尔时说过:“他的天才创造性来源于巴西的民族精神和独立意识”。
设计师在设计巴西议会大厦是也把这种精神融进了大厦中,一上一下的“碗”显示了巴西人民强烈的民主意识,体现了巴西人民的言论自由的对独立无限追求;高达27层的办公楼笔直的高耸于三权广场上,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不凡的气势,象征着巴西民族永远以一个独立的民族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正是这种共同的民族精神使巴西人民在驻足于这座大厦之前时,才更深切的体会到它的寓意,也由此而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设计师与观者的情感在这里达到了共鸣。
其次,后现代建筑语言对建筑词汇的要求也很好的体现于巴西议会大厦之中。
建筑语言与口述语言一样,必须运用大家都懂的元素,查尔斯·詹克斯在《后现代建筑语言》称其为建筑艺术的“词汇”,具体指门、窗、柱和墙壁等单个元素。
后现代建筑语言突破了现代主义建筑注重功能的单一的建筑
词汇,追求运用新的混杂语言重新阐释建筑作品,以此来满足人们的对情感的要求。
如查尔斯·詹克斯所说:“把前人丰富的参考性图像具体化、隐喻宽广、自己的标志符号和乡言俚语,象征性的陈词滥调,——这就是建筑艺术词汇的完整情调。
”这实际上就是强调了建筑艺术的装饰性。
看似无用的装饰门面和装饰构件,在美化建筑的同时,也使建筑具备了更多的含义和社会价值。
在建筑与人的交流中,人们通过对装饰的形象内容的认识、象征性建筑符号含义的理解,产生心灵深处的共鸣,从而满足了人们对美的情感需要。
如月牙形山墙构架,符号化古典柱式等,当建筑与人进行交流时,设计作品更加的深入人心。
巴西议会大厦的成功在很大意义上就是因为它采用了人们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熟识到不在意的元素即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碗”的造型,把它进行了极度的夸张和重新的阐释,带给人新的视觉冲击,在附于建筑作品丰富的内涵的同时,创造了新的艺术形象。
巴西议会大厦对建筑语言的成功运用还不止于此,两个“碗”的放置方式也是如此的打破传统思维,它们不是被普通的并排放置,而是采用一正一反的放置方法;“碗”的大小也是使人耳目一新,一大一小打破了建筑形式的呆板,更加丰富了巴西议会大厦的建筑语言。
巴西议会大厦内部大厅内也运用了富有巴西民族风情的壁画或装饰材料进行装饰,体现了巴西民族的强大的凝聚力。
“当一种形式变为美,那么它同时立即成了功能”,奥斯卡·尼迈耶尔从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在对形式的探索上把握整座建筑,力图沟通设计师与观者的情感,突破了现代建筑语言单一枯燥的形式,运用了一系列的建筑符号,使巴西议会大厦成为后现代建筑甚至整个建筑史的不朽之作。
参考文献:
1、《后现代主义设计》,詹和平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2、《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朱铭,溪传绩主编,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外建筑艺术鉴赏》,高有德主编,张科,洪铁成,沈福熙,吴希良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
4、《后现代建筑语言》,[英] 查尔斯·詹克斯著,李大夏摘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