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现状研究中国与东盟是地理相邻、血缘相近的友好邻邦。
自1991年建立对话伙伴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快速发展,逐步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究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现状。
在政治方面,中国与东盟的关系逐渐转向了战略互信。
双方加强了政治对话和高层交往,定期举行了中国-东盟峰会、中国-东盟大外长会议等。
此外,双方还建立了防务对话,并签署了《中国-东盟宣言》等一系列文件,以促进地区稳定与安全。
中国也借助东盟在海洋安全等问题上的平衡倾向,维护了自身的利益。
在文化方面,中国与东盟的交流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双方加强了文化交流,举办了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艺术节等活动。
中国也通过提供奖学金、设立孔子学院等方式,推动了汉语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此外,中国与东盟还加强了旅游合作,推动了人员往来。
然而,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领土争端问题。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拥有部分重叠的领土主张,这导致了地区的紧张局势。
其次是经济竞争问题。
随着中国的崛起,其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也逐渐增强,特别是在就业、投资等领域。
这导致一些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发展保持谨慎态度。
最后是政治体制不同带来的问题。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政治制度上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在一些政治、人权等问题上的分歧。
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东盟关系,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向。
首先是加强政治对话和互信,推动地区和平与稳定。
其次是扩大双方的经贸合作,加快RCEP的实施,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
同时,还应加强人文交流,促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最后,双方应通过平等和谈判的方式解决领土争端问题,遵循国际法和地区共识。
总之,中国与东盟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积极的发展成果。
双方间互信逐步增强,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人文交流也日益深入。
然而,双方关系的发展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通过进一步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共同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中国与东盟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与东盟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交往实践:现状、成果及问题

主义共 和 国和老 挝人 民民主共 和 国 。18 年 6月 , 98
中老两 国关 系正 常 化 ;9 1 1 月 , 19 年 1 中国与 越南 实 现关系 正常化 , 中越 、 中老在 政治 、 切 。 19 年 7月 , 国外 交 部长 钱其 琛应 邀 出席第 91 中 二 十 四届东 盟外 长会 议 , 表示 中 国愿与 东盟 进 一 步 加 强合作 , 政 治 、 济 、 在 经 科技 和 安 全 等方 面与 东盟 建立 对话关 系 。在 中国与东盟 的共 同努力 下 ,双方 关 系进 人积 极 对话 、全 面合 作 、共 同发 展 的轨 道 。
响力, 促进 中国与 东盟 的合作 , 维护 地 区和世 界 的和平稳 定 与发展 。 中越 、 中老的政 治 交往 也在 一些 问题上存
在着矛盾和分歧有待解决。 关键 词 : 中国 东盟社会 主 义 国家 政 治交往 实践
P l ia s ca i n b t e eS ca itCo n re f oi c l t As o i to e we n t o i l u t i so EAN n h s AS a d Ch n i a:S a u u Ac iv m e t n o l m s t t sq o, h e e n sa d Pr b e
19 9 7年 1 2月 ,在首 次 中 国一 东盟 领 导人 非正 式会
、
中国与东盟社 会主义 国家越 南、 老挝
政治交往实践 的现状
中 国与 越南 、老挝 政 治交往 内容 丰 富 ,形式 多 样, 富有 成效 。具体说 来 , 主要有 以下 内容 :
※ 广西大 学政治学 院、 马克思 主义研究 院副教授 、 士 硕
东盟 l 0国中有两 个社会 主义 国家 , 即越 南社会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双方之间的经济互动和合作成为了国际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通过对双方贸易结构、比较优势、竞争关系以及互补潜力的分析,揭示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内在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双方贸易规模、贸易结构以及主要贸易商品的演变。
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了双方在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包括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等。
同时,文章还深入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在贸易中的竞争关系,探讨了双方在相同或相似产业领域的竞争态势以及合作的可能性。
本文还着重探讨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互补性。
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出发,文章分析了双方贸易互补的潜力和优势。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文章认为中国与东盟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文章提出了促进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包括加强政策沟通、深化产业合作、优化贸易结构、推动贸易便利化等方面。
通过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双方贸易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理解,还为双方未来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现状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和互动。
近年来,随着双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贸易政策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紧密。
在贸易规模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成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
在贸易结构上,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涵盖了商品、服务、投资等多个领域。
同时,双方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密切。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剧。
因此,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以便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机遇。
中国和东盟经济关系发展现状

中国和东盟经济关系发展现状首先,中国和东盟在贸易方面的合作不断扩大。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约400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约6500亿美元,增长了16倍之多。
东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而中国则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双方在贸易领域的合作水平持续提升,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第三,双方在区域合作中取得了积极成果。
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和《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双方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和政策支持。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东亚合作进程,包括东亚峰会、东亚自贸区等重要机制,推动了东盟内部和东盟与中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第四,中国和东盟在区域互联互通方面加强了合作。
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协议,推动了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
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国家加强了基础设施和经济走廊建设的合作,并加强了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2024年至2024年,中国的直接投资存量在东盟地区翻了一番,从1465亿美元增长到3005亿美元。
而东盟对华投资存量也自2024年的684亿美元升至1966亿美元。
然而,在经济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双方的贸易逆差问题比较突出。
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远远大于进口,这导致东盟国家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其次,一些贸易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了双方贸易的自由化。
此外,中小企业的参与度相对较低,需要加强各种形式的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便利。
总体而言,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关系发展迅速,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带动了双方经济的增长与繁荣。
然而,双方在贸易平衡、区域合作和贸易壁垒等领域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经济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区域合作的加强,相信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经济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为双方带来更多机遇和共同发展。
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现状与展望

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现状与展望近年来,中国与东盟逐渐成为紧密合作的合作伙伴,双方在经济上的合作也日益密切。
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而东盟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之一。
本文将从当前中东合作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现状1. 贸易额日益增长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自2004年以来每年逐渐递增,2019年,双方的贸易额达到了6493.1亿美元。
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包括机械设备、电子产品、钢材等,而东盟对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是橡胶、黑色金属、矿物油等原材料,同时也包括一些农副产品。
2. 投资方面不断加深除了贸易合作,双方在投资领域也不断加强合作。
据统计,2019年,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累计直接投资达到了198.6亿美元,与2018年相比增长了22.3%。
而东盟国家也成为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投资目的地。
3. 双方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在10年前建立了自由贸易区,这对于双方的贸易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中,中国对东盟大部分商品实行零关税,同时也逐步取消了对东盟部分产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双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也为更多的中国企业提供了走出国门的道路。
企业可以将制造环节下放到东盟国家,然后再将产成品卖回中国市场。
二、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展望1. 经贸合作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在未来仍将继续增长。
特别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范围和领域,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农业等领域。
随着贸易合作的加强,一些东盟国家可能会加强保护主义,并提出逐渐减少对中国商品的依赖。
但是相对的,中国企业也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品牌和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更好地面对激烈的竞争。
2. 战略合作将更加紧密中国和东盟是互补性很强的经济体,未来,双方将进一步加强战略合作。
除了经贸方面,教育、文化等领域也将得到更紧密的联系。
中国与东盟关系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东盟 国家无论在实力 、面积、人 口、影响力 等方 面,与 中国相 比, 都是小 国。小国对身 边 的大 国有疑虑 ,这是 可以理解 的。但在西 方舆论 的影 响下 , 东南亚地区 曾掀起一波又
一
今年 是 中国和东盟 建立 战略伙 伴关 系 1 0
周年。在承前启后 的历史节点上 ,双方 关系 发展面临着难 得的机遇 , 但 也存在 着一 些问 题与挑战。 只要双方从大局 出发 。 立 足长远 , 善于抓住机遇 , 迎接挑 战,缩小分歧 ,化解
当前 , 东亚 区域经济整合方兴未艾。而 中国 东盟 区域 经济合 作是 东亚 区域经济 整合 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 东亚经 济整合是 中国
—
现状 ,非法 占 领 我国领 土、攫取南海海上资 源 。若想最终解决 敏感 的主权 问题 ,双方还 有相 当长 的一段路要走。
系, 这种行为改变了东南 亚国家对 中国的认
波 “ 中 国威胁论 ” , 使 它们对 中国的疑虑
难 以释怀 。其次 ,大国因素 的困扰 。东南亚 地 区向来都是大 国竟相角逐的场所。东盟国 家为 了维护 自身的安全与利益 。 对内倡导一 体化 , 对外推行 “ 大 国平衡”战略。美、日、
矛盾 , 强化合作 ,双方关系的前 景一定会更
例如多媒体教育的方法在增强了国防教育备好课做好节目通过多媒体的远程教学典型教育法正是根据这一事物发展的特点更广普及的同时却无法保证人们学习的认或广播电视节目就可以使不同人员在不同在国防教育中通过树立典型典型示范真和兴趣这就需要使用自我教育的方法来的地方同时受到教育而且高质量的课程和用典型人物和事例教育人们从而引领提增强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保证多节目也受到受众的欢迎
一
间的最大 障碍 。经过 磋商 与妥协 ,双方 于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现状及前景分析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立于2010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打造的一个重要的经贸合作平台,旨在促进双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双方合作提供参考。
一、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现状1. 贸易额持续增长自贸区建立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贸易额从2010年的3730亿美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587.8亿美元。
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额从2010年的1623亿美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2794亿美元;而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额也从2010年的2107亿美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3084亿美元。
可以看出,双方的贸易额呈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2. 投资合作不断深化除了贸易合作之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投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投资规模逐年增长,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制造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
而东盟国家企业也对中国市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开拓市场。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投资合作已经成为双方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自贸区建设持续推进在自贸区建设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双方已经在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合作。
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建立了自贸区,并逐步实现了部分关税的零关税。
双方还在积极推进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谈判,在电子商务等领域加强合作,为自贸区建设夯实了基础。
1. 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市场需求各异,因此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双方在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
双方合作有望通过深化贸易投资合作,推动相关产业的合作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越发紧密。
经过多年的合作与交流,中东盟已经成为了一个合作共赢的经济体系,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两大经济体的互补优势的体现。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包括双边贸易额,自由贸易区,共建“一带一路”以及中东盟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合作等。
一、双边贸易额中国与东盟国家作为两大经济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东盟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东盟国家最大的外资来源国和一些重要领域的技术合作伙伴。
2019年,中东盟贸易总额达到了6496.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0.5%。
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额达到了3251.1亿美元,占到了东盟总出口额的17.5%;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总额则达到了3245.1亿美元,占到了其出口总额的12.4%。
可以看出,中东盟贸易总额的增势虽然仍然较快,但是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已经远超东盟对中国的出口额。
二、自由贸易区中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是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自由贸易区于1992年成立,旨在实现,为东盟国家提供一个共同的市场,也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AFTA 的建立加强了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并推动了区域间的经济发展。
此外,中东盟自由贸易区还加速了中东盟地区各国的贸易与投资便利化,优化了投资环境,推动了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发展。
三、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是中东盟经贸合作的另一项重要举措。
“一带一路”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崭新高度,其对于东盟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中东盟各国可以共同参与,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共赢发展目标。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东盟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激发了区域发展的潜力,推动了业务的跨境流动,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合作。
四、中东盟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合作除了传统贸易领域之外,数字经济也是中东盟合作的另一个重点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现状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关系的迅速发展以及东盟自身一体化的深入,再加上东盟地区复杂的局势。
在新形势下客观分析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即所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继续推进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并妥善处理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双方乃至该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关键词中国东盟发展现状友好合作一、东盟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重要意义(一)东盟的重要地缘位置和资源优势东盟处于当时被称为“新月形地区”的东翼,扼据贯通两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和联结两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重要位置。
它包括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10国,面积约480万平方公里。
从波斯湾经过印度洋到太平洋的航道,贯穿于此。
马六甲海峡是这条航道的必经之路。
东盟还拥有许多终年不冻港,例如新加坡、海防、胡志明市、金兰湾、磅逊、仰光、毛淡棉、曼谷、雅加达、马尼拉等。
它们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和航道枢纽。
东盟是拥有多种矿藏和资源的宝库。
矿藏资源主要有锡、石油、天然气、煤、镍、铝土矿、金刚石、钨、铬、金、银、铜、铁、硫磺等,其中锡的储量和产量均占世界首位。
这个地区石油储量约21亿吨,天然气储量13000亿立方米。
东盟的物产主要有天然橡胶、椰子干、麻、木棉、蔗糖、大米等。
目前这个地区的天然橡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左右,这个地区的马尼拉麻、木棉、柚木和金鸡纳霜的产量及出口量均占世界90%以上。
这个地区还盛产稻谷。
东盟大多数国家所处的中南半岛与我国西南边境紧密相连,同时也与印尼、菲律宾等岛屿国家隔海相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能源资源也需要从东盟国家进口,与东盟发展经贸关系。
优越的地理和资源优势使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能为必然。
(二)东盟地区涉及国家众多,区域外大国的涉入使东盟地区问题更加复杂就东盟本身来说包括新旧成员国共10个国家。
而东南亚一直是大国之间利益争夺的一个焦点,大国干涉是东南亚不安全与不稳定的基本原因。
然而,东南亚的地区冲突多半是由成员国国内或地区的政治纠纷所引发,这为大国的“干涉”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成员国国内纠纷集中在政治特性、意识形态的选择和政权的合法性等问题上。
地区纠纷则表现为历史上的敌对与仇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矛盾,以及这些原因与成员国国内纠纷交织在一起造成的紧张和冲突。
目前涉入到该区域的大国主要有美国、日本、印度、欧盟、俄罗斯、澳大利亚等。
大国在该地区的角逐必然使东盟地区问题更加错综复杂。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东盟自身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其丰富的能源资源,使得它在我国的周边外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另外由于该地区牵涉到当今世界的主要大国,因此它早已不仅仅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关系,而是所有涉入国家之间的一定程度上的多边态势。
这样,中国东盟之间的关系就被赋予个更加宽泛的意义。
由此,与东盟的关系不仅影响到我们的周边安全,也会影响到我国与主要大国的关系。
处理好中国与东盟之间关系意义重大。
二、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一)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与东盟无论在东盟整体还是在单个成员国的相互交往中,均取得了许多成就。
相互交往的规模和层次以及深度均有新的发展。
这符合中国和东盟的各国的利益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也将继续推进中国-东盟之间关系的深入发展。
总体上来讲,中国和东盟合作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方确定了基本合作的框架,二是拓展了合作的领域。
冷战后十几年来,中国—东盟关系和合作的机制框架逐渐成型,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框架已经在双方的努力下得以建立。
为促进合作和加强合作关系,双方至今已建立了28个机制。
框架内最高级别的机制是中国—东盟年度领导人会议,即“东盟10+1机制”。
领导人会议为双方关系确定战略方向。
中国—东盟外长会议为领导人会议提供协助。
外长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回顾双方关系发展,并提供政策指导。
中国—东盟高官磋商和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为外长们提供协助。
高官磋商侧重战略和政治安全合作,联合合作委员会主要协调中国—东盟整体合作,并管理中国—东盟合作基金。
在合作领域层次,双方在过去几年里建立了一些机制,反映出合作的扩展和深化。
中国—东盟合作现在已涵盖政治安全、经贸投资、科技、信息产业、交通、打击跨国犯罪和青年事务等领域。
此外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协助促进双方私营部门和商界合作。
东盟国家驻华大使组成东盟北京委员会,代表东盟常务委员会,协助促进中国—东盟关系。
此外,在东盟发挥重要作用的地区和多边论坛上,中国和东盟也进行互动与合作。
这些论坛包括东盟和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东盟10+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亚欧会议和东盟地区论坛(ARF)等。
(二)中国与东盟关系中面临的问题1.东盟成员中某些国家国内政局不稳,这会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顺利发展。
由于东南亚各国的历史普遍比较短,因而缺乏一种在长期斗争中积淀下来的、为国内各权力集团所共同认可的政治模式与文化理念,再加上殖民主义国家上百年的统治和临时撤退时“分而治之”政策的恶果,使得东南亚各国的政坛党派林立,势力复杂。
造成许多政局不稳。
i例如:2007年8月由于缅甸政府宣布全国燃油价格上涨,引发民众强烈不满。
随后在首都仰光及附近城镇的几间主要佛教庙宇,开始有大批僧侣和尼姑聚集,整日念经开会,发动大规模示威活动。
最后引发了在缅甸的“袈裟革命”。
对缅甸的政局造成重大震荡。
另外,2006年,泰国发生军事政变,政府总理他信被迫下台,流亡英国。
泰国政局仍然变数很多。
所有这些东盟国家内的政局动荡必然会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与中国的关系。
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警惕与关注。
2.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问题,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东盟各国由于长期以来受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民族独立,但是经济上却很难完全独立,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
凭借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能源优势,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原材料等。
这样的经济结构到目前仍未有很大改观,尤其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增强,这样的状况更加易于受制于人。
因此,进行必要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也是东盟国家必须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与此相应,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的不断密切和深入,东盟自身的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经济发展。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虽然从后来的结果来看,这场危机恰是为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提供了一个非常的契机。
但是,这场危机本身给东盟国家和中国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其他的因素,但是,东盟自身的经济结构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
因此,未来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需要双方予以更多协调。
3.南中国海问题是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实危险。
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最大的就是南中国海问题,由于被确认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因此南中国海的主权成为了周边各方(中、越、文、菲、马、台湾)争夺的焦点。
对南中国海的主权争端的解决依然是东盟国家优先考虑的政治与安全问题。
各方都声明为了地区的稳定将保持克制,东盟国家都把《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作为接触中国、限制中国的有力工具,并对它寄予很高的希望。
2002年中国与东盟各国外长及外长代表金边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宣言确认中国与东盟致力于加强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这一宣言是中国与东盟签署的第一份有关南海问题的政治文件,对维护我国主权权益,保持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增进中国与东盟互信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但是从某种意义正如一位观察家对2000年的中国与东盟地区行为准则的作用所作出的评价:“相信地区行为准则会真正的起作用是一个错误,它并不能改变这样的事实—由于历史、主权、资源的混合作用形成的不稳定导致了南中国海问题成了东亚地区的易燃点。
从一开始,东盟与中国就清楚地理解到一个行为准则并不能成为解决领土纠纷的有效的法律工具。
”总之,南中国海问题仍然将是东盟对中国理解的主要障碍,而且在短期内,它不会消除。
4.“中国威胁论”在东盟国家仍很有市场。
Allen S.Whiting在谈到历史对于东盟对现在中国的理解所产生的影响时指出,“许多东盟与中国双边关系消极的经历确实减少了东盟对于中国的和平主张的信任度。
连续的‘记忆沉积’(memorylayers)使得东盟国家,尤其是那些南中国海周边国家,放弃了与他们交往数个世纪的强大的邻国,以至于他们对中国现在合作的姿态也抱有偏见。
中国在历史上曾是亚太地区的霸权,这是真实存在的情况或者是被唤起了的东盟国家的记忆,这些都给东盟对中国的理解投下了暗影,他们总有一种潜在的忧虑——未来会被中国主宰。
……这些历史的印迹对现在东盟对中国理解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东盟国家对中国政府的自信产生了一致的反对———这是来自东盟本土对北京行为的反应。
”这段分析可以说很深刻的揭示了目前在东盟国家存在的“中国威胁论”的原因。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这种由历史积淀起来的心理上的防备可能在短期内也不会消失,因此,这必然会影响到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
5.域外大国因素,由于东盟地区涉及到包括美、日、印、等域外大国的介入,而东盟奉行大国平衡战略使中国东盟关系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近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迅速发展引起美国、日本等国的关注和警惕,它们开始质疑中国崛起的性质及其影响。
为应对中国与东盟关系迅速发展的新形势,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加紧在东南亚地区扩大影响,而东盟则大力推行大国平衡政策,企图对中国东盟的影响力有所制约。
美国明显调整东盟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参与东盟事务。
2001年“9·11”事件后,东盟成为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重点地区,是美国全球反恐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此外,在美国政府制定的全球战略中,东南亚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海上通道,以及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要求美国对之实施全面和持久的控制,不能容忍其他某一大国在该地区发挥主导作用。
美国的东盟政策已逐步转变为以拉拢为主,减少直接介入和干预。
日本与东盟确定自由贸易区目标,加大对印支三国的援助力度。
日本一直将东盟视为“经济后院”,冷战时期曾苦心经营。
冷战结束后,东盟又成为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重要平台之一。
2003年10月,日本与东盟正式签署了《日本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框架协议》,为建立未来的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设计了基本框架。
2004年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东盟的第三大外资来源。
2005年12月,日本与东盟领导人发表关于深化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名,日本答应给东盟7000万美元,用于东盟发展基金以促进东盟一体化进程。
印度加大“东进”力度,积极加入东亚合作进程。
2002年印度与东盟决定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