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合集下载

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谢辉志一、热点透视第九次东盟领导人会议于2003年10月8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落下帷幕。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第七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第七次东盟与中国、日本和韩国(10+3)领导人会议和中日韩三国领导人第五次会晤。

此次巴厘岛峰会取得了累累硕果,堪称东盟发展史乃至亚洲地区合作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此次东盟领导人会议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和发表了《东盟第二协约宣言》。

该宣言描绘出了到2020年建成“东盟共同体”的蓝图,标志着东盟将由较为松散的以进行经济合作为主体的地区联盟,转变为关系更加密切的、一体化的区域组织。

巴厘岛峰会的另一个亮点是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这标志着中国和东盟的双边关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前来与与会的日本、韩国、印度领导人也表示将加强同东盟国家和中国的全面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亚洲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随着2010年东盟和中国联合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形成,一个拥有将近20亿人口的世界最大市场和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政府积极支持东盟走向一体化的倡议,表示将开拓新领域,继续扩大与东盟在人力资源开发、文化教育与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

中国将成立中国——东盟协会,倡议建立中国与东盟青年部长会议机制,支持双方商会开展各项活动,积极推动研究和召开中国与东盟商业和投资峰会。

为加强协调配合,创造稳定环境,中国方面将以10+3为主渠道,与东盟携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

1967年8月,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同月,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现状研究中国与东盟是地理相邻、血缘相近的友好邻邦。

自1991年建立对话伙伴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快速发展,逐步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究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现状。

在政治方面,中国与东盟的关系逐渐转向了战略互信。

双方加强了政治对话和高层交往,定期举行了中国-东盟峰会、中国-东盟大外长会议等。

此外,双方还建立了防务对话,并签署了《中国-东盟宣言》等一系列文件,以促进地区稳定与安全。

中国也借助东盟在海洋安全等问题上的平衡倾向,维护了自身的利益。

在文化方面,中国与东盟的交流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双方加强了文化交流,举办了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艺术节等活动。

中国也通过提供奖学金、设立孔子学院等方式,推动了汉语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此外,中国与东盟还加强了旅游合作,推动了人员往来。

然而,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领土争端问题。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拥有部分重叠的领土主张,这导致了地区的紧张局势。

其次是经济竞争问题。

随着中国的崛起,其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也逐渐增强,特别是在就业、投资等领域。

这导致一些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发展保持谨慎态度。

最后是政治体制不同带来的问题。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政治制度上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在一些政治、人权等问题上的分歧。

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东盟关系,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向。

首先是加强政治对话和互信,推动地区和平与稳定。

其次是扩大双方的经贸合作,加快RCEP的实施,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

同时,还应加强人文交流,促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最后,双方应通过平等和谈判的方式解决领土争端问题,遵循国际法和地区共识。

总之,中国与东盟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积极的发展成果。

双方间互信逐步增强,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人文交流也日益深入。

然而,双方关系的发展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通过进一步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共同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中国与东盟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与东盟关系 - 浅析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

中国与东盟关系 - 浅析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

2002年9月13日,首次中国-东盟经济贸易部长会议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 2002年 13日 首次中国- 湾市举行.通过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草案. 湾市举行.通过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草案. 2002年 20日 首次中国与东盟(10+ 交通部长会议通过今年5 2002年9月20日,首次中国与东盟(10+1)交通部长会议通过今年5月 交通高官会议提出的"东盟-中国交通合作职责范围" 交通高官会议提出的"东盟-中国交通合作职责范围", 并就今后具体合作重点项目达成一致意见. 并就今后具体合作重点项目达成一致意见. 2002年10月11日 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办的东盟和中, 10+ 2002年10月1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办的东盟和中,日,韩(10+3)"短 期 资 本流动管理与资本帐户开放"高级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本流动管理与资本帐户开放"高级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 绕 短期资本流动管理与资本帐户开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短期资本流动管理与资本帐户开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2002年10月26日 由中国首次举办的"中国——东盟宏观经济论坛 东盟宏观经济论坛" 2002年10月26日,由中国首次举办的"中国——东盟宏观经济论坛"在昆明举 行. 2002年11月 10+ 10+ 高官会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 2002年11月1日,10+3和10+1高官会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 2002年11月 中国与东盟各国外长及外长代表在金边签署了《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各国外长及外长代表在金边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 宣言》 宣言》. 2003年 29日 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非典型肺炎特别会议在曼谷举行.同日, 2003年4月29日,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非典型肺炎特别会议在曼谷举行.同日, 东 盟与中日韩高官会在柬埔寨北部城市暹粒举行. 盟与中日韩高官会在柬埔寨北部城市暹粒举行. 2003年10月 次东盟与中国(10+ 2003年10月,第7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 行. 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签署了宣布建 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 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 2004年11月 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举行. 2004年11月3日.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举行.

中国国际关系及地缘政治形势的分析与研究

中国国际关系及地缘政治形势的分析与研究

中国国际关系及地缘政治形势的分析与研究第一章中国的地缘政治背景中国地处东亚大陆,拥有丰富的资源、广阔的领土和人口基数庞大,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世界各国都与中国保持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因此,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备受关注。

中国以自身的外交政策、区域合作和海洋举措,对地区和全球的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章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推动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国际体系。

中国主张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使用武力或制裁手段。

另外,中国主张推动亚洲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地区稳定与发展。

第三章中国的区域合作倡议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区域合作倡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倡议。

这个倡议旨在促进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贸易便利化和人文交流,中国争取与相关国家加强经济联系,推动共同繁荣与发展。

第四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中国的国际关系及地缘政治形势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合作加强地区稳定与繁荣。

与印度的边境争端和与日本的岛屿争议等问题仍然存在,但中国通过外交手段努力改善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以维持地区稳定。

第五章中国的海洋政策与争议中国拥有辽阔的海洋领土,但与某些邻国存在海洋领土争议。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法律框架的构建,主张维护海洋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中国加强了对南海和东海的管控,加强了海上维权力量,维护自身海洋权益。

海洋领土争议成为中国国际关系以及地缘政治形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六章中国的大国地位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的大国。

中国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其具备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通过推动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及提出公共产品等方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国的崛起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需要通过与其他大国的合作来解决。

第七章中国国际关系的挑战与机遇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中国-东盟经济关系:进展与问题

中国-东盟经济关系:进展与问题

东盟 经济 合作关 系 的进展 ; 第二 部分 探 讨双边 关 系 中的一些 问题 ; 三部分提 出一些 对策 建议 。 第


中 国与 东 盟 经 济 合 作 关 系 的进 展
中 国与 东 盟 《 物 贸 易 协 议 》 《 务 贸 易 协 货 和 服
议》 的实施 , 极大地 促进 了双 边经 济关 系 。20 年 , 07
2 0 年泰 国对 中 国的 出 口中 , 国减 少 关税 的5 7 07 中 35
①根据东盟秘书处的统计 ,东盟和 中国之间 的贸易总
量从2 0 年的56 03 9亿美元增加到20 0 7年 的1 1亿美元 , 71 平均
年 增 长 率 达 到3 %。 0
项 商品 的贸易总量 增加 了3.%。 38 这显示 《 货物 贸易
议》 以来 , 国与东 盟 的 经济 合作 关 系 得 到 了更加 中
迅 速的发展 。中 国一东 盟 自由贸易 区的建设 开始 给 有关 各方带 来 了实 惠 。 本文 的第一 部分简 述 中国和
从传 统 的产业 间贸 易为 主走 向产业 内互 补性 分 工 ,
区域 产业 内分工 日益细化 , 产业 内贸易 规模 在 不断 扩 大 。比如在 电子 产业部 门 , 交易 额 和 比重均 在快 速上 升 。 这一 切表 明 中国与东盟 经贸关 系正进 人更 高 的层次 。 直接 投资也 正在稳 步扩 大 。 0 7 相互投 资额 20年
速 发展还伴 随着 贸易商 品构成 的变化 。 级产 品所 初 占 比重不 断下 降 , 高新技 术产 品 ( 如集成 电路 、 机 手
1 8
④ 中国商务部 :20 《 0 7年 度中 国对外 直接 投资 统计公 报 》 中国商务部网站 。 , ⑤ 目前 , 中国与东盟 间的游客数 量每年超过 60万人 。 6

中国与东盟

中国与东盟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一)中国与东南亚邻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虽然受到当时地理和交通手段的限制,但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商贸关系就已开始。

19世纪以后,由于中国移民在东南亚地区不断增加,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商贸关系越来越密切。

与此同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都遭受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主要受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的左右,1967年东盟成立,双方相互疑,有时甚至视对方为自身安全的威胁,相互敌对。

因此,双方的经济关系难以得到正常的发展。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地区国际关系的变化,使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也随之得到改善。

用了将近1O年的时间,中国与东盟才开始进行官方往来。

1974年,马来西亚率先与中国建交,次年,菲律宾和泰国也与中国建交。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90年代初达到高潮。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恢复了外交关系,并分别与新加坡和文莱建立了外交关系。

另外,中国与越南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相互对抗后,也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

至此,自从东盟成立以来,中国首次与所有的东盟国家建立了正常的国家关系,双方关系进入最佳时期。

1997年,东盟成立30周年,江泽民主席在出席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时,发表了题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为双方关系全面和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构筑了框架。

会晤结束后,双方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首脑会晤联合声明》,双方关系走向成熟。

(二)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发展迅速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结果和中国与东盟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

第一,冷战后,在新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形势发展过程中,要求国际间的相互依存,推动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

东盟的成立目的就是谋求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合作。

90年代后,东盟加快了组织内部的合作步伐,并积极参与亚大地区更大范的经济合作。

而中国自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日益紧密地与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

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东盟在地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过程中,经济关系不断密切,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中国对发展东盟关系的战略选择

中国对发展东盟关系的战略选择

中国对发展东盟关系的战略选择前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日益紧密。

而东盟作为中国周边的一个经济体,其对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文将深入探究中国对发展东盟关系的战略选择。

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概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历史渊源相当深厚,早在唐朝时期,双方就有了贸易往来。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经济贸易和投资领域。

2002年,中东盟自贸区(CAFTA)正式签署,使两方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更加深入。

以2018年为例,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已经达到了5870亿美元,东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伙伴之一。

同时,中国还与东盟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双方共同制定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加强了政治、外交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与东盟强有力的合作关系背后,离不开中国在战略层面上的选择和部署。

下面就针对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对发展东盟关系的战略选择。

“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个倡议对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逐步为中国和东盟国家提供了共同战略目标,加深了两方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促进了两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

全方位的合作中国在发展东盟关系时,采取了全方位的合作策略,包括经济、贸易、金融、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

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多项双边协议,如《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等,加强了两方之间经贸关系的合作。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东盟所主持的区域性合作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东盟自贸区等。

通过这些合作,中国不仅得到了更多的合作机会,而且还与东盟国家建立了更深入的联系。

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景中国与东盟国家有着相似的发展愿景,即通过和平与公正的合作,共同推进地区的发展。

形策论文——中国与东盟关系问题的回顾

形策论文——中国与东盟关系问题的回顾

形策论文——中国与东盟关系问题的回顾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阶段及成就的回顾、思考与展望在国际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动荡之后,以国际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社会成员主体不断增加,且国际国际成员之间关系日趋复杂和微妙,呈现出新的特点。

其中,无论在地理位置、战略地位还是利益关切程度都与我国联系极为紧密的一个国际组织就是“东盟”。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们只有在已有的历史进程中研究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情况,回顾和总结不同历史阶段中双方关系发展的状况及成就,才能在未来更好地促进关系良好健康发展,为自身和东盟各国乃至世界带来更多积极因素。

总体来看,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国际社会环境背景、别国干预、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东盟及东盟各国之间的关系处于较为冷淡甚至对立的状态。

二战后,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东南亚国家被迫卷入美苏大国冷战之中。

在政治上,菲律宾、越南等国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采取敌对政策。

除印尼与中国于1950年4月13日建交外,其他东南亚国家于中国均没有建立外交关系。

而1957年开始,印尼与中国的关系也出现不和谐因素,印尼排华反华浪潮涌动,并于1965年发生了“9.30印尼排华事件”。

而两国最终于1967年10月中断外交关系。

第二阶段:20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中国与东盟关系发生了转变,开始趋于缓和,逐步翻开了新的一页。

20世纪60年代之后,美苏争霸的态势发生了变化,美国势力开始下降。

“尼克松主义”的出台,以及尼克松总统访华等一系列动作释放出了缓和关系的信号,中美逐渐相互接近,关系得到改善。

而此时中国对东盟的态度也开始转变,肯定了东盟各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在美国态度转变和默许的影响,及自身利益的衡量考虑之下,菲律宾、泰国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进入八十年代,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但些许不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1979年发生了中越战争,而且南沙群岛领土主权问题成为双边关系的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11月,东 盟- 中国 领 导 人 第 四 次 会晤, 提 议 10年 内 建 立 中 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
2001年 11月 6号 ,中国 与东盟领导人第五次会晤 批准了这项建议。 2004年 4月 , 中国东盟 双方有关建立中国-东盟 自由贸易区的会议在昆明 举行,中国-东盟自由 贸易区开始启动。
•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 中国 东盟博览会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由中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在2003年10月8日举行的第七次中国 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倡议举办的。 这一建议得到了各国领导人的普遍欢迎, 并写入会后发表的主席声明。 • 博览会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广西南 宁举行,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 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举办,11国政府对博览 会予以全力支持。 •
2、东盟建立的历史背景 • 第一、摆脱大国控制和干涉,维护东盟各 国安全。 • 第二、阻止共产主义,巩固自身政权。 • 第三、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 • 第四、寻求多边协商的有效途径解决地区 内国家之间的纷争。
3、东盟机构运行 、
• 东盟主要机构有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常务委员 会、经济部长会议、其他部长会议、秘书处、专 门委员会以及民间和半官方机构。 • 首脑会议是东盟最高决策机构,会议每年举行一 次,已成为东盟国家商讨区域合作大计的最主要 机制,主席由成员国轮流担任,现任东盟秘书长 素林,任期从2008年1月1日开始至201 2年12月31日止。 • 外长会议是制定东盟基本政策的机构,每年轮流 在成员国举行。常务委员会主要讨论东盟外交政 策,并落实具体合作项目。
• 为了早日实现东盟内部的经济一体化,东 盟自由贸易区于2002年1月1日正式 启动。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促进东盟成为 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基地,以吸引外资;消 除成员国之间关税与非关税障碍,促进本 地区贸易自由化;扩大成员国之间互惠贸 易的范围,促进区域内贸易;建立内部市 场。
• 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5次 东盟与中国领导人(10+1)会议上, 与会国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 盟自由贸易区,并授权经济部长和高官尽 早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 拥有17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2万亿 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大市 场。它将成为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 自由贸易区。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 • 自由贸易区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 要形式,是指在自由贸易区中,各缔 约方达成协议,取消各成员间的贸易 壁垒,但各成员仍有对非成员国贸 易 政策的自主权,即可以制定不同的关 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措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前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分别是 :欧洲联 盟、北 美 自 由 贸 易 区 、 东 盟 自 由 贸 易区。
文莱参展商在博览 会上展示工艺品
菲律宾参展商在博览会上 推介本国优质水果
缅甸展区展示的各种特色工艺
印度尼西亚展馆内现场织布
泰国展区的表演异国风情浓厚
四、“一轴两翼” 构建中国-东盟 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
• 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合作战略由泛北部 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两个板 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组成。 • 从内容看,有海上经济合作、陆上经济合作、 湄公河流域合作。
1、“一轴”连七国 在中国-东盟 “一轴两翼”合作 战略中,南新经济 走廊北南纵贯华南 到中南半岛,如同 中国-东盟合作的 脊梁,贯连国家多, 辐射范围广。
2、大湄公河次 区域合作 湄公河,流 经缅、老、泰、 柬、越5国后汇 入太平洋,誉称 为“东方多瑙 河” 。
3、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 • 北部湾是由中国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 和越南北部环抱而成的一个半封闭海湾, 海域面积约12.8万平方公里,位于东 亚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理中心。 •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将环北部湾经济合作 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 尼、菲律宾和文莱。
第六章 中国—东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 东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 一、东盟的由来
• 1、成立时间 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 4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 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东 盟成立。 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20世纪80年代后,文莱(1984年)、 越南(1995年)、老挝(1997年)、缅 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国 先后加入该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