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民族精神读书笔记
日本民族精神和日本文化的看待

日本原来并不叫日本。
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称其为“八大洲”“八大岛国”等。
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
公元五世纪,日本统一后,国名定为“大和”。
因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阳神,所以将太阳视为本国的图腾。
日本本身处在亚洲,所以日本的民族性格具有典型的东方特征。
日本人属于强悍的蒙古人种,它的文明、文字、文艺传统是由中国传入的。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种能激发民族奋发向上、顽强进取的精神动力。
日本就是凭借着强大的民族精神走到了现在。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个资源贫瘠的岛国。
由于生存不易,所以日本人的危机意识相当强,这一方面使实用主义在日本民众的脑中根深蒂固,外在则表现为利益至上和日本传统的团结合作精神——因为只有团结合作才能使民族在这种贫瘠中生存下去。
其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集体本位主义”。
“集体本位主义”乃是日本民族立国之本之魂,是日本近代崛起、现代迅速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面对困难和处于逆境时,民族精神最为强悍的是日本人。
是因为他们忍耐、执着、自律,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坚强的生存下去,才有了现在日本的繁荣。
其实在很小的时候,有看过电影里的情节,那就是日本人战败了,就拿出一把很长的刀切腹自尽,我当时因为年纪小,不懂。
现在看来真的很合乎日本的民族精神。
日本人在战场上被“囚”的时,他们就特别能够忍耐、特别执着,而且有崇高的自律精神,敢于拔刀自尽、以身殉国。
日本人在和平时期被“囚”,他也特别能够忍耐、执着、自律,积极有为地开发创新、建功立业。
从日本人高度的忍耐、执着、自律看,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日本这个矿藏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粮食及多种农副产品不能自给,资源总量没有中国一个贵州省多的小国家,在二战惨败之后,经济却高速发展,迅速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曾经有个美国的作家写过一本书,名字叫《菊花与刀》,他想以最简单、最有代表的东西来讲诉他眼中的日本以及日本人。
论日本的民族精神

论日本的民族精神聂帅南民族精神代表着一个国家主要的精神支柱,是巨大的无形文化资产和生存影响力,它象征着一个国家的面貌、性格、意志、活力。
一个国家民族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其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起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是个狭长的岛国,国土面积不足38万平方公里,比中国的云南省还要小。
日本的天然资源匮乏,矿石、石油、煤炭、粮食等主要的生产资料基本都是依赖于进口。
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还是地震、海啸的多发地。
在这样一种独特的生态环境下,形成了日本人民所特有的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和迫切需要出人头地的自尊意识,在这种意识下,也深厚培育了日本民族天然的对内积极奋发图强、创新思变的进取精神,以及对外不断寻求拓展,甚至不惜声誉去掠夺侵占他人资财的野性。
近代历史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是日本开始吸收西方文明,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主张,走向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重要转折,长期的孤立与对西方工业强国的依赖,使日本产生了强力的危机感,为了摆脱这种危机感,日本在这一时期,大力开展西化教育制度,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到了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1904-1905年,日本又在中国的东北旅顺发动了日俄战争,强烈的占有欲望深入了日本人的骨子里。
现代史上,日本尽管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但日本几乎同时是在与中国、缅甸、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朝鲜、美国及苏联交战。
日本战败后,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战争赔偿和恢复重建,再之后从五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经历了经济的高速成长期和稳定期发展,奠定了日本稳居世界经济文明强国的领先地位。
日本何以能死而复生,从战败国的废墟瓦砾中崛起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强国?在二战后的六十多年复兴中,日本何以先进的工业化技术引领世界的潮流?日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本人利用今年暑假的日本实地考察感受,谈谈对日本民族精神的一些认识,并希望在国人举国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时候,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和汲取日本民族精神中有益的成分。
日本人的民族精神

(3)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有一个外国游 客习惯性地闯红灯,被一位站在街边协警 的老头发现……
(4)日本出版业有一个规矩,书店是从 出版社购进书的,如果书没有卖出去,出 版社还需要把书从书店买回去。为什么会 形成这个规则呢?
(4)日本人的群体观念更突出表现在以 公司为家,很少出现“跳槽”现象,管理 者很愿意拨出大量资金来培训员工,不是 特殊情况从不轻易解雇员工。日本的管理 人员一般不会个人作出重要决定。
形成团队意识的原因:自然原因;日本人 从小就被教育要服从集体。小学生过红绿 灯;中午吃午餐时……
4、时间就是生命
3、蚁族般的团队精神
蚂蚁究竟是怎么一种团队精神? (1)日本企业的员工一律穿着整洁的制服,佩
戴公司的徽记,处处维护公司的形象。 (2)例:日本某电脑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在外休
假时…… (3)日本人出外旅游时总有举着小旗的领队率
领,不会有喧哗的现象;日本的机场非常安静, 夏天机场的室内温度相当高……
(5)小学课本中一再告诉学生“这个国 家生存是很艰难的,这个国家的处境是很 危险的,这个国家是随时可能被别人打垮 的”,对小学生进行防灾教育。
(6)出租车司机搬行李时从来都是快步 小跑,人们工作起来都有点“拼命三郎” 的作风。
(7)从日本的建筑物来看:不管是在东 京这样的现代化都市,还是在乡村小镇, 建筑物的牢固程度让人印象深刻。不仅混 凝土打得结实,并且每幢大楼、房子都有 防震设计,粗大的三角架钢梁,把整个楼 房支撑得结结实实,虽然有点影响美观, 但着实给人十足的安全感。
《岩松看日本》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岩松看日本》读书笔记(精选多篇)《岩松看日本》黑白配色的封面,里边包含着新闻人的严谨和字斟句酌,读完之后才能回味到出书者及制作团队的努力,日本——行走在爱恨之间的国度,是本可以回味的好书。
说到日本,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些抵制,抵制来源于父辈的讲述、历史的遗留和朦胧的误解,所以书中提到中日关系“一衣带水”,我仔细查过这个词,通过字面不难理解,后来读着读着才发现此词的准确,无需浓墨重彩的描述更不必强词夺理的辩解,中日之间就好像闹过矛盾的邻居,破镜重圆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在历史面前每个人都是孩子,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愚蠢的跟风抵制日货,说起日本就嗤之以鼻,其实我们都错了,单纯的一意孤行,只能证明自己的不成熟和变相的“羡慕嫉妒恨”。
说起日本,不能逃避的就是中日之间的尴尬,靖国神社,一把悬在中国人心灵伤疤上的刺刀。
靖国神社1869年建立,对世界游客免费开放,里边存放着246万多个在历次战争中战死的军人亡灵等等。
书中说“历史在这里被完全扭曲着展示了出来”,追忆历史,我们只能从文字、图片、记录片等资料中获取信息,然而日本将扭曲的历史世代相传,他们的后人又该如何去辨伪存真呢?之后的日本天皇继续参拜,中国政府依旧谴责,恶性循环,无休止。
可是,任何人站出来承认错误都需要勇气,于是,作者继续写“理性的声音”,算是简单抚慰一下愤怒的读者。
可是,1869年成立的靖国神社,每年参观人数超过500万,而1992 年成立的和平博物馆多年来参观人数才50多万,触目惊心的对比,让好多人都很无力,无力去辩解、无力去纠正,公道自在人心吧!除了历史问题以外,触及日本的其他方面还是比较轻松和游刃有余的。
我非常敬佩日本人的忧患意识,防灾演习、防灾观念、应急措施等举措都令人佩服。
终于明白了这个岛国为什么费尽心思的想“着陆”,对于地震、海啸频发的国家来说,他们是多么向往安逸的生活,多么想结束终日惶恐的日子。
再说相扑,一个我很陌生的体育运动,一句话让我记得很深“一个好的相扑手,必须要练就坚韧的性格、超凡的毅力、朴素的品格”,一个成功的相扑选手要经历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过程,日本人以相扑为荣耀,就好像中国人以乒乓球为自豪一样,只不过日本人靠力量过关,中国人以智慧取胜。
日本文化核心阅读记录

《日本文化核心》阅读记录1. 日本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日本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00年前的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日本人已经开始使用陶器、制作纺织品和狩猎。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包括语言、文字、宗教、艺术、建筑、哲学等方面。
日本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汉字书写系统和儒家思想。
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己的特色,日本的佛教传入后,与本土的神道教信仰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禅宗。
日本还吸收了其他亚洲国家的文化元素,如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地区。
在近现代史上,日本受到西方列强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
这些改革使得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日本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日本的电影、动漫、游戏等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
日本文化起源于古老的石器时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不仅吸收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元素,还保持了自己的特色。
日本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古代日本文化的形成古代日本文化是在绳纹时代(约公元前1年至公元前300年)形成的,这个时期包括了弥生文化和古坟文化两个阶段。
在弥生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日本开始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耕社会转变。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特征,如水田耕作、农具的使用和陶器的制作等。
弥生文化的居民主要是农民,他们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古坟文化时期(约公元300年至公元794年),日本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的墓葬建筑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石室和石棺。
古坟文化代表了日本古代社会的权力和财富,它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神道和佛教。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文化也受到了中国和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
汉字被引入日本,成为书写的主要文字。
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开始形成,包括神话、传说、艺术和文学等方面。
古代日本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受到了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特色。
《日本的衣食住》读后感 - 读书笔记

《日本的衣食住》读后感-读书笔记《日本的衣食住》读后感吴欢章主编的《现代作家游记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收有周作人写于1935年的《日本的衣食住》一文。
文章一开头说:"我留学日本还在民国以前,只在东京住了六年,所以对于文化云云够不上说什么认识,不过这总是一个第二故乡,有时想到或是谈及,觉得对于一部分的日本生活很有一种爱着。
";周作人称日本是他的"第二故乡";,并说对日本生活很有一种爱的情感。
因此,由他来介绍日本传统的衣、食、住,不会隔靴搔痒。
文章写得很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文章先介绍日本的居室。
作者认为,曾为清政府驻日外交官的黄遵宪(1848年.1905年),是"中国人纪述日本风俗最有理解的";。
他引用黄遵宪《日本杂事诗》(成书于1897年前后)里的一个关于房屋的注解:"室皆离地尺许,以木为板,藉以莞席,入室则脱屦户外,袜而登席。
无门户窗隔,以纸为屏,下承以槽,随意开阖,四面皆然,宜夏而不宜冬也。
楹柱皆以木而不雕漆,昼常掩门而夜不扃钥。
寝处无定所,展屏风,张帐幕,则就寝矣。
每日必洒扫拂拭,洁无纤尘。
";虽然这种房屋"宜夏而不宜冬";,而且"无门户窗隔";,槽上拉动的板窗木户可随意开合,内无扃钥,作者还是说:"这种日本式的房屋我觉得很喜欢。
这却并不由于好古我喜欢的还是那房子的适用,特别便于简易生活。
";他还比较了中国和日本的居室,"中国公寓住室厅在方丈以上,而板床桌椅箱架之外无多余地,令人感到局促,无安闲之趣。
大抵中国房屋与西洋的相同都是宜于华丽而不宜于简陋,一间房子造成,还是行百里者半九十,非是有相当的器具陈设不能算完成,日本则土木功毕,铺席糊窗,即可居住,别无一点不足,而且还觉得清疏有致。
";看得出作者对日本式房屋赞赏有加。
《难忘的一课》读书笔记-《《难忘的一课》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难忘的一课》读书笔记-《《难忘的一课》读书笔记心得体会难忘的一课》向我们诉说了一个关于爱国的故事,让人心生感慨,激发了浓厚的爱国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难忘的一课》读书笔记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参阅。
《难忘的一课》读书笔记【1】“我的国语讲得不好,是初学的。
你知道,在日本统治时期,我们上的都是日本人办的学校,讲国语是不准许的。
”这是课文中年轻的台湾老师所说的话。
日本人不许中国人讲中国话,企图让我们忘记自己的祖国,这种行为是可耻的!读到这儿,我仿佛看见了当年英法联军的影子。
他们这种侵略的勾当是可恨的!可是,当甲午大海战时,我们的军队哪儿去了?当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我们的军队哪儿去了?当日本人趾高气扬地走进台湾岛时,我们的军队哪儿去了?北洋水师的军饷呢?大炮呢?鱼雷呢?铁甲舰呢?一个泱泱大国,为什么会给一个小岛国割地赔款?这一切,我们无从得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永乐大典吧。
这本由明朝第一才子解缙主编,2089人历时三年,集合了数学、科学、历史、军事、几何、建筑等几十项的大百科全书,古人的思想精华,中国的无价之宝,竟被八国联军当作睡觉时的枕头,上马时的垫脚石,垫枪炮的石头!如果这是他们自己的国宝,他们还会这样做吧?就这样,《永乐大典》又损失了307册。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知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是啊,少年乃国之栋梁,乃国之根本。
作为新一代少年儿童,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祖国之复兴而读书!《难忘的一课》读书笔记【2】在五年级语文课本中,第五单元,有着这样一篇读来让人为之一颤的文章——《难忘的一课》。
故事讲述了作者爱国的事情。
事情发生在台湾光复不久,作者在台湾高雄的一所乡村小学内,看到了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在同孩子们一起来学习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
后来台湾老师带着作者去看了看小礼堂,看到了几幅中国伟人像而有感而发。
日本学习感悟

刘中凯2018.06.28:1、垃圾分类:每个超市门口各种垃圾桶,分类比较明确;包括日本法律对什么样的垃圾什么时间倒都有相关的规定,干任何事都特别严禁,如果违反规定会有相关的处罚;在大街上看不到一个垃圾桶,但是在没有垃圾桶的情况下一点垃圾都看不到。
2、日本人敬业精神:在日本超过1000年的企业有21家,好多行业都是祖祖辈辈来干,把好的东西一直传承下去,生产的产品不断精益求精。
包括守墓的人都是好几代人来经营,祖祖辈辈来干一项事业。
3、安全感:每个大型的商场都有避难所,因为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当发生地震的时候都可以到避难所避难确保人身安全。
包括今天参观的报社,楼梯处有防护网,防止人掉落发生意外。
在这1.5天的时间里、行车的旅程中没有见过一次交通事故,如果在国内的话交通事故是比较常见的。
4、文化素养:在马路上没有听到过一辆车鸣笛,这也是人员素质的一种提现。
5、包括日本的小孩从小就教育好习惯的养成,小孩从小都是自己上学放学,不像中国都是父母去接送;日本从小就培训小孩独立,大部分都是自己去完成,不同的教育方式培养不同的习惯。
2018.06.29:通过这几天的参观学习,处处都能够看到日本人做事的精细化、人性化。
1结合这几天的所见所闻真心意识到中国人是有钱的土豹子,中国有钱人特别多,但是又有多少有钱人有日本人有钱的意识呢。
只有金钱没有有钱的思想和意识的人是多么的可怜,体现出董事长提出的理念~软性的值钱,硬性的不值钱。
1、通过参观丰田公司首先感受到的是产品实现过程中自动化、标准化、人性化、程序化、科技化的提现和应用。
高效工作,通过设备、检测设备实现对人的管控,真正实现灵活的变机械,避免一些误操作,杜绝不良品的产生,更不会有不良品流入下工序。
2、技术保密:这两天时间参观的加工工艺都属于包装和组装工艺,真正的核心部件加工没有参观。
3、质量的重视,生产过程中大大小小的质量检测有1500多项,确保产品质量。
各种现代化科学化防误的应用,不会产生低质量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人的民族精神读书笔记
日本自立国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在技术形成与革新方面走出了一条与中国截然不同的道路:从近代日本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中可以看出,日本人热衷以各种“道”为代表的系统性技艺,而不喜欢向传统的中国人那样,从宏观上解释这个世界最本质的东西。
我认为,这植根于日本相对严酷、封闭的自然环境,为了生存,他们养成了尊崇实力、注重实用的特点。
为了使更多的日本人掌握重视器物层面上的知识与技能,提升民族的整体竞争力,日本人较早认识到了教育立国的重要性:江户时代,兰学传入日本,成为上层争相追逐、标榜的学问;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大量废除封建私塾,开办新式学校,力争从思想文化和教育体系上脱亚入欧。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率先在全国普及了义务教育,是世界上最早最快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之一。
直到今天,日本人也热衷于追求知识,特别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据一项市场调研表明,《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每日发行量均超过1200万份。
我认为,日本近代教育的着力点同中国的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把重点放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而日本以生产与生活方面的实用性知识技能为主。
日本人认为,东方传统道德教育是“虚学”,近代西洋科技知识是“实学”。
实学才是真正的文明。
明治天皇带头学习西方技术,提出了“广求知识于世界”的理念。
由于日本十分重视办学兴教,形成了热衷于知识技能和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的敬业之风。
和中华民族一样,日本民族历来不擅长抽象思想和理论研究,却愿做能工巧匠,只要有钱,就能继续购买外国的技术,只要有充足的工程学知识,用以改造西洋技术并使之产业化,日本就不会在工业技术上比外国落后很多。
例如二战结束后,日本之所以能在废墟上快速起飞,我认为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以实业立国、技术立国。
“即使GDP在一夜之间被地震摧垮,如果知识力、技术力还在,就留存住了经济的根本。
”中国人的气质,孔子说过一句话,叫“智者不惑”,既指对真理的确信,更指辨别善恶行为的不惑。
中国人不太像日本人那样专注与精通某项技艺,而重视应该如何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标准。
日本人是具有工匠气质的国民,工匠把能否做好自己的工作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而对之外的事情不发表任何意见。
这固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经济和技术有较快的发展,但是,轻视理论钻研和忽视伦理道德教育会使发展缺乏后劲和一个宏观的方向,这也是近代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和陷入经济危机泥潭不能自拔的根源。
日本的这种工匠技术型国家,有一个令人注目的特点,就是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
这首先表现在它的农业领域:日本田地面积狭小,所以自古以来,就养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尤其重视品种改良与耕作技术的更新,以求千方百计提高产量。
虽然日本的自然环境很适于水稻和某些旱地作物的生长,但就拿水稻来说,特别难以栽培。
“米”这个字说明,需要经过“八十八”道步骤才能栽培出优质的水稻。
所以日本农民一向很勤劳、耐心、敬业。
进来,日本农业继续秉承“精益求精”的传统,农作物开始向微型化发展。
例如最近日本推出的微型水果和蔬菜,不在大而在可口、富于营养,从我的专业角度(工商管理)来看,这迎合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特点,适应了市场需求,符合日本人一贯的“节约”思想。
不过,最能反映日本产业精细化倾向的,是以电子产品为代表的高精尖技术产品。
美国首先发明的半导体,由索尼公司内化为自己的技术、缩小,作为大众商品加以推广,造就了庞大的民用电子市场。
日本高新技术能够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一直保持高质量和高销量,首先得益于技术人员和工人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不厌其烦的革新精神,称得上日本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在当今的新体现。
日本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绝大部分是奋战在生产科研第一线的实践者,并非在大学或研究机关的科学家。
正式靠着这种传承久远的工匠精神,日本至今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已有十二位。
不单单是惊天动地的大发明才叫发明,日本到处充盈着留心观察生活的能工巧匠。
例如,我们都听说过安藤百福发明并且改进方便面的故事,也听说过在某酱油店打工的少年利用棕
榈叶制作鲍鱼刷的故事。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取材皆可为发明。
由于有了众多热爱技术、热爱发明的人,日本的创新精神才能汇聚成一股力量。
日本政府对于科技的投入和科技战略也格外重视。
日本主要由经济产业省和文部科学省挂帅,着重培养实战技术型人才,他们对人才的要求着重于具有迅速投入科研开发并能很快把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能力。
反观中国大学,尤其是文科的一些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所教授内容上的与现实脱节和空洞无物,我们是否应该有所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