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方言

赣南方言
赣南方言

赣南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客家话跟闽西和粤东客家话相比,则更能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因为:第一,赣南是赣方言和客方言的交汇点,因此,从赣南客方言中更容易考见客赣方言的联系和差别。第二,赣南的客家方言既古敦,又呈同一的多样性。说它古敦,是因为这里唐宋以来的世居客家姓氏较多,因此方言中保留中原古韵成分就较多。说它呈同一的多样性,是因为明末清初粤东、闽西的客家人又大量回迁赣南,使赣南的客家方言不象粤东、闽西那样统一,而是同中有异,县与县之间不一样,甚至乡与乡之间也显出差异。因而,赣南的客家方言也就更具研究价值。

(一)分布特点

赣南各地的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均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从整体上来说,赣南客家话可以分为中心片和环形片两大层次。中心片包括赣县、南康、大余、于都、兴国南部、信丰北部、上犹和崇义两县东南部。其方言内部比较统一,在历史上这些地区虽然曾分属南安府和赣州府,但我们很难找出区分两府方言的突出特点。在环形片内部,又可以再分为宁石小片、散形小片和交叉小片,宁石小片包括宁都、石城两县;散形小片包括定南、龙南、寻乌、会昌东南部、瑞金东部、上犹和崇义两县的西北部;交叉小片包括中心片和环形片的交接地带,即信丰南部、安远、会昌西北部、瑞金西部、兴国中北部,它们既有环形

片方言的某些特点,同时又有中心片方言的某些特点。

中心片以元明时期从赣中迁入的居民加上一部分唐宋时期迁入的

北方居民为核心,在语言特征上与赣中方言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中心片内也杂居着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客民,在语言上也受到了影响,但总的来说,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语言的原有特点,而将闽粤倒迁客民的语言同化了,他们自称说的是“本地声”,称对方说的是“兴宁声”、“河源声”、“福建声”等等。环形片的宁石小片基本上以晋至唐宋时期迁入的居民为基础,保留着唐宋语言的基本特点。交叉小片是几个时期迁入的居民聚居之地,但又受明末清初移民的影响较大。散形片是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客民集中的地方,他们迁来的时候就自成村落,因而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风俗习惯,保留了闽粤客家话的基本特色。

在一些边缘地区,因受邻方言的影响,往往具有邻方言的一些特点。例如:宁都的肖田、东韶两乡,因与赣方言区的南丰、宜黄、乐安等县接壤,故其方言赣语的成分很浓;会昌的周田乡一带,因靠近闽西,其方言与武平客家话相似;定南的九曲,天花及龙南的杨村一带则与粤东和平县相邻,其方言亦与和平相似;大余西南的游仙一带,地接南雄,方言与南雄相似;崇义的丰州一带,与湖南汝城为邻,其方言亦与汝城相近。

(二)词汇特点

与闽西、粤东的客家人一样,赣南客家人也讲“话”。“”〔ηai〕,是客家话特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因此,“话”就成了客家

方言的代名词。

赣南客家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相同的地方很多,但无论在词形还是在词义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

1、单音词比普通话多。如:

被(被子)皮(皮肤)晓(知道)地(坟墓)禾(稻子)衫(衣服)雹(冰雹)岽(山顶)坳(山窝)屋(房子)……

古代汉语演变为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单音词大量复音化,由单音词为主发展到复音词为主。据此,可以说客家方言的词汇的面貌比较古老。

2、意义范围比普通话更大的词多。如:

眼:在赣南客家方言中,“眼”除了指眼睛之外,凡“孔”、“洞”的意思都称“眼”。例如木板上的孔、衣服上的孔、纸上的孔、墙上的洞等等,都叫做“眼”;又如人体上的“耳朵眼”、“鼻公眼”、“肚脐眼”、“屎眼”(肛门)等等。此外,“眼”还可当量词,如“一眼井”、“一眼塘”等等。

屎:在赣南客家方言中,“屎”除了指大便外,还指称许多排泄物和脏物。例如“耳屎”、“鼻屎”、“眼屎”、“烟屎”(烟斗里的油膏),还有“脑屎”(脑髓)等等。

讨:在赣南客家方言中,“讨”除了向人“乞讨”、“要”的意思之外,还有“娶”(讨老婆)、“被”(“讨别人打”、“讨人嫌”)等意思。(龙南话为“挣钱”的“挣”,即“挣人恼”)

跌:在赣南客家方言中,“跌”除了“跌倒”的意思之外,还有“往下掉”(“跌落”)、“遗失”(“跌了钱”)的意思。此外,家道衰落也叫“跌”(“跌苦”),“丢脸”也叫“跌”(“跌面子”)等等。

3、有丰富的同义词

在赣南客家方言中,存在着相当丰富的同义词,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精确,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如:

买:方言除了用“买”表示购买的意思之外,还根据购买对象的不同而采用其它的说法。例如:

称盐(买盐)籴米(买米)舀油(买油)斫猪肉(买肉)

剪布(买布)点药(买药)捡豆腐(买豆腐)……

在这里,“称”、“籴”、“舀”、“斫”、“剪”、“点”、“捡”都是“买”的意思,可以看作是同义词。

收:方言除了用“收”表示收获农作物之外,不同的作物又有不同的说法。例如:

摘木梓(收茶子)捡豆子(收豆子)扒花生(收花生)扳萝卜(收萝卜)

割油菜(收油菜)打黄麻(收黄麻)挖荸荠(收荸荠)……

在这里,“摘”、“捡”、“扒”、“扳”、“割”、“打”、“挖”等虽然是不同的收获动作,但同有表示“收”的意思。

4、多有词头词尾

赣南客家话多有词头词尾,使人听起来既亲切,又充满了乡土气息。

(一)词头“阿”、“老”

“阿”:用在对亲属长辈或年长者的称呼上,主要分布在环形片的三南、寻乌一带和上犹、崇义两县的西北地区。如:

阿公(祖父)阿婆(祖母)阿爸(父亲)

阿叔(叔父)阿哥(哥哥)阿姐(姐姐)(在龙南主要分布在武当、杨村等地)

“老”:遍及于全地区,除了可用于称人的词外,还可以用于一些称物的词,有不少是与普通话不相同的。例如:

老叔(叔叔)老弟(弟弟)老妹(妹妹)老公(丈夫)

老婆(妻子)老表(表兄弟)老庚(同年)老华(同郡望)(二)词尾“头”、“公”、“牯”、“婆”、“嫲”、“佬” “头”:多用在无生物名词或时间词后面,也用于动物和人。如:

石头墙头砖头钵头镬头肩头灶头

暗昼头(龙南:昼遍头)(上午)下昼头(龙南:下晡头)(下午)夜晡头(晚上)

懒骨头(指人懒惰)叫化头(乞讨者)猪牯头(公猪)鸡公头(公鸡)

“公”、“牯”、“婆”、“嫲”:多用于表示动物的性别,偶用于人;前两个表阳性,后两个表阴性。“公”用于家禽类,“牯”主要用于四脚动物;“婆”、“嫲”则用于一切动物。如:

鸡公(龙南:鸡牯头)鸡婆(嫲)牛牯牛嫲(婆)猫牯猫嫲(婆)

鸭公鸭婆(嫲)猪牯牛嫲(婆)…………

鹅公鹅婆(嫲)狗牯狗嫲(婆)

指人时,多为外号,含鄙视意味。如:

矮牯(男矮子)石头牯(男性外号)鼻脓婆(经常挂着鼻涕的女人)

“佬”:指称某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如:

打铁佬(铁匠)打石佬(石匠)剃头佬(理发匠)撑船佬(船夫)

有时亦往往在一些亲人称谓后面加上“佬”、“婆”,以示亲密,如:丈人佬(岳父)爷佬(父亲)叔佬(叔父)舅佬(舅舅)

丈人婆(岳母)老太婆(大嫂)大姨婆(大姨娘)

5、保存了较多的古汉语词汇

有些古语词,普通话口语已不用了,只在一些书面词语中出现,但

在客家话中却是常用词。例如:

客家话称黑色为“乌”,乌为古语词。《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身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身上披着黑色的外衣,手里拿着耕地用的农具,做将士的表率)。

称脸为“面”,面为古语词。《战国策·赵策四》:“老妇必唾其面”(老妇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称稻子为“禾”,禾为古语词。张舜民《打麦》诗:“麦秋正急又秧禾”(麦子收获正忙的时候水稻又要插秧了)。

称绳子为“索”,索为古语词。司马迁《报任安书》:“关木索,被菙楚受辱”(戴上刑枷,用绳子绑着,被鞭子抽打,蒙受耻辱)。

称吃为“食”,食为古语词。《礼记·大学》:“食而不知其味”(吃东西不知道其中的味道)。称早上为“朝”,朝为古语词。李白《早发白帝城》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称白天为“昼”,白天的上午叫“晏(音‘an’)昼”,下午叫“下昼”,昼为古语词。《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于绹”(白天出外割茅草,晚上搓绳长又长)。

称跑为“走”,跑得飞快叫“走得飞快”、“走得狗赢”(比狗还跑得快),走为“跑”的古语词。《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兔子跑的太快撞到树杆上,折断了颈而死亡)。

称走为“行”,如俗语“慢慢行(音‘hang’),先进城(音‘sang’)”,行为“走”的古语词。李商隐《瑶池》诗:“八骏日行三万里”(八匹骏马一天可以走三万里)。

……

6、颇具地方特色的特殊词语

赣南客家方言中有一部分独特的词语,颇能体现地方特色。就它们

的分布来说,有些是全区性的,有些仅在某些区域使用。如:

点心(稀饭)番瓠“pu”(南瓜)字管(毛笔)调羹(汤匙)

电油(干电池)寿木(棺材)单子(药方)点茶(抓药)

闭痧(中暑)驳嘴(接吻)唱戏文(演戏)打野话(胡说八道)

猪利子(猪舌头)猪旺子(猪血)矮婆车(小轿车)狗婆蛇(狗嫲蛇)(四脚蛇)

吊楼子(阳台)做好事(办喜事)讨新妇(娶儿媳妇)有好事(怀孕)

做小月(来月经)心气痛(胃病)驳电火(装电灯)(大)花边(钱币)

汽划子(小火轮)响雷公(打雷)天狗食月(月食)鳌鱼转身(地震)

冇动冇爽(seng)(没有行动)清汤寡水(汤粥很稀) 喷(peng)天烂臭(臭味很大很大)

拱屎操尿(捣乱不停)

经得扳(韧性、耐力好,持久性强)

……

这些词语,是赣南客家人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赣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二)句法特点

与普通话相比,赣南客家话在句法上亦有一些显著特点。

1、“紧”、“稳”、“等”等表时态的词放在动词的后面:

“紧”食紧饭(正在吃饭)于都、瑞金、龙南、大余等地

“稳”食稳饭(同上)上犹、崇义、赣县、会昌等地

“等”食等饭(同上)赣南其它地区

2、否定副词“呒”相当于普通话的“不”;“呒曾”(龙南:唔qian)相当于“未曾”;“呒要”用于中心片,相当于普通话的“不要”,环形片则说“呒爱”(nao)(龙南:moi)。如:

该介(gai)妹子呒标致(这个女孩不漂亮)该碗菜呒好食(这碗菜不好吃)

×呒曾读过书(我没有读过书)佢呒曾去过北京(他没有去过北京)

你呒要拱屎操尿(你不要捣乱)你呒要理佢(你不要理他)

3、表示程度的副词“多”、“少”总放在动词的后面:

食多滴(多吃一点)着多一件衫(多穿一件衣服)

话(wa)少两句(少说两句)着少滴裳衣(少穿一点衣服)

(从现在龙南人说的话来看,“多”、“少”也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多食滴”,“多着一ngan衫”等。)

4、“添”相当于普通话的“再”,用在句末:

等下添(再等一会儿)食一碗饭添(再吃一碗饭)

打一场球添(再打一场球)看一场电影添(再看一场电影)5、“倒”相当于普通话“得到”的“到”,用在句末:

看得该场球赛倒(看得到这场球赛)

买得恁多东西倒(买得到这么多东西)

考得北京大学倒(考得到北京大学)

(应该是将宾语插入“得到”中间,即“考得北京大学到”,也可以说“考得到北京大学”。)

赣南客家话

赣南客家话 分布特点 赣南各地的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均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从整体上来说,赣南客家话可以分为中心片和环形片两大层次。中心片包括赣县、南康、大余、于都、兴国南部、信丰北部、上犹和崇义两县东南部。其方言内部比较统一,在历史上这些地区虽然曾分属南安府和赣州府,但我们很难找出区分两府方言的突出特点。在环形片内部,又可以再分为宁石小片、散形小片和交叉小片,宁石小片包括宁都、石城两县;散形小片包括定南、龙南、寻乌、会昌东南部、瑞金东部、上犹和崇义两县的西北部;交叉小片包括中心片和环形片的交接地带,即信丰南部、安远、会昌西北部、瑞金西部、兴国中北部,它们既有环形片方言的某些特点,同时又有中心片方言的某些特点。中心片以元明时期从赣中迁入的居民加上一部分唐宋时期迁入的北方居民为核心,在语言特征上与赣中方言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中心片内也杂居着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客民,在语言上也受到了影响,但总的来说,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语言的原有特点,而将闽粤倒迁客民的语言同化了,他们自称说的是“本地声”,称对方说的是“兴宁声”、“河源声”、“福建声”等等。环形片的宁石小片基本上以晋至唐宋

时期迁入的居民为基础,保留着唐宋语言的基本特点。交叉小片是几个时期迁入的居民聚居之地,但又受明末清初移民的影响较大。散形片是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客民集中的地方,他们迁来的时候就自成村落,因而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风俗习惯,保留了闽粤客家话的基本特色。在一些边缘地区,因受邻方言的影响,往往具有邻方言的一些特点。例如:宁都的肖田、东韶两乡,因与赣方言区的南丰、宜黄、乐安等县接壤,故其方言赣语的成分很浓;会昌的周田乡一带,因靠近闽西,其方言与武平客家话相似;定南的九曲,天花及龙南的杨村一带则与粤东和平县相邻,其方言亦与和平相似;大余西南的游仙一带,地接南雄,方言与南雄相似;崇义的丰州一带,与湖南汝城为邻,其方言亦与汝城相近。 编辑本段词汇特点 与闽西、粤东的客家人一样,赣南客家人也讲“话”。“”〔ηai〕,是客家话特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因此,“话”就成了客家方言的代名词。赣南客家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相同的地方很多,但无论在词形还是在词义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 。 1、单音词比普通话多 如: 被(被子)皮(皮肤)晓(知道)地(坟墓)禾(稻子)衫

赣南客家文化简述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5, 3, 15-18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824532521.html,/journal/cnc https://www.360docs.net/doc/824532521.html,/10.12677/cnc.2015.32004 Concise Explanation of Hakka Culture in Gannan Linfu Li, Sainan Zhang, Haibo Hu, Longhuo Wu* Pharmacy College,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Email: *lflfllf2001@https://www.360docs.net/doc/824532521.html, Received: Jun. 3rd, 2015; accepted: Jun. 21st, 2015; published: Jun. 24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824532521.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Hakka is short for the Hakka people with unique Hakka dialect, unique culture and unique emo-tion. Gannan is historically important center of Hakka and now is the largest Hakka colony state. This article will give concise explanation of the Hakka culture from Hakka folk and Hakka diet. Analysis of celebration such as Jiu Long Bai Xiang, Zhu Gao Huo Long and Gannan Cai Ca Xi, and analysis of food such as HeBao za, Yusi and Ai Mi Guo are exposed. Keywords Hakka Culture, Hakka Folk, Hakka Diet 赣南客家文化简述 李林福,张赛男,胡海波,吴龙火* 赣南医学院,药学院,江西赣州 Email: *lflfllf2001@https://www.360docs.net/doc/824532521.html, 收稿日期:2015年6月3日;录用日期:2015年6月21日;发布日期:2015年6月24日 摘要 客家是指客家民系、是客家人的简称,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赣南是历史*通讯作者。

赣南十八县简介

赣南十八县市各县简介 一、崇义县 位于诸广山脉南端,长江水系赣江源头林区的全国南方重点林业县。“中国竹子之乡”江西省崇义县,总面积2206.27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是一个资源丰富,开发较早,潜力较大,亟待发展的山区县。 行政区划:全县辖6个镇、10个乡: 横水镇、扬眉镇、过埠镇、铅厂镇、长龙镇、关田镇、龙勾乡、杰坝乡、金坑乡、思顺乡、麟潭乡、上堡乡、聂都乡、文英乡、乐洞乡、丰州乡。 旅游景点:崇义阳岭——位于崇义县城南郊3公里,方圆五十平方公里,有秀峰三十六座,飞流瀑布九处。公园内峰峦叠障,古木参天,泉甘溪曲,藤古树珍,四时花木广布,珍禽异兽咸集,保持了完好的亚热带原始森林风貌。苍山翠竹间有云隐寺、观音庙等古迹。由于拥有大面积原始森林,空气负离子含量特别高,平均值达每立方厘米9.2万单位,最高处为14万个单位,被称为天然氧吧。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二、全南县 全南县地处江西省最南端,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与广东翁源、连平、始兴、南雄4县(市)交界,60%的边界与广东接壤。1903年建县,原名“虔南县”,因地处虔州(今赣州)之南而得名。全县国土总面积15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8万亩。辖9个乡(镇) 、86个行政村和长城企业集团、天龙公司、茅山林场,总人口21万。境内有全省唯一的瑶族行政村陂头镇瑶山村。 行政区划:全南县辖6个镇、3个乡:城厢镇、大吉山镇、陂头镇、金龙镇、南迳镇、龙源坝镇、中寨乡、社迳乡、龙下乡。 旅游景点:境内有天龙山寺:梅子山:百盛塔:龙兴水库:南迳温泉度假村:李氏宗祠:雅溪围屋,狮子寨等景点。 三、定南 定南县古属扬州域,建县于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全县辖7个镇、119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318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1万,其中县城人口8.02万,县城总建成区面积9.09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45.98%。定南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便捷的交通优势,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誉为“赣粤门户·生态定南”。 行政区划:定南全县辖历市、天九、龙塘、鹅公、岿美山、岭北和老城七个镇,119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 旅游景点:境内有平民湖、莲塘古城、仙岭佛背、瑶迳道观等。

赣南客家文化艺术(一)

赣南客家文化艺术(一) 赣南,有着约占江西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的沃土蕴藏着丰富的客家文化。数百年,乃至近千年的历史沉淀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时隐时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还在继续沉淀或正在消失。因而发掘研究这些文化成为我们这代赣南人不可忽视的历史责任。一、赣南的戏剧、民歌和曲艺明清以来,赣南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于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赣南采茶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运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艺人在演艺中将粤东传入的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之中。经过长期锤炼,到清初时就从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形态衍变、创造形成了有简单情节,以大姐、二姐、茶童三个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赣南采茶戏--三角班。由于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所以发展很快,迅速传入到信丰、于都、石城、赣县等地。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东、湘中、闽西、闽北、粤东、粤北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组合有三大部分。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风韵独特的单袖简;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这些舞蹈动作皆来源于山区的生活,她的传统剧目有82种,分灯戏和杂套戏二大类?quot;灯戏"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组成的"四大金刚"和以《肖妹子》、《补皮鞋》、《钓拐》、《老少配》组成的"四小金刚"。赣南采茶戏到清代中期,开始受到地方官府的歧视和打击逐渐衰退。1949年以后发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赣采茶戏又重新得到光大成为江西的两大地方剧种之一。1979年传统剧目《茶童戏主》由上海人民制片厂摄制搬上银屏,蜚声全国卤嗑缒俊对趺刺覆宦!贰ⅰ斗缬杲忝没ā芬蚕群蟊话嵘弦弧!缎っ米印贰ⅰ恫蛊?鞋》、《钓拐》先后获省、地、国家奖还灌成唱片。《试妻》获1992年文化部艺术局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二等奖。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1994年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赣南采茶戏已经成为赣南客家最有特色的地方剧种。东河戏,是廷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故称"东河戏"。明代嘉靖年间,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又在民间庙会游神,"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刍形。清初,坐堂班与苏州来的一批以演唱昆曲为主的戏班合并,建?quot;凝秀班",将二种表演形式融合为一,此后又相继吸收了江西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安庆调、弋板、兴国南北词等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东河戏流行于赣县、兴国及与其相邻的万安、泰和、吉安一带。东河戏的角色分为九角头制,即老生、正生、小生、老旦、花旦、大花、二花、三花九行。传统剧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一千余种。代表剧目有《雷锋塔》、《挽发记》、《玉簪记》、《扫秦》、《六国分相--刺股记》等。中央苏区时,还改编了不少东河剧现代革命剧目,如《活捉张辉赞》、《送朗参军》等,影响很大,风靡一时。赣南的民歌和曲艺也同样透散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歌高亢刚健,朴实无华,有山歌、灯歌、风俗歌、小调、号子、儿歌等。赣南民歌大体可分为三个地域特点,一是南部的"三南"即龙南、定南、全南三县及东北部的寻乌、兴国,地理与广东部分地区接壤,语言相近;二是处于赣南东北边区的瑞金、石城、宁都三市(县),部分地域与福建交界,但中隔大山,语言差异相对较大,此区域的灯歌较著名,山歌受赣中影响较大;三是赣南中部的赣县、南康、信丰、于都等县市。由于靠近大江大河,船号、木排号子很流行,语言也较平和。赣南山歌的旋律起点音较高,然后大多来个高音拖腔,音调下行至主音结束。兴国山歌是诸县山歌中,旋律最美,最着特色的山歌,以即兴行腔为法。节奏自由优美,随唱随答,甚至中段用鼓伴奏?quot;哎呀嘞"是兴国山歌中最常用的感叹用语。赣南小调很多,大体可分本地和外地小调两种。本地小调以交情歌为代表,还有叫化歌的"莲花落"等。赣南风俗歌有年歌、婚礼歌、丧歌等。此外还流行道教音乐;有海青、碗花、上告等。灯彩是赣南民间古老的传统歌舞,有龙灯、鲤鱼灯、摆字灯、高灯、狮子灯、云灯、茶蓝灯等近20

赣南方言

赣南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客家话跟闽西和粤东客家话相比,则更能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因为:第一,赣南是赣方言和客方言的交汇点,因此,从赣南客方言中更容易考见客赣方言的联系和差别。第二,赣南的客家方言既古敦,又呈同一的多样性。说它古敦,是因为这里唐宋以来的世居客家姓氏较多,因此方言中保留中原古韵成分就较多。说它呈同一的多样性,是因为明末清初粤东、闽西的客家人又大量回迁赣南,使赣南的客家方言不象粤东、闽西那样统一,而是同中有异,县与县之间不一样,甚至乡与乡之间也显出差异。因而,赣南的客家方言也就更具研究价值。 (一)分布特点 赣南各地的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均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从整体上来说,赣南客家话可以分为中心片和环形片两大层次。中心片包括赣县、南康、大余、于都、兴国南部、信丰北部、上犹和崇义两县东南部。其方言内部比较统一,在历史上这些地区虽然曾分属南安府和赣州府,但我们很难找出区分两府方言的突出特点。在环形片内部,又可以再分为宁石小片、散形小片和交叉小片,宁石小片包括宁都、石城两县;散形小片包括定南、龙南、寻乌、会昌东南部、瑞金东部、上犹和崇义两县的西北部;交叉小片包括中心片和环形片的交接地带,即信丰南部、安远、会昌西北部、瑞金西部、兴国中北部,它们既有环形

片方言的某些特点,同时又有中心片方言的某些特点。 中心片以元明时期从赣中迁入的居民加上一部分唐宋时期迁入的 北方居民为核心,在语言特征上与赣中方言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中心片内也杂居着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客民,在语言上也受到了影响,但总的来说,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语言的原有特点,而将闽粤倒迁客民的语言同化了,他们自称说的是“本地声”,称对方说的是“兴宁声”、“河源声”、“福建声”等等。环形片的宁石小片基本上以晋至唐宋时期迁入的居民为基础,保留着唐宋语言的基本特点。交叉小片是几个时期迁入的居民聚居之地,但又受明末清初移民的影响较大。散形片是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客民集中的地方,他们迁来的时候就自成村落,因而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风俗习惯,保留了闽粤客家话的基本特色。 在一些边缘地区,因受邻方言的影响,往往具有邻方言的一些特点。例如:宁都的肖田、东韶两乡,因与赣方言区的南丰、宜黄、乐安等县接壤,故其方言赣语的成分很浓;会昌的周田乡一带,因靠近闽西,其方言与武平客家话相似;定南的九曲,天花及龙南的杨村一带则与粤东和平县相邻,其方言亦与和平相似;大余西南的游仙一带,地接南雄,方言与南雄相似;崇义的丰州一带,与湖南汝城为邻,其方言亦与汝城相近。 (二)词汇特点 与闽西、粤东的客家人一样,赣南客家人也讲“话”。“”〔ηai〕,是客家话特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因此,“话”就成了客家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包括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遗迹、、服饰文化、姓氏宗族文化等方面。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客家语言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还因其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等几个县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相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平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菜;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各地特色食品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除以上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客家地区还有一些有特色的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等等。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等。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字、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内容上多反映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其中又以男欢女爱的爱情戏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赣南的。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也有“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的美誉,一代风水师杨筠松曾隐居于此,传道授业。

赣南的春节习俗

赣南的春节习俗 ——以赣南西部为例 在中国,人们把春节当作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来欢庆。在我们赣南,当地的人们也相当重视这一传统节日。赣南客家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 本文以历史上南安府辖区的南康(晋,太康三年,罢南部都尉,置南康郡,统县五)、大余(唐,中宗神龙元年,升大庾镇为大庾县)、上犹(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以神灵场为上犹县)、崇义(明,正德十二年,割大庾、南康、上犹三县地置崇义县)四县的春节风俗为写作重点,展现这四县的春节传统民俗。由于南康、大余、上犹、崇义四县历史上曾隶属于南安府,所以四县不仅地理位置毗邻(处在赣南的西部,这里多山地和平原,南康多平原,崇义大部分是高大的山地),而且在方言(新客家话,即所谓的梅州客家话)、风俗(客家风俗)等方面也极为的相似。不仅如此,整个赣南地区的方言、风俗等也很相似,因为整个赣南同属于客家区,绝大部分是客家人。 本文试图以历史上南安府辖区的四县(赣南西部)的传统春节风俗为描述重点,从点到面,勾勒出整个赣南地区的传统春节民俗,以增加人们对赣南春节传统的了解。 一、年前 在赣南,临近春节的时候,外出人员,即使再远(有些是在海外工作、留学的游子)都尽可能赶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立冬后,每家每户都开始腊香肠(半肥半瘦的猪肉,切成碎块,加上盐、花椒、大料、八角等,加适量白酒,拌匀放置一晚。取猪大肠,用盐腌好的,清洗,把肉放进去,压紧,用针把有气泡的地方戳破放掉空气。香肠裹好后,用竹竿挂起,放入阳光下,这就是赣南人腊香肠的传统)、猪肝、猪肉、板鸭、鱼、蒸制糯米酒(赣南人俗称“水酒”,酿糯米酒过程大致是这样:先把糯米用饭蒸蒸熟,然后把它散开待冷,再散上一定份量的酒饼,把它装进小缸里,然后在缸面和周围用稻草和棉被等遮盖严密保暖。几天后,缸里的糯米饭便发酵变成糟粕,而且渗透有许多液体。这时就用“酒类”,一种用竹篾编织成的小篓放进缸里,让液体进入“酒类”,然后用碗把这液体舀进酒坛。这种液体为“酒娘”,酒娘的度数很高,须渗入一定份量的沸水。这样就酿成了香醇的客家糯米酒)...农历十二月中旬起炸馃子、做糖爆、炒花生、瓜子、黄元米馃(是赣南客家人独特的食品,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就被列为贡品。以糯米为原料。打黄元米馃是赣南客家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多个青壮男子腰扎红布,手持用木棒做成的黄元棍,围着石臼轮番打黄元米馃,老人、妇女在外圈忙碌,孩子们在一旁看热闹。这家打完了,大伙儿把石臼抬到下一家,挨家挨户地打。刚打出的黄元米馃,用手抓成团蘸点酱油或白糖,即可食用。走亲访友,赠送几块色泽金黄的黄元米馃,意寓吉祥富贵。家中来了客人,把黄元

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初探[1]

大众文艺111艺术与人文摘要:赣南是江西客家的聚居地,与闽粤客家民系共同构成一块稳定的生活、文化圈。客家的特异居住形态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是江西传统民居中一个另类,也是江西传统民居的一个研究亮点。本文从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分类、产生背景及特征等角度对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做初步的探讨,对研究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文化根源和总体特征做铺垫。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民居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马克思。赣南,客家民系的摇篮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发祥地。在汉时,先民南迁、辗转、定居、生存、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创造了优秀的客家文化。传统民居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赣南客家民居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厅屋组合式”和“围屋式”。“厅屋组合式”民居是赣南民居的主流形态,分布于赣南各县市;“围屋式”则主要分布于河西片的定南、龙南、全南、寻乌、安远、信丰等县,是赣南客家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一、厅屋组合式民居“厅”:在赣南,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厅”是“屋”的中心,许多栋“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幢“大屋场”,这种民居源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赣南客家民居以此为主流,广泛分布于各县市,其中以“九井十八厅”最具典型意义。1.结构特征“厅屋组合式”民居最简单的单元组合形式为“四扇三间”,即一明二暗的三间房。明间为厅,次间为室,厨房、牲舍、厕所等一般傍房搭建或另建,这是赣南最普遍的民居。稍富有者一般是前后两栋,每栋三间或五间,之间隔一横向天井,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一起。两栋屋的明间便成了前厅(门厅)和后厅(上厅),前后厅也合称“正厅”。前厅次间为厢房,后厅次间为正房。这样便构成了一幢封闭式的由两个单元组合成的“正屋”,通称“两堂式”,俗称“上三下三”、“上五下五”。在此基础上,如果以后需要扩大规模的,便在正屋两侧扩建“横屋”。横屋的进深与正屋等齐或前部凸出两间,平面成倒“凹”字形。正屋与横屋间留一通衢,称“巷”或“塞口”,闽粤称“横坪”。通衢前后对开小门,巷中相应留竖向天井,以采光排水。横屋各房间门均朝巷道开。正屋从腋廊处开门通往巷。这样便以正屋的正厅为中轴线,加上两侧的巷和横屋,构成了一幢通称为“两堂两横”式房屋。这种民居还需要扩建的话,便可在横屋外侧对称继续增加类似的巷和横屋,这可相应称两堂四横、六横……也可在正屋之前隔以天井、腋廊,再建一栋三间或 五间式正屋,使原来的前栋和前厅变为中栋和中厅,而后建的这栋则称为前栋和前厅,同时再将两侧的巷和横屋向前推齐。这种由三栋正屋和两排横屋组成的房屋,便称“三堂两横”式。这是此类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随着宗族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三堂两横式还可扩建为“三堂四横”、“三堂六横”等等,直至发展为民间所说的“九井十八厅”或“九厅十八井”这样的大屋场。实际考察中看到,南康市凤岗镇的董氏祖屋,是一座典型的“九井十八厅”民居。2、文化特征“门榜文化”是“厅屋组合式”民居最为显著的文化特点。“门榜”即在厅堂上方,画一匾额,书之四字或三字。“门榜”虽仅三四字,但其内容丰富,寓意深远。“门榜”的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昭示本姓氏家族的渊源。如“江夏渊源”,昭示了黄姓的发祥地是古代的江夏郡;“豫章遗风”,昭示了罗姓望出豫章郡。二是显示本姓氏谱系的高贵家风或门第,如孔姓的“泥山流芳”,说的是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诞生于山东的曲阜尼山,其事迹和思想流芳千古。总之,每一块门榜都是一部“微型族谱”,是客家崇祖意识的产物,也是我们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民族史的珍贵史料。现在这种门榜文化现象在上犹县仍然盛行。另外“风水文化”在“厅屋组合式”民居中也起着主导的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姓名:曾慧 学号:200950107 现如今,当说起结婚这两字时,著着白婚纱美如天仙的新娘、帅气的新郎、神圣的教堂、庄严的神父等各种充满西方色彩的婚礼现场便立刻映入了很多年轻人的脑海中,当问之对于家乡传统的结婚习俗时,很多人的表情都是漠然或是摇头称不知,似乎很多传统的婚嫁风俗已经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当中变得陌生和无知了。所以,我觉得对于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需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份不可丢失的文化。 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依旧还是保留了许多旧时的婚嫁风俗并沿用至今,尤其是赣南这片充满着浓郁的客家风土气息的土地,时常都能从老一辈的人那儿听闻关于婚嫁那些事儿,通过数天的走访家乡本地人,参加数次婚礼现场,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和询问家人,对于赣南地区的婚嫁风俗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总结。 现在,我将赣南客家传统婚嫁风俗按时间顺序分为婚前礼俗、婚事礼俗和婚后礼俗来叙述。 一、婚前礼俗 婚前礼俗,即是结婚之前的礼节风俗,换言之,通常是指从提亲到“暖轿晡”之前这段时间。一般包括行提亲,访家,行定,送节,报日之礼。 1、提亲 客家人口中的“看妹崽子”就是提亲,也就是说媒的意思。采访者告诉我们,为了表示明媒正娶,婚姻合理,当父母觉得儿女已到了适婚的年龄,便会托媒人去四处打听,物色门当户对的人家(客家人一般同族同姓不联婚),而通常是男方托媒(老人家说,若是女方托媒是会被笑话的,即所谓的“倒伐媒”)。因此,客家人的婚事是要由媒人来说合的。而媒人打听后,若发现有可配得对象时,媒人便会努力去游说女方家庭,如果女方家庭有意,便择日与男方见面。见面时,也有一些讲究,比如,见面时,男方是须给女方“见面礼”,而为了图吉利,金额的尾数通常是“九”,以表示长长久久之意。如果不同意,则婉辞谢绝,并退还“见面礼”。如果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帖(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则认为“合八字”,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帖送还女家)。这就是“看妹崽子”的全过程,也是赣南客家婚仪的开端。 2、访家 以前常常听说的“拉屋场”,今日终于知道原来就是访家的意思,也叫“睬嫁场”,是指“看妹崽子”之后,女方得到男方的邀请,在家人和媒人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家,察看男方的家庭、亲戚、邻里等情况。而访家时,男方则要置办酒宴款待女方家。待酒宴散后,男方发给每位客人一个红包,金额视亲疏不等。临走时,男方撑好女方不论晴雨均带的雨伞为其送行。惜别时,女方则收回雨伞并回赠“送伞包”,以示满意。尔后,男家则选吉日托媒人告知女家“行定”。

斑鸠调教学设计

《斑鸠调》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欣赏:《斑鸠调》。 二、教材分析: 歌曲《斑鸠调》是江西安远的民间小调,也是当地节日歌舞活动中的一种传统“灯歌”。灯歌是人们在农闲时的一种自娱自乐的载歌载舞的以唱丰收、唱太平年景、贺新年为主的歌曲。 曲调欢快活跃,常伴以锣鼓或丝竹乐队的伴奏。因为唱词头一段以“斑鸠鸟”为引题,故又 称“斑鸠调”。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音乐作品的演唱和欣赏,认识并了解我国赣南、福建、广东的音乐艺术作品,能够对当地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 2、聆听并学唱《斑鸠调》,体会赣南民歌特点;欣赏乐曲《赛龙夺锦》,了解广东音乐的特点及代表乐器;欣赏《赤兔嘶风》,认识福建南音这一音乐艺术形式。 3、了解赣南民歌是客家的支脉,强调五声徵调式、小三度和纯四度的乐理知识;了解广东 音乐、福建南音的主要演奏乐器,具备判断其主奏乐器音色的能力,能够区分广东音乐、福 建南音。 四、教学重点: 准确学唱《斑鸠调》的旋律和歌词。 五、教学难点: 辨析广东音乐和福建南音所用的主奏乐器音色。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音频。 教师:听完歌曲,你们眼前勾画出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 教师:曲中有哪几种动物在歌唱春天?(斑鸠、杜鹃、哈蟆) 教师:这首歌曲是赣南客家民歌《斑鸠调》。《斑鸠调》原名《上山调》,是流行于赣南的客家民歌,曲调原是赣南的一首茶歌。 (二)学唱《斑鸠调》 1、再听歌曲 教师:我们再次聆听《斑鸠调》 ①想一想它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是齐唱还是重唱、对唱? ②这首歌可以分为几个乐段? ③它属于什么调式? 学生:对答、齐唱。 教师:一问一答(范唱前两句),“春天嘛个叫(哟嗬嘿)”,“嘛个”是“什么”的意思,这 是问句;“春天斑鸠叫(哟嗬嘿)”,这是答句(师唱问句生唱答句)。前两句一问一答,后两句齐唱。这首歌有几个乐段? 学生:一个乐段。 2、学唱歌曲 教师:单乐段,它有几个乐句?来一起视唱旋律。 教师:它有几个乐句? 学生:两句。

赣南地区稀土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现状与未来

赣南地区稀土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现状与未来 背景 赣南地区稀土资源丰富,是我国稀土的重要产区。我国离子型稀土资源占世界同类资源的90%, 而江西赣南就占有全国同类资源的2/3, 素有“稀土王国”的美誉。历年来,赣南稀土产销量均占全国同类矿产品的70% 以上, 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 长期以来, 赣南离子型稀土矿无序开采, 稀土产业经营方式粗放, 乱挖滥采现象严重, 生产工艺落后, 造成了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并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制约了赣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赣南稀土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1、稀土资源的开采现状 20 世纪80 年代中末期,江西赣南在“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的错误思想引导下,开始大规模开采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由于没有明确的条例规范,且监管措施不到位,稀土资源陷入乱采滥挖、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指含稀土花岗岩或火山岩经多年风化形成的黏土矿物,解离出的稀土离子以水合离子或羟基水合离子状态吸附在黏土矿物上。吸附在黏土矿物上的稀土离子在水中不溶解也不水解,但遵循离子交换规律,故只能采用化学方法进行提取。 近年来,我国对稀土的开采实行了严格地管制,一家矿业公司如果想开采稀土,必须取得国家管理部门(通常是矿产管理局)颁发的采矿证。目前,赣南地区具有稀土矿开采权公司不足10家,规模最大的是赣州稀土矿业公司,稀土冶炼分离企业由以前的100多家缩减为20家左右,拥有稀土出口权企业由2006年的46家减至22家。但是,赣南稀土开采却还是面临私挖滥采的问题,即没有获得采矿证的公司或个人私自采矿,是一种非法行为。私挖滥采的既有外来的私营矿主,也有当地农民。由于近年来稀土价格的一路飘升,私挖现象更是泛滥。数据显示,具有开采证的赣州稀土矿业公司的稀土生产量只占全国的一半,剩下的一半多数是无证开采的。这说明了私挖滥采的严重程度。赣南稀土开采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开矿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赣南离子型稀土矿的开发利用,曾先后采用了池浸工艺、堆浸工艺和原地浸矿工艺等3 种工艺技术。传统的池浸工艺问世于20 世纪70 年代初, 应用于赣南开采稀土的初期,其稀土生产过程可以简述为“表土剥离—矿体开采—入池浸矿—回收浸液—尾矿排弃”,俗称“搬山运动”。因其工艺操作简便,该工艺在当时得到了大范围的运用,但由于技术限制,资源利用率仅在26%左右;堆浸工艺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其生产过程与池浸工艺基本相似,又被称为放大的池浸工艺,该工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山体植被的破坏;原地浸矿是在不破坏矿体地表植被、不剥离表土开挖矿石的情况下,通过利用一系列浅井(浅槽)

赣州文化

江西赣州客家文化底蕴深厚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南昌11月18日消息(记者周羽)江西赣州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有如分布在章贡区、龙南、安远、信丰等县的围屋千余座,数量之多,功能之全,建筑之特,类型之广乃是罕见的;有如保留3600多米宋城墙和众多的宋代古迹遗存而被称为‘宋城博物馆’的赣州城区;有如在广大城乡保存完好而众多的姓氏家谱、族谱,为研究客家提供了依据;有如上犹九狮拜象、兴国山歌等百余种民间艺术;有如备受海内外客家人喜爱的赣南客家采茶戏;还有独具一格的美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世界各地的客家乡贤乡亲,最想了解的客家历史、客家文化和客家民俗民情,在赣州都能得到充分的体验和满足。在赣州不仅可以随处听到客家乡音、采茶戏曲牌和优美的客家山歌,而且还可以随处品尝到风格各异的客家菜肴和风味小吃;不仅可以看到客家古村、典型的客家方围、圆围,而且可以游览融客家文化与客家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客家文化城和客家风情园。 江西上犹,是客家人聚居繁衍和客家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些传统的客家文化项目濒临失传。为此,上犹县动员各级组织和社会力量,拯救客家文化遗产,挖掘客家文化资源。“九狮拜象”是上犹独具特色的大型灯彩,上犹县投入巨资,组织民间艺人重新开发、拯救了这一客家文化遗产。去年,“九狮拜象”在赣州市参加赣南首届民间民俗艺术调演,获得了工艺制作、民间文化、表演等5个一等奖。 近年来,这个县还对客家门楣、客家方言、客家民谣、客家谚语、俗语、歇后语等进行收集整理,并先后编辑出版了《门楣题辞》、《上犹客家谚语选》、《营前客家传统婚丧礼俗》等书籍,这些书籍深受群众的喜爱。全省十佳文艺工作者之一李伯勇创作的小说、散文等文艺作品,客家语言十分丰富,被誉为“乡土文化创作一奇葩”。上犹的客家山歌具有与众不同的韵味,目前在民间流传的客家山歌曲牌就有150多种,民间唢呐客家曲牌40多种。由该县赖良淦整理的10首客家民歌入编《江西民歌集成》。 江西兴国县梅窖镇的山水之中,镶嵌着一座神奇而美丽的村庄——三僚。它被人们誉为“堪舆文化的发祥地”、“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近几年,一批批省内外游人,以及海外的客家人,甚至包括一些新闻媒体皆纷至沓来,寻找先人的踪迹和山水的奥秘。 这个拥有四千余人口的大村庄,大部分为曾、廖两个姓氏。地处僻壤的三僚是因为风水大师杨筠松而出名的。杨筠松因救世济贫而被世人称之为救贫仙人,他曾在朝廷掌管灵台地理之事,拜为金紫光禄大夫。唐朝乾符六年,黄巢起义,直捣长安,震惊朝野。杨筠松携带宫廷风水秘笈,从京城逃出,南下辗转至三僚定居。擅长堪舆、天文地理之术的杨筠松发现三僚村的地形构造竟像一个堪舆用的罗盘,盆地中一座石头山上的方位造型也形如罗盘中的指针。于是,漂泊中的杨筠松带着他的两个弟子曾文、廖王禹就在此地搭建了三个茅棚定居下来,三僚也因此得名。从此,杨筠松就在这里授徒著书,创立和传播他的堪舆理论。在他的倡导下,中国民间的风水文化千年不竭地流传且盛行于海内外。 曾、廖两姓子孙也操风水之术世代传承。至明代,曾文的后裔曾从政,廖王禹的后裔廖均卿同时为明成祖朱棣勘测皇陵有功,被封为钦天监灵台博士。举世瞩目的北京十三陵,就是他们两人堪测营建的。曾从政还为万里长城修建九镇军事要塞和北京祈年殿勘址。老死后,永乐皇帝还派遣两名太监护送其灵柩还

江西赣南乡土树种

江西赣南乡土树种 檫树多伴生于常绿针阔混交林中,生长迅速,为制造船舶和家具的优良木材。从60年代开始,全省陆续营造檫树林。成片造林前期生长较好,后期渐衰,难以培成大材。采用星散状栽植或保存天然幼树,使之形成混交林,则生长良好。 杜仲落叶乔木,树高达15米,胸径40厘米。武夷山、庐山及武宁县有单株分布。赣州市在某些方面60年代从湖南引进种子育苗造林,逐步推广到上犹、信丰、龙南、赣县、安远等县栽培;九江市的庐山、彭泽等地也有栽培。杜促为贵重药材,喜阳我,对土壤要求严格,在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酸性土壤上生长较好。国营赣州市九连山营林林场年栽培的杜仲,1974年开花结实,1990年树高达10米,胸径18厘米 光皮桦(亮叶桦)落叶乔木树高25米,胸经80厘米,有用途较广的优良速生用材树种,怀玉山、九连山,武夷山等山区海拔500-1700米山地均有分布,以1000-1400米分布较集中。上饶、南昌、九江、庐山、赣州等地采种育苗,小批1米左右的野生苗栽培,1980年开花结果,1982年树高一般4米,胸径10厘米。 栲树群众称为栲槠,壳斗科栲属常绿阔叶树种,树干通直圆满,尖削度小。用途广泛木材纹理通直,是良好的用材;枝干、木屑,是培养食用菌的原料,种子富含淀粉,味甜,可供食用、酿酒或加工食品。以栲树为优势种的栲树树林分布全省,多生长于海拔100-1000米的山坡谷处。许多地方多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法培育栲树林。60年代初,有些国营垦殖场在丘陵岗地营造小面积栲树林,长势良好。 南酸枣落叶乔木,树高达 27米,胸径1米。主要生长于海拔400米以上比较湿润、肥沃的山谷和山麓阔叶林内,是速生用材树种。上饶、宜春、九江,赣州等地育苗造林,一般生长良好。 香椿落叶乔木,树高达25米,胸径70厘米。木材纹理直而美丽,坚重富有弹性,为良好用材。嫩芽幼叶营养丰富,有香味,是上等森林蔬菜。全省各地有零星栽培。 紫树(兰果树)落叶乔木,树高达30米胸径1米。木材纹理直,结构细,刨面光滑,适于胶合板、造纸、家具用材,各地海拔300-1300米地带有分布,赣州市许多国营林场在山区、丘陵营造纯林或混交林,都生长良好。 山桐子落叶乔木,树高达20余米,为速生用材树种。木材纹理直,细嫩,轻软,不翘曲,宜作板材及工艺用材。种子含油率29%,为半干性油,可制油漆和肥皂。种子成熟时色红夺目,可作庭院绿化树种。各地海拔300-1000米的山谷、山坡均有分布。赣南安远县等地都表现良好。

从口彩语讳看赣南客家习俗

从口彩语讳看赣南客家习俗 提要:客家民俗文化中有不少口彩、语讳等民俗语言,从这些独特的民俗语言中我们能发现客家的一些习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就要把陋俗从中剔除出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关键词:口彩语讳赣南客家习俗 口彩即吉利话、吉祥语。客家人民在生活活动中创造并使用了不少口彩,口彩具有表达美好愿望和增添喜庆气氛的作用,是客家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客家民俗语言中的口彩,从产生、内容、形式、功能、构成等各方面看都有不少特色。从产生的范围看,口彩主要用于年节、婚嫁、建房、寿诞、升学等民俗传统的隆重场合。语讳也是民俗语言中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躲避行为,避免说出招致于已不利的话。禁忌的结果,导致委婉语的产生;破禁的结果,产生了粗俗语、詈语等。 赣南客家先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产生了许多语言禁忌,并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口彩和语讳等都产生于语言迷信,是不科学世界观的表现。后来演变为带有寄托善良美好愿望等等功能的特殊民俗语言形式,它们与民族民系文化、社会生活、民俗活动具有直接密切的联系,有时候甚至直接决定着民俗活动。由于经济文化相对欠发达,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中,愚昧、落后的口彩和语讳仍比较流行。这些口彩和语讳可以折射出种种陋俗来。所谓陋俗,指的是相沿成习的消极的、不合理的风俗。不同的历史阶段对陋俗的理解也不同,本文所指的陋俗是跟当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相称的风俗习惯。 一、婚嫁中的口彩与陋俗 婚嫁是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赣南客家婚俗中有不少讨口彩的形式。如:出嫁时,娘家一个人拿着米筛(上有“百子千孙”字样)在新娘面前晃一下,让新娘沾上喜气以后会子孙满堂。 新娘陪嫁的箱子里要放草帽带子(谐音“带崽”)意为子孙满堂,有福气。新娘出嫁撑黑伞,伞上挂红枣一串意为“早生贵子”,花生一串,意为“子孙很多”,桂圆一串,意为“团团圆圆”。 新娘踩米筛上的“红筷子”,意“快生子”。 新娘进男家门时,一只脚要踩在篮内,篮内有生的花生,小孩子抢着吃,边吃会边说“生的、生的”,寓意早生贵子。 新娘将娘家带来的糖果分发围观的人叫“发子孙果”,越发越多。 拜堂时要由多子女的夫妇分别扶新郎新娘,也是讨“多子多孙”的口彩。

论赣南的客家民俗旅游

论赣南的客家民俗旅游 摘要:赣南是客家人形成的重要区域,在这里广泛分布着颇具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对现代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本文拟从客家民俗旅游价值、旅游地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客家民俗旅游发展的构想。 关键词:赣南客家;民俗旅游 赣南是历史上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区域,也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这里除赣州市章贡区均为客家聚居区,客家人口800多万,占赣南总人口的96%以上。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s://www.360docs.net/doc/824532521.html, 提供由于历史上南迁的北方汉人与当地土著的相互交融以及山区的相对封闭性, 这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如盛大的传统节日, 丰富多采的饮食、服饰文化,古朴的婚丧嫁娶习俗,古老的宗教仪式,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千姿百态的民间歌舞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独特的客家民俗旅游资源。 一、赣南客家民俗的旅游价值 1.客家民居与旅游围屋是赣南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建筑,其风格造型为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受到国内外建筑师和文史工作者越来越强烈的关住。特别是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围屋已成为众多旅游者参观、游览、考察、研究等特有的旅游产品。赣南围屋主要以龙南、安远两县最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s://www.360docs.net/doc/824532521.html, 提供围屋平面多为方形,有“口”字和“国”字两种形式。前者除四周围屋外,围内别无房屋;后者则在围屋内还建有一座带祖堂的主体建筑,是客家人常见的那种府第式民宅。建筑材料多以砖石为主,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其外墙厚0.8米~1.5米之间,围屋四角建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楼(碉堡),并设有炮眼、炮孔,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围屋建筑是时代的写照,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构成了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一道靓丽风景。可开发成具有民俗特色的围屋饭店,使旅游者在享受舒适休息的同时,感受围屋浓郁的乡土气息,领略其中奥妙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2.客家食俗与旅游由于受中原习俗和当地历史、地理、气候、物产的影响, 赣南形成了品种多样、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客家饮食文化。特别是赣南的擂茶最具风味,其制作工具、原料、方法、功效、风味都别具一格。擂茶有一套称为“擂茶三宝”的工具:陶制擂钵、擂棍(油茶树干制成)、竹篾制成的“捞子”,在制作过程中其三宝缺一不可。擂茶原料由茶叶、芝麻、甘草、花生、大豆、蒜头、爆米花构成。一钵制作完毕的擂茶,集香、甜、苦、辣于一体,茶味真,香意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消痰化气,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效。擂茶在客家山区十分盛行,招待客人,正月新春,大人祝寿,小孩出生等喜庆日子是不可少的。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s://www.360docs.net/doc/824532521.html, 提供品尝风味独特的饮食在旅游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是旅游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其目的也绝不仅仅为果腹,更重要的是体验异地风情,获得特殊的感官和精神享受。在开发中可以有适当的表演,或让游客参与食品的制作过程,导游不失时机地介绍客家的饮食特色及有关传说、趣闻,使游客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享受。 3.客家农耕习俗与旅游赣南客家地区多种植水稻、蕃薯、大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茶、芝麻、麻草、茶果、药材、蚕桑、蔬菜等等。先民多以铲草烧火土和将铲除或拔下的杂草在水田或畜栏内呕腐以充肥料,这种原始的积肥方法如今仍在使用。提水灌溉工具还保留有古老的辘轳、龙骨车、筒车。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s://www.360docs.net/doc/824532521.html, 提供这些农事习俗、生产工具和灌溉工具,对旅游者特别是城市中的中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能参与到其中,手拿锄头或镰刀,脚踏龙骨车或与客家人“同劳动”,必将给旅游者带来兴趣和新奇的感觉。可推出“田园风光游”、“农家生活游”,让游客在领略客家地区田园风光的同时,亲身体验一下客家人的农事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