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导师

1 许能贵研究员许能贵,男,安徽来安县人,1964年8月生,医学博士,研究员,针灸推拿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针灸学会经络研究、实验针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针刺研究》、《新中医》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科研方面一直从事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机理研究,尤其对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率先开展针刺对脑缺血后大脑功能重组和脑可塑性促进作用的研究,为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奠定坚实的基础。
独立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子课题1项(副组长)、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研究国家和省部级科研1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编写或参与编写学术专著8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5项,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临床方面擅长运用针灸药物结合治疗中风、痴呆、面瘫、各种痛证及其它内科疑难杂症,熟练应用传统和现代针灸手法治疗疾病,取得良好的疗效;在教学方面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主讲过《针灸治疗学》、《针灸学》、《实验针灸学》、《针灸基础与临床》等课程,为国内外培养了一批合格的针灸专业人才。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荣获省杰出青年中医、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
该导师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师德高尚,业绩突出,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
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中药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方剂学(100504)方剂学学科是1992年被评定的校级重点学科,也是我国第一批被定为硕士点的学科,(1986年获准授予权)。
并于2000年12月获准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获准为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
现有博士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
学科学术带头人李政木教授现任方剂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在国内外中医药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梁颂名教授、高汉森教授、何国樑教授在方剂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的工作。
本学科导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中能根据方剂学学科的理论体系特点,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特点开展教学,注重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方剂药物的配伍及临床运用的研究;开展多媒体教学、实验性教学,教学效果好,以冀学者能理解、掌握方剂学的精髓,学以致用,提高临证用方、组方的能力和诊疗的基本技能。
教学研究课题“七年制硕士班方剂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方剂学》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于2006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改成果一等奖。
此外,本学科导师也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以适应教学、科研、医疗等各方面的工作的开展。
本学科具有相对稳定的科研研究方向,近几年来中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厅局级、校级各级科研课题十几项。
对指导方剂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开展一系列中药复方(方剂)的药理实验和临床研究十分有利。
方剂学科的研究方向有:1.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主要进行方剂配伍规律、组方科学性研究,如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肾气丸‘阴中求阳’配伍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以及获得省自然基金、省科委资助的研究课题“药物相互作用动力学分析法对交泰丸配伍的研究”、“加味猪苓汤治疗原发性系膜增殖性肾炎配伍研究”等。
2.中药复方药理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如“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麻杏石甘汤抗急性肺损伤实验研究”,“麻杏甘石汤对抗原诱导小鼠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理”,“方剂“性味配伍”药效基础初探”等课题分别获得省中医药管理局、大学创新基金资助。
范德辉中医师个人简介

医学百事通
从事脊柱相关疾病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运 用针灸、浮针、小针刀、龙氏正骨手法及中药治疗脊柱关 节疾病,主持国家级、省厅级及市局级脊椎病因学相关科 研课题多项,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
寄情山水——范德辉医师的旅行照片
工作学习经历
1988.9~1993.7 就读江西中医药大学 班长
个人荣誉
2006-2007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践教学优秀带教教师 2010-201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践教学优秀带教教师 2012年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研究所青年科技标兵 2012年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研究所优秀学术论文作者 2012年获得“广东省名中医”称号 2013年“龙氏正骨疗法”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民间特色疗法项目” 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倒悬推拿疗法”全国适宜技术推广
项目牵头单位负责人
集体荣誉
2009年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项目中医名科(康复科) 2009年广东省“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康复科) 2012年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康复科) 2012年国家中医药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康
复科)
为患者做全方位的治疗
感谢您的下载让小编的努力能帮助到您, 最后一页是小编对你的谢谢哦,提醒一下, 下载好了几个全部自己看一遍,把用不上 的删除哦!包括最后一页!
2005.5~2005.8 广州军区总医院 康复科进修学习
2017年第一批广东中医师承导师简介(五)

2017年第一批广东中医师承导师简介(五)林锦洪:男,广州市南沙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疼痛康复,主任医师。
从医30多年,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类疑难病多发病,带教和指导下级医师。
特别是在诊治颈椎病、退行性膝关节病及类风湿、痛风等疼痛性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效果良好;并对慢性顽固性咳嗽,慢性胃肠道疾病的诊治有独到疗效。
门诊数量大。
主持省市中医科研课题各一次,以第一作者发表在“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及“中华中医药学刊”等国家核心期刊论文11篇,主持广州市中医中药学科(疼痛科)一项。
马万里:男,广州市中医院,中医皮肤,主任医师,三级教授。
擅长:中医治疗慢性疑难性皮肤病。
如慢性湿疹、慢性荨麻疹、带状疮疹神经痛后遗症,银屑病等;神经性皮肤炎、红斑狼疮等。
陶双友: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副主任医师,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医内科学消化病方向硕士、脑血管病(中风病)方向博士毕业,先后师从于全国著名中医脾胃病专家张小萍教授、中医脑病专家刘茂才教授。
擅长:运用中医经方,治疗口腔溃疡、肝炎、肝硬化、顽固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胆囊炎、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睡眠障碍、头晕、头痛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多种疑难杂症。
学术专长:擅长使用中医膏方,辨证调理妇女气血亏虚头晕肢冷、妇女体虚宫寒不孕、男子肾虚腰痛性事低下、儿童肺虚易感冒、儿童脾虚纳食差、老人肾虚血淤妖股疼痛、脾胃虚弱胃肠功能紊乱,以及产后体虚、久病体虚、亚健康等多种虚症。
熟练掌握胃肠镜下各种常见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掌握麻醉无痛、镇静无痛胃肠镜检查诊疗技术。
资历:毕业至今,长期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窥镜室教授。
临床实践中,注重辨证论治,强调经方运用。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炎、肝硬化、口腔溃疡、顽固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胆囊炎、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睡眠障碍、头晕、头痛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它多种内科杂病。
广州中医院导师简介介绍

医院简介广州市中医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下设同德门诊部和五羊门诊部两个分支机构,广州市中医中药研究所设于院内。
医院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56年经市政府命名为“广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1960年更名为“广州市中医医院”, 2004年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单位。
医院一直秉承“仁爱精诚、厚德济生”的办院宗旨,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的办院方针,荣获“省文明中医医院”、“省百家文明医院”称号。
医院占地面积7696平方米,业务用房约34000平方米。
现有病床数449张。
现有在职职工7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医疗专家100余人,省、市名中医7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8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1人,第四批全国名医带徒指导老师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训对象”3人,广东省中医名医培养对象12人,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26人,广州市卫生局局管优秀科技人才4人。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我院一直接收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国内外医学院校的专科、本科、研究生来我院见习和实习,并独立招收和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目前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共115人,现有在读博硕士研究生共69人。
医院医疗设备资产超亿元。
设专业科室20多个,专科(专病)80多个。
有广州市卫生局1357工程重点中医专科专病达标单位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单位2个;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专病)9个。
脉管炎科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两个脉管炎专科之一,肿瘤科是广州市卫生系统唯一的全国“青年文明号”,医院目前承担各级科研课题近百项,获多项科研成果奖。
2008年,我院投资逾5亿元的新院项目获市政府立项。
2010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同德围地区投资建设一所200张病床的综合性医院并交由我院运营管理。
随着医院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内涵建设的不断加强,一所“国内知名、华南一流、省内综合实力前三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将竭诚为患者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作者:研究生院发表日期: 2010-12-17 17:55:07 阅读次数: 595 查看权限:普通文章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内科学10050601心血管内科:本学科是广东省重点中医专科,十二五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建设单位。
近期主要以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药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远期将对冠心病围手术期的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药的作用机理,高血压辨证规律,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
本学科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高新科技技术,重点培养临床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实用型现代中医研究生为目标,注重经典理论的学习,临床技能的锻炼、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成果:本学科在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面均取得一定科研成果。
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是益气化痰法治疗气虚痰阻型、清肝泻火法治疗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温阳益气活血逐水法治疗心力衰竭、通阳宣痹法治疗冠心病、温阳益气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取得一定成果。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各家学说、DME、医学统计学、内科学、专业英语。
研究生招收情况:本学科招收硕士生18人,已毕业15人;招收博士生4人,均在读。
导师组成员:博士导师:王清海硕士导师:李爱华、黄琳、靳利利。
王清海主任中医师王清海,男,汉族,1957年7月出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
1983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198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和张学文教授。
现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重点学科——“心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大学_广州中医药大学专业介绍

广州中医药大学专业介绍广州中医药大学专业设置广州中医药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是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新中国首批兴建的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和卫生部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及中国中医药师培训基地之一,为中国首批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拥有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果均为优秀。
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学基础为创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学校的前身广州中医学院是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新中国首批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199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现名;原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于转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广东省管理为主。
据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广州三元里、大学城2个校区,占地1377亩,建筑78万多平方米,设备总值4.9亿元;下辖二级学院15个,开设本科专业18个;有教职员工(含附属医院)500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接近2万人。
广州中医药大学优势专业很多同学在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时候都不太清楚广州中医药大学有什么优势的专业,有途网收集整理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优势专业,供大家参考。
广州中医药大学专业推荐专业名称推荐指数针灸推拿学 4.5 康复治疗学 4.3 医学检验技术 4.3 中医学 4.2 中药资源与开发 4.2 中药学 4.1针灸推拿学专业介绍基本信息分类名称:针灸推拿学专业代码:100502K学科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医学学士一级学科:医学类开设院校:47所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针灸推拿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针灸等部门从事针灸、推拿医疗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与本专业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针灸、推拿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针灸、推拿诊疗各科疾病的基本能力。
第二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

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学科简介我校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专业1978年起开始培养研究生,目前是我校兼备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198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当时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
1986年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本学科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
本学科结合专业情况,确立了下列几个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脑病研究;中医心血管病研究;中医肾病研究;中医消化疾病研究;中医肺病研究;中医肿瘤研究;中医急症研究;中医风湿病研究;中医内分泌研究;中医血液病研究等。
本学科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在职的导师共有65人,其中博士导师有刘茂才、赖世隆、刘伟胜、余绍源、黄春林、罗云坚、黄培新、梁伟雄、杨霓芝、黄燕、雒晓东、黄穗平等12人。
本学科还拥有一支兼备医疗、教学、科研人才的专业学术队伍,共有148人,其中正高职称28名,副高职称52名,中级职称68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2人,硕士学位人员78人,博士后2名。
研究生导师多具业务专长,其中多个学科学术带头人为国内外知名的中医药专家,担任广东省或全国内科中医专业学会及中西医结合学会的主任或副主任委员,在省内、国内有较深远的影响。
其中罗云坚教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刘茂才教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及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梅广源教授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邓兆智教授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另外,肾内科、消化内科、肿瘤科等分别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急症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等副主任委员单位。
目前本学科共拥有全国中医治疗中心2个、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广东省重点专科3个、研究所1个、重点实验室4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作者:研究生院发表日期: 2010-12-17 17:55:07 阅读次数: 595 查看权限:普通文章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内科学10050601心血管内科:本学科是广东省重点中医专科,十二五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建设单位。
近期主要以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药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远期将对冠心病围手术期的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药的作用机理,高血压辨证规律,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
本学科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高新科技技术,重点培养临床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实用型现代中医研究生为目标,注重经典理论的学习,临床技能的锻炼、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成果:本学科在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面均取得一定科研成果。
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是益气化痰法治疗气虚痰阻型、清肝泻火法治疗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温阳益气活血逐水法治疗心力衰竭、通阳宣痹法治疗冠心病、温阳益气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取得一定成果。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各家学说、DME、医学统计学、内科学、专业英语。
研究生招收情况:本学科招收硕士生18人,已毕业15人;招收博士生4人,均在读。
导师组成员:博士导师:王清海硕士导师:李爱华、黄琳、靳利利。
王清海主任中医师王清海,男,汉族,1957年7月出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
1983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198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和张学文教授。
现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重点学科——“心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中医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清海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工作。
主攻高血压、心力衰竭的中医临床研究,年专家门诊量6000余人次,创制中药复方制剂4种(其中治疗高血压病中药制剂2种),承担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举办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高血压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学习班>2期,发表相关科研论文30篇,副主编《中西医结合高血压治疗学》一部。
李爱华主任中医师李爱华,女,从事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
擅长中西结合诊治内科疾病,专长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运用中医药治疗内科疑难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国家与省级医学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并获国际学术交流和优秀论文奖。
主编与参编《实用内科诊疗常规》、《古今临证秘诀》、《中西医结合高血压治疗学》等医学著作5部,主持与参与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5项,获教育项目2项。
19 98年《中药血压健胶囊治疗高血压临床及实验研究》获省科委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之一》。
2004年《高血压血管活性物质与中医辩证论治相关关系的临床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琳主任中医师黄琳,女,籍贯湖北,1962年4月。
现任广东省中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工作二十余年,一直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为我院省级重点心血管病专科建设单位的主要成员。
主持省级课题1项,主要参加国家、省级课题多项。
在全国及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主要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等,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靳利利副主任中医师靳利利,女,内蒙古人,1973年3月出生,副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导师,参加多种国内学术团体,为中医心病学学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擅长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辨证论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实验与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积累一定临床经验与实验基础。
协助培养硕士研究生已毕业15人,在读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4人。
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厅局级课题3项,2007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发表论文3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
大部分为核心期刊。
论文内容主要为: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及辨证规律。
参加国家级、省级学术交流多次,国外交流1次,主要关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经验交流。
02消化科内科:主要研究方向是胃肠道疾病和肝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疗及预防。
主攻上消化道胃病的研究。
本学科主要培养临床型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中医理论,行之有效地辨证施治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培养学生清晰、正确的临床思路,锻炼临床操作实践技能,强调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树立良好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未来临床需求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我科主持的科研课题有: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邱健行教授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07BAI10B01-067,课题进展顺利。
2、完成“健胃舒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兼肝郁气滞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通过专家鉴定,达到该研究领域国内领先水平。
3、研制的“便携式智能灌肠器”,获国家级专利,专利号ZL01255886.9。
4、在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近5年圆满完成(1)、佛手胃安颗粒II期治疗慢性胃炎52例;(2)、佛手胃安颗粒III期治疗慢性胃炎84例;(3)、艽龙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1例;(4)、牵头组织完成三黄分散片治疗便秘Ⅱ期临床验证48例;(5)、复方芦荟胶囊治疗功能性便秘32例;(6)、目前即将完成降脂宁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30例。
临床诊治特色:1、全国第二、三、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邱健行教授临证指导、传承学术,科室中医氛围浓厚,中医诊疗特色鲜明,临床疗效确切。
2、采用系列化辨证施治中药,内外兼治,身心并调,药食并重。
擅长治疗慢性胃炎,尤其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以及难治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食管炎,食管溃疡等。
3、治疗各种上消化道出血,采用从优化内服中西药比较治疗,经胃镜下喷洒、注射、套扎、钛夹、氩气刀介入止血,到血止后辨证施治中药将息调养等,中西医结合止血治疗一系列整体服务,提高了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了远期病情复发及再出血率。
4、发挥中医特色,尤其在难治性慢性肝炎、慢性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及腹水、以及重症肝炎等疑难重症的处理上十分重视辨证施治的中医精髓,特别在防治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以及延缓或阻断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肝癌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5、对功能性肠病,炎症性肠病,肠息肉、肠腺瘤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治疗。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医学英语,医学统计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中医临床基础,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脾胃论招收研究生情况已招收硕士研究生9名,其中毕业4名,在读5名。
导师组成员:硕士导师:杨思华、戈焰、饶梅冰、钟毅杨思华主任中医师杨思华,女,籍贯广东,1957年出生, 1980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
主攻专业为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对胃肠功能紊乱、肝胆疾病如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临床诊治;以滋补脾胃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内分泌失调;以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胃炎;以调和肝脾益气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等疾病。
熟悉现代医学的腹部、妇产科、心脏的超声诊断,并较好地运用于临床诊治。
主持及参与临床科研工作,2009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参与了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基金资助的“健胃舒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肝郁证临床及实验研究”和“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因子变化及中药干预的临床研究”等课题的研究。
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7名硕士研究生,6名已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
兼职担任:广东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副主委,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戈焰主任中医师戈焰,女,上海人,1963年10月出生,脾胃病科科主任,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导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东省中医基础学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委员,国第三批名中医专家学术继承人,荣获2005-2006年南粤建功立业女能手称号,2009年获中国医师奖,2010年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所领导的脾胃病科被评为“广东省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及“广东省中医名科”称号。
主要从事中医胃肠肝疾病的防治研究。
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临床工作25年,主攻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消化性溃疡的辩证施治,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在逆转萎缩病灶,消除肠上皮化生以及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经验。
擅长上消化道出血的分期辩证施治,,将中药、西药以及胃肠镜介入治疗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内科止血成功率,缩短止血时间,降低再出血率及病情复发。
注重对因辩证治疗,治病求本,主张“通下、疏肝、健脾”治疗胃肠病。
并精于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的中医药防治,在保护肝功能,改善肝脏病理,阻断乙肝慢性进展,防治肝纤维化、肝硬化方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
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及正确为人处世方法,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科研思路;亲身示范,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自被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以来,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其中已毕业4名,在读5名。
现正负责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邱健行教授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负责主持完成“健胃舒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兼肝郁气滞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通过专家鉴定,达到该研究领域国内领先水平;该药于2003年获广东省药监局批准的首批医院制剂注册批号,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肝郁型患者疗效显著。
研制的“便携式智能灌肠器”,获国家级专利;在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近5年圆满完成(1)、佛手胃安颗粒II期治疗慢性胃炎52例;(2)、佛手胃安颗粒III期治疗慢性胃炎84例;(3)、艽龙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1例;(4)、牵头组织完成三黄分散片治疗便秘Ⅱ期临床验证48例;(5)、复方芦荟胶囊治疗功能性便秘32例;(6)、目前即将完成降脂宁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