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的作用原理及其抗药性研究

合集下载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性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性

Cl
N N O O N H 3C N O H O Cl Cl
N
N
酮康唑
克霉唑
N N N O O N N O H O Cl Cl
CH 3 H 3C N
N N
依曲康唑
N N N N N N OH F F
N Cl N Cl O Cl
氟康唑
依康唑
N Cl N Cl O Cl Cl
咪康唑
N Cl N
奥昔康唑
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研究开发了咪唑 类和三唑系(triazoles)抗真菌药物,使在临床 上能够有效地控制局部和系统性真菌感染疾病。 特别是三唑系的氟康唑,由于其安全有效和低毒, 在问世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仅在美国就已经治疗 了1600多万真菌感染病人,包括30多万AIDS病人。
但随着这类药物的使用,不断有出现耐药性真菌 的报道。 与细菌耐药性的研究比较,对真菌耐药性的研究 还是非常有限的。
CH 3 N
CH 3 N C(CH 3)3
特比萘芬
萘替芬
特比萘芬和萘替芬的化学结构
1、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二)、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中甾醇合成的多烯 类抗真菌抗生素
在早期研究多烯类药物对敏感菌的作用过程中, 通过外源加入甾醇类物质能够明显降低培养物对 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支持了多烯类药物的抗菌作 用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甾醇作用来实现的这一观 点。
1)、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早期的咪康唑、依康唑和酮康唑等除了抑制14α-去甲基 酶的活性外,对存在于膜上的其他一些有关的酶也具有抑 制活性:如用新近开发的voriconazole处理白念珠菌时发 现有酵母甾醇和角鲨烯(squalene)的累积,但还不清楚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由于voriconazole与细胞膜上的一 些与麦角甾醇合成有关的酶发生交互作用,还是由于 14α-去甲基酶的活性被抑制后产生的次级效应所致。 另外,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作用对象有关如,氟康唑和 依曲康唑除了抑制新型隐球酵母的14α-去甲基酶的活性 外,还能够抑制将钝叶鼠曲草素酮(obtusifolione)还 原成为相应的醇(obtusifoliol),从而导致甲基化的甾 醇前体累积。

常用杀菌剂介绍

常用杀菌剂介绍

一、酰胺类1、氟吗啉:防治卵菌纲病原菌产生的病害,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高活性。

(霜、疫霉病特效药剂)2、烯酰吗啉:抑制卵菌细胞壁的形成,内吸性。

(霜、疫霉病特效药)3、叶枯酞:抑制细菌在水稻中的繁殖,阻碍转移,内吸性。

(水稻白叶枯病特效药)4、磺菌胺:抑制孢子萌发,土壤杀菌剂。

(对白菜根肿病特效,可防治根肿、根腐、猝倒病)5、甲磺菌胺:土壤杀菌剂。

6、噻氟菌胺:强内吸传导。

(对担子菌特效,可防治立枯、黑粉、锈病)7、环氟菌胺:抑制白粉菌吸器、菌丝和附着孢的形成,内吸活性差。

(白粉病特效)8、硅噻菌胺:能量抑制剂,具有良好的保护活性,长残效,种子处理。

(小麦全蚀病)9、吡噻菌胺:机理独特,高活性、广谱、无交互抗性。

(防治粉锈、霜霉、菌核病)10、环酰菌胺:机理独特,灰霉特效。

(防治灰霉、黑斑、菌核病)11、苯酰菌胺:杀卵菌机理独特,抑制菌核分裂,无交抗,保护剂。

(防治晚疫、霜霉病)12、环丙酰菌胺:内吸保护,抑制黑色素合成,感病后加速抗菌素产生。

(防治稻瘟病)13、噻酰菌胺:阻止侵入,诱导抗性,内吸传导,持效期长,环境影响小。

(防治白粉、霜霉、稻瘟病)14、氰菌胺:内吸和残留活性好,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

(防治稻瘟病)15、双氯氰菌胺: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

(防治稻瘟病)16、高效甲霜灵:核糖体RNA I合成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运转。

(防治霜、疫、腐霉病)17、高效苯霜灵:防治卵菌病害。

18、萎锈灵:选择性内吸杀菌,萌芽种子除菌。

(防治黑穗、锈病)19、呋吡酰胺:强烈抑制琥珀基质电子传递,内吸传导,长残效。

(防治水稻纹枯病)20、甲呋酰胺:内吸,种子处理。

[防治黑穗病(玉米除外)、麦类黑穗病]21、氟酰胺: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

(稻纹枯特效,防治立枯、纹枯、雪腐病)二、甲丙烯和咪唑类1、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新型、高效、广谱,保、治、铲、吸、渗。

(对所有真菌病害都有作用效果)2、肟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无交抗,广谱、渗透、内吸、保护。

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贺小圆;赵明峰【摘要】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fungal infection,especially the opportunistic fungal infection have been increasing.This is mainly associated with antifungal resistance and the restricted number of available antifungal drugs.Candida species are opportunistic fungi in human body.The common antifungal resistance mechanisms include the changes of the target enzyme,the lack of target site,the drug permeability decline of fungal cell membrane,the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the change of cholesterol synthesis bypass,the biofilm formation and so on. The latest literature reports that secreted aspartic proteinases have a role in antifungal resistance of Candida spp..In this article,the epidemiology of Candida spp.infection and its possible antifun⁃gal resistance mechanisms are reviewed briefly.%近年来,真菌感染尤其是机会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主要与真菌耐药和抗真菌药物品种有限有关。

甾醇合成抑制剂

甾醇合成抑制剂
20000×稀释液。 酥梨类品种敏感(幼果期),应慎用。
13
丙环唑(脱力特)
防白粉病,丝核菌、锈菌、黑穗菌等,但对霜 霉病无活性。
三唑类杀菌机理
主要是抑制菌体甾醇的生物合成 ,因而干扰或 抑制菌体附着孢及吸盘的发育及菌丝的生长和孢子 的形成。三唑酮对某些病菌在活体中活性很强,但 离体效果很差,对菌丝的活性比对孢子的活性强。
21
为什么同一杀菌剂对某些菌类有效,而对其他菌 类无效呢? 为什么对同一菌体,很多杀菌剂对它有效 呢?这就要从作用机制的理论来进行分析。
? 经研究证实,上述第一种情况是菌体之间的差异导
致对同一杀菌剂有不同的反应;
? 在第二种情况下,不同杀菌剂对同一菌体虽有效,
但各自作用点并不相同。 从理论上弄清活性结构所起作用的原理,可以指导
3
3、施药量低,大田用药量是传统保护剂的 10%, 果树上仅为 1%,用于水果贮藏防腐,抑霉唑只 用 2-4g/ 吨(果品),用于禾谷类拌种,粉锈宁 30-40g /100kg 麦种。
4、药效长,一般为 3-6周。 5、一些品种如:粉锈宁,羟锈宁,丙环唑等对双
子叶植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
二、研发历史
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使病菌死亡。对担子 菌和半知菌等有效,对梨黑星病有特效,并兼治梨赤星病。 4)应用; 40%福星WP 1)防梨黑星病:在发病初期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 续喷药4-6次,用8000-10000×喷酒,能有效地防梨星黑病, 并兼治梨赤星病,病害发生高峰期,喷药间隔适当地缩短。 2)防黄瓜黑星病:基本同上,连喷3-5次,用药量1250-
14
抑霉力 imazalil(抑霉唑、万利得)
② 咪 唑N 类
Cl N CH2CH

麦角固醇的生产工艺调研

麦角固醇的生产工艺调研

根据文献调研,目前国内外生产麦角固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利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麦角固醇(发酵法)和从抗生素菌丝体中提取麦角固醇(提取法)。

在查阅了一些有关于麦角固醇的研究性文献后,我发现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是在微生物发酵法中的菌种筛选、培养基配方、发酵条件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得到更高产量的工艺条件。

据资料显示,国外生产麦角固醇大多采用微生物发酵法,这是因为国外对于生产麦角固醇的发酵菌的筛选主要集中于60年代,目前的工艺条件已经比较成熟。

但国内起步较晚,工艺较落后,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的成本较高,所以国内的目前的发展方向是从一些抗生素发酵废菌丝中提取得到麦角固醇。

相比较于发酵法,提取法的工艺更简便,原料更廉价且来源丰富,所以更容易扩大至工业化生产。

当然除了发酵法和提取法,我还检索到一些采用其他原料或者其他方法得到麦角固醇的专利方法,如利用电场的方法提取,利用蘑菇下脚料提取等。

以上均是生产麦角固醇的方法均是生物合成或提取,对于化学合成,我还没有检索到,不确定是否有类似于全合成的方法。

但我个人认为对于麦角固醇这种甾体类化合物,目前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生物合成方法应用于工业生产,那化学全合成的工艺想有较强的竞争力应该比较困难。

中文名称: 麦角固醇(麦角甾醇) 英文名称: Ergosterol C A S 号: 57-87-4 分子式: C 28H 44O 分子量: 396.6480 熔点: 156-158℃ 形态: 无色针状或片状结晶目录一、微生物发酵法 (1)二、废菌丝体提取法 (2)2.1、从青霉素废菌丝中提取 (2)2.1.1、方法来源: (2)2.1.2、具体方法: (2)2.2、从蔗糖蜜发酵后的废渣中提取 (2)2.2.1、方法来源: (2)2.2.2、具体方法: (2)三、其他方法 (3)3.1、以酵母为原料生产麦角固醇 (3)3.1.1、以酵母为原料的优化方法一 (3)3.1.2、以酵母为原料的优化方法二 (4)3.2、电场-半仿生技术制备绣球菌麦角固醇 (5)3.2.1、方法来源: (5)3.2.2、具体方法: (5)3.3、从蘑菇下脚料中提取麦角固醇 (5)3.3.1、方法来源: (5)3.3.2、具体方法: (5)一、微生物发酵法微生物发酵法制备麦角固醇,常用酵母菌、曲霉菌、青霉菌等。

抗真菌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抗真菌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抗真菌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摘要:目前在抗真菌药的研制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由于唑类药物长期使用,真菌耐药性及其交叉耐药现象不断出现,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威胁。

近年来提出新型抗真菌药物的新靶点,并研发出具有高活性强、强疗效的抗真菌药物。

本文对抗真菌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关键词: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耐药性目前,由于抗生素的联合用药过多、品种更换频繁、同一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等因素,使真菌感染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现临床应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两大类:抗生素类,如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灰黄霉素等;化学合成类,如5氟胞嘧啶、吡酮氮及唑类(咪唑及三唑环)药物。

一、抗真菌药物的种类1.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真菌抗生素。

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真菌抗生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三烯类:变曲霉素;(2)四烯类:制霉菌素、匹马霉素、金褐霉素;(3)五烯类:制霉色菌素、喷他霉素、戊霉素;(4)六烯类:恩多霉素;(5)七烯类: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曲古霉素、克念菌素、杀念珠菌素、美帕曲星、帕曲星。

其中最典型的是两性霉素B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剂。

2.唑类(azole)抗真菌药。

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塞他康唑、奈替康唑、拉诺康唑、氟咪唑;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特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拉夫康唑。

唑类抗真菌药物为合成的抗真菌药,抗菌作用与两性霉素相似,它能选择性抑制真菌细胞色素450依赖性的14-α-去甲基酶,使14-α-甲基固醇蓄积,细胞膜麦角固醇不能合成,使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导致胞内重要物质丢失而使真菌死亡。

本类药物在肝脏代谢,主要经胆汁排出,在患者肾功能不全时不需改变剂量,其主要毒性为贫血、胃肠道反应、皮疹等,没有肾脏毒性,可口服。

该类药物的取代咪唑部分为抗真菌活性的必需基团,由此演变出不同类型抗真菌药物。

现应用的药物主要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

3.烯丙胺类抗真菌药。

这类药物都能竞争性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阻止角烯转变成羊毛甾醇,使角鲨烯积聚,麦角甾醇合成受阻,影响真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其最低抑菌浓度要小于咪唑类化合物,临床实验表明用胺类化合物治疗浅表真菌病比咪唑类更有效。

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麦角甾醇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甾体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抗炎、抗肿瘤和抗病毒等。

因此,麦角甾醇的研究成为当前生物活性物质的热点之一。

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途径已被研究者阐明,其中,前体麦角固醇的合成是生物合成麦角甾醇的关键步骤。

研究发现,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主要发生在植物种子中,合成途径涉及多个酶的催化反应。

因此,寻找能够抑制麦角固醇生物合成酶活性的化合物,可作为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抑制剂。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合成一系列新型麦角固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并评价其抑制酶活性和抑菌活性。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合成具有不同酰基取代基的麦角固醇类化合物;2. 通过磷酸化酶抑制实验,筛选出具有抑制酶活性的化合物;3. 对抑制酶活性明显的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评价;4. 探究合成化合物的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意义1. 通过本研究,可进一步探究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机制,为深入研究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提供理论基础。

2. 合成的麦角固醇类化合物可作为植物麦角固醇生物合成抑制剂,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具有重要的农业应用价值。

3. 通过本研究,可发现更多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麦角甾醇类化合物,为新药开发提供借鉴。

四、研究方法1. 合成具有不同酰基取代基的麦角固醇类化合物;2. 构建麦角固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催化酶表达系统,并进行酶活性检测;3. 利用筛选出的具有抑制酶活性的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检测;4. 对合成化合物的结构和生物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

五、研究进度本研究已完成麦角固醇类化合物的合成工作,并利用酶活性检测体系,初步筛选出具有抑制酶活性的化合物。

下一步将进行抑菌活性评价和结构-活性相关性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合成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抑制机理。

六、预期成果1. 合成多种化合物并对其进行抑制酶活性和抑菌活性评价。

2. 发现一种或多种具有麦角固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作用的化合物。

常用杀菌剂及防治对象简明表

常用杀菌剂及防治对象简明表
常用杀菌剂及防治对象
化合物类别
产品
防治对象
作用机理和特点
酰胺类
烯酰吗啉
霜霉病、疫病
内吸性,抑制卵菌细胞壁的形成
噻氟菌胺
立枯、黑粉、锈病
强内吸传导,对担子菌特效
氟吗啉
霜霉病、疫病
防治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渗透内吸活性高,持效期长。保护,治疗和铲除
环氟菌胺
白粉病
内吸活性差,抑制白粉菌吸器、菌丝和附着孢子的形成
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保护治疗铲除和内吸,活性优于烯唑醇
烯唑醇
黑穗病、白粉病和锈病
同上,对子囊菌和担子菌特效
粉唑醇
同上
同上,同时具有熏蒸作用,可有效防除麦类作物的白粉病
己唑醇
褐斑病,锈病和白粉病
具有内吸性,作用是保护和治疗,可铲除子囊菌和担子菌病害
丙硫菌唑
菌核病、白粉病和锈病
杀菌谱广,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保护治疗铲除和良好的内吸性
速效长效,内吸广谱。线粒体呼吸抑制剂
嘧菌胺
白粉病,纹枯病,霜霉病
内吸渗透,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杀菌谱广
苯氧菌胺
水稻稻瘟病
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保护治疗铲除,内吸渗透
烯肟菌胺
白粉病
作用于线粒体,破坏ATP合成
烯肟菌酯
所有真菌病害
新型杀菌剂,广谱高效强内吸
吡唑醚菌酯
稻瘟病等
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啶酰菌胺
白粉病,根腐病,腐烂病
呼吸链中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抑制剂,无交互抗性
氟啶酰菌胺
霜霉病和疫病
啶菌胺
灰霉病,稻瘟病和立枯病
干扰病原菌的细胞分离,对灰霉病有特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