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教法
高中语文_散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诵读文本,理解内容;体味情感,感悟人生。
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语2010年12月31日凌晨,中国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因病去世。
有人这样评价他:生(齐读课件)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上行走。
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
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
提到地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教师板书)。
看作者是怎样探求人生,叩问灵魂的。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诵读文本,理解内容;体味情感,感悟人生。
(课件)二、分析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同学们,课文自然分两部分,通过预习,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我与地坛,我与母亲。
(板书)我、地坛、母亲2.诵读探究,我与地坛地坛是明清帝王用来祭祀大地的场所,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天法祖”的思想。
在史铁生眼中,地坛是一个怎样的地坛?(请同学们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为何说它荒芜?请同学们读一读前3节,找一找关键词句。
废弃、荒芜冷落、一片野地、历尽沧桑、剥蚀、淡褪、坍圮、野草荒藤、远离闹市、宁静的去处并不衰败又体现在哪里?请同学读一下第5节。
诵读赏析描写小昆虫的文段,朗读要声情并茂。
(小组合作、诵读探究)请同学们四个一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小动物,假设你就是那只小动物,想象一下它在向史铁生诉说着什么?(投影图片)每组代表(学习组长)想象诉说。
蜂儿:我的生命虽然如此弱小,但是我多么美丽。
我就是天使,我就是一只可爱的小精灵。
蚂蚁:我在摇头晃脑,捋着触须,我是多么快乐、悠闲、自在。
悠闲之余,我还要为了生活的美好继续“疾行”,继续奋斗。
奋斗为老婆,为孩子,为了一切爱我的人。
瓢虫:我是一只小瓢虫,我爬得很累,但是累并快乐着。
活着就是快乐。
蝉蜕:史铁生先生,你别觉得我是一个虚无的壳,但是我刚刚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
《花未眠》高一语文教案

《花未眠》高一语文教案《花未眠》高一语文教案《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曰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根底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
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
《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
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才能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
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化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的: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才能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的:〔1〕情感目的,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2〕知识与才能目的,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
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的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
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
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展。
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
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讨论问题。
三、说学法: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讨论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
《散文》的教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7
目 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与反馈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 和写作技巧。
熟悉经典散文作品及 其作者。
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 特点和风格。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和鉴赏不同类型的散文 。
能够运用散文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
散文的分类
总结词
掌握散文的分类
详细描述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散文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叙事散 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按照形式来分,可以分为随笔、杂文、游记等。不同 类型的散文各有其特点,但都体现了散文的自由、灵活和多样化的特点。
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总结词
明确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详细描述
散文与其他文体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诗歌相比,散文的语言更加接近口语,不强调音韵和节奏;与小说相比,散 文不注重情节和人物塑造,更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此外,散文在结构上也比较自由,不像小说那样有严 格的结构安排。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在《散 文》的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讲授法介绍散文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 等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将散文的魅力、价值以及鉴赏方法等内容通 过生动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散文的初步认识和兴趣。
讲授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同时要关注学生的 反馈,及时调整讲授内容和方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讨论法
讨论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或话 题展开讨论,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促使 学生主动思考、表达观点的方法。在《 散文》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散文教学法

浅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散文教学法【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法和比较阅读法的浅析和运用。
在教学中要做到既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又培养他们客观而全面的鉴赏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散文教学法对话教学比较阅读【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56-01一、对话教学法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话,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基本方式。
对话具有隐喻意义和实际意义。
对话不能单纯以形式来判断,关键是看其是否具有对话的品质。
对话的品质就是交流,就是相互的理解。
”因此,对话教学法指的就是不同的个体在互相尊重,相互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流,使得双方静心聆听、欣然接纳对方敞开的心灵,可以说是对话双方思想的一种交融,最终使对话者在相互理解领悟,彼此交流启发下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与意识。
比如我们教师在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时,就可以这样:第一节课: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秋的感受,进而发表对《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看法,当然学生的意见肯定各不相同,会有喜欢的,也会有不喜欢的。
可能某一片段不入他们的眼,可能整篇都不对他的胃口等等,这个时候教师不要急于进行纠正,适当的进行点拨即可。
可先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同学之间进行对话交流,甚至可以让他们展开辩论。
这一阶段教师要舍得放手让学生与学生及文本进行对话,其实他们的思想在进行交锋的同时已经在对文本进行鉴赏了。
第二节课:教师针对上节课同学们大多数的看法进行分析解剖,尽量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不否定每位同学的想法。
同时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篇散文的结构是很严谨的,即开篇两段是总写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特点及其不同之处,中间部分是具体详细地分析北国之秋的特点,最后两段又总结对比了南国与北国之秋;还有文章语言的清新淡雅、明白晓畅;以及调动听觉、视觉、触觉来描写故都之秋的手法等;并让他们细细地品味作者描述北国之秋的五幅秋景图:小院清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以及果树奇景图。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一、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篇散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现当代散文,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只有两个单元,除了本单元之外,另外是必修二第一单元的写景状物散文。
这两个单元又不完全相同,本单元重在写人,必修二的则重在写景状物。
文章很少,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教材所选经典篇章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本文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学习本文,会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学习本文通过记事和深刻的议论来写人的方法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梳理文中生字词。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捉着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大无畏精神。
三、说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说教法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比较“记念”与“纪念”的不同,进而导入对本课题目的解说上。
引出主要人物:刘和珍。
二、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一名年仅22岁的姑娘呢?她是一个怎样的人?——以提问的方式引出对刘和珍及其本文背景的介绍。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可出生字让学生注音)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分析思路。
1、思考:课文七部分中哪些部分写了刘和珍?3、4、52、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3、六、七部分又起到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4、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的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在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语文课教案现代散文欣赏

语文课教案现代散文欣赏教案主题:语文课教案现代散文欣赏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2.培养学生欣赏现代散文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水平。
教学准备:1.散文选读资料:《人间草木》、《我的母亲》等。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通过播放一段现代散文朗读音频,呈现散文的韵味和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鼓励学生做个人反思,分享与散文内容相关的感受或经历。
二、教学重点(讲解现代散文的特点):现代散文的特点:1.语言简洁明了,富有情感。
2.写实性与想象力的结合,展现真实生活的同时又有艺术的构思。
3.篇章结构灵活多样,常采用抒发内心情感或思考问题的手法。
通过举例分析和讲解来自现代散文的片段或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取一篇现代散文作品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不同角度解读散文。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所选的现代散文作品,并展示出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拓展(扩宽学生的阅读视野):1.教师推荐一些优秀的现代散文作家,如余华、韩寒、马家辉等,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解读作品,并在班里进行分享和交流。
2.组织学生参加现代散文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尝试撰写自己的散文作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总结(总结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话,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再次强调现代散文的特点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和欣赏现代散文,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这样的教案结构可以通过对现代散文的解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能够互相启发、交流思想,共同感受现代散文的魅力。
教案中避免了冗长的说明,力求简练明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空间。
高二语文散文诗教案

高二语文散文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让学生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掌握散文诗创作的基本方法;3.通过学习散文诗,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启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1.散文诗的定义及特点;2.散文诗的基本结构和形式;3.散文诗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散文诗散文诗是散文和诗歌的结合体,具有散文的故事性和诗歌的美感。
它不拘泥于格律与韵律,以散文的自由和诗歌的精炼相结合,可以表达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思想。
2.散文诗的特点散文诗通常较长,篇幅不固定,可以根据主题和情感需要进行自由发挥。
语言通常朴素自然,真实流畅,富有情感色彩。
同时,散文诗也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深度,具有一定的抒情和思辨性质。
3.散文诗的创作技巧创作散文诗时,可以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入手,借助平凡的事物传递深刻的情感。
注意情感的真实性和个性化,避免刻意追求华丽而失去自然真诚。
同时,要注重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运用,让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教学过程:1.教师介绍散文诗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散文诗的基本概念。
2.教师示范一些经典的散文诗作品,并分析其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对散文诗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散文诗的创作实践,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题材和表现方式,引导他们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体验。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散文诗的交流与分享,相互欣赏和评价,促进思想交流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品创作,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对散文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语言表达的质量、情感表达的深度和结构安排的合理性等方面。
同时,可以通过个人评价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励学生自我评价和改进,提高文学写作的水平和品味。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散文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既融合了散文的自由和诗歌的优美,又展现了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散文诗的理解,引导他们更多地进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与感悟,实现教育教学的双赢效果。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我与地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与地坛》。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史铁生。
这篇散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讲述了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与地坛结下的不解之缘,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苦难的抗争精神,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说学情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散文这种文体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
此外,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于文中所表达的生命感悟可能难以产生深刻的共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去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2)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3)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苦难的抗争精神,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2)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如痛苦、迷茫、希望等。
(2)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生命感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识。
五、说教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散文教法
在新课改实施后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如:在散文鉴赏课堂上教师开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教师满堂灌,这样既
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又调动了学生鉴赏散文的积极性。
还有许多
教师也开始写下水作文,特别是在学习完散文之后,给学生做示范,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得许多学生也开始仿写改写学过的优
秀散文,从而不仅领悟了散文鉴赏的内涵,而且也提高了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这是新课改中值得欣慰的事情。
但是在新课改下语
文散文鉴赏教学中还存在着如下急需改变的现状:
(一)忽视新的散文教学方法
在新课标推行后,一部分教师教学的方法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在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散文教学的方式依然是老套的,并且有些表面
上是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而实质上还是用老思想进行讲解教学,典
型的换汤不换药。
我们知道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是语感、感悟。
因
为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散文尤其体现这一文化精髓,如
果教师仅仅自己体验感悟,让学生跳过这一过程,直接把教师自己
所得的结果告诉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
在注重探究性学习的新
课改下他们这样做只会让学生讨厌散文课,甚至让那些本来喜欢散
文的学生也因此而对散文敬而远之。
(二)经常误读现代散文文本
散文文本是学生阅读的基础,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散文在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现实高中语文教
学中,教师通常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字词、语言文字、文言文和作文
教学上,对散文则是一讲带过,甚至是视而不见。
这些文质彬彬的
散文就这样被忽略,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精神损失和资源
浪费
此外,因为学生自身条件(对散文感兴趣程度、阅读及理解能力、知识面的宽窄等)的不同,导致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喜欢程度也不同,
但老师不能没有原则地让学生胡乱地解读散文,不能让这种主观化、任意化地解读恣意发展下去,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
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散文教学中过分重视人文化
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的
性质做了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可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不分彼此。
以前,我们过分关
注语文的工具性,而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们有些教师又
过分的重视语文的人文性。
新课改的这项规定是站在人的本性的立
场上,从维护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的来说的,它不仅仅是正确的,
更是刻不容缓,迫切需要实现的。
然而很多教师却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又从过度重视工具性的极端,走向了泛人文化的极端。
在高中散文教学课堂上很多老师因
新课改关注人文性,而过度的重视教材中人文性,如在讲解必修二
的三篇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时,都过分
地渲染了作者爱国的思想,把鉴赏课讲成历史爱国课。
这三篇文章
的确都有爱国的主题,但这只是它众多主题中的一个。
还有一些教
师过分地追求热闹的上课氛围,认为这是体现学生主体和尊重学生
个性的好方法,实则过度的话反而不能达到重视语文人文性的目的。
泛人文化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错误解读。
(四)散文新教学模式的滥用
正如郭之瑗所说:“散文有飞扬的神思美,浓厚的诗意美,高妙
的技巧美。
”一直以来现当代散文都是语文教学中灵活度最大的一
块内容,它有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新自然的内容,深邃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思想蕴涵等,这使得它适合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讲授,也实最
方便于实现新的教学理念的一种文体,因此,新课改后,散文教学
方式的盲目性自然也就多了一些。
部分教师每天都在尝试不同的教
学方法,的确,这些新方法新理念需要我们接受和运用,但我们不
能盲目的不加选择地全都拿来,这样势必会走上华而不实的道路。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也没有结合教学方法本
身的特点和规律,更没有结合学生自身的条件,而是盲目的套用这
些东西,致使散文鉴赏教学流于表面化。
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从中得
到任何有益的收获。
(五)散文教学中多媒体资源的泛滥
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
所以网络资源走进语文课堂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走
进形神兼备的现当代散文教学的课堂上。
我们知道它在“渲染课堂
气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扩大教学内容、增加直观效
果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作用。
”但是在具体操作中,
我们却发现:很多散文课都离不了多媒体课件,并且多媒体内容的
覆盖量多而杂,课件形式也很美丽,但教师只是照着上面的内容念。
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
去理解散文。
在多媒体课上,经常看到学生只顾抄课件,没有此时
多媒体已经由辅助工具变为不可或缺的工具了,已成为教学的主要
手段了。
如此一来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因为多媒
体已经展示出答案了,而且也助长了教师的惰性时间去想象,去用
心体会。
1、转变观念
高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高考模式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意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不是说要考倒考生,也不是要放任自流。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搬
用原来的一套来训练学生专攻一种文体。
也不要只重分析,轻写作。
对学生限制过多就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感到作文枯燥无味。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每样能力都不可或缺,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一定不能人为地把这四个方面割裂开来,不能偏重哪一项而不顾其他。
所谓“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是为学生提供更
多的选择与表现的机会,不是说考生可以随便写,胡乱写,也不是
说可以准备几篇范文就可以随便套用,不确定的因素实际上要求学
生的基本功更扎实才行,是指学生在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文体,可以
确定几种立意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种自己最好把握,最能展示自己
才华的一种方案来。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
作文教学。
要让学生在写作文这一块上做到各种文体都能写,又有
写某种文体的特长,做到“一专多能”。
2、科学指导
3、细心批阅
学生作文完成后,就象一个工人生产出一种产品后希望得知自己产品的质量如何一样,很希望知道老师对自己的作文是个什么评价。
教师的批阅能够对他们的成功之处加以赞赏,对不足之处委婉地提
出建议,那么学生从教师评语里能够得到写作的信心和需要努力和
提高的方向。
如果教师只布置作文任务,而不仔细批阅,那么学生
就感到老师对作文不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被尊重。
更重要的是
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在哪方面努力,作文水平也就得不到提高,自然
对往后老师布置的作文不感兴趣。
当然,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
方法批阅,可以把全批全改,部分批改,学生相互批改等批阅方法
综合运用。
总之,要对学生作文认真批阅。
4、适当点评
作文批阅完成之后还要注意利用课堂时间适当对学生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
可以就全班此次作文普遍在哪些方面很成功,哪些方
面普遍存在问题进行点评。
并可选取写的比较好的作文作为范文,
指出哪些地方写得很成功,同学们要多加学习。
选取中等水平的作
文让同学们去分析哪些地方成功,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在师生共同
的点评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
这样一来全班的作文水平都能够得
到提高。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对作文教学重视,要抱科学的态度对待不断变化的高考作文发展趋势。
在平时的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做到学
生写作前的科学指导,写作后的细心批阅和点评,不断提高学生写
作文的兴趣和能力。
真正让高中生经过三年的科学作文训练,能够
在高考考场上在作文这一块上能做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