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

合集下载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色谱法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色谱法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色谱法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方法有:离子交换色谱法、电泳法、亲和色谱法、免疫法、酶法等。

1、离子交换色谱法(HPLC、LPLC):基于电荷差异进行分析,此种检查方法精密度高,但有时候受变异Hb、氨基甲酰化和乙酰化Hb影响。

2、电泳法(Elec):该方法操作简易,不受温度、pH影响,但是需成批样本分析,分析时间较长,临床上现已较少使用。

3、亲和色谱法:利用对m-氨苯基硼酸依赖的糖化血红蛋白1,2-顺式二醇基团和固定的硼酸阴离子的特殊反应而设计的。

4、免疫法: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具有较好的精密度、与其他方法有较好的相关性。

血红蛋白测定 实验报告

血红蛋白测定 实验报告

血红蛋白测定实验报告血红蛋白测定实验报告引言:血红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血液成分,它负责运输氧气到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

血红蛋白测定是一项常见的实验,用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一些疾病。

本实验旨在探究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来验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目的:1. 了解血红蛋白的作用和重要性;2. 掌握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和方法;3.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验证血红蛋白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材料和方法:1. 实验仪器:血红蛋白测定仪;2. 实验材料:血液样本、试剂盒;3. 实验步骤:a. 取一定量的血液样本;b. 使用试剂盒中的试剂与血液样本反应;c. 通过血红蛋白测定仪测量反应产生的颜色强度;d.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血红蛋白浓度。

结果和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血红蛋白测定仪和试剂盒来测量血液样本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实验结果显示,血液样本的颜色强度与血红蛋白浓度呈正相关。

通过测量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是基于血红蛋白与试剂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

这种颜色变化可以通过血红蛋白测定仪来测量和定量。

2. 本实验使用的试剂盒中含有特定的化学物质,能够与血红蛋白反应生成一种有色化合物。

这种化合物的颜色强度与血红蛋白浓度成正比。

3. 血红蛋白测定仪通过光学原理,测量反应产生的有色化合物的吸光度。

根据吸光度值,可以计算出血红蛋白浓度。

4. 本实验的测量结果与已知血红蛋白浓度的标准值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实验测量值与标准值之间的误差较小,说明血红蛋白测定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论:血红蛋白测定是一种常见且可靠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一些疾病。

本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分析,验证了血红蛋白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血红蛋白测定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帮助患者及时获得有效的治疗。

总结:血红蛋白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其结果对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

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

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
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包括:
1. 血红蛋白测定仪:利用光的吸收特性测定血红蛋白的浓度。

这种方法简单快捷,常用于临床血液检测。

2. 血红蛋白电泳:将血红蛋白在电场中分离,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血红蛋白的迁移率判断其种类和含量。

这种方法常用于血红蛋白病变的诊断。

3. 血红蛋白比色法:通常使用氰化亚铁或盐酸血红蛋白比色法,将血红蛋白转化成可测量的化合物,并通过比色或比较色标定,测定血红蛋白浓度。

4. 血红蛋白溶血法:通过将红细胞破坏并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与特定试剂作用,从而测定血红蛋白的浓度。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具体选用的方法取决于实验目的和条件。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血红蛋白分析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血红蛋白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优势
分离效果好
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够将血红蛋白和其 他蛋白质有效分离,获得高纯度的血
红蛋白样品。
检测灵敏度高
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了质谱技术,能 够检测低浓度的血红蛋白,提高检测
灵敏度。
自动化程度高
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 减少人为误差,提高分析效率。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局限性
成本较高
02
血红蛋白分析的重要性
血红蛋白的生理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能够结合和释放氧气和二氧化碳,维 持人体正常的气体交换。
维持酸碱平衡
血红蛋白能够缓冲血液中的酸碱度,维持人体 内环境的稳定。
调节体温
血红蛋白能够吸收和释放热量,参与体温调节。
血红蛋白异常的疾病
01
贫血
血红蛋白含量不足或质量异常, 导致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引起 贫血。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进行血红蛋白分析
目录
•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 • 血红蛋白分析的重要性 •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血红蛋白分析的
步骤 •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血红蛋白分析中的优势
与局限性 • 血红蛋白分析的实验案例
01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定义
•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检 测复杂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方法, 通过流动相携带样品经过固定相, 利用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 间的吸附、溶解等作用的不同实 现分离。
监测治疗效果
02
通过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医生可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指导输血和治疗03
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输血或采取
其他治疗措施。
03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 行血红蛋白分析的步骤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种在体内长期暴露于高血糖水平下形成的血红蛋白。

它被广泛用作评估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血糖控制指标。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1. 离子交换色谱法(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这是一种传统的HbA1c测定方法。

它通过离子交换柱将血红蛋白组分分离开,并使用色谱仪检测不同血红蛋白组分的浓度。

该方法的优点是准确度高,可测量不同类型的血红蛋白变异体(如HbS和HbC),但需要较长的分析时间和复杂的仪器。

2. 免疫测定法(Immunoassay):这是一种常用的快速测定HbA1c的方法。

它利用抗体与HbA1c结合,并通过测量HbA1c-抗体复合物的信号来确定HbA1c的浓度。

该方法具有快速、简单和高通量的特点,适用于大规模的临床实验室分析。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都需要严格遵循相应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程序,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此外,不同的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测定。

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6.1 血红蛋白测定(氰化高铁法)消光系数法和标准曲线法任选其一测定血红蛋白。

1.6.1.1 光系数法1.6.1.1.1 原理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被铁氰化钾氧化后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再生氰离子结合形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红色)极为稳定,在540nm波长下,毫克分子消光系数为44,据此,用分光光度法测其光密度,运用消光系数作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1.6.1.1.2 仪器721型或其它型号的分光光度比色计。

10微升量吸管。

1.6.1.1.3 试剂称取碳酸氢纳()140毫克\铁氰化钾200毫克、氰化钾50毫克,用水溶解并稀释到1000毫升。

贮存於棕色试剂瓶内,在暗处或冰箱(+4℃)保存,至少可稳定数月到一年。

1.6.1.1.4 实验步骤1.6.1.1.4.1 试剂2.5毫升於5毫升带盖试管中,加入10微升血液,混匀后,放置15分钟。

1.6.1.1.4.2 选用0.5厘米光径比色杯,于540nm波长下,以试剂调零点,将所得样品管之光密度乘以73.6,即为血红蛋白之浓度(克%)。

计算公式如下:Ct=待测的血红蛋白(克%)浓度。

D 540 =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在540nm波长下测出的光密度。

HICN251=测定时血液的稀释倍数(血10微升加入试剂2.5毫升中)44=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的毫克分子消光系数0.5=比色杯的光径10000=将(毫克/升)换算成(克%)的数字1.6.1.1.5 注意事项1.6.1.1.5.1 试剂不要放在聚乙烯瓶内,以免因氰离子与其反应而使试剂作用降低。

1.6.1.1.5.2 仪器因mM消光系数法完全依靠仪器的吸光度来计算,故此法要求所用的仪器性能要符合要求(如仪器的波长准确与否,以及灵敏度及线性等),否则将直接影响测定的结果。

1.6.1.1.5.3仪器在使用前最好以WHO规定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参考液校正后再使用。

参考液最好选用ICSH9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确定的由RIV(莅国立公共卫生研究院)制定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参考液或上海医学化验所制血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标准液。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是一种用于评估血液中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方法,常用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和监测。

常见的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包括:
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将血液样本经过制备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析,通过检测血红蛋白A1c(HbA1c)的比例来评估平均血糖水平。

2. 免疫测定法:利用特异性抗体识别和结合HbA1c,测定血液中HbA1c的浓度。

常用的免疫测定方法包括免疫凝集法、免疫比浊法和免疫放射法等。

3. 整体反应液层析法(TOSOH G8):采用高性能层析技术分离并测定血液中HbA1c的浓度。

这些方法的原理基本相同,通过测定HbA1c的浓度来评估血液中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以百分比(%)表示,正常血糖控制下HbA1c的水平在4%到5.6%之间。

实验二-血型鉴定与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实验二-血型鉴定与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年龄相关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红蛋白含量呈现下降趋势。60岁以上的受 试者血红蛋白含量平均值低于正常范围,提示可能存在贫血风
险。
05
实验总结与讨论
实验总结
实验目的达成情况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鉴定了不同个体的血型,并测定了其血红蛋白含量。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一致,表明实验目 的已达成。
实验操作规范性
光电比色法
利用光电比色计测量血红蛋白吸光度 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血红蛋白含量 。
实验操作流程简介
采血与制备样品
采集受试者的血液,分离出血 浆和红细胞,制备成待测样品。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利用比色法或光电比色法测定 待测样品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准备试剂和器材
根据实验需要准备红细胞、血 清、缓冲液等试剂,以及显微 镜、离心机、试管等器材。
血型鉴定
将待测样品与标准血清进行反 应,观察红细胞是否发生凝集, 判断血型。
结果分析与报告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 实验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03
实验步骤
血型鉴定实验步骤
准备试剂与器材
准备抗A、抗B标准血清、生理盐水、微量 吸管、玻片、离心机等。
抗原抗体反应
将标记好的血液分别滴加到抗A、抗B标准 血清中,观察是否出现凝集反应。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了操作规程,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每一步操作都经过仔细核对和确认, 避免了误差的产生。
实验数据可靠性
我们采用了可靠的检测方法和试剂,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多次测量和校准。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确保了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的分析和讨论提供了有力支持。
实验讨论与思考
血型鉴定在临床上的意 义
血红蛋白含量与健康的 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
血红蛋白是一种色素蛋白,可以用比色法测定。

血液中血红蛋白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氧合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或其他衍生物。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血液中除了SHb以外,其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试剂转化、生成HiCN,其最大的吸收峰为540nm波长,可经比色测定。

此法为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国际标准参考方法,操作简单,显色快且结果稳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本法试剂中KCN有剧毒,测定过程中高白细胞和高球蛋白血症易致混浊,HbCO转化较慢。

2)十二烷基月桂酰硫酸钠血红蛋白(SLS-Hb)法:除SHb外,血液中各种Hb均可与低浓度十二烷基月桂酰硫酸钠(SLS)作用,生成SLS-Hb棕红色化合物。

SLS-Hb最大吸收波峰538nm,波谷500nm,肩峰560nm.由于摩尔消光系数尚未最后确认,因此不能用吸光度“A”值直接计算血红蛋白浓度。

本法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且无公害。

但SDS质量差异较大,并且SDS可破坏白细胞,不适合进行白细胞计数的血液分析仪使用。

3)叠氮高铁血红蛋白(HiN3)测定法:与HiCN法相似,但仍然有公害问题。

4)碱羟血红蛋白(AHD 575nm)测定法:试剂简单、不含有毒试剂、呈色稳定,但由于其吸收峰在575nm,限制了此法在血液分析仪的使用。

5)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CTAB)血红蛋白测定法:该法试剂溶血性强又不破坏白细胞,可同时进行白细胞计数,可用于血细胞分析仪自动检测Hb和白细胞。

缺点是对Hb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较低。

近年来,多参数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使Hb测定逐步以仪器法取代手工法,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快速,同时可以获得多项红细胞的参数,血液分析仪法测定血红蛋白的原理与手工法原理相似,多采用HiCN法,但由于各型号仪器使用的溶血剂不同,形成Hb的衍生物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某些溶血剂形成的衍生物稳定性较差,因此要严格控制溶血剂加入量及溶血时间,特别是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有些溶血剂内虽加入了KCN,但其衍生物并非是HiCN,仪器要经过HiCN标准液校正后,才能进行Hb测定。

仪器法测定血红蛋白精确度CV约为1%.
分为生理性或病理性增高和减低。

1.生理性增高:住在高原地区的居民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往往高于平原地区的居民。

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排除水分过多可导致暂时性的血液浓缩,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轻度升高。

新生儿则为生理性增高。

2.生理性减低:婴儿从出生3个月起到15岁以前的儿童,因身体发育较快,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相对生成不足,因而出现相对的减低,可能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孕妇在妊娠的中后期因血浆容量增加,导致血液被稀释;老年人因为骨髓造血机能减低,可能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也称为生理性贫血,此时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与治疗,并不意味着患有贫血性疾病或疾病导致的贫血。

3.病理性升高:
(1)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病人,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酸中毒等,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会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的明显增加。

(2)慢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子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因为组织缺氧,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呈代偿性增加。

(3)某些肿瘤,如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肾胚胎癌等也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呈非代偿性增加,导致上述的结果。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血液疾病。

4.病理性减低:
(1)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引起的贫血。

(2)慢性疾病,如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造成或伴发的贫血。

(3)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造成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的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免疫性溶血、机械性溶血等。

(5)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慢性失血等都是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