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合集下载

2024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2024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2024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2024年的时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让学生思考这个课题的含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习字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

3.课堂讲解(1)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3)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等。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a.课文中所说的“艰难的国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b.作者是如何论证“雄健的国民”的?c.你认为如何才能培养出“雄健的国民”?5.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的担当。

7.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句子。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培养雄健的国民”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讲解中,注重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2024年的时事背景,如国际形势、国内发展等。

(2)板书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让学生思考这个课题的含义。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范文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范文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艰难曲折,认识中国人民在面对国家危机时的勇敢与坚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民族精神的思想感情,树立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主题,把握作者观点。

2. 分析文章结构,学习作者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深入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分析作者观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联系现实生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近代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事件,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

6. 总结提升:总结文章主旨,强调爱国情怀。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关键段落,阐述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历史背景:详细讲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七、教学步骤1. 课文解析: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提炼关键信息。

2. 历史背景: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领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九、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检验其对课文观点的把握。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介绍《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的背景和重要性。

阐述本教案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1.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分析文中的主要论点和论据。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1.4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作者和文中的背景。

分析文中的主要论点和论据。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中提出的问题和挑战。

第二章:国家的艰难历程2.1 课程内容介绍国家在历史上所经历的艰难时刻和挑战。

分析国家在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和国民的精神风貌。

2.2 教学目标了解国家历史上的艰难时刻和挑战。

分析国家应对困难的方式和国民的精神风貌。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意识。

2.3 教学方法采用历史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

通过小组讨论和小组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2.4 教学活动分析国家历史上的艰难时刻和挑战。

讨论国家应对困难的方式和国民的精神风貌。

学生分组进行历史案例研究和小组报告。

第三章:国民的雄健精神3.1 课程内容探讨国民在面对国家困难时的雄健精神表现。

分析国民的团结、坚韧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3.2 教学目标了解国民在面对国家困难时的雄健精神表现。

分析国民的团结、坚韧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和价值观。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国民的雄健精神。

通过小组报告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4 教学活动分析国民在面对国家困难时的雄健精神表现。

讨论国民的团结、坚韧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学生分组进行案例研究和小组报告。

第四章:国家与国民的互动4.1 课程内容探讨国家与国民之间的互动关系。

分析国家发展对国民的影响以及国民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4.2 教学目标了解国家与国民之间的互动关系。

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范文

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范文教学科目: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要内容,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要内容及其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作者对国民精神的阐述,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论证。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主要观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2. 深入分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3. 实践运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2. 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困难,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述的艰难国运。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国民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1【创意说明】这虽是一篇具有散文风格的“政论文”,全篇也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但对于远离了那个年月的初一“小朋友”而言,读来着实有些生涩。

按常规学生先学懂此文,再延伸到对人生的思索。

这里,我们不妨反弹琵琶,从学生较容易明白的人生哲理人手,先创设一个类似的意境,再让学生理解课文,并能让学生自然将文中的“国运”与“人生之旅”糅合贯通,渗透理解,让学生一步一步走出迷雾,直至豁然开朗。

【教学步骤】一、创设意境导入(屏幕展示配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要带你们到大海中航行,开心吗?(画面1:平静的海面上停泊着一艘船)好,请同学们上船让我们划动船儿,起航!(画面2:晴空万里,海鸥翻飞,风平浪静,船扬帆前行。

《水兵圆舞曲》奏起)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感想如何?(画面3:突然狂风骤起,乌云满天,波浪汹涌)面对这艰难的逆境,你的感想如何?现在的'情况是如果再犹豫不决,畏惧彷徨,船就要颠覆了,但只要我们同舟共济,勇往直前,就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小船员们,你们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好,勇敢的水手请随老师一同来搏风击浪。

(《命运交响曲》抗争高潮部分音乐响起)。

(画面4:一切恢复平静,乌云散尽,清风徐徐,船儿轻快地驶向了彩虹灿烂的远方。

轻快的《水兵圆舞曲》再次响起。

)二、生交流旅行感受(可能会有学生谈及人生的话题)的确,人生旅途亦复如是,民族的历史进程亦复如是。

当我们面临、狂风巨浪时,需要的是坚强、勇毅的水手,在艰难的国运中我们需要的乃是“雄健的国民”。

三、听朗读,讨论答题(屏幕显示)1、文题的重音应怎么处理()。

⑴ 重读“艰难的国运”⑵ 重读“雄健的国民”⑶ 重读“艰难的国运”“雄健的国民”(要求说明理由)2、文中最显著的特色是比喻说理,你能将下列本体、喻体准确对应吗?长江大河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平原无际,一泻千里中华民族历史前进中的艰难斗争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的光明前途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民族生命进程浊流滚滚,一泻千里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3、文中哪些比喻可以表现“雄健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含义何在?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四、语言积累背诵最喜欢的比喻句。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主题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的关注。

【教学内容】1. 介绍《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学生们对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有何看法?2. 简介文章背景和主题。

3. 分析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二章:国家的艰难历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艰难时刻。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1. 回顾我国历史上的艰难时刻。

2. 分析我国人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精神。

【教学步骤】1. 回顾我国历史上的艰难时刻。

2.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民在困境中的抗争精神。

3. 分析我国历史的转折点和国民精神的变化。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三章:国民的雄健精神【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2. 培养学生对国民精神的敬佩之情。

【教学内容】1. 分析国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国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步骤】1. 分析国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国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3. 讨论如何培养和传承国民精神。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四章: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紧密关系。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分析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互动。

【教学步骤】1. 分析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互动。

3. 讨论如何通过提升国民精神来振兴国家命运。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五章:结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的关注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精品教案第一章:国家与民族1.1 国家的概念与特征讲解国家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如领土、人民、政府和主权等。

分析国家的重要性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1.2 民族的概念与分类介绍民族的概念和分类,如种族、文化和语言等。

探讨民族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民族问题在国家发展中的影响。

1.3 国家与民族的关系分析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影响关系。

探讨国家政策对民族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如民族区域自治等。

第二章:艰难的国运2.1 国家发展的挑战与困境分析国家发展中面临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挑战和困境。

举例说明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时期和取得的成就。

2.2 民族问题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探讨民族问题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分析民族矛盾和冲突对国家稳定的威胁和挑战。

2.3 国家政策与民族发展介绍国家政策对民族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分析国家政策在解决民族问题中的效果和不足之处。

第三章:雄健的国民3.1 国民的概念与特征讲解国民的概念和特征,如国籍、公民权利和义务等。

探讨国民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

3.2 国民素质与国家发展分析国民素质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如教育水平、文化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等。

探讨提高国民素质的途径和措施,如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等。

3.3 国民参与与国家建设介绍国民参与国家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如选举、公民参与和社会组织等。

分析国民参与对国家民主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影响。

第四章:国家与民族的关系4.1 国家对民族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分析国家政策对民族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如民族区域自治和优惠政策等。

探讨国家政策在解决民族问题中的效果和不足之处。

4.2 民族对国家发展的贡献与挑战分析民族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和挑战,如文化多样性和创新能力等。

探讨民族问题对国家稳定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4.3 国家与民族的合作与发展介绍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如共建民族地区和发展共同体等。

分析国家与民族合作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和前景。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教案及教学反思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教案及教学反思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艰难进程,理解国民在历史进程中的奋斗与坚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内容1.2.1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与相关的历史事件。

1.2.2 中国近代历史的艰难进程,以及国民在历史进程中的奋斗与坚韧。

1.2.3 文章中的观点和立场,以及与之相关的争议和讨论。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的主要观点和立场。

2.1.2 中国近代历史的艰难进程,以及国民在历史进程中的奋斗与坚韧。

2.2 教学难点2.2.1 对《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中的争议和讨论的理解和分析。

2.2.2 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些复杂事件和国民的反应和应对。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1.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争议。

3.1.3 写作法: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事件和图片。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相关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课堂活动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通过引入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4.1.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4.1.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

4.2 课堂活动4.2.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西译中学吴方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H版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2.初步体会如何品味语言。

3.向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先驱者学习,推及到当自己面对困难时,树立不言败、必胜的信念。

二.教材重点和难点1.品味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修辞手法运用3.感受课文所表达的积极情感,在学生心灵深处重构感动。

三.课时安排两教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导学生领会单元阅读提示要领,导入新课可能同学们已经发现高一的课本与初中的语文书不太一样:首先是课文的编排不像初中那样以文章的体裁归类,而是一种新的面孔,如我们的第一册语文书安排有三个板块——语言的品味、思路的探究、主旨的把握,而且每个单元都有每个单元的要求,它的作用一是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中心目标,二是告诉我们从哪几个角度入手去实现这个目标。

下面我们就从第一单元的单元阅读提示开始,开始第一篇课文的学习。

全体朗读“单元阅读提示”。

读问之后回答两个问题:1.什么是语言的品味?2.如何品味语言?教师明确:1.所谓品位,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

2.要理解词语含义、辨析、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所具有的表现力65。

基本方法是反复朗读、比较异同、探究疑点。

在明白了第一单元需要掌握语言品位的要求后,让我们把书翻到第一课,来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板书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二)课文作者和背景介绍李大钊,字守常、寿昌,原名耆年,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他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24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

在大革命后期的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

时值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

虽然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着实丰富。

(三)默读、朗读课文,基本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1.全体学生默读课文。

要求读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将自己认为的好词好句圈划出来,对于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也圈划出来。

2.分组朗读课文。

首先让学生体会一下默读的效果与大声朗读的效果哪一种比较好,然后归纳各段大意。

大声朗读的效果更好,因为这篇课文给予人气势磅礴之感,从朗读中更能体会到其坚定、勇往直前的信念。

段意:⑴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⑵民族进程如同长江大河奔流的过程。

(板书分析)⑶人生之路如同旅行的过程。

(板书分析)⑷中华民族的史路。

(板书分析)⑸扬子江、黄河精神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气概和战斗风貌,号召民众以雄健精神、用顽强斗争创造未来。

(四)就课题进行提问思考,讨论发言。

提问一:课文题目为“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那何为“艰难的国运”?请大家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相互讨论后发言)教师明确:第四节中“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第五节中“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所以可以看到“艰难的国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艰难国运的时代性——“现在”——1923年,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军阀混战,列强入侵,社会动荡,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途茫茫。

二是艰难国运的严重性——“崎岖险阻”、“艰难境界”。

崎岖,本义是“高低不平貌”,这里借用了它的引申义“坎坷险恶”。

境界,本是指事物达到的程度,如理想境界,这里指国运艰难程度。

(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

)提问二:那“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又到底是什么呢?同样请大家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教师明确:第五节中显示,“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崎岖险阻的道路……”,这是一种无畏的精神,而“高唱”着,“悲壮”着,并且是“走过”,这三个词都有着具体含义:高唱——主动(非被动)、积极(非无奈),雄健的国民是以一个奋进者的姿态出现在崎岖道路上的。

悲壮——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会有流血,会有牺牲。

奋进本身就是壮烈的。

走过——不用“要走”、“将走”,也不是“走着”,“走过”体现的是必胜的信念,一定要走过这一段困苦的路,到达胜利的彼岸。

以上是第三句中显示出的一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而第四句中显示出的则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请问哪个词语最能体现“雄健的国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参考答案:“趣味”,有情趣,有意味,有意义。

既然是环境艰难险恶困苦,为什么还会觉得“有趣味”?而且是“最”有趣味?这当然是乐观主义精神的最好写照。

(五)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

个别朗读或齐读。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思考和联系”第一、二大题。

(七)板书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总:1.总领全文,摆示主旨分:2.长江大河:时而宽阔——民族进程时而逼狭3.旅行:坦荡平原——人生之路崎岖险路4.民族史路——壮美趣味——雄健精神总:5.扬子江、黄河——民族精神艰难的国运:时代性——现在艰难性——艰难险阻雄健的国民:无畏——高唱、悲壮、走过乐观——最有趣味第二教时(一)在已经了解课文大致主要思想内容的情况下,集体先大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其中的磅礴气势。

(二)提问思考提问一:在理解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之后,再深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点名这两者的具体含义,而要先从长江大河、旅途上的征人写起,直到课文最后两节才加以说明?教师明确:长江大河,有时流到……,有时流到……(前后两者有相似之处)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旅途上的征人,有时是……,有时是……(前后两者有相似处)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上述接连类比比喻之后,为下文进入题旨作了有力铺陈。

而层层推进的比喻推理则显得形象具体也更有气势。

提问二:课题中的两个短语的次序更换一下,你认为可以吗?教师明确:不可以。

前者与后者是因果关系,因为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也正是艰难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

所以倘若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

提问三:经过以上的讨论,大家应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得深透多了。

但从语言品味角度入手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体会作者的情感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课后练习二:“艰难”与“雄健”的意思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举例说说它们的丰富内涵在各段中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的。

教师明确:(1)国运的艰难程度究竟如何?第一段“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不全是”是客观判断,侧重在“不坦平”)第二段“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逼狭”很特殊,“逼”有四个义项①逼迫②强索③迫近④狭窄、局促。

结合课文具体语境,应取④,在这里有到了十分险峻的地步,几乎无路可走了)第二段、“回环曲折”“、“极其险峻”、第三段“崎岖险路”、“崎岖的境界”、第四段“崎岖险阻”、第五段“艰难境界”、“崎岖险阻的道路”、“艰难的国运”等等都是表现了国运艰难程度的。

(2)“雄健”精神是由以下一些词语来表现的——第一段“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此处“全”与上一句不一样,它强调的是无一例外,含有“必须依靠”的意思。

“冲”是雄健精神的一种标志,面对艰难,面对险峻,面对崎岖,没有“冲动”——这种雄健的精神,是过不了关的。

)第二段“浩浩荡荡”“宽阔”“一泻千里”第三段“坦荡平原”“老于旅途的人……”(“老”字义项有17中之多,此取“经常”、“往往”讲。

这样就突出了不安于现状,甘为国家民族奋斗的精神)“愈……愈”(层进关系,点出了征人即老于旅途的人的人生境界)“美趣”“奇趣”(充分显示了先驱者非同寻常的审美观念)第四段“奇绝壮绝”、“壮美的趣味”第五段“浩浩荡荡”、“浊流滚滚”、“一泻千里”、“高唱”、“最有趣味”归纳:从全文看,上述这些词语的运用对于表现作者激励人民奋发加上金和拼搏斗争的思想感情是起了十分关键作用的。

(三)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五附参考资料:1.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二七”惨案1923年2月7日,在中国工运史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

但在开会前夕,直系军阀吴佩孚竟下令禁止开会,工人们对军阀的无理行动,表示极大的愤慨,决定照常召开成立大会。

2月1日吴佩孚派军警包围会场,到达郑州的大会代表冲破了军警的阻拦,进入会场,宣布了京汉铁路总工会正式成立。

开会不到15分钟,即与军警发生冲突。

会后,反动军警又包围了代表的住处,监视代表行动,占领、封闭、捣毁总工会和郑州分会的会址,代表们被强迫出境。

当晚,总工会决定于2月4日京汉铁路全体总罢工,提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为了便于指挥这次罢工斗争,总工会移至汉口江岸办公。

从2月4日上午九时起,仅用3个小时就实现了全路数万名工人全部罢工,所有客车、货车、军车一律停驶,京汉铁路立即瘫痪。

2月7日,军阀吴佩孚终于下了毒手。

湖北督军肖耀南借口调解工潮,诱骗工会代表到江岸工会会所“谈判”,工会代表在去工会办事处途中,遭到反动军队的枪击,赤手空拳的工人纠察队当场被打死30多人、打伤200多人。

反动军队还闯进工人宿舍,大肆搜捕,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被捕后,反动军警把他绑在电线杆上,用刀逼迫他下令复工。

林祥谦高呼:“上工要总工会下命令,我的头可断,工是不能上的!”他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武汉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也惨遭杀害。

惨案发生后,尽管反动军阀到处捆绑工人,用恐怖手段强迫工人复工。

但工人们坚持斗争,在没有得到总工会复工命令以前坚决不复工,各地工会也都拒绝单独谈判。

罢工斗争坚持到2月9日,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武汉工团联合会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保存力量,准备将来进行更大的斗争,于是忍痛下令复工,大罢工宣告结束。

在这场斗争中,京汉路各地工人死50余人,伤数百人,被捕和被迫流亡的有1000多人。

接着,各地军阀也都对工人运动采取了高压政策,全国第一次罢工高潮被迫暂时转入低潮。

2.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

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

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

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

1916年5月回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

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