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高中历史必修三28课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高等教育的发展
阶段发展
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1958年教育大革命; 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文革十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982年提 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影响
三个面向
1983年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 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再一次提到,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线路,总任务,对教育 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教育发展方向.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不单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还具有 广泛而深远的普遍意义,在国民道德建设方面也是完全适用的. 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化; 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化;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立足当今,面向未来. 立足当今,面向未来. 是国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这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 又各有侧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育面向现代化是基础,是核心.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教育必须不断地改革 教育面向现代化 和发展,必须博采众长,了解和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经验,必须 及时预测和研究未来社会的发展,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从而使我国的 教育能自立于世界教育之林,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凭借其整体的优良素质主 动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
1958年春,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都出现了"跃进",文教卫生事业 年春,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都出现了"跃进" 年春 当然也要"跃进" 一些扫盲口号应运而生: 社会主义是天堂, 当然也要"跃进".一些扫盲口号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是天堂,没 有文化不能上" 工业化,农业化,没有文化不能化" 有文化不能上","工业化,农业化,没有文化不能化","技术是 个宝,没有文化学不了" 文化跟着生产走" 雪地是块大石板, 个宝,没有文化学不了","文化跟着生产走","雪地是块大石板, 文盲写字写得欢" 工业大跃进!农业大跃进!扫盲也要大跃进" 文盲写字写得欢","工业大跃进!农业大跃进!扫盲也要大跃进", "读百本书,写万个字"对于这一时期扫盲运动中出现的浮夸现 读百本书,写万个字"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扫盲教育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扫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强调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次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指出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议,自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
联合国还决定,从2003年1月开始的十年为国际扫盲十年,以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扫除文盲的工作。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项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1993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定义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
宗教领袖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义务教育概念的人。
改革胜利后,为使人们都有学习《圣经》的能力,路德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人学,这是最早的义务教育。
在1763年到1819年,德国基本完善了义务教育法规。
工业革命后,义务教育发挥着使人们掌握工业知识的任务,义务教育的时间也由最早的3个月至6个月,发展到6年,直至现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9年。
2.义务教育法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预习自测】1.下面图画反映的是我国教育的什么现象?( )A .扫盲教育B .初等教育C .义务教育D .高等教育2.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占89%。
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 ( )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提出“三个面向” ④提出“教育大革命” 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3.A .反右派斗争 B .大跃进运动 C .文化大革命 D .反右倾斗争4.“1977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这是指( )A.实施《义务教育法》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C.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探究案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
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
分布于苏(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百年接力留学潮》材料二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
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百年接力留学潮》材料三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
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第28课_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①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改变了传 统社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增长的模 式,转而主要依靠科 技和知识的增长。这说明,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与科技的进步紧密相关 的,而科技发展需要人才,所以教育也就成为 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②还可以从中看 出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 增长要素方面存在的差异。中国的经济增长还 不是主要依靠科技的发展,这说明中国的“和 做突国”战略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 跟 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需不断 地加大在科教方面的技资,继续推动科技和教 育的发展。
教
义务教育
育
高等教育
战略:“科教兴国” 成绩:2001-1-1宣布:如期实现……
核心 “大跃进”时期: “教育大革命” 办学体制 教育体制 1961调整,1963开始稳步发展 “文革”时期: 严重破坏 增加、合理 1977恢复高考 新时期: 学位制度 80S以来迅速发展 扩大办学自主权 建国初: 照搬苏联的模式
新中国教育事业历程:
扫盲教育:人口素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高等教育: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更加密切
认识:
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 育发展。 明确科教兴国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 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 (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 (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 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 +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 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 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第28课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第28课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备课资料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发展。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
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材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
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回答,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2)依据材料三,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
(3)简要概括上述三则材料的相同观点。
(4)从20世纪末以来,国家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做法主要有哪些?(1)①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②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3)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4)①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②鼓励社会办学。
③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⑤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思考讨论:阅读《1957-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 ①1957-1960年高校数量显著增多,原因是什么?• ②1960-1977年高校数量大幅度减少,原因又是什么?• ③1977-1997年高校数量又大幅度增加,原因何在?• ④对我国高等教育所经历的曲折发展,你有何感想?答案: ①“教育大革命”、“大跃进”造成②“文化大革命”的影响;③“文革”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
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扫盲教育:人口素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高等教育: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更加密切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与教育

高二历史课时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_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编号 27
第 2 页
第 3 页
自我反思第 4 页
参考答案:
课内探究:
(1)事件: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作用: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恢复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和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我国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7分)
(2)主要贡献:①“文革”后对教育拔乱反正,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②主张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③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9分)
(3)具体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强化素质教育。
(4分)
巩固练习:ABCAD。
第28课_国运兴衰_系于教育

阅读《1957-1977年中国高等教 育发展对照表》
年份 学校数目 1957年 229所 1960年 1965年 1971年 1997年 1289所 434所 328所 2170所
回答:①1957-1960年高校数量显著增 多,原因是什么?②1960-1971年高校 数量大幅度减少,原因又是什么?③ 1971-1997年高校数量又大幅度增加, 原因何在?④对我国高等教育所经历的 曲折发展,你有何感想?
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加紧普及义务
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1990年9月5日)
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 希望工程宣传画
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 实施。这是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 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
希望工程被认为是20 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 的公益事业
二、义务教育
3、发展义务教育取得的成就及意义
一、扫盲教育
2、党和政府重视扫盲教育的措施
(1)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
强调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 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 指出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
(2)政府开办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
农民在田间参加扫盲学习 (50年代)
2001年,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新世纪的文盲标准为:
第三类: 第一类: 不能读书识字 的人,这是传 统意义上的老 文盲。 第二类: 不能识别现 代社会符号 的人。
不能使用计 算机进行学 习、交流和 管理的人。
二、义务教育
1、为何重视义务教育呢?
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 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 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18-19 第6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5.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 了时代的印记。下面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其中选自1977年高考的是 ()
A.“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 B.“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 了行吗” C.“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向‘四人帮’讨还 时间,为祖国争气” D.“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
2.在某个历史时期,中国对旧有教育事业进行改革,主要是:在学校中,
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理
论课,进行专业调整等等,把旧学校改造为面向工农、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
阵地。该历史时期是( )
【导学号:15322297】
A.“大跃进”运动时期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
1.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把
识字小黑板挂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这说明当时中国政府( )
A.发展高等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重视扫盲教育
D.模仿苏联教育
C [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 盲”为宗旨,故选C项。]
恢复正常的教育秩 改革开放 序,发展现代教
以来 育,为社会主义建 设培养科技人才
20世纪80年代提 出“三个面 向”;20世纪90 年代,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 实施义务教育
各类教育飞速发 展,培养了大批各 级各类人才,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注入无限活力
一、我国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建立人民教育事业,使得人民在教育领域内恢 复和掌握了主权。 2.进入全面建设时期,推行全日制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 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 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 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扫盲教育
3、成就:
2001年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农民在田间进行扫盲学习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速成中学学习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2001年 1997年 1990年
6.72% 12.21% 15.88%
希望工程三个标志性照片
92年至今,希望工程共捐助了 275万名贫困学生,援建了11888所 希望小学,收到海内外累计捐款 27.3亿元。
“两免一补” (免学杂费、免课本费、补生活费)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 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 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 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 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 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 分担,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 教科书的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 央全额承担,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资金由地方承担。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1、曲折发展历程
照搬苏联模式 ⑴建国初: ——体制僵硬,培养目标过窄。 ⑵“大跃进”时: 实施“教育大革命”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 核心、造成教育界很大混乱 ⑶调整期:全面调整高等教育 ——进入稳定发展轨道 遭到严重破坏 ⑷“文革”时: ——素质下降, 人才断层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①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改变了传 统社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增长的模 式,转而主要依靠科 技和知识的增长。这说明,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与科技的进步紧密相关 的,而科技发展需要人才,所以教育也就成为 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②还可以从中看 出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 增长要素方面存在的差异。中国的经济增长还 不是主要依靠科技的发展,这说明中国的“和 做突国”战略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 跟 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需不断 地加大在科教方面的技资,继续推动科技和教 育的发展。
西藏大学培养的硕士毕业生
民办大学校园一角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2、启示:
“文革”期间,教 育遭受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 教育发展迅速 人才断层 损失巨大 成就巨大 举世瞩目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强调重要性和紧迫性: 1950全国工农教育会议
扫盲教育
宗旨:“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法律保证: 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目标: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法律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曲折发展历程
⑸“文革”结束后: ①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②20C80S以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Ⅰ数量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合理。 Ⅱ建立起学位制度 Ⅲ扩大办学自主权
建国初高等教育照搬苏联模式
1953—1957年,教育 在“必须彻底地、系 统地学习苏联的先进 经验”的口号下,模 仿甚至照搬苏联的教 育模式,为国家培养 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但忽视了中国国情, 出现了体制僵硬、培 养目标过于狭窄等问 题。
二、义务教育篇
3、成就:
2001年中国政府宣布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 义务教育。
偏远贫困地区的小学
1992年,著名摄影记 者解海龙用镜头进行 农村教育状况调查 时,透过窗户纸看到 孩子们正在读“山、 石、水、火”等字。 “大鼻涕”读得特别 卖力,他皱着眉头, 流着鼻涕。
“大眼睛”
“大鼻涕” 小 光 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 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一、扫盲教育
1、原因:
⑴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⑵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⑶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 基本的人权。
2、措施:
⑴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召开。政府 开办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 ⑵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 设施,扫除文盲。” ⑶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 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 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刚解放时,我国学龄儿童入 学率还不到20%,成人的文 盲则高达55%。
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新中国教育发展史(1949——今)
扫盲教育 义务教育
50工农 1949 年—— 教育会 文革前 议补习
高等教育
参照苏联 教育大革命 全面调整
对中国影 响
经济恢复
班
国力增强
巨大危害 国家落后
文革期 间
遭到严重破坏 86义务教育法 恢复高考 90“科教兴国”重高等教育 要环节 迅速发展 2001年基本普及
教
义务教育
育
高等教育
战略:“科教兴国” 成绩:2001-1-1宣布:如期实现……
核心 “大跃进”时期: “教育大革命” 办学体制 教育体制 1961调整,1963开始稳步发展 “文革”时期: 严重破坏 增加、合理 1977恢复高考 新时期: 学位制度 80S以来迅速发展 扩大办学自主权 建国初: 照搬苏联的模式
二、义务教育篇
1、地位:
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 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 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措施:
⑴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中华人 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⑵90年代以来,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 国”的重要环节。 ⑶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 工程”等。
文革结 82宪法 束—— 93纲要 今
经济恢复 生活水平 综合国力 提高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战略已经被世 界各国所认同和实施。发展科技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 提高国力的主要手段,而科技的发展必须靠教育培养人 才,许多国家把发展教育定为战略要务,并展开了广泛 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且终身教育观念已成为普遍共识。 (2)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现代化建设保 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教育提供强大的动力。教育具有 先导性和全局性,重视教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3)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我国科技教育水平在整体 上还不是很高。发展科教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的环节。 (4)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尤其是“教育大革 命”和“文革”对教育干扰与破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
大跃进时期的“教育大革命”
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高校实行全日制、 半工半读、各种形式的办学体制,初步建立起教学、 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 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和过多参加体力劳动, 打乱了 正常教学秩序;许多改革,造成教育界很大混乱
“文革”时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 坏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新中国教育事业历程:
扫盲教育:人口素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高等教育: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更加密切
认识:
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 育发展。 明确科教兴国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 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 (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 (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 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 +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 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大学不招生,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果断决定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
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的新生Βιβλιοθήκη 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情况
我国大学建立起完善的学士——硕士——博士 三级学位制度。
民族和民办高等教育长足发展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 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新时期教育:
1977年开始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
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 1993年,发展高等教育—“211工程” 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 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 启动“希望工程” 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80年代初
23.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课外链接:
2001年,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新世 纪的文盲标准为:
第三类: 不能使用 计算机进 行学习、 交流和管 理的人。
第一类: 不能读书识 字的人,这 是传统意义 上的老文盲。
第二类: 不能识别 现代社会 符号的人。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国每年 新增文盲大约50万;由于辍学 现象依然存在,全国约200个 县尚未普及小学教育;由于人 口流动增加,老文盲未完全扫 除,新文盲又不断产生。还有 些地区扫盲工作带有一定的运 动性和突击色彩,扫盲教育质 量不高,成果难以巩固,从而 又导致一部分人复盲.据官方数 字,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初中以下的竟然达到4.2 亿 !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不幸, 也是国家民族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