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合集下载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案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案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注意结合不同阶段的中国社会状况,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重难点】扫盲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

结合不同阶段的中国社会状况,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一、扫盲教育1.扫盲教育重要性:(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2.措施:(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以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

(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3.成效: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共扫除文盲2.03亿,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

摘掉了世界头号“”的帽子。

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2)90年代以来,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的重要环节。

(3)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

3.成就: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三、高等教育1.我国的高等教育曲折发展历程:(1)建国初,中国的高校改造和调整参照苏联,忽视中国实际情况。

(2)1958年起,实施“”。

(3)1961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的轨道。

(4)“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文革”后,制度恢复,学校教育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6)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说课稿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说课稿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课内容在中国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起着一定的过渡作用。

教育的兴旺,促进了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民的观念和价值观,也是下一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前提。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

自2007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全国共考过7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

山东1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

具体题目1.(2011·山东基能·29)“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面向工“开门,开办工农学校③恢复高考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②④①③B.②③④①C.④③②①D.④①②③【解析】②面向工“开门,开办工农学校是建国初期,③恢复高考时1977,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1983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故选B。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感知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扫盲教育1.努力:2.成就二、义务教育1.重要性2.1986年《义务教育法》3.科教兴国4.成就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1977年恢复高考2.学位制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高中历史教案-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区一等奖)

高中历史教案-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区一等奖)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二历史必修III(岳麓版)第三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在授课时,应先将本课三目进行一下梳理,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和较全面的理解。

在学习时,可注意本专题与必修一第22课和必修二18、19课,从经济、政治等方面思考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辨明思想文化与政治层面和经济层面之间的辩证关系;还要结合现代教育所提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加强、加深对人文素质的理解。

本课内容分三目。

第一目“扫盲教育”,主要探讨了建国初扫盲教育的地位和必要性,以及扫盲教育采取的措施和成果。

第二目“义务教育”,介绍了义务教育的地位,以及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成果。

第三目“高等教育的发展”,介绍了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的各个发展阶段的发展模式,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模式,以及对中国教育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标分析】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课标: 1课时;实际操作:1课时【知识点的层次划分及理解】:本课共分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主要从政府会议、宪法、法律等方面讲述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在扫盲教育方面所做的各种努力。

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所做的关于工农教育的相关规定,主要强调了工农教育要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渐减少文盲”为宗旨,接下来,教材结合插图和小字,补充介绍了推行扫盲教育的实际情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导学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导学案
NO.3:高等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
3、合作探究一:扫盲教育
1)鼓励第一组汇报学习成果:
1什么是文盲?
2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
3新中国怎样进行扫盲教育?
4扫盲教育取得了哪些成就?
2)教师补充材料和图片,点拨深化理解||文盲的含义、扫盲教育的必要性、措施及成果.
3.合作探究二:义务教育
1)引导第二组汇报学习成果:
3、阅读教材,明确宪法制定的时间、地点重要人物及理论基础
4、小组合作,结合教材和史料分析问题,并分享交流,体验美||国先人的政治智慧
结合图示深入理解分权制衡原则
5、分析史料,得出结论
2、巩固—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
1)原因:
1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2州权主义根深蒂固
2)方式:
1战争:南北战争,挫败叛乱
2法律:颁布13、14条修正案
3、内容
4、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二、新体制的巩固—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
1、原因
2、手段:战争+法律
3、结果
三、新体制的完善—两党制
1、形成和发展
2、特点:分权制衡
3、实质
交流分享
以史鉴今
课程延伸
1、设置问题
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对我国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
1、课后探究
主题:美国民主政治原则和政党政治
参考材料
1)《美国联邦宪法》全文
2)影视《大国崛起》
3)参考网站:
http://zh.wi||/基维百科美国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形成正确认识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3、通过分析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比较、概括、阅读分析史料,培养把||握有效信息,自主得出历史结论能力。

第28课国运兴衰

第28课国运兴衰

3.迅速发展阶段 (1) 1977 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2)20世纪80年代以来 ①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大学数量不断增加。 ②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 博士 三级学位制度。 ③大学的招生和分配制度加快了改革步伐 ,扩大了办学自主权。 ④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5.在一本大学招生宣传册中 ,有对该校本科生在校人数的介绍 ,也有硕士、 博士学位授予点等内容的介绍。请判断 ,这本宣传册最早应印制于(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解析:C 根据题干中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建立起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因此宣传册的最早印制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
2.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则案例 ,小娟是个女孩,父亲在小娟12岁时就不让 其上学,结果小娟把父亲告上法庭。案子最后判定小娟获胜。小娟父亲 的做法违背了下列哪部法律的规定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解析:B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205所 11.7万
1 911所
1 175.05 万
【问题】 (1)表格材料中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反映了哪些教育现象 ?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些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 【解读】 材料信息表明,与1949年相比,2001年时现代中国的教育有了进 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无论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其学 校数和在校生数都出现了巨大的增长。 【结论】 (1)现象:中等教育发展迅速;国家重视基础教育;三级教育全面 发展。 (2)原因: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改革 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立法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改革教育投资,社 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学案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学案 岳麓版必修3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扫盲教育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措施(1)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3.成就: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重要性: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

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3)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

3.成就: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基本参照苏联经验,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2.曲折发展(1)1958年,“教育大革命”涉及诸多方面,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造成很大混乱。

(2)1961年开始,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3)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3.迅速发展(1)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2)改革开放后,大学的数量增加,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扩大了办学自主权。

(3)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

[温馨提示] 恢复高考是社会公平的重建。

高考成为激励青少年发奋学习的强大动力。

高考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主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通过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三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学案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三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学案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重点诠释】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一是历史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由国际国内形势决定,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在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我们的劳动力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方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难点突破】跨入21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第一,将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第三,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山东省泰山中学高二历史组教学案必修三第29课国运兴衰,系与教育第110页人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学习活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虽走过一些弯路,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请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通过哪些宪法、法律和方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典例剖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②完善了教育立法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 ①④【解析】①与陶行知有关,④所述内容实际上在民国时期即已出现。

2021-202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Word版含解析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训练一、扫盲训练1.政策保障(1)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训练会议,确定工农训练首先以识字训练为主,以“开展识字训练,逐步削减文盲”为宗旨,指出扫盲训练应协作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

(2)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扫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3)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进展各种训练设施,扫除文盲。

”(4)1993年,《中国训练改革和进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2.主要成效: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训练1.地位:义务训练是国家普及青少年训练、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养、培育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训练法》。

(2)20世纪90年月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3)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训练工程”。

中国青少年进展基金会发起“期望工程”。

3.成就:2001年1月1日,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训练的战略目标。

三、高等训练的进展1.初步进展:建国初,中国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训练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为国家建设培育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2.曲折进展(1)1958年,中国开头实施“训练大革命”,“训练大革命”以训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科学争辩三结合的训练体制。

但“训练大革命”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和过多参与体力劳动等,造成了训练界的很大混乱。

(2)从1961年到1963年经过全面调整,中国高等训练事业进入稳定进展的轨道。

(3)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训练造成严峻破坏。

3.步入正轨(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训练工作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2)20世纪80年月以来,中国高等训练快速进展,高校的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少数民族高等训练、成人高等训练和民办高等训练等得到长足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感知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
.努力:
2.成就
二、义务教育
.重要性
2.1986年《义务教育法》
3.科教兴国
4.成就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1977年恢复高考
2.学位制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今天,我们学习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8文字阅读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那么,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在扫盲教育方面都做了哪些
努力呢?教材上列举了三个时间点及决策,请看教材是哪三个时间点以及相关的情况如何?
板书:1.努力:
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请同学们看教材P118插图《农民在田间进行扫盲学习》。

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的小黑板挂到了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使扫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请看本目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是我国扫盲工作的成就。

板书:2.成就
可以说我国的扫盲工作成就巨大,那么现在我国还有没有文盲了呢?
其实,经过时间的推移,文盲的定义标准经历了一些变化。

目前,联合国定义的新世纪的文盲标准为: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

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

专家估计,如果按照联合国目前三类文盲的划分,即使像北京这样的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文盲数量也会超过百万人。

目前,我国在巩固扫盲工作成果的同时,重点也将放在
扫除功能型文盲上,努力在社会推广普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学习现代社会符号。

二、义务教育
如果说扫盲教育是普及教育,义务教育就是基础教育,万丈高楼平地起,义务教育是人生基石,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材本目内容的第一句话就揭示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

板书:1.重要性
教材P118本目内容的第一句话: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那么,什么是义务教育?请同学们看教材本目内容的第二、三句话。

板书:2.1986年《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就是每个人在规定年龄必须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这是一种义务。

《义务教育法》为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而90年代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又把义务教育作为其重要环节,使义务教育具有了战略地位。

板书:3.科教兴国
义务教育除了得到了各种政策的支持之外,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的辅助性措施。

请同学们看教材P119插图《希
望工程宣传画》,这是著名的“大眼睛”苏明娟,全国“希望工程”形象大使,象征着千千万万渴望读书的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苏明娟象征着“希望工程”,“希望工程”了改变了苏明娟的一生。

XX年9月,19岁的苏明娟被录取为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XX级新生。

跨入大学校园意味着苏明娟多年的“希望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希望工程: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原因,使得中国各区域的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而内陆的边远地区及一些贫困山区发展还比较缓慢。

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教育问题。

每年中国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有100多万。

如何解决这一危及国家存亡,民族振兴的教育呢?除了国家在目前财政还不充裕的情况下,每年加大对于教育的投入外,求助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通过民间渠道进集资助学成为目前解决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为此,成立于1989年10月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实施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一项凝聚着无数人爱心的伟大工程,它的目标是:力争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中国贫困地区适龄儿童无钱上学,无校可上的问题,协助和配合中国政府完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

再请同学们看教材P118插图《河北丰宁新建的希望小
学》。

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中国义务教育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呢?
板书:4.成就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9第一自然段:XX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完成了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材的本目内容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讲述的,牵涉的时间点比较多,请看下图:
请同学们依据此表格阅读教材,了解相关内容。

请同学们看教材P119插图《高考恢复初期参加考试的学生》。

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是国家“文革”后最具有高瞻远瞩的做法之一。

板书:1.1977年恢复高考
三十几年来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使高考更能发挥其选择人才的功能,又使现在的高考制度面临着一个改革的十字路口。

需要完善的不仅仅是高考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国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比如,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一些具备条件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这是为了完备高等教育体制,培养梯队更加完整的高等人才队伍。

板书:2.学位制度
你们当中会出现几位博士或者哪几名同学成为博士后呢?希望同学们加紧努力,早日向学校和老师报喜。

同学们还关心今天高等学校哪些方面的发展情况呢?
当今的高等教育有哪些问题呢?同学们可在课下进行思考。

请同学们看教材P120插图《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这是邓小平对教育的殷切希望,再请同学们看教材P120最下面的文字阅读框,这段文字说明了中国为什么必须搞好教育,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发展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小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