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司外揣内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灵魂。

合集下载

详讲中医诊法的三大诊病原理,建议收藏

详讲中医诊法的三大诊病原理,建议收藏

详讲中医诊法的三大诊病原理,建议收藏中医诊法原理是指中医实施诊病方法的思维方式。

熟悉并掌握中医诊法原理,也即思维方式,对于正确运用中医诊病方法有指导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局部病变是全身病理反应在局部的体现。

因而,全身的病理变化可反映于局部,局部可反映和体现于全身,任何内脏的病理变化都必然会通过种种迹象表现于体表,而通过审察种种表现于体表的症状和体征,就能测知其内在的疾病本质,这便是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所在。

【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司外揣内“司外揣内”是《内经》首创的诊法原理。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相应的统一体。

五脏六腑在人身之内虽不可见,但其一切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必然有其相应的现象反映于体表,因此认识了现象与本质间的辨证关系,作到“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那么临证对深藏于内的脏腑病证就会做到“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同上)一样的明晰清楚,这便是《内经》所提到的“司外揣内,司内揣外”的诊法原理。

(二)见微知著“见微知著”是中医诊法的又一基本原理,是指医者通过患者细微的变化就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机体局部的变化,蕴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

这一原理体现于中医诊法的诸多方面,如《灵枢·五色》篇中的五色明堂诊法即是其例,原文论述了五脏六腑、形体肢节的病理变化在面部的反应区域,然后根据面部的色泽之浮沉、清浊、泽夭、散抟和上下等情况,可以辨别疾病的性质、部位、间甚、新久,推断疾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等,进而根据色部的变化以调治疾病,这便是察面部色泽以测知全身病变的具体描述,也是“见微知著”原理的应用实例。

再如独取寸口诊法,是通过诊两手寸口脉,以候全身五脏六腑的病证,而详审寸口之三部九候,以推断全身疾病的方法沿用至今。

此外,耳廓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病变;舌与内脏关系密切,故舌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盛衰及病证的寒热虚实;五脏六腑皆上注于目,故诊目可了解人体的神气盛衰,并以此可察全身脏腑器官的变化,等等。

下列哪些属于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下列哪些属于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下列属于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的是( )。

A.辨病论治B.援物比类C.四诊合参D.辨证论治E.整体观念[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一)审内察外,整体统一(二)四诊合参(三)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临床诊断疾病不能以一诊代四诊,应该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全面收集症状、体征与了解病史,准确审察,认真从事。

故本题答案选C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具体都包括什么?中医诊断学则有三: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一、整体审察整体审察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诊断疾病时的整体观念,是指要考虑整个人体(内)与自然环境(外),或称“审察内外”。

因此,整体观念包括两个内容。

二、诊法合参望、闻、问、切四诊各具有独特的作用,又都有局限性,不能互相替代。

必须四诊并用才能全面收集辨证论治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

三、病证结合诊断要明确所患疾病及所属证候,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

通过辨别病证,认识疾病的本质,即所谓“辨证求因”。

血管神经性属变态反应或神经源性,可因昆虫、机械刺激、温热刺激或感情激动而诱发。

部分病例与遗传有关。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习题练习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A.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B.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脉症合参C.症候真假、症候错杂、诊法合参D.症候转化,病证结合、辨证求因E.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诊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诊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诊考试题库及答案中诊,即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收集病人的病情信息,进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一份中诊考试题库及答案的示例:1. 中医诊断学中“望诊”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案:望诊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舌、望分泌物等。

2. 闻诊中的“闻”指的是什么?答案:闻诊指的是通过听诊和嗅诊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包括听声音、呼吸、咳嗽等,以及嗅气味等。

3. 问诊时,医生通常会询问哪些问题?答案:问诊时,医生通常会询问病人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4. 切诊中的“切”指的是什么?答案:切诊指的是通过触诊来了解病人的脉象,包括脉的浮沉、迟数、虚实等。

5. 中医诊断中的“八纲辨证”是指哪八纲?答案:八纲辨证指的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种基本的辨证方法。

6. 脉象中的“浮脉”通常代表什么?答案:浮脉通常代表病邪在表,多见于外感风寒等表证。

7. 中医诊断中“舌诊”的重要性是什么?答案:舌诊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可以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

8. 如何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答案: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原则,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而不是一刀切的治疗方法。

9. 中医诊断中“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重要性是什么?答案: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综合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手段,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病人的病情。

10. 中医诊断中“五色”指的是什么?答案:五色指的是青、赤、黄、白、黑,通过观察病人面色的变化,可以推断出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中诊考试题库及答案可能会包含更多细节和不同的题型。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着、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着《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着《脉经》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恶色-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③黄色主虚证、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7.五官与脏腑病机的主要关系望目五轮学说: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仁──水轮8.瘿瘤、瘰疬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诊断学司外揣内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灵魂。

中医诊断学司外揣内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灵魂。

司外揣内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灵魂司外揣内是决定中医学“现象一状态医学”本质特征的科学方法,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对人体生命运动及疾病的观察、探索过程中,积累大量医学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汲取、移植先秦哲学思想和逻辑思维规律及方法,形成独特的医学科学方法,为实现认识人体的“现象?D 状态”层面生命规律而采取的手段和思维途径。

“外”--研究生命现象中医学对“象”的观察、鉴别、选择和归纳,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等理论的指导下,获取科学事实,形成感性认识的过程。

“象”反映生命活动的外部联系和片段的具体属性,为了形成对生命运动的本质认识,为了形成对生命运动的本质认识,还必须对“象”形成科学概念。

因为“科学概念是对科学事实进行理性加工的产物,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性和内在联系。

所以,在科学研究中,只有形成了科学概念,把握了自然现象的本质,才能开始理性的思维活动。

”因此,中医学没有停留在对现象面容的阶段,而是将“象”加工成为概念,感性认识开始上升为理性成果。

对“象”进行理性加工形成科学概念,在西方人那里是抛开事物的外在现象,而研究产生现象的原因,寻找物质结构等实体变化,形成抽象概念,运用的是实证方法。

而中国古人、中医学抓住的下是西方人舍弃的现象,由一组反映了事物某一层面本质的现象群形成概念,运用的是理性思维(形而上)方法。

在这里,概念的形成不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百是抓住、规范一组现象来认识本质。

当由“象”上升为概念时,科学认识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就由感性阶段飞跃了理性阶段。

有了科学概念,科学认识就开始进入了概念、判断、推理等组成的理性思维活动过程。

“揣”--逻辑思维过程揣,即揣测。

是根据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揣测生命运动所处状态的逻辑(理性)思维活动如何根据外在现象把握住生命的本质?司外揣内,是将长期观察得到的现象与生命运动的规律性联系,形成概念,加以巩固、规范,然后由概念展开为判断和推理活动。

是一个以生命现象为认识的出发点,经过逻辑思维(概念、判断、推理)推理之“揣”,达到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把握的过程。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中医诊断学重点《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通过诊查其反应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3)知常达变: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细目一:望神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神的分类及判断:意义:1) 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2) 少神:正气不足,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3) 失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4) 假神:丈夫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

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

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1) 焦虑不安: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2) 狂躁不安: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3) 淡漠痴呆: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

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4) 猝然昏倒: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后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多有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心窍所致,属痫病细目二:望面色4常色的概念和特点1常色:正常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为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师承跟师心得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师承跟师心得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中医师承跟师心得”。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具体有如下三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一)司外揣内:意思是说,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是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中医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这句话说明了,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部的表现,可以测知内脏的变化,从而了解内脏所发生的疾病。

认识了内在的病理本质,便可解释显现于外的证候。

这一认识与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见微知著“见微知著”语出《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临床实践证明,某些局部的改变,确实有诊断全身疾病的意义。

因而有人说,中医学含有当代“生物全息”的思想,认为人体的某些局部,可以看作是脏腑的“缩影”。

(三)以常衡变又称以常达变。

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刷刷题:(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内在的病理本质。

即通过诊察疾病反映于外部的种种现象则能测知内在的病理变化。

(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即通过观察局部微小的变化,可测知整体的状况。

(3)以常衡变: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常的病理的状态。

即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外揣内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灵魂司外揣内是决定中医学“现象一状态医学”本质特征的科学方法,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对人体生命运动及疾病的观察、探索过程中,积累大量医学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汲取、移植先秦哲学思想和逻辑思维规律及方法,形成独特的医学科学方法,为实现认识人体的“现象?D 状态”层面生命规律而采取的手段和思维途径。

“外”--研究生命现象中医学对“象”的观察、鉴别、选择和归纳,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等理论的指导下,获取科学事实,形成感性认识的过程。

“象”反映生命活动的外部联系和片段的具体属性,为了形成对生命运动的本质认识,为了形成对生命运动的本质认识,还必须对“象”形成科学概念。

因为“科学概念是对科学事实进行理性加工的产物,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性和内在联系。

所以,在科学研究中,只有形成了科学概念,把握了自然现象的本质,才能开始理性的思维活动。

”因此,中医学没有停留在对现象面容的阶段,而是将“象”加工成为概念,感性认识开始上升为理性成果。

对“象”进行理性加工形成科学概念,在西方人那里是抛开事物的外在现象,而研究产生现象的原因,寻找物质结构等实体变化,形成抽象概念,运用的是实证方法。

而中国古人、中医学抓住的下是西方人舍弃的现象,由一组反映了事物某一层面本质的现象群形成概念,运用的是理性思维(形而上)方法。

在这里,概念的形成不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百是抓住、规范一组现象来认识本质。

当由“象”上升为概念时,科学认识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就由感性阶段飞跃了理性阶段。

有了科学概念,科学认识就开始进入了概念、判断、推理等组成的理性思维活动过程。

“揣”--逻辑思维过程揣,即揣测。

是根据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揣测生命运动所处状态的逻辑(理性)思维活动如何根据外在现象把握住生命的本质?司外揣内,是将长期观察得到的现象与生命运动的规律性联系,形成概念,加以巩固、规范,然后由概念展开为判断和推理活动。

是一个以生命现象为认识的出发点,经过逻辑思维(概念、判断、推理)推理之“揣”,达到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把握的过程。

以形(象)正名?D?D规范特征现象形成概念“以形正名”,就是在观察生命活动的外在“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一组与生理、病理状态有固定联系的症状、体征,对这一组现象进行命名,形成概念。

如心、肺、脾等概念,就是对每一概念对应的实体器官及其生理、病理在体、华、窍、合、志、液、神、时等方面表现出的征象的概括和规范。

因此,心、肺、脾、肝、肾等是中医理论结构中的概念,而不仅仅是脏器的名称。

再如各种证候名称,是对某种疾病状态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的规范总结是形成的病理学概念。

以形正名是先秦逻辑中名家学派宋??、文所倡导的理论。

使中医学对“象”的观察,步入理念思维的殿堂。

因为“概念是理性思维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科学认识的理论成果都是通过科学概念这种形式来驾总结和概括的。


取象比类--对生理、病理现象的归类判断取象比类,就是取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外在征象(现象)与“以形正名”形成的中医理论概念(证候)相比较,作出同类或类异的判断。

如对疾病的诊断过程就是取象比类过程,把病人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症状、体征等外在现象,与中医理理论中的各类证型规范的一组症状群相比较,作出同类或不同类的判断。

类同,即病人的疾病现象与证候中的症状群基本一致,就可以诊断为该证候。

这是通过辨认病理征资迹,进行证候归类,达到对疾病理征迹,进行证候归类,达到对疾病状态认识和判断的过程。

模式推理--由已知推测未知由取象比类对疾病作出类同判断后,就可以将各证候已知的病因、病位、病性、邪下状态等情况推理给未知疾病,将未知疾病带入已知模式(证候类型)中,按已知处理求知,进行治疗用药。

这种推理是否合理准确,则由疗效来检验和证实。

中医学的推理模式(证候类型)非常多,简单的模式如每一个证候就是一个推理模式,此外,众多的辩证方法如八纲辩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辩证、六经辩证、脏腑辩证、气血津液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及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五行的生克乘侮、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则是复杂的推理模式系统。

它们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状态、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认识后,归纳概括,形成的推理模式,来自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具有厚重的客观基础和实践意义,因而能够认识人体、认识病症、把握疾病的变化规律,使治疗疾病成为可能。

“内”==把握生命状态司外揣内之“内”,是指中医学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观察、研究,经过理性思维(逻辑推理),把握了生命运动某一层面本质规律。

然而,所把握的生命和疾病的本质,也不是基因与遗传层面,而是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

中医学通过现象所把握的生命状态,在生理状态是“藏象”,如肺的生理状态是:主气司呼吸、宣发萧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助心行血、主治节;在病理状态是概括了疾病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下盛衰情况的证候,如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心阳不振、心血瘀阻等。

用现代实验科学语言表达病理状态,可以是脏腑器官的组织结构及功能必变;抑或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紊乱;也可以是基因表达改变的状态;甚至是以上几种改变的交织状态。

中医和西医两种语言表述的生命(生理、病理)状态,“不可通约、不可替代,但是有某种程度的不完整的对应性。

”可见,司外揣内之“内”,是通过研究生命活动的外征迹、外在现象,来认识和把握生命、疾病所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