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
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方面,主要集中在食品、居住和交通通信等方面;而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支出占比较高。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城镇居民更倾向于消费高端产品和服务,而农村居民更注重基本生活消费。
影响因素分析包括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等因素。
提出了消费结构调整建议,如加强金融支持农村消费、推动城镇居民多样化消费等。
在结论部分总结出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对政策制定和市场发展的启示。
通过本文分析可以更全面了解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特点,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比较分析、影响因素、调整建议、结论总结、发展趋势、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观念也越来越国际化和多元化,消费结构逐渐向高端化和品质化发展。
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消费水平较为保守,消费结构仍然以生活必需品为主导。
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差异明显,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也反映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不同。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本文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不同消费结构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为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转轨提供参考,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部分结束。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研究所取得的目的和意义。
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帮助政府制定更加精准的消费政策。
通过对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不同居民群体的消费倾向和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发展。
新常态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与优化研究

新常态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与优化研究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得到更多关注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加强,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品质等各方面也得到了提升。
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新常态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与优化。
1.饮食消费方面传统的农村住宅多数是木质或泥板房,在隔离程度、保暖性等方面都比较差。
现在的农村居民可选择的房屋种类更加多样化,大部分家庭都拥有自己的房屋。
同时,他们对家居的要求也在提高,例如购买家具、家电等。
传统农村的交通工具大多是自行车、摩托车等,而现代化的农村交通工具更为安全、舒适,农村居民的交通方式也在逐渐改变。
此外,随着城乡交通联通的加强,很多农村居民也开始购买汽车、电动车等私家车。
1.农产品消费比重的提高农村居民对自己家乡生产的特色农产品更加了解和认可,也更愿意购买当地的农产品。
这不仅可以刺激农村经济发展,也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2.节能环保消费的引导在新时代下,环保、低碳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主题。
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应该朝着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宣传、引导等多种方式,让农村居民认识到环保消费的重要性,并且为居民提供购买环保产品的渠道。
3.科技消费的促进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现代科技产品的应用也在逐渐普及。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科技产品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生活便捷度,还能扩展视野并且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村科技消费的引导,让农村居民了解科技产品的实际应用和价值。
总之,新常态下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引导和扶持,让农村居民在消费时更加注重环保、健康、优质等方面,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现存问题与优化对策

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现存问题与优化对策引言我国农民消费结构是指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和消费中所花费的资金分配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的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农民消费结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努力寻找优化的对策,以促进农民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生活品质。
本文将分析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问题一:消费结构单一化我国农民消费结构存在单一化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传统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销售。
农民倾向于将大部分收入用于食品、生活用品等基本消费品的购买,而忽视了其他领域的消费需求。
对策一:加强农民教育通过加强农民教育,提高他们的消费意识和对多元化消费的认识。
农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相关知识,如农民培训班、农村电视文化宣传等。
教育的目的是让农民了解不同领域的消费需求,并学会进行理性的消费规划。
对策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政府可以通过扶持农村电商等平台,鼓励农民将农产品打上品牌,拓宽销售渠道。
这样一来,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可以考虑在其他领域开展消费。
问题二:消费观念滞后由于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我国农村地区的消费观念相对滞后。
农民对于消费的看法仍停留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层面,对于提升生活品质和文化消费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理解。
对策一:加强宣传和教育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向他们传递积极的消费理念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可以通过举办农村文化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让农民接触到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活动,激发他们对于文化消费的兴趣。
对策二: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政府可以通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文化场馆建设等方式,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
例如,可以开办农村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设施,让农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参与文化消费,逐步提高他们的消费观念。
问题三:消费能力不足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的消费能力也比较有限。
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民在消费方面的选择受到了限制。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第一章:引言随着中国的城乡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
第二章: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首先,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是多元化。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相应的消费也更为丰富多彩。
城市居民的消费主要包括食品饮料、居住、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家庭设备和用品以及其他消费品等方面。
其次,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更为便捷。
随着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的普及,城市居民购物消费的方式和场所也逐步多元化。
除了实体商店外,城市居民还可以通过网络和移动支付等方式进行购物消费。
第三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首先,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是相对单一。
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相对较为简单,主要的消费品种也相对单一。
主要的消费品种包括粮食、油盐酱醋等必需品以及少量的家庭装修、家具等耐用消费品。
其次,农村居民消费的场所更为有限。
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购物消费途径较为有限。
大多数农村居民仍然依赖本地的小商店和市集来进行购物消费。
第四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消费品的选择上,城市居民相对而言更为多元化,农村居民则主要消费粮食等必需品。
其次,在消费方式上,城市居民依赖网络和移动支付等便捷方式进行购物消费,而农村居民则主要依赖本地的小商店和市集进行购物消费。
最后,在消费场所上,城市居民有更多途径进行购物消费,而农村居民则仍然依靠传统的市集和小商店进行购物消费。
第五章:结论综上所述,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表明,城市居民的消费更为多元化、便捷,而农村居民的消费则相对单一、消费方式和场所更为有限。
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城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方式的普及,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1.谷物消费减少过去农村的饮食主要以谷物为主,如大米、小麦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居民的饮食结构逐渐向城市靠拢,以肉类、蔬菜和水果为主。
这导致了农村居民对谷物的消费减少。
2.畜禽产品消费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逐渐增加,他们开始有能力购买更多的畜禽产品,如鸡蛋、猪肉、牛奶等。
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饮食,也提供了更多的营养。
3.生活用品消费增加过去,农村居民的生活用品主要满足基本需求,如衣物、被褥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居民对生活用品的要求也提高了。
他们开始购买更多的时尚衣物、家电产品以及家居装饰品,提高了生活品质。
4.教育和医疗消费增加随着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农村居民开始注重子女的教育以及家庭成员的健康。
他们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子女的教育,包括学费、教辅材料和培训。
同时,他们也会购买更多的保健品和药品,以确保家庭成员的健康。
5.旅游和娱乐消费增加相对较低的生活压力和较长的闲暇时间使得农村居民越来越注重休闲和娱乐。
他们会选择去旅游,参加各种活动,享受生活的乐趣。
这也带动了旅游和娱乐行业的发展。
6.交通工具消费增加随着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农村居民购买私家车和摩托车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这使得他们的出行更加方便,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7.农产品消费下降尽管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但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农产品的消费占比逐渐降低。
农民在购买生活用品和其他商品时更倾向于选择城市市场供应的产品。
8.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也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
过去,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如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禽养殖。
然而,随着非农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农田去城市找工作,增加了非农收入的比重。
9.消费差距的缩小随着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与趋势研究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与趋势研究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方面,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和高端化等特点;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对精神文化生活、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这种消费结构变化的背后,既有市场供需变化的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一、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对于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多。
发达城市的居民消费已经从纯粹的生存和物质基础上的抗争,逐渐转变为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
城市居民的消费品质和品位越来越高,尤其是文化消费、旅游消费、教育消费、社交消费和公益消费的增长迅速。
数据显示,当前最受欢迎的城市消费品包括旅游度假、电影演出、健康养生、品质餐饮、高端购物等。
同时,城市居民对于商品品牌、功能和服务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品质和品牌的消费需求,经常是城市居民进行商品选择的重要选择标准。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也在加强品牌营销和服务的提升等方面进行努力。
这里面,品质与品牌、企业营销与服务质量等,成为影响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农村居民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和升级化等趋势。
在传统的农村消费中,一些生活必需品仍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吃、穿、住、行、用、娱乐”等方面的消费,虽然消费总额比城市居民低,但是占比还是较大。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农村产业和农村社会的逐步建立,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和多维度的趋势。
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在满足生活必需品的同时,也希望更多地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例如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文化和娱乐消费也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热点之一。
除此之外,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提升和改变。
此前大家认为农村消费观念相对保守、注重实用等,现在随着城乡人口流动、农村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对于各项消费信息的了解和咨询程度逐渐提高,希望更多地了解到新的消费方式和价格体系,并愿意尝试新的消费文化。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差异分析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差异分析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与差异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不断上升。
但是,由于城乡地区的经济、人口、文化等存在差异,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收入、消费习惯以及消费品种类三个方面来浅谈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与差异分析。
一、收入差异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首先,收入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城市居民的收入较高,可以购买更多的高档消费品,例如:豪华车、高档手表等;农村居民的收入相对较低,购买力也较弱,更多地注重生活和实用性。
其次,城乡居民收入构成也存在差异。
城市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奖金、福利等,较为稳定且规律;而农村居民的收入除了劳务收入外,还有农产品收入、土地租赁等,存在较大波动性。
因此,在消费结构上,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存在差异。
二、消费习惯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消费习惯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城市居民更加注重品质和服务,更愿意购买高端消费品,例如:高端食品、奢侈品等;而农村居民则更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更愿意购买物美价廉、耐用的基本生活用品,例如:家电、日用品等。
此外,城乡居民的消费渠道也存在差异。
城市居民有更多的购物场所,例如:商业街、超市、购物中心等,方便购买大量的生活和娱乐用品;而农村居民的消费则更多通过传统的小卖店、集市等进行购买。
三、消费品种类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消费品种类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第三个因素。
城市居民的消费范围更广,包括食品、服装、家居、娱乐等多个领域;而农村居民的消费以粮食、油盐酱醋、水泥建材、农资等为主。
此外,由于城乡居民的消费品种类存在差异,消费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食品消费上,城市居民更多地注重安全、营养和美味,购买高端的冷饮、烘焙食品、牛奶等;而农村居民则更注重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求,购买粮食、油盐酱醋等基本生活食品。
综上所述,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主要受到收入、消费习惯以及消费品种类的影响。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因素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因素1.收入水平: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其消费结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人们的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够支配的消费金额。
如果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和基本生活用品,而不会过多关注奢侈品或高端消费品。
2.教育水平:教育水平也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村居民通常更加注重自身的生活质量,更倾向于追求高品质的消费品和服务。
他们可能会更多地购买高端电子产品、品牌服装以及参与旅游等消费活动。
3.人口结构:农村居民的人口结构也对其消费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占比较高,那么养老服务的需求可能会更加突出,而对其他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可能较少。
相反,如果年轻人口占比较高,那么对娱乐、文化、教育和科技产品的需求可能相对较高。
4.城乡差距:城乡差距也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之一、城市地区往往拥有更丰富的消费选择和更先进的消费观念,而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和观念可能相对滞后。
农村居民有时会将其消费需求引导到城市地区,这可能会导致农村消费结构与城市消费结构的差异。
5.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政府针对农村居民的税收政策、消费补贴政策、农村金融政策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和消费行为。
政策措施的改变可能会引发消费结构的变化。
综上所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收入水平、教育水平、人口结构、城乡差距和政策因素等。
不同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
随着农村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政府和各方面应关注这些因素,制定适合农村居民需求的政策,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聚类分析法的应用——以2004年我国30个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情况为例摘要:聚类分析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对于复杂问题如何分组的统计方法,系统聚类法是聚类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本文介绍系统聚类法的原理及应用,并以2004年我国30个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情况为例,比较分析我国各地去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类型、差异。
关键字:系统聚类分析法SPSS软件操作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正文:聚类分析是将样品或变量按照他们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时,用来描述样品或变量的亲疏程度通常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把每个样品或变量看成是多维空间上的一个点,在多维坐标中,定义点与点,类和类之间的距离,用点与点间距离来描述样品或变量之间的亲疏程度;另一个是计算样品或变量的相似系数,用相似系数来描述样品或变量之间的亲疏程度。
聚类分析按照分组理论依据的不同,可以分为系统聚类法、动态聚类法、模糊聚类、图论聚类、聚类预报等多种聚类方法;而按照分析对象不同,可以分为Q型聚类,即对样品进行分类处理,和R型聚类,即对变量进行分类处理。
下面以2004年我国30个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为例,来阐述聚类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为了全面反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状况,选择如下八个指标:食品支出所占比重(x1),衣着支出所占比重(x2),居住支出所占比重(x3),家庭设备用品及其服务支出所占比重(x4),医疗保健支出所占比重(x5),交通通讯支出所占比重(x6),文教娱乐支出所占比重(x7),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所占比重(x8)。
对数据进行Q型聚类分析,以研究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
图1首先,由于在进行聚类分析处理时,样品间的相似系数和距离有许多不同的定义,这些定义域变量的类型有着密切关系,不同类型的变量在定义距离或相似性测度时具有很大差异,另外由于样本数据受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因此在聚类分析处理过程中,应对原始数据矩阵进行变换处理。
常用的数据变换方法有以下几种:1.中心化变换:中心化是一种标准化处理方法,它是先求出每个变量的样本均值,再从原始数据中减去该变量的均值,就得到中心化后的数据。
设中心化后的数据为。
进行了中心化变换后的数据特点是,其每列数据之和均为0。
2.规格化变换:规格化变换是从数据矩阵的每一个变量中找出其最大值和最小值,这两者之差称为极差,然后从每一个原始数据中减去该变量中的最小值,再除以极差就得到规格化数据。
规格化后的数据为:进行了规格化变换后数据的特点是,将每列的最大数据变为1,最小数据变为0,其余数据取值在0,1之间。
3.标准化变换:标准化变换是对变量的属性进行变换处理,首先对数据进行中心化然后再除以标准差,即1/2。
进行了标准化变换后的数据特点是,每列数据的平均值为0,方差为1,同时消除了量纲的影响。
使用标准差处理后,在抽样样本改变时,他仍保持相对稳定性。
4.对数变换:对数变换主要是对原始数据取对数。
即。
对数变换后的数据特点是,可将具有指数特征的数据结构化为线性数据结构。
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数据的每个变量进行标准化变换,消除量纲的影响,用excel中的函数AVERAGE()求均值、VAR()求方差、POWER()求某数的几次方、STANDARDIZE()根据平均值和标准差求某数标准化后的值,得到每个变量标准化后的值。
如图2。
图2然后,就可以对变换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系统聚类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是在样品距离的基础上,定义类与类之间的距离,首先将n个样品自成一类,然后每次将具有最小距离的两类合并,合并后重新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这个过程一直继续到所有样品归为一类为止,并把这个过程做成一个聚类谱系图。
(1)定义距离及相似系数:对于p个变量,n个样品的样本数据,每个样品有p个变量,故每个样品都可以看成是p维空间上的一个点,n个样品就是p维空间上的n个点。
对样品进行分类时,通常采用距离来表示样品之间的亲疏程度。
因此,需定义样品之间的距离,即第i个样品与第j个样品之间的距离,记为,所定义的距离一般满足以下条件:对于定量数据资料常用的距离有以下几种:明氏(明科夫斯基,Minkowski)距离,距离公式为。
这里q为某一自然数,明氏距离是一最常见最直观的距离。
当q=1时,,则称为绝对值距离。
当q=2时,,则称为欧式距离。
欧式距离是聚类分析中用的最广泛的距离,但该距离与各变量的量纲有关,没有考虑指标间的相关性;也没有考虑各变量方差的不同。
当时,,则称为切比雪夫距离。
由明氏距离公式可知,当各变量的单位不同或虽单位相同但各变量的测量值相差很大时,不应该直接使用明氏距离,而应该先对各变量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再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计算距离。
兰氏(Lance和Williams)距离,当全部数据大于零时,兰氏距离公式为,可见兰氏距离是一个无量纲的量,克服了明氏距离与各指标的量纲有关的缺点,其受奇异值的影响较小,使其适合应用于具有高度偏倚的数据。
然而兰氏距离没有考虑变量间的相关性。
马氏距离(Mahalanobis),距离公式记为,其中为样本协方差的逆矩阵,。
马氏距离的优点是考虑到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且与各变量的单位无关。
不足之处是在聚类分析过程中,如果用全部数据计算的均值和协方差阵来计算马氏距离,并且始终保持不变,则显得不妥;然后若要随聚类过程而不断改变,计算将会很困难。
比较合理的办法是用各个类的样品来计算各自的协方差阵,同一类样品的马氏距离应当用这一类的协方差矩阵来计算。
斜交空间距离,由于多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用正交空间距离来计算样品间的距离,易产生变形,从而使聚类分析时的谱系结构发生改变。
斜交空间距离公式定义为,其中是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如果计算的样品量较多,则不适宜选择斜交空间距离,因采用该距离处理时,计算工作量太大。
聚类分析对变量进行分类时,通常采用相似系数来表示变量之间的亲疏程度。
相似系数定义如下:设表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相似系数,则应满足下列条件:越接近于1,则表示变量与变量之间关系越密切,越接近于0,则表示变量之间关系越疏远。
聚类时,关系密切的变量应归于一类,反之关系疏远的变量归于不同类。
常用的相似系数有:夹角余弦,向量与的夹角为,则夹角余弦为,当i=j时,夹角余弦为1,说明两个指标极相似,当i与j两个指标正交时,夹角余弦为0,说明两者不相关。
相关系数,为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夹角余弦,设表示变量与之间的相关系数,则公式为,当i=j时,表示指标的自相关系数等于1;当i≠j时,相关系数的取值在-1到1之间。
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示两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
(2)系统聚类分析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时,由于对类与类之间的距离的定义和理解不同,并类的过程中又会产生不同的聚类方法。
常用的系统聚类方法有8种,即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可变类平均法、可变法、离差平方和法等。
最短距离法,是把两个类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一类中的所有样品与另一类中所有样品之间的距离中最近者。
即类与之间的距离定义为。
最长距离法,将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两类之间所有样品间距离最大者,即类与之间的距离为。
中间距离法,定义类与类之间的距离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距离,即当类与合并为一新类,任一类与的距离定义为中线距离。
以上三种方法在定义类与类之间距离时,没有考虑每一类所包含的样品数。
重心法,所谓每一类的重心就是该类样品的均值。
其中单个样品的重心就是它本身,两个样品的类的重心就是两点连线的中点。
设与合并为一新类,它们各含有和个样品。
任一类与的距离定义为,重心法每合并一次类,就要计算一次新类的重心以及与其他各类的距离。
类平均法,该方法定义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时,不仅把每一类中所包括的样品数目考虑进来,而且把各样品的信息都充分地考虑进来,它把两个类之间的距离平方定义为两类元素两两之间距离平方的平均。
设与合并为一新类,它们各含有和个样品。
任一类含有个样品,它与的距离定义为。
可变类平均法,由于类平均法公式中没有反映与之间的距离的影响,所以又给出可变类平均法。
此法定义两类之间的距离同上,只是将任一类与的距离定义改为,其中β是可变的且β<1,称为聚集强度系数,随着β的取值不同,会有不同的聚类结果。
一般情况下,β取负值,β值的绝对值越大,其扩张性越强,空间扩张的性质使分辨能力提高,一般选取β=-1/4。
可变法,距离公式为,其中β是可变的且β<1,一般选取β=-1/4。
离差平方和法(Ward法),基于方差分析的思想,如果类分的合理,则同类样品之间离差平方和应当较小,类与类之间的离差平方和应当较大。
设将n个样品分成为k类,表示为,表示第类中的第i个样品,表示类中样品的个数,表示的重心。
则中样品的离差平方和为,k个类总的类内离差平方和为。
Ward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两类合并后所增加的离差平方和看成类之间的距离,先将n个样品各自成一类,然后每次缩小一类,每缩小一次离差平方和就会增加,选择使S增加最小的两类合并,直到所有的样品归为一类为止。
设表示类与之间的距离,则根据定义有,表示与合并后的类的样品离差平方和。
任一类与新类的距离递推公式为。
实际应用中,离差平方和法应用比较广泛,分类效果比较好。
离差平方和法要求样品之间的距离必须是欧氏距离。
农村居民消费的数据,因为已经进行了标准化的变换,所以我使用欧氏距离,但没有对变量消除相关性,使用离差平方和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SPSS操作步骤如下:图3将分析变量x1到x8选入Variables列表框,将地区变量选入标签变量Label Cases by中。
Cluster 栏为指定聚类分析的类型,其中Cases为Q型聚类,Variables为R型聚类。
Display为指定聚类分析输出哪些内容,有两个选择:Statistics输出距离矩阵(或相似矩阵)、最终分类信息等,Plots图形复选框,输出反映聚类过程的树形图、冰状图等。
(如图四)图四单击图4中右上的Statistics按钮,出现新窗口(如下图所示)。
其中Agglomeration schedule 复选框为输出聚类过程表,包括每一部被合并的类或观测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和新生成的类等信息,根据此表能追踪整个聚类的合并过程,由于每次都是把最近的两类聚为一类,据此可以查看哪些观测量之间的距离更近。
Proximity Matrix复选框为输出各项之间的距离矩阵或相似度矩阵。
Cluster Member ship设置类成员表的输出格式,包括每个观测记录的最终分类结果,有如下3个可选项:None不显示类成员表,系统默认选项;Single solution输出指定聚类个数时的类成员表,在右侧的输入框指定聚类个数,该数值必须大于1,且小于等于参与聚类的观测个数和变量个数;Range of solutions输出聚类个数在某个范围时的类成员表,在Minimum输入框指定一个最小的聚类个数,在Maximum输入框指定一个最大的聚类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