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兴衰
三国演义历史背景分析及人物生平研究

三国演义历史背景分析及人物生平研究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述了蜀、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冲突、英雄豪杰的崛起与覆灭。
本文将就《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及人物生平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历史背景分析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它发生在公元184年至280年之间,即东汉末年和西晋建立之间。
该时期发生了一系列政权更迭、战争频繁,国家内外形势动荡不安。
1.东汉末年的衰落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专政导致了社会经济的恶化,尤其是黄巾起义的爆发更是东汉国力的沉重打击。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地方割据、民不聊生,这种情况为三国鼎立埋下了伏笔。
2.曹操与刘备的崛起曹操是三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担任大将军、丞相等职位,有效整合了北方战争局势。
而刘备则以“明君”形象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和势力。
曹操与刘备的争斗,让三国演义的情节更加复杂、戏剧化。
3.孙权与东吴的兴起孙权是刘备的对手,他充分利用了东南地区的地理优势,成立了东吴。
孙权的兴起打破了北方割据的局面,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为三国演义提供了更多的剧情背景。
二、人物生平研究三国演义中,涉及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人生经历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将对其中几位重要人物的生平进行简要研究。
1.刘备: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创立者,他出身贫寒,但精诚团结了一批忠义之士,最终建立了蜀国。
他以“仁德之君”为目标,一心想统一天下,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成功。
2.曹操: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他智勇双全,军事才能出众,统一北方的能力极高。
他采用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政权内部的残酷争斗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的失败。
3.孙权: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创立者,他继承了父亲孙坚的基业,根据地理优势,建立了强大的东吴。
他在政治、军事上都颇有成就,但也因为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家族内部矛盾而饱受困扰。
论三国时期的文化兴衰

论三国时期的文化兴衰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兴衰的时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三国时期的文化兴衰现象,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一、军事动荡和文化萎缩在三国时期,各个地区之间的战事频繁,不断交战导致人民的生活极为困难。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艺术和文学方面,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遭到了很大的影响和破坏。
同时,三国时期还存在着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整个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教育和学术活动几乎停滞不前,造成了中国文化繁荣的较长周期停滞。
二、战争和文化交流不过,在三国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依然很频繁。
例如,三国时期蜀汉的文学和艺术,及其与东魏和南北朝文化的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影响是非常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方向。
同时,三国时期魏国政府聘请了很多文艺才子,鼓励文学和教育,并且在当时收集了大量的文化资料和书籍。
这些都使得三国时期魏国在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
三、宣传和文化建设在三国时期中,由于战争状况的复杂和各方面的不断变化,每个国家都鼓励文化建设。
例如,三国中东吴在不断发展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宣传活动,吸引了很多人才的关注。
魏国也相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鼓励了许多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时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和文化资料。
这些都为三国时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文学和艺术在三国时期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方面,各个地区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就。
首先,从文学方面来看,三国时期产生了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例如《三国演义》、《李清照全集》、《陆游诗选》等。
这些作品历经时间的决破,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三国时期的书法和绘画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例如,东晋时期王羲之产生了许多作品,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体现出了自我风格的独特性。
五、才女和文学家在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才女和文学家,成为当时文化发展的重要代表和推动力量。
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的兴衰更替

三国演义的兴衰更替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三国时期各个势力的兴衰更替和英雄豪杰的故事。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瓦解和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的兴衰更替及其中的原因。
一. 草莽英雄的崛起三国演义的故事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朝政腐败,宦官干政,导致社会动荡。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有军事才能和政治抱负的英雄人物开始崛起,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包括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
刘备本是汉室宗亲,但因政治局势不稳,流落江湖,游走于各地。
他拥有极高的人望和领导才能,最终聚集了一批忠诚的部属,建立了蜀汉政权。
曹操是刘备的政治对手,他以雄才伟略和强大的军队征服了中原大部分地区,建立了魏国。
孙权则在江东建立了吴国,通过联合他们势力相对较小的诸侯共同抵抗曹操的侵略。
二. 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蜀、魏、吴三国的建立,中国进入了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国势力相互交错,三方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和政治争斗。
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找回失去的东吴之地,不断与曹操的魏国相争。
而吴国则瞄准了蜀汉的西川,多次出兵进攻。
这个时期,虽然三方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英勇的将领,但由于内部矛盾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三国并未形成有效的统一和稳定。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策略,使得整个局势陷入僵持的状态。
三. 各国兴衰的原因三国演义中,刘备蜀汉的兴衰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刘备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可谓是乘风破浪的英雄。
然而,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一些决策导致了蜀汉的兴盛和衰落。
首先,刘备在经营政权时过于倚重亲信,忽视了有效的管理和治理。
其次,他的对外政策过于好战,频繁出兵,导致军队疲惫和资源耗尽。
最后,他在继承人的选择上犹豫不决,导致了继任者的纷争和内部动荡。
曹操的魏国则因其强大的军队和高效的管理而得以维持。
曹操擅长用兵,善于利用资源和战略。
他积极稳定中原,发展经济,加强军备。
在政治上,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统治的稳定性。
三国演义中的盛衰兴废与历史命运

三国演义中的盛衰兴废与历史命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广为人知。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将从历史命运的角度分析三国演义中的盛衰兴废。
一、盛世的崩溃与乱世的兴起三国演义描绘了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东汉王朝的统治逐渐衰弱,社会秩序开始崩溃,各地的豪强势力逐渐崛起。
曹操、刘备、孙权等三国的兴起,正是在这个动荡的背景下。
曹操作为一个智勇双全的统帅,利用混乱的局势,建立了强大的政权,并将其扩展到中原地区。
然而,曹操的统治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繁荣,相反,他的专制统治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与反抗。
曹操的统治方式与东汉王朝的衰落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统治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盛世的终结。
刘备和孙权则分别在蜀地和江东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他们通过与曹操的斗争,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领土,并逐渐发展壮大。
然而,他们的统治也并非一帆风顺。
刘备在蜀地的统治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而孙权则在与曹操的斗争中陷入了被动局面。
这些困境与历史的命运密切相连,他们的兴衰与历史的变迁息息相关。
二、英雄与命运的交织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形象是该作品的一大亮点,他们的命运与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
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也与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曹操的命运起初看似光辉,他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统治者。
然而,他的命运最终走向了衰落。
他的统治方式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他的家族也因为内部纷争而四分五裂。
他的盛衰与历史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统治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终结。
刘备和孙权则是在乱世中崛起的英雄。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并非一帆风顺。
刘备在蜀地的统治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他的后继者也未能保住他的江山。
孙权则在与曹操的斗争中陷入了被动局面,他的政权也在其子孙之间四分五裂。
这些命运的交织与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他们的兴衰与历史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兴衰与战争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兴衰与战争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充满了战争与冲突的时期。
这一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在不断的争斗中,经历了兴起与衰落的过程。
本文将从魏蜀吴的兴起、魏蜀吴的战争以及魏蜀吴的衰落三个方面探讨三国时期的魏蜀吴。
魏蜀吴的兴起魏国由曹操所建,他是一位雄才伟略的政治家与军事家。
曹操以其出色的战略才能与军事手腕逐渐一统北方,建立起强大的魏国。
曹操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加强国家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制度,修筑了一整套完善的法制以及励精图治的建国理念。
他的成功使得国家得以稳定发展,并迅速崛起。
而蜀国由刘备所建,他是一位仁义风度、有圣洁品质的君主。
刘备吸收了南方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以及南方农耕文化的养分,建立起蜀国的基业。
刘备重视教育、崇尚文化,注重士人的选拔任用。
他的政策使得蜀国在短时间内得到了繁荣与发展。
吴国由孙权所建,他是一位具备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的杰出统治者。
孙权继承了父亲的基业,稳定了江东地区,并一系列妥协与外交手法保持了地方政权的稳定。
孙权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与农业改革政策,提高了生产力和军事力量,使吴国成为了当时南方最强大的国家。
魏蜀吴三国在兴起阶段都秉持着不同的统治哲学与发展方向,各自对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各自国家的基础。
魏蜀吴的战争三国时期,正因为三个国家间的争斗与冲突,导致了战争的频繁发生。
曹操作为魏国的奠基人,凭借着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进一步扩展了魏国的边界,与蜀国、吴国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争。
在曹操死后,由曹丕继位成为魏国的皇帝。
刘备则乘机攻打魏国,发动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场战役中,刘备联合了孙权部队,利用火攻等战术手段成功击败魏国的大军。
赤壁之战,标志着魏国的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蜀国与吴国的联盟也使得魏蜀联军进一步扩大了领土。
随后,在刘备去世后,蜀国由刘备儿子刘禅继位。
这一时期,蜀国国力逐渐衰弱,魏国趁机发动了对蜀国的多次军事进攻,并最终攻占了蜀国的首都成都,使蜀国完全被灭亡。
三国演义总结心得感悟简短

三国演义总结心得感悟简短三国演义总结心得感悟简短篇1《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国归晋的经历。
书中的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三国归晋,读来无不使人不忍释卷,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的,同时三国的明争暗斗也从这里拉开序幕。
在三国武将如林、谋士如雨,我最看重一个人——曹操。
虽说诸葛亮用计出神入化,不过他没有曹操豪迈的诗情,也没有曹操严明的军纪,更没有曹操作战时的狠、勇猛。
曹操兵多粮足,大名威震江东,可谓谈得上豪杰也。
所以说曹操乃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曹操虽未能一统天下,但也在群雄中争得一席之地。
我如果生在那时,一定和他结交,并和他豪饮美酒,笑看天下英雄,畅谈统一中原的霸业,给他出谋划策,那就太痛快了。
三国演义总结心得感悟简短篇2假期,我在区图书室借了一本《三国演义》,以前也只是多少看过电视剧,但从没有真正的认认真真看完一整部。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我感觉从中受益非浅,也是说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乃是我国四大古典名着之一。
里面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通过描写了许多不可能为可能故事,比如说曹操的草船借箭。
并且这些小故事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我过目不忘,深入我心。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
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
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
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
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与社会动荡

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与社会动荡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大量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给整个中华大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势力为了权力和利益展开了激烈的争斗,而普通百姓则经历了战乱和不安定的生活。
一、政治斗争:三个势力的兴衰在三国时期,魏国、蜀国和吴国三个势力形成了鼎立的局面。
魏国是由曹操建立的,他以其出色的统治能力和军事才能逐渐壮大起来。
曹操主张集权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自己的权力,包括高压政策和勤王政策等。
然而,曹操死后,魏国逐渐衰落。
与此同时,蜀国的刘备也在积极争取统一中国。
刘备是一个仁德之君,他相信仁义和忠诚,广纳贤士和纲纪修整。
然而,他由于军事和政治的局限,没有完全实现统一大业,蜀国也逐渐没落。
吴国是由孙权建立的,他继承了父亲孙坚的遗业,并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战争,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孙权统治时期,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政策,与魏国和蜀国保持了一定的平衡。
然而,在孙权去世后,吴国也逐渐走向了衰弱。
二、社会动荡:百姓的苦难与抗争在三国时期,百姓们经历了战乱和社会动荡带来的苦难。
战争导致了农田的荒废和百姓的离散,不少人流离失所,流民问题严重。
同时,政权更迭和政治斗争也使得无辜的百姓成为冲突的牺牲品。
面对这些苦难,百姓们并没有被动地接受命运。
他们积极参与斗争,发动起义和抵抗,为自己的权益和生活奋斗。
例如,张杰领导的农民起义和刘备的粮食政策就是一种回应。
在三国时期,特定的群体也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士族则通过成为朝廷的官员以获取更多的权益,关羽、张飞这些英勇的将领也以抵抗外敌来维护国家的安全。
三、影响与启示:政治斗争与社会动荡的教训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与社会动荡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教训和启示。
首先,权力的争夺和政治斗争对国家与社会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重视统一和和谐发展,积极为民众谋福祉,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
其次,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需要百姓的支持和参与。
百姓是国家的基石,他们的安居乐业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兴衰
这个三国不一般
三国,历来说法不一。
不是国别不一,而是时间。
三国分别指曹魏,公元220年建立;西蜀,公元221年建立;东吴,公元229年建立。
这三个政权争来争去,结果却被新兴起的西晋王朝一一收拾。
蜀亡,公元263年;晋代魏,公元265年;吴亡,公元280年。
要说三国鼎立,必须三个国家建立,要说三国终结,只需一个灭亡即可。
照此说来,所谓“三国”不过区区34年时光。
且三国的名角曹操、周瑜、刘关张等都已化为黄土,不免令人乏味!习惯上,我们所知的三国是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之乱开始算起,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吴亡为止,悠悠九十载的风云变换,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以政治军事人才较量为主的豪情画卷。
好大的手笔啊!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事出有因
纵观历史,朝代更替,实属平常。
有的朝代一亡,自有另一家骤然崛起;而有的朝代倾颓,却往往成就乱世。
诸如春秋、战国、南北朝、东晋十六国、五代十国等。
那么三国这个“过渡带”是怎么形成的呢?
东汉末年分三国嘛,我们先来看看两汉的政治。
西汉高祖刘邦马上得天下,传二百载后王莽篡权。
刘邦九世孙、光武帝刘秀,力挽狂澜,乱世机缘中兴刘氏,东汉再传二百载。
虽经西、东两汉,却还是刘家天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这四百年的典型特征是外戚、宦权、士大夫的较量。
当然,士大夫是每个朝代必不可少的。
文人嘛!(需要歌功颂德)外戚,一般指后族。
刘邦得天下后,后权就已发迹。
刘邦死后,吕后专制,由此开创外戚干权的先河。
如武帝时的窦太后及窦氏家族。
如此说,外戚依赖后权而生,那么宦权就是承蒙皇恩而盛。
怎么回事呢?大行皇帝殡天,少年天子即位,天子年少怎么办?太后垂帘,太后是一个女人又怎么办?娘家人上啊。
是为外戚专权的时代。
皇帝总有长大的一天吧!皇帝总要亲政吧!面对已成气候的外戚他怎么办?他不出宫门,谁能帮他?宦官呐!由此开始了宦官打压外戚的局面。
士大夫是士人的代表,在社会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平治天下靠他们。
当外戚与宦官斗得差不多了,士大夫出场。
皇帝既打压了两股力量,又加强了集权。
在两边玩平衡政治,以士族治天下。
三者相克,帝王拱手而天下平。
这是两汉的基本模式。
东汉末,灵帝年间,宦官猖獗。
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爆发,三张一把火,乱了汉家天!乱世迹象已露。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尽管最终黄巾败北,却引得各方势力蠢蠢欲动。
这时更有人火上浇油。
谁呢?刘焉。
西川旧主,刘璋之父。
他上书灵帝,建议改刺史为州牧,刺史本是监察官员,没有实权,而州牧则是权倾一方,相当于现在的美国州长。
这可是“质”的跨越。
灵帝准了,于是刘焉占据了蜀中。
这下好嘛!州牧、刺史、郡守放手干吧。
国家渐散,各地长官纷纷培植势力,准备着裂土割据!灵帝崩,少帝继位。
大将军何进以外戚身份年独揽大权,开始了对宦官的清洗。
结果,何进中计为十常侍赵忠等人杀死。
宦官又被何进手下夷平!两只豹子都死了,朝廷怎么办?董卓来了!!何进生前误听袁本初之计密诏董卓带兵进京,以威胁何太后尽诛宦官。
等董卓到了一看,他乐了!这不是到嘴的肥肉吗?董卓开始了他长达32个月的残暴统治。
正是由于他的灭绝人性,群雄奋起反抗,同时不忘扩大地盘进行兼并!真正开始了乱世割据年代!
由于外戚、宦官数百年交错把持朝廷,政局动荡,乱世的出现已不可避免,只是时间问
题。
刘焉的“妙计”无疑加速了东汉王室的衰微,增强了地方势力,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作用,推动乱世的进程。
而董卓之乱,则直接打开了乱世的大门。
乱世在成长
江东的孙家,三代经营,凭长江天堑固守本土。
是谓“保江东,观成败”,孙权凭父兄打下的基业,以一种既傲且安的眼光审视天下,伺机图取中原,多的也就是在濡须口、合肥一带与曹交兵,人家不急嘛!反到是孟德、玄德一直上窜下跳的。
二人同为白手起家,只不过一个姓曹(本姓夏侯),为宦官养子之后;一个姓刘,是八竿子打不着的皇亲,名誉评价就差了万里八千!
公元200年,曹操用许攸奇计偷袭乌巢,大败北方乃至全国最大的军阀袁绍于官渡。
袁家四世三公,名望颇高。
袁绍其人外宽内忌,良才不得用,刚愎自用终致惨败!公元202年,袁绍在郁闷中死去,其子开始“窝里斗”。
曹操用谋士郭嘉之计用了六年时间平定北方,奠定了其强大的根基,成为三国中实力最盛强的。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爆发,孙刘联盟以孙家三万人,刘营两万人大败曹操约二十三万铁甲。
曹、孙、刘三分荆襄,刘备有了容身之处,三国格局粗具规模。
后刘备入川,三国鼎立局势明朗。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并颁天子第一诏:兵发东吴。
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七十里。
刘备十万人马全线崩溃,悲剧收场!至此,三国格局发生了微妙变化。
魏国实力最强,吴国实力提升,蜀国元气大伤,成为最弱的。
为谁做了嫁衣裳
两汉魏晋时期,正是门阀等级制度逐步兴起之时,这时的“贵族”,即士族,以封建制度必须维护的“土著”地主阶级是不容忽视的力量,也是成败的关键。
三国建立之初都采取了控制士大夫阶级,抑制地主阶级的政策。
蜀相诸葛亮还算不错!依法治蜀,有据可依,且为人公正,深受敬重。
他在世时,还可协调各阶级的利益关系。
他一死,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总的来说,蜀靠法,一直坚持建国之初的政策,所以最先灭亡。
曹操一方面用法,一方面用军事高压手段。
他活着时也没大事。
他死后,儿子“变质”了。
文帝曹丕实行九品官人法,对士族大开方便之门。
他退让了一步,可因为文人们的门第观念,士族未必真心依附及统治者不善王道,终被另一个大士族——司马氏取而代之。
东吴呢,还算“识趣”。
他们妥协了。
因此苟延残喘的时间最长,却也免不了被吞并的命运!西晋的司马氏本是北方士族之首,代表着士人的绝对利益,因而得到了士大夫及地主的支持,正是这股强大的,在当时无法抗拒的力量将它推上了天下共主的宝座!
从董卓之乱到群雄割据,从官渡之战到赤壁大战再到天下三分,波折四起,三个政权斗来斗去,结果却归于晋,辛辛苦苦数十载,尽为他人做嫁衣裳!三位英主在九泉之下想必会气得吐血吧!
盛衰有凭
乱世出英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是需要也必须有人站出来的,抓的住机会自然可以成就功业。
乱世苦百姓!其实百姓的愿望也很简单,平平安安地过日子,谁能带给他们这些,他们就拥戴谁!正应了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曹、刘、孙抓住了这个机会,而且他们有这个实力使一方百姓富足。
他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政策来稳定秩序,恢复生产,创造了一个相对和谐的环境。
这也是三国崛起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抗拒的。
三国归一已成定局,只不过是归于谁的问
题!在封建阶级社会里,在东汉末这个帝国制度尚不完善的时期,士大夫以及地主阶级的利益必须予以保护。
因为他们的利益代表着帝国的利益。
妄图完全否认士大夫的地位,剥夺地主阶级的利益是不明智的、不可能的。
晋就是凭着“先天优势”主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舞台。
魏、蜀、吴三国,不论其原因多么复杂,他们所采取的抑制豪族,提升寒门地位的政策是值得称道的。
只是这个制度在彼时行不通,又是该惋惜的!
区区九十载三国,在历史上只不过昙花一现罢了!只不过这次花开太炫目,太明丽,太璀璨了!以至后人无法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