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论文)

合集下载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优秀5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优秀5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优秀5篇)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篇一当代中学生处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加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学习生活的特殊性(独生子女),常常会使他们产生这样那样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如何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事情。

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下,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体育课上学生不良心理状况及成因: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

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

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

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

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

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

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

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通用3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通用3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通用3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通用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WTT收集整理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摘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

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本文就如何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听到家长、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好管、学生不好教。

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为切实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

笔者结合本人多年教育实践,对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直接塑造着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环境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

一是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编写系统的校本课程。

实践证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可能完全相同。

如何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是有效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

为了系统的引导学生进行人格的自我评价,情绪的自我调节,性格的自我塑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从事学习、生活和交往,研究及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既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知识教育又能开展心理素质培养,是值得倡导的现代教育研究课题。

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无论是物理的,还是人文的,对人的心态有很大影响。

生活和学习在整洁、卫生、绿化、美化的校园,能使人心情舒畅、愉悦;教室里张贴的科学巨匠画像,能激发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能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广播、壁报,能使学生汲取更多的营养。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8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8篇)

第1篇:我国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一、前言中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阶段,是教育发挥影响和作用最大的阶段,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对基础教育认识的深化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被广泛关注的问题,逐渐从接受、认识走向探索、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更科学地认识、更系统地探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状况,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电子杂志全文数据总库中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浏览了48篇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问题的文章,拣选其中32篇研究成果显著论点鲜明见解独到有力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归纳整理后,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展望。

总体看来,1999年至2005年左右,学者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索相对集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现状、成因,以及初步的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至今,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提升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专业化模式的探索,也有更多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资料,提供更为专业的论点。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首先涉及心理健康的标准,从1999年起教育部逐渐颁布一系列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研究者们首先定睛于如何界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如美国奥尔波特六个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十条标准为依托,从不同侧重点具体把握从不同需要把握如何划定心理健康的标准。

如杨建飞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5]中提出应系统综合地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研究者提出应结合我国传统价值观和正确的主导社会价值观来本土化心理健康的标准[1]。

笔者认为,处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或者适用不同教育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把握基本标准下有所侧重有所添加,才能使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更好地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浅谈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浅谈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篇1试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

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言必谈中考、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

学习成绩决定了一切。

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被认为是没有“正事”的表现。

有的学校评“三好学生”基本上也成了“一好学生”。

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

致使有的学生厌恶学校,逃避学习,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当前,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我们学校亦有类似情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进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是教育机构的重要职责与义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分析【摘要】目前,威胁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心理障碍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行为异常,甚至导致犯罪的主要诱因。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在社会不断进步的21世纪体质健康研究工作更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1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有关文献报道近4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大的因素来自家庭,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教育失当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家庭因素。

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心理相对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责、自我否定是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

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感。

其次是学习,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部分,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

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具体表现就为恐惧、厌学。

虽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减负”、不搞排名,但学生课业繁重,月月排名,如此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升学,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情绪、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往往处于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状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第1篇:刍议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摘要】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很脆弱,自尊心很强,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尤其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跟得上、做得好。

__就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议论,旨在从学校和教师包括家长的角度更加重视和积极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加强中学生是不成熟却趋于成熟的青少年,在这竞争激励的年代里,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是他们第二次成长高峰期。

这个阶段无论生理、心理、情感、自我意识等都在迅速发展,是人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重要的关键时期。

这阶段的学生最容易出各种问题。

作为他们的'老师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必须知道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需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品质及健全的人格。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学生由于自身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以及来自社会和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很多不健康的因素。

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领,很容易使他们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

一、为什么中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健康的因素呢?主要有以下原因:1.青少年在成长中都会产生逆反心理。

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自尊心、自认为是大人了,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不愿意服从长辈,喜欢自己的独到见解,不愿受别人引领和指导,有些青少年过分自我意识很强,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帮助接受不了。

有意背道而驰,他们能力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反抗和不遵重。

这种心理如果不正确的引导,他们求异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就会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

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很难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的不良心态。

2.青少年就会产生脆弱、孤独的不愿意让人接近的心理。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父母因忙于工作和事业,很多父母顾不上他们,与父母交流和在一起的时间少,就会产生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

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度也越来越高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心理健康论文篇一:《论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摘要:本文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探讨了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方法与途径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1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

但是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却偏离了这一思想,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此,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将片面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完全一致的。

学生的整体素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文化知识、道德品质与操作技能等都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

我们强调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生活技能的训练,唱歌、跳舞、画画活动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个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中小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而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

个体的自我观念、求知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个体在工作、事业中的成功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素质。

同时心理健康是中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心理健康论文(最新3篇)

心理健康论文(最新3篇)

心理健康论文(最新3篇)心理健康论文篇一一、强化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1.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现阶段,大部分高中生都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学生缺少心理健康常识。

因此,为最大限度减少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发生机率,学校应积极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实践活动,主要应当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注重理论基础的同时,也应定期开展实践活动课,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基础转变为实践应用,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教师应依据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调适方法,以免学生心理产生偏差。

因此,要想确保心理健康课程的顺利开展,教师和学生应当共同合作、努力,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

(2)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咨询室,并且给予心理咨询室大力的支持。

对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咨询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并且教会学生如何缓解学习压力,使学生积极乐观的面对学习和生活。

2.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现阶段,伴随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教育部门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完善教学方法。

在以往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改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强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白话文·》中。

3.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现阶段,在高中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师专业素质较差,这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因此,学校应当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改进和完善教师的认知水平,不断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培训方式可以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例如,可以通过专家讲座、座谈会、交流会等等。

此外,学校还应不断引进专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师,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以使教师能够全新的投入到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思考导语学生时代,作为一个不可逾越的时期。

学生时的年少轻狂,挥霍青春,他们的生活似乎不可能有阴影。

但是……,让我们来看看一些事实。

学生犯罪,甚至杀害陌生人甚至至亲之人;各高校自杀率,学生离家出走居高不下;学生中间的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期间厌学者越来越多……种种事实都说明,学生群体的光环虽然耀眼,却像玻璃鞋,脆弱易碎。

调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些年轻人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呢?为能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我们学校,我们特地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参照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

问卷的内容涉及学习习惯,人际关系(包括父母),业余生活,自己未来,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40个选择题,无问答题。

调查的形式是每个班级由班主任抽取班级中具有代表性的8位同学,要求其在15分钟内完成。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初一学生普遍感到不适应中学学习生活,感觉学习任务繁重,生活不能自理,学习精神不能集中,学习生活行为习惯较差,学生间关系不是十分融洽等。

初二学生与初三明显出现恋爱现象,考试时紧张感觉有压力,课余活动开展较少。

感到在学校生活单调。

交流少,心情无处倾诉,郁闷,对教师的管教觉得太多,很反感。

共同特点是:师生交流较少,不会安排业余生活,觉得学校课外活动较少,本人兴趣不多,学习压力大,感觉很少阅读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对自己认识不够。

将近一般的学生对学校没有好感。

本次调查也存在一些缺点,调查不全面,一些学生对于一些问题的不理解,对自我认识不够,有一些学生回答具有情绪化,有一些学生作虚伪答案。

所以本次调查只能是一个代表性调查,不具备普查性质,但从中也反映了本校学生的心理特征。

由于本校是一所住宿制学校,学生需要学习11天才能回家,在某一些方面学生感到有些不适应。

通过调查对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安排好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现青少年面对的具体心理问题,不健康心理大概可以表现为:自私转型期以来的青少年,大都有程度不同的自私倾向。

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有些学生一直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

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

任性任性是一种由本我决定的无规范心态和非理性行为,本我是以快乐追求和需求的立即滿足为特征的,在行为表现上就是任性,即无拘无束、无法无天的状态。

嫉妒嫉妒是由自私所产生的一种狭獈的排他和仇他心理。

嫉妒的人不能见到别人比他强,只要发现别人比他强,他就眼红,常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

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和判断事物常常以我划线,在嫉妒的心理基础上很容易走上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道路。

叛逆对青少年来说,叛逆是一种极端的逆反心理。

一些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叛逆心理。

这种叛逆心理产生于可怜的适应能力: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

从本能地任性胡来、我行我素,到不辨是非、不识好歹、以暴力抗拒家人管教。

一般而言,青春叛逆是青少年生命周期发展的必经阶段。

但是在转型期的中,这种心理危机已经演化成一种社会病态。

它部分是不良家庭教育的自然恶果,浮躁转型期的青少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浮躁心理。

浮躁意指轻浮急躁,做事踏不下心来,没有耐性,见异思迁,好大喜功,充滿“天上掉馅饼”的幻想,没有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却存在着侥幸成功的奢望……凡此种种,都是浮躁心态的表现。

我们绝不能忽视浮躁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对青少年的危害。

忧郁由于家庭变故或个人的不幸遭遇,或一些个人成长上的烦恼,一些青少年还常常表现出某种忧郁心理。

忧郁是长时间处于一种郁郁寡欢、愁眉不展的心情状态。

忧郁本身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具有忧郁心态的人不仅在生活中没有阳光,而且影响其亲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自我评价。

而且,与忧郁结伴而行的是自卑和自恋。

自卑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自尊的缺乏状态,它和自尊的过度状态——自大——一样,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缺乏自信心,遇事退缩,怀疑自己的能力,稍有不顺利就打退堂鼓,甚至无端地萌发某种负罪感来,这些都是自卑的表现。

原因如今,在快节奏、高竞争和高压力的环境下,心理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正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

首先是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

父母关系不睦、单亲家庭、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是常见的不良影响因素,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情感表达上,一是过度溺爱,事事替孩子想好,这时父母们以为是爱孩子,却没考虑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成长中适当遭受挫折和困难、学习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权利;二是漠视,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对他们成长中的问题置之不理,使孩子不得不寻找其他途径解决问题或得到情感满足,又往往因为经验不足或受外界不良影响出现问题。

其次是不良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如“万人竞过独木桥”的升学现状,造成不少家长和教师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降低其他方面的要求,使孩子学习压力极大。

独生子女的增多,也使孩子们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素质。

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不知不觉增强了对金钱和情爱的关注等等。

问题的严峻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必须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要么耻于谈心理问题,要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

实际上,心理问题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思维、情绪或行为方面的偏离或异常。

像我们不能断言永远不会得躯体疾病一样,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得到专业帮助。

此外,职业队伍短缺也是一个瓶颈。

还有学校中相关师资的短缺也值得重视等等。

问题的提出正有待于我们去正视、解决。

思考针对本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情况,在某一些方面应该要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得到我们的重视。

调查发现一、学生认识自我的不够,自我总结调节能力差不是说认识自我是成功的第一步,这一步没有走通后面的路将越走越窄,这一步走好了,下一步“认识别人”、“认识世界”就容易多了。

“认识自我”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因为“自我”是天生的,从一个人第一次面对世界开始,这个“自我”就一直存在着,与我们形影相伴,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些“自我”非常自然、非常必然,但是真的如此吗?调查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去参考老师和同学的看法。

对于自己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

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识自己的特点等一些问题从来不去思考。

有的学生心理上已出现一些不健康因素全然不知,有的学生从来没有从自身寻找问题的根因,去总结。

而是归结与环境的影响,因此永远不会认清自我,更加加认清不了环境。

有的学生总是否定自己的勇气,否定了自己,其内心不能开阔,总是被“自我”蒙蔽。

对于出现上述一些现状,学生无法认识到。

现实因素是学校没有一套心理辅导体系,学生无法得到心理辅导。

鉴于此,现在我们团委成立“青苹果信箱”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辅导工作。

一个人只有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二、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学生玩与学习两者没有处理好,导致了一些病发症的出现。

本次调查一个重点就是学生的业余生活,特别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在网络以其声音、文字、图像、互动性相结合"立体式"特点给青少年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全新的感受,因而赢得了他们的普遍好感。

网络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但正如太阳既有阳光也有阴影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消极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在平时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上网,有的还夜不归宿。

这次调查中初二初三83.4%的学生上过网,但有的学生对内容进行隐匿。

我们都知道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一)"网络黄潮"、"色情文化"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极大的摧残,使部分青少年不能自拔、深受其苦,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随意性和隐匿性削弱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随之而来的是责任感和责任能力减弱。

(三)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形象化、网络信息的易逝性,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造成极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中,极易形式一种新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症。

如何防治网络负面影响,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

作为现代科技成果,网络自身是中性的,无论是良性作用还是负面效应,都是参与其中的人"制造"的。

我们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着种种弊端而因噎度食,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相反,应认真总结和反思,找出各种方法、途径去预防、控制、消除网络的不良影响,使网络更好地为人服务。

就学校而言我想应该首先作到以下两点(一)加强理论学习,使青少年对网络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调查发现,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上聊天、游戏,除了它们本身的吸引力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真正懂电脑,对电脑的其他功能知之甚少。

因此,要加强青少年对电脑、网络知识的系统学习,让学生对电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会文字处理、程序编写等基本的操作。

除了加强网络基本知识的学习,还要引导青少年对网络的利弊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充分认清信息垃圾、网络犯罪、网络成瘾等对青少年的严重危害,(二)加强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个人修养和自律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

一般说来,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尚未形成,缺乏主动追求道德人格的能力,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靠成人的引导与熏陶。

一方面,学校可以进行道德灌输,利用德育课,加强青少年的伦理论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遵守网络规范,不违背社会道德和亵读文明。

另一方面,学校要促进青少年自我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

措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影响着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认真研究,妥善解决。

为了保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正常,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家庭、学校、社区、传媒、公安、医院和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相结合的解决方案,全面解决青少年在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但就学校而言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心理辅导要实现的目标具有层次性。

第一层次,预防性。

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

第二层次,治疗性。

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心理康复。

第三层次,发展性。

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内容要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

解决好中学阶段,学生在心理上碰到的这些困扰:(1)学业问题。

如升学受挫、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需要休学等。

(2)人际关系问题。

如交际恐惧,与教师、同学关系不良等。

(3)青春期性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