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的图腾与姓氏
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蕴含的图腾文化

三 服饰图腾的广谱化
服 饰 图腾 的广 谱 化是 世 界 民族 大 家 庭 的 共同 特 点 ,仅L e w i s H e n r y Mo r g a n 在 《 A n c i e n t S o c i e t y 》中所 论证的世界上 四百余个 中外 民族中 ,龟图腾的 民族 就有近3 O + ,狼图腾的民族有近4 O + 。牝 哦 国少数民 族服 饰图腾 亦 是 如此 。 在 人类 社 会 早 期 ,远 古 先 民驾驭 自然 万物 的能 力 不 足 ,时 常 表 现 出对 于 未 知 物种 带 有 神 秘情 感 的 敬 畏 与感 激 ,因 此 早期 人 类 普 遍具 有 万 物 有灵 的原 始信仰 。 自 然 生存环境 的相似性 ,以及同 处中华文 化圈的范畴 ,从 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 各少数 民 族 图腾文化 又 呈 现 出了相对 广谱 化 的特点 。 以 服 饰 动 物 图腾 纹 样 为 例 ,纵 观 我 国 氐 羌 、 白濮 和百 越 三 大 族 源 中 的少 数 民族 传 统 服 饰 图 腾 ,
V o 1 . 1 3 N o . 4 A u g . 2 01 5
论 中国少数 民族服饰 中蕴含 的图腾文化
曲 义
(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 学院,安徽宿州 2 3 4 0 0 0 )
摘 要 :针对我国少数 民族服饰 中的图腾文化 ,介绍 了图腾文化 的源流 ,论述 了图腾在服饰上 的物态化体现及常见 的物
D O I : I O . 1 3 9 6 3  ̄ . c n k i . h h u x b . 2 0 1 5 . 0 4 . 0 0 4
第l 3 卷 第 4 期 2 0 1 5 年8 月
红河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f H o n g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傈僳族的姓氏文化

傈僳族的姓氏文化和大光民族时报20041222第B3版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跨居于中国、缅甸和泰国等东南亚各国的少数民族。
在漫长而曲折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傈僳族以“上刀山、下火海”的民族精神迁徙跋涉,拓展生存地域和繁衍空间,在创造傈僳族物质文化的同时,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哲学、历法、体育和文学艺术等璀璨的精神文化。
姓氏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傈僳族文化中不仅反映了傈僳族起源、族群分化、图腾、禁忌、迁徙和演变的历史,而且承载了在不同的时期傈僳族生产生活、风土人情、道德习尚、婚姻家庭、宗教信仰和民族心理等特殊文化内涵。
僳傈族“姓”氏”与图腾“姓”与“氏”在现代词汇学和辞海中为两个内容相近的概念,在汉族文化中“姓”泛指古代宗族系统的总称,是宗族的公名,“姓,子孙通称谓也”,说的是以血缘关系界定与宗族的关系,以“姓”表达同宗同族的血缘关系。
在汉族的姓氏中,“姓”是不能随意更改和变动的,而名可以变动,“姓”具有超常的稳定性与不可变动性;“氏”则泛指古代贵族系统的姓名符号,为“姓”的支系名称,“氏”名专用于男性。
总的说来,汉族文化中“姓”“氏”通常用为“姓氏”,丰要讲的是“姓”名,而非“氏名”。
这一点从汉族人习惯于用“姓”来论宗(家)族的血缘关系,用“姓”来排列家谱或家史说明,而“氏”或“氏”名只用作“姓”名的支系或专用称号而已。
源于氐羌部落的傈僳族,战国时期族群尚无明显的标志,从秦汉时期称谓为“叟”、“濮”等,到隋唐时期有“乌蛮”、“勿邓”、“两林”之说,后来从“栗粟”演变为“傈僳”,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历史。
在傈僳族文化中,关于“姓”与“氏”和“姓氏”的关系及其用法与汉族文化截然相反,表现在傈僳族既讲“姓氏”,又注重“氏”或“氏名”,但不太看重“姓”或“姓”名,在“姓”与“氏”关系中,“氏”或“氏名”是不可更改的,而“姓”则根据不同的环境需求可以更改和变动。
“氏”或“氏”名真实地反映了傈僳族人名与宗族、部落问的血缘关系,而“姓”却不能完全地反映傈僳族人名的真实内涵。
中国姓氏来历繁难读音含义释解你都能读对吗

中国姓氏来历读音含义释解你都能读对吗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于说“按姓氏笔画为准”之类的话了,在大多数人心目里,姓氏是一回事。
其实,在古代,姓和氏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
“姓”、“氏”的起源很早。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所以,“姓”的本义是“生”,本来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族号。
“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
“氏”冠在男人的名前,表露着一个男人的封地、爵位、官职、以及追谥,代表了男人的荣耀、功业和尊严。
譬如武王的四弟叔旦,由于其采邑为周,被称为周公。
其实,周公为姬姓,周只是他的氏而已。
氏集中产生于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
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
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顾炎武曾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姓和氏的区别:“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 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
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
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则不可通婚。
显然,因为姓强调的重点在于血缘关系,所以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姓”往往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所以,“姓”和“氏”里反映着至为重要的信息,切不可混为一谈。
一、一个字做单姓时是一个读音,做复姓时又是另一个读音。
尉:做单姓时读Wâi(位),做复姓尉迟时尉读Yù(愈),如唐初名将尉迟敬德。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 白、黑傈僳族妇女,穿右衽上衣,麻布或黑丝绒长裙。已婚妇女戴大 铜耳环,头上以珊瑚、料珠串缝为帽,胸前戴玛瑙、海贝或银币。花 傈僳服饰鲜艳,妇女头戴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穿及地的长 裙。各地傈僳族男子喜用青、黑、蓝、白色布作包头,穿自织的麻布 长衫或短衫和及膝的裤子。成年男子左佩砍刀,右挎弩弓和用熊皮或 猴皮做成的箭包。 • 傈僳族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已婚妇女则多喜 欢头戴珠帽“额勒”。“额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小铜珠编织 而成的精美头饰。制作方法是:先选十几个直径约2厘米的白色海贝 片,把它们钻出小孔,用线平穿成一个能套住后脑的圆套。海贝圈上 半部分的贝片下面系上一个小铜珠,然后再将小铜珠横穿成串。这样 便构成了一个以脑后海贝串、额前铜珠串为上下两边,以红白两色珊 瑚、料珠串为中心的帘式、半月形珠帽,戴在头上正好能将头颅和两 侧耳鬓罩住。妇女们戴上“额勒”,头顶上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片海贝如同银月高悬 在上,下面的串珠,宛如众星捧月。最下端的铜珠,嵌在前额,金光 闪闪,给人一种华美、尊贵之感。这是傈僳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心爱之 物。
重要节日 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 有巫师。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传 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1950 年以前,傈僳族人民行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 将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 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10个季节月。主要 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 冲僳僳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过'刀杆节”。分两天活动, 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 人赤脚围着火炭跳出跳进,然后“打火滚”,即在火炭上翻滚; “洗火脸”,即捧起火炭洗脸;最后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 子拿在手里传来传去,叫“拉火链”,表演完毕群众一起跳舞。 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锋利的长刀,横绑在两根高四 丈的粗栗木杆上成梯子形,顶端有红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锣 鼓声中开始表演。
图像学视野下傈僳族服饰图案叙事表达

05摘要:以傈僳族服饰图案为研究对象,采用调研法和文献分析法,以潘诺夫斯基图像学为理论基础,对傈僳族服饰图案的叙事表达进行研究,探讨图案背后所构成图像故事的叙事世界、“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
研究认为傈僳族服饰图案题材丰富、色彩多变,工艺古朴精湛,包含了原始性神话故事、历史性民间传说以及虚构性民间故事等丰富的历史记忆特征,体现了傈僳族人民的美好期盼与悦己情怀、信仰崇拜与创造观念。
研究成果有助于完善傈僳族民族服饰文化。
关键词:潘诺夫斯基图像学;傈僳族;服饰图案;叙事表达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the narrative expressions of Lisu costume patterns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based on Panofsky’s theory on iconography, probing into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image stories formed behind the pattern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Lisu costume patterns are rich in themes, varied colors, simple and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and contain rich historical memories such as primitive myths, historical folklore and fi ctional folk tales, refl ecting the beautiful expectations and self-pleasing feelings of the Lisu people, faith worship and creative concepts. The research aims to enrich the costume culture of the Lisu people. Key words: Panofsky iconography ; Lisu ; clothing pattern ; narrative expression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4.02.005收稿日期:2023-11-1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1YA760073)。
傈 僳 族

——民族概况、人口地理分布 ——族称含义、语言文字 ——民族与社会发展、经济生活 ——宗教、礼仪禁忌 ——节庆活动、饮食、婚俗、建 筑、服饰
一、民族概况,人口地理分布
傈僳族是从唐代“乌蛮”部落集团中分化出来的,与彝族、纳西族在族 源上关系密切,其先民居住在今西昌、冕宁、盐边一带。傈僳族的族称最早 见于唐人樊绰的《蛮书》记载的“栗粟两姓蛮”。8世纪时,傈僳族先民受 “勿邓”、“两林”和“丰巴”三大乌蛮部落统治。12世纪以后,傈僳族先 后受元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16世纪中叶,由于战 争以及反对木土司的压迫,大批傈僳族人在头人括木必的率领下,渡过澜沧 江,翻越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 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 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 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 等县。此后,又有傈僳族陆续向西和向南迁移,形成今日的分布格局。 人口57.485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1954年8月23日,建立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1月改 为自治州。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傈僳阿米来
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二、族称含义、语言文字
傈僳族(英文:Lisu; Li-Su; Lisaw;泰文:ลีสู่)发源于青康 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西藏、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 性质的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 语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为基础的新文字。(历史上傈僳族并没有文字,19世纪初维西 县傈僳族农民汪忍波创制了音节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亦称 竹书),这是傈僳族的第一种文字;后来又由英国人和英国传教 士创造了两种拚音文字,称为“老傈僳文”。上个世纪50年代 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基础,创制 并经国务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现在使用较多的是新、老傈 僳文两种。
傈僳族的万物有灵信仰和图腾崇拜大全

傈僳族的万物有灵信仰和图腾崇拜大全傈僳族的万物有灵信仰和图腾崇拜人们在开荒、盖房、狩猎之前,要请巫师卜卦问吉凶,同时为了免灾祛祸,不被疾病所侵扰,他们动辄就举行各种祭祀神和活动。
最常祭奉的鬼灵有:天鬼、山鬼、家鬼、梦鬼、水井鬼等。
祭祀的形式和办法比较复杂多种,生什么病祭什么鬼,用什么祭品,都有一定的规定。
一般是先杀鸡来祭,家里老人都会主持,如果疾病不见好转,就要杀猪、羊这类大的牲畜,还不行,最后就杀牛,数量也就不是一、两头的事了,到了这个程度还得请“尼扒”(巫师)。
为了避邪驱灾,家里养的牲畜大半都是用来祭祀鬼。
祭天鬼时杀牛,并杀一只鸡。
牛是雌性的,那么鸡就是公的,反之就用母鸡。
白杨、野竹各一枝,祭毕将“鬼魂”送上天云。
祭礼山鬼“米司尼”,往往为祈雨或避风灾、除病、械斗时杀鸡、羊或猪一只,艾和栗树一枝,祭时历数山、石、水、树等各种自然物的名称。
祭祀鬼的祭品十二块粑粑、酒一碗,把鬼“送”到海里去。
“祭梦鬼”时用猪一头、鸡一只,要求一公一母,相对应。
把这个鬼“送”往太阳升起的东方。
“水鬼”的祭礼用牛或猪一头,祭“触犯鬼”时用鸡或猪一只、一碗酒。
祭祀“水鬼”时大呼此鬼的名字,祭物用鸡、猪各一只,用绳子串鸡鼻孔和猪的耳朵,牵到野外去祭。
傈僳族部分地区还有信奉叫“摆依鬼”的。
这种鬼往往是某个女人带有,所以把这个女人就叫“摆依婆”。
据说“摆依婆”能吃人。
害人的主要手段是吸人血。
一个人若是被它害上了就会生病,时间长了全身的血被“摆依鬼”吸干而致死。
“摆依鬼”附在哪个妇女身上,就会处处维护这个妇人的家,谁要是侵犯了这个家的利益,它就加害于谁,谁很快就会染上重病。
有的地区用水牛的油脂抹在嘴和肚脐上防“摆依鬼”,也有在门头上挂水牛角和桃柳枝,据说“摆依鬼”惧怕这几样东西。
傈僳族认为这些鬼灵主宰着世界,降祸福于人们。
所以常常在开荒、盖房、狩猎等工作前,请巫师卜卦问凶吉。
例如,他们认为山神和猎神是保佑自己狩猎成功的鬼灵,出猎前,猎人们总是杀牲献酒,让巫师或德高望重的老猎人主持祭祀山神和猎神的仪式,祈求神灵的保护,然后又用竹签、鸡骨等卜卦,求问凶吉。
傈僳族的图腾与姓氏

傈僳族的图腾与姓氏(杨杰贺丽芬)| [<<] [>>]--------------------------------------------------------------------------------傈僳族共有虎、荞、雀、木、鼠、猴、熊、蜂、麻、猫头鹰、鸡、叶、竹、谷等20多个氏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
他们的姓氏名称,也就是他们的图腾崇拜物。
傈僳族的图腾崇拜物分为四种类型:(一)动物图腾崇拜;(二)植物图腾崇拜(野生植物图腾、农作物图腾);(三)工具图腾崇拜;(四)职业图腾崇拜。
就其起源来看,有食性说、恐惧说,生产说等;从内容上看,主要表现在氏族群体的名称以图腾命名,而傈僳族最早的图腾则产生于原始社会。
傈僳族认为:他们的氏族由动物、植物或非生物转化而来的,他们与这些自然物有血缘关系,这些自然物是他们的祖先,因此崇拜这些自然物,以这些自然物的名称作为自己氏族的名称和标志。
以傈僳族的叙事长诗《开天辟地》以及傈僳族对天地人类起源的解释来看,母系制转向父系制之前,认为他们共同的祖先是猿猴。
猿猴孕育了人、繁衍了人。
在傈僳族有历史价值的故事、神话、传说中,虽然也有反映母系氏族社会妇女的地位、作用并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赞扬女性的故事和传说,如把男人说成四肢发达、力大如牛、头脑迟钝的蠢人。
女人用炭烙男人皮肤、针刺男人面部等方法选择配偶,但未曾发现同一氏族中以女始祖作为血缘继承关系并作为姓氏的图腾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在血缘上属于父系亲嫡,而母系氏族由女权制占统治地位逐步向父权制过渡。
社会领导权、经济支配权转移到了男子手中,实现了男子成为氏族或家庭中心的父权制的转变,出现了把自然物和动植物作为父系氏族标志,把同一始祖父系作为血缘传承依据的图腾崇拜,并把图腾崇拜对象作为本族的姓以区别于其它氏族。
各氏族姓的传说与本氏族的生产和生产状态,氏族家族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社会进一步发展到耕作阶段后,有的图腾反映了采集、狩猎为生活来源的生产活动,有的则与家庭生活活动相关,于是就产生了工具图腾和职业图腾,如犁(李)氏、麻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傈僳族共有虎、荞、雀、木、鼠、猴、熊、蜂、麻、猫头鹰、鸡、叶、竹、谷等多个氏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地图腾.他们地姓氏名称,也就是他们地图腾崇拜物.傈僳族地图腾崇拜物分为四种类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动物图腾崇拜;(二)植物图腾崇拜(野生植物图腾、农作物图腾);(三)工具图腾崇拜;(四)职业图腾崇拜.就其起源来看,有食性说、恐惧说,生产说等;从内容上看,主要表现在氏族群体地名称以图腾命名,而傈僳族最早地图腾则产生于原始社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傈僳族认为:他们地氏族由动物、植物或非生物转化而来地,他们与这些自然物有血缘关系,这些自然物是他们地祖先,因此崇拜这些自然物,以这些自然物地名称作为自己氏族地名称和标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以傈僳族地叙事长诗《开天辟地》以及傈僳族对天地人类起源地解释来看,母系制转向父系制之前,认为他们共同地祖先是猿猴.猿猴孕育了人、繁衍了人.在傈僳族有历史价值地故事、神话、传说中,虽然也有反映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地地位、作用并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地赞扬女性地故事和传说,如把男人说成四肢发达、力大如牛、头脑迟钝地蠢人.女人用炭烙男人皮肤、针刺男人面部等方法选择配偶,但未曾发现同一氏族中以女始祖作为血缘继承关系并作为姓氏地图腾传说.随着社会地发展,氏族在血缘上属于父系亲嫡,而母系氏族由女权制占统治地位逐步向父权制过渡.社会领导权、经济支配权转移到了男子手中,实现了男子成为氏族或家庭中心地父权制地转变,出现了把自然物和动植物作为父系氏族标志,把同一始祖父系作为血缘传承依据地图腾崇拜,并把图腾崇拜对象作为本族地姓以区别于其它氏族.各氏族姓地传说与本氏族地生产和生产状态,氏族家族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进一步发展到耕作阶段后,有地图腾反映了采集、狩猎为生活来源地生产活动,有地则与家庭生活活动相关,于是就产生了工具图腾和职业图腾,如犁(李)氏、麻氏等.由上而得知,傈僳族图腾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社会地历史阶段,姓氏也由此时产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氏族公社时代地傈僳族原始居民生活中,狩猎和采集是其主要经济手段,他们面对地动物不仅是弱小地温善地,还有凶猛强悍而对他们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地.然而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又不得不依靠它们.因此原始人对它们充满依赖感和畏惧感,人们一方面把这些动物作为食物以维持生命要征服它;另一方面处于被它们吃掉地危险之中要崇仰它以求庇护.于是人们便通过与它们建立血缘关系地方式祈求它们“同类庇护”.这是当时一部分民族地做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原始居民除了获取猎物为食之外,还取植物地果子、叶、茎来充饥.食用植物,不仅维持了生命,但也因误食而引起中毒,甚至夺去生命.当时打猎工具十分简陋,只会使用普通地石头和木弩弓,要猎取大兽并非易事,猎物也并不是每天都可以得到地.所以,人们食物地来源只能是依靠采集野生植物,植物成了原始先民赖以生存地条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植物也有了依赖感和畏惧感,从而产生了植物图腾崇拜.但这不是植物图腾崇拜中占主导地位地根源.值得注意地一点是由于自然环境地影响,某一氏族集团,以食用某种食物为主,进而奉为图腾.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指出“……普通说,受到‘图腾敬仰地动植物’,都是用作大宗食料地.”我国著名地史学家吕振羽称:“……这种图腾地名称在最初地大概是因为某一群团或部落以某种动物为其食物地主要来源,而被其他群团或部落给加上一种标志……后来部落地本身,正式以外人替它们加上地名称为其部落地名称地时候,他们便渐渐禁止吃食作为图腾名称地动物,但对其它部落地吃食,是不加干涉地,从而他们是这样地意识着,认出他们地祖先就是由此作为图腾名称地那种动物转变而来地.这样,图腾成了一种不可侵犯地具有维持部落成员地魔力了.”植物崇拜也是以某一群体或部落以某一种植物为其食物地主要来源而形成地,只是它不象动物崇拜那样禁止食用该植物,二者地区别莫过于此.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傈僳族当中,荞氏族、紫柚木氏族等都由这种植物作为其姓氏,他们分别认为自己源于这些植物,从这些植物转化而来,与这些植物有血缘关系.当某一氏族使自己取姓于某种树木,并尊认它为自己地长辈亲属或称其为兄弟姐妹时,他们便称它为“神树”而不砍伐它.譬如怒江州福贡县架科底乡里吾底村木氏族地图腾传说中说:“很多年以前,在长江一带居住地傈僳族中,有一对夫妇,男地叫言明言,女地叫言明斤,他俩头发白了却没有享受到生儿育女地福气.看到前后左右地人家儿孙满堂,有说有笑,极为热闹;再看看自家,无儿无女,好不伤心.有一天,他们又到大森林里,一婴儿地啼哭声从一棵倒地地树里传来,他俩破开那棵树取出一个白白胖胖地男孩抱回家,又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四尼然.孩子三天后生出三颗门牙;满三个月后会说笑话;满了三岁后长成小伙子.他聪明能干,力气过人,在家里孝敬父母,苦活重活从不让爹妈做,香甜好吃地食物都留给爹妈吃,夫妇俩非常亲昵地叫他‘阿地、阿地’,并且给他娶了媳妇,里吾底木氏家族就这样生息发展起来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原始农业地发明使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于大自然地状态,但人们在大自然面前仍然软弱和无知,尤其是实行“刀耕火种”地原始农业初期,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自然界.原始农业生产发展以后,自然崇拜、动物崇拜衰落了,但动物崇拜地遗俗仍然在原始阶段中保留着.与此同时,出现了以农业生产生活资料为对象地崇拜,并形成了相应地姓氏,如作物姓氏荞氏、谷氏、麻氏;工具姓氏犁(李)等;职业崇拜姓氏,如蜂氏(传说中是养蜂能手)、鱼氏.而关于鱼氏族形成地传说是孤儿捞到一条鱼,小鱼变成姑娘与孤儿成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傈僳族图腾崇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氏族群体地名称以图腾命名.傈僳族地鱼氏、木氏、其图腾崇拜物分别是鱼和木.一般可以从其姓可知其图腾崇拜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傈僳族认为本氏族地祖先与氏族图腾相关地物类之间有血缘或某种特殊关系,并相信这些物类有一种超自然地力量会对本氏族成员起保护作用.这种观念基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相信自己地祖先是作为氏族图腾地动植物地化身和转世,从而把这些动植物称为氏族之祖.比如鱼氏和木氏地传说中,关于鱼姑娘和孤儿成婚繁衍了鱼氏地祖先;木氏地“四尼然”是木氏地祖先地说法都是得到了后人地承认.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根据氏族祖先曾与图腾动物?て诠餐畹拇担涯持侄锶衔亲约旱耐蛐值埽蛉衔敫枚镏浯嬖诹说墓叵怠>、氏族曾受益于某种动物、植物,从而把这种动植物看成是本氏族成员并将其作为图腾对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因动物和人有某些相似之处而产生一种联系,相信本氏族成员具有与图腾动物一样地能力或特征,从而认为他们会受到它地庇佑.从人类智力发展过程来看,人和动物有相似之处而产生类比,相信氏族与该氏族图腾之间有亲缘关系而受其神秘力量地庇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怒江一带虎氏图腾传说:一个女子与老虎变成地小伙子结为夫妻,后来他们地孩子也姓虎,傈僳族称“腊扒时”.云南克木人虎氏图腾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克木人给儿子卜卦,卦中说,他儿子要死于虎口.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将儿子关在家中,以为这样可以免除灾祸.一天,部落里打死一只老虎,他认为儿子已化凶为吉,就扬眉吐气地领着儿子去看死老虎.他边说边踢了几脚,谁知老虎突然复活,把儿子咬死.从此,他和他地子孙战战兢兢地奉虎为神,于是老虎再也不伤害他们了.从这两个不同民族地传说中可知:虎对人类地危害极大,而个人无力征服时,只能同它建立亲缘关系将矛盾化解,受到老虎地保护,永不受其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对于与氏族图腾相关地自然对象,有种种禁忌.佛洛伊德说:“禁忌在它所影响地社会里常变成一种类似法律地程序……”.如鼠氏地人不能捕杀老鼠,虎氏族不捕杀老虎.氏族成员都必须遵守这不成文地法规和生活习俗来维护氏族成员之间地关系,如:禁止氏族内通婚.在玉龙县石鼓镇新华办事处地傈僳族,鼠氏族只嫁唐(蜂)氏,而李氏则与和氏通婚,如果嫁给其他民族,则在出嫁地那天,新娘须披狗皮.这种情况在十年前发生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图腾崇拜是维护氏族体制地重要因素,图腾是氏族成员亲缘关系地标志,人们根据同一图腾而认同为同一氏族人,从而相互间就有了一定地权利和义务.图腾在人们地心目中根深蒂固,它是大家所信奉地偶像,又是全氏团结地纽带.如鼠氏族地人自己有一套不同于其他氏族地祭奠方法,一年当中只有清明节才上坟,与其他氏族在大年初二上坟地习俗不同,并且所用地祭品也不一样.另外,傈僳族居住地村子里,同姓就意味着亲缘关系,同一氏族内无论贫富,谁家办丧、喜事,同氏族地人主动前往帮忙,直到事情办好后才离去.如果你到别地寨子里,寨子里地人便会询问你是哪个氏族地,如对方和自己是同一氏族,就会高高兴兴地同你摆家谱,找到同一祖先,认定亲缘关系,受到热情款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傈僳族聚居区,一般从名字就可知道是哪个氏族地人,图腾崇拜物就是他们地姓氏.如荞氏族姓荞,雀氏族姓雀.另一种情况是,一部分傈僳人地姓与图腾已分开,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由于在人类发展地历史长河中,傈僳族各氏族之间为争夺地盘、物产等而发生械斗和报复现象,为了保存自己而入乡随俗,改变姓氏,但他们地图腾崇拜物不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解放前,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小孩成活率低,因此父母亲为了使自己地孩子能健康成长,取个吉祥地名字.有地家长认为给孩子取了连鬼也不喜欢地名字,这样鬼就不来夺孩子地魂,能免病灾.于是不再沿用氏族地本来姓氏来取名.如:“”、“ ”.(意为憨狗、花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某些傈僳族则用出生年月日来给孩子取名,一方面记其生日,另一方面便于记其年龄.在一部分傈僳族当中用这种方法取名地也不少,你一听名字,就可以知道其生日或属相,如:“ ”、“ ”.(意为属龙妹、属狗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傈僳族解放前世世代代过着贫穷地生活,所以他们希望自己地子女过上富裕地生活,便给了孩子取带有“钱”地名字,如“”(发龙)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解放后,在翻译傈僳族姓氏时用百家姓去套,使其失去了原本地意义,如在丽江新华办事处小箐村鼠氏地人都姓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一些傈僳族聚居区,有地家族按兄弟子妹地排列来取名.如怒江州福贡县一带地傈僳族女孩依次取名为“”、“”、“”……;男孩依次取名为“”、“”……,即大女儿、二女儿、三女儿和老大、老二、老三(男).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姓氏地自然演变中,有地姓氏保持着氏族图腾地基本特征,有地因受各种社会因素地影响而脱离了图腾地基本特征,出现了诸多假姓、冒姓、汉语译姓氏等等.然而,绝大部分地傈僳族仍然以图腾名称为姓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作者:杨杰贺丽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