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活着》中的福贵形象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及其存在意义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及其存在意义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及其存在意义《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部经典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福贵的人生,表达了人在悲苦中的坚强生命力和对人生的思考。

福贵作为小农民的典型形象,通过其存在意义的探讨,使读者对生活的价值和个体的尊严有了深刻的思考。

在小说中,福贵受尽了命运的摧残和家庭的破碎,但他却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执着和追求。

尽管生活给了他无尽的痛苦和磨难,福贵仍然坚持活着,并以农民的勤劳和乐观的心态,与命运抗争。

他凭借过人的智慧和不屈的毅力,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展现了人类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坚守。

通过福贵的形象,余华向读者展示了农民这个社会群体在逆境中的伟大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

福贵作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其存在意义不仅仅是个体的生命,更是对生活的独特解读。

他的一生虽然遭遇了诸多不幸,但他从不放弃追求幸福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意愿。

福贵遭受到的各种苦难,并不使他变得愤世嫉俗,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坚韧和乐观,渐渐认识到生活的真谛。

福贵的存在意义在于通过他的经历,呼唤读者对真实生活的价值的思考和思考人的尊严。

福贵的形象也体现了农民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代表,福贵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勤劳与节俭,还是对家庭的责任与关爱,都展示了农民阶级的美德和家国情怀。

福贵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转型,但他内心的坚守和不妥协的精神,体现了传统农民的毅力和坚守。

通过福贵的形象,小说告诉我们,农民阶级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他们在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福贵的形象也象征着个体对人性价值的追求和尊严的坚守。

在生活的贫困和苦难中,他从不失去对尊严的追求,在困境中保持着对真善美的追求。

福贵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我们也应该保持勤勉、坚毅和乐观的心态,坚守自己的底线,不屈不挠地活下去。

福贵在小说中的形象,启示我们要珍惜生活,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坚持对生命的热爱和人性的追求。

总之,在余华的《活着》中,福贵作为小农民的典型形象,通过其存在意义的探讨,呼唤了读者对生活的价值和个体的尊严的思考。

试评电影《活着》中福贵的生命价值观

试评电影《活着》中福贵的生命价值观

试评电影《活着》中福贵的生命价值观【摘要】电影《活着》中的福贵,在生活中面临重重困境,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坚韧的态度。

福贵注重家庭观念,对家人无比疼爱,即使在逆境中也始终坚守责任。

他的人生观看似简单,但却充满智慧和深刻。

福贵的坚韧与乐观让人感动,他的生命价值观带给我们深刻启示,让我们学会珍惜生活,坚守信念,乐观面对人生的起伏。

福贵的生命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的坚韧和乐观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逆境中,福贵的人性光芒总是闪耀,让人感叹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少困境,都要坚持希望和勇气,用乐观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

【关键词】电影《活着》,福贵,生命困境,生命态度,家庭观念,人生观,坚韧,乐观,生命价值观,启示,学习,人性光芒,逆境。

1. 引言1.1 介绍电影《活着》电影《活着》是一部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经典作品,讲述了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一个普通农民福贵在逆境中坚强生存的故事。

影片通过描绘福贵一家在中国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转型中所经历的磨难和变迁,生动展现了个体命运与国家历史的交汇之处。

在电影中,福贵扮演着一个普通农民的角色,他经历了生活的起起落落,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坚韧,展现出了极具人性光芒的一面。

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变迁历程,更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福贵的生命坚韧和乐观态度,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关于生活、家庭和人生的深刻启示。

1.2 介绍福贵的角色福贵是电影《活着》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贫苦的农民,经历了一生的坎坷和苦难。

在电影中,福贵是一个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人。

他虽然遭受了种种磨难和不幸,但始终没有被生活击倒,而是以乐观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不断战胜困难,生活,继续生活。

福贵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善良心地的人,他对待家人和朋友总是充满关爱和责任。

尽管生活给他带来了无数的挫折和折磨,但他从未放弃对家庭的责任和爱。

在电影中,福贵的人格魅力和坚强意志感染了观众,令人敬佩。

浅析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

浅析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

浅析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摘要】余华在创作生涯中始终追问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

他在《活着》中用博大的温情描绘了苦难以及讲述在苦难中如何生存的故事.主人公福贵在偶然的苦难中温情受难.他面对苦难的人生,用最原始的“无为”反抗方式,却是抱着感恩珍惜和对生命的尊重活下去.他在苦难中淡然、坚忍、乐观和活在当下的生存态度给予我们无限的生命与生存启示!【关键字】福贵活着苦难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大力作,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

《活着》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赌徒的故事’,即关于一个人‘输得有多惨’的故事”[1]余华自己则说:“《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2]福贵经历了众多的死亡,对他来说,活着就是面对死亡,而他的“情感洪流早已在岁月流逝中渐渐平息下来转化为一种饱经忧患之后的超然和知命”,[3]然而这个慢慢输掉自己人生的福贵何以在接二连三的苦难中依然坚强而乐观的活着,终至超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指向的是福贵全部的人生和精神。

有论者言:“余华立足叩问人性深层蕴涵的罪恶和缺损,他从不向外去寻求拯救和安慰,而是向内扩张人自身对苦难的心灵承受能力。

”[4]福贵的一生都伴随着苦难,但是他苦难的一生并非全是冷冰冰的、痛苦不堪的遭遇,他的一生,还存在着些许的温情因素。

正是这些点滴的温情,支撑着福贵“不死”的生命和活下去的信念,成就了坚忍、乐观的福贵.当然,福贵能在苦难的人生中超然地活下来,也有一定的生存哲学,通过分析福贵形象,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生命启示,学着在今天的社会也能超然地活着。

下面,笔者将浅析成就福贵这个不朽的形象一些因素和他的生存哲学以及我们从福贵身上得到的生命启示。

一、福贵生存的苦难因素苦难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也是文学反复表现的母题。

《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遭遇和承受了许多苦难,评论家对此进行了分类的研究:“像福贵这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与他的存在发生关系的苦难一般有物质性苦难和生存性苦难。

《活着》中福贵的形象分析

《活着》中福贵的形象分析

《活着》中福贵的形象分析发布时间:2021-11-09T10:32:04.675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2月上34期作者:王纤熙[导读] 余华活着揭示了在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该部小说所刻画的是一个既现实又残酷的故事,主人公福贵的亲人都接二连三的离开了他,然而他依旧凭借坚强的意志活了下去,将普通中国人的真实写照揭示了出来。

同时,余华的小说大多数都是以死亡和苦难为中心主题,对生命意识的渴望表现的淋漓尽致,《活着》更是深陷死亡的氛围当中,让人感到窒息。

尽管面临如此痛不欲生的境地,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活着”的难能可贵,这是因为作者深深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

本文拟从“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等方面,对其做存在主义的解读,来探完“活着”的深层意蕴。

西安外事学院王纤熙摘要:余华活着揭示了在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该部小说所刻画的是一个既现实又残酷的故事,主人公福贵的亲人都接二连三的离开了他,然而他依旧凭借坚强的意志活了下去,将普通中国人的真实写照揭示了出来。

同时,余华的小说大多数都是以死亡和苦难为中心主题,对生命意识的渴望表现的淋漓尽致,《活着》更是深陷死亡的氛围当中,让人感到窒息。

尽管面临如此痛不欲生的境地,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活着”的难能可贵,这是因为作者深深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

本文拟从“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等方面,对其做存在主义的解读,来探完“活着”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活着》;余华;富贵一、<<活着>>中“福贵”人物形象分析1.1“福贵”所处的时代背景福贵所生长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变迁的动荡时期,土地改革、三年灾害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都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何亲身经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生动的再现。

而在此期间,福贵也经历了与每个亲人、朋友的悲欢离合。

1.2“福贵”的家庭背景介绍福贵年轻的时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然而遭受了龙二的欺诈以后,家里的所有财产都输了个精光,他的父亲难以承受,在一次偶然中摔伤致死,养尊处优的阔少爷也从此堕落成了一个穷光蛋,但是他选择改过自新,开始了他重新的人生。

试论余华《活着》中福贵形象.

试论余华《活着》中福贵形象.

试论余华《活着》中福贵形象云南昆明市寻甸县凤合镇中学邓怀仙摘要:《活着》用第一人称自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老人——福贵充满苦难的一生。

他的人生经历了从富裕到贫穷的巨大变化,甚至承受了所有的亲人全都死在自己前面的残酷现实,最终只能和一头老牛相依相伴度过余生。

面对一次又一次苦难遭遇的沉重打击,福贵自始至终都没有选择死亡,他总是忍耐、坚强、乐观的活着。

作者塑造福贵形象的根本意义在于启迪人们认识活着的真谛,最终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金钱、地位、权利,甚至不是为爱情、亲情而活。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

关键词:苦难遭遇、坚强乐观、活着的真谛《活着》是余华在20世纪风靡文坛的先锋作品。

他以一种俯视人生的高度,穿透种种表象,揭示了活着的真谛。

《活着》中的福贵出生于富裕地主家庭,年轻时衣食丰裕,吊儿郎当,嫖赌成性。

疯狂赌博中输光家产,由“少爷”沦为“穷人”。

继而气死父亲,怀孕的妻子家珍被岳父接走,母亲劳累成疾,福贵进城抓药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

枪林弹雨中侥幸存命,回到家,老娘已死,爱女凤霞因为高烧而成了哑巴。

屡遭不幸的他终于有了一个团圆的家。

他欲靠自己在泥土里扒拉养活一家。

但贫穷还是威逼他送掉女儿以供儿子上学。

成年累月的劳累使妻子积劳成疾患了软骨病,儿子为了救县长的夫人——校长而被抽干血身亡。

女儿好不容易出嫁并怀有身孕,却因为产后大出血死去,妻子也相继撒手西去。

圆满的家庭缺口屡现,最后只剩他与女婿、外孙相依为命,可谓祸不单行。

亲人惨死的悲剧并没有结束,不久女婿也撒手归天,外孙在饥荒中被外公亲手煮的豆撑死。

可以说,常人所有的不幸都聚集在他的生命旅途中。

死亡、贫穷、苦难是他生活中的主旋律,他身边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人都被死神相继带走。

他却卑微而坚强地忍受着生活中的苦难和意外,虽然伤痕累累,但他却能努力而又淡然的活着。

他生命最终的升华是启示人们生命的意义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人类苦苦追寻的一切不过是虚妄而已。

活着中福贵的人物形象给人的触动

活着中福贵的人物形象给人的触动

活着中福贵的人物形象给人的触动
福贵是余华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他的人生经历让人深刻触动。

他原本是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随着家道中落、贫困交加、亲人相继离世等一系列沉重打击,他的人生变得异常艰难。

然而,福贵并没有放弃,他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苦难,坚持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

福贵的人生经历中,有许多细节和故事让人深受触动。

比如,他在逆境中成长和蜕变的过程,展现出了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

又比如,他在面对亲人的离世和生活中的种种挫折时,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

这些细节和故事让人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让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福贵的人物形象也让人印象深刻。

他是一个普通的人,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他的人生经历中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也渗透在他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理解中。

这种态度和理念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也让人更加深
刻地理解了生活的真谛。

总之,《活着》中的福贵是一个让人深刻触动的人物形象。

他的坚韧性格和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尊重和敬畏,都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人生的不易和艰难,也可以看到生命中的美好和温暖。

这种感动和启示让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也让人更加积极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活着》中富贵形象的人生意义与反思

《活着》中富贵形象的人生意义与反思

《活着》中富贵形象的人生意义与反思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富贵形象的初现。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富贵形象由主人公福贵扮演。

逆境中的坚守《活着》的主人公形象

逆境中的坚守《活着》的主人公形象

逆境中的坚守《活着》的主人公形象《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该小说以作者生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命运多舛的主人公福贵在逆境中的坚守和生命意义的探索。

本文将以福贵的形象为中心,探讨他在逆境中的坚守所展现出来的品质以及对读者产生的启示。

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小说中的福贵从少年时期到晚年都经历了漫长而残酷的人生历程。

他在贫穷、失业、饥饿等逆境中,展现出了极其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就连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福贵仍然执着地生活着,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

福贵在逆境中的坚守,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虽然经历了一切磨难,但从未忘记活着的价值和意义。

他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坚持相信自己,唤醒内心的勇气与坚强。

二、对家庭的责任与坚守除了对生命的坚守外,福贵在小说中还展现了他对家庭的责任与坚守。

无论是在他妻子福贵娘去世后,独自将庄稼种满一季,还是为了儿子能够上学而想尽办法,福贵始终牢记着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福贵的坚守与努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家庭中男性应有的担当和责任心。

尽管他身处逆境,但福贵的家庭观念从未动摇。

他对家庭的坚守,引发了读者对亲情和家庭的思考与反思。

三、对正义的追求与不屈精神在福贵的生命旅程中,他遭受到了巨大的不公正对待。

尽管身处剥夺与艰辛之中,福贵从未低头向命运屈服。

他始终坚持追求正义,不畏挫折,不屈不挠,为自己和家人的利益奋斗。

福贵对正义的追求展示了他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质。

虽然逆境环绕,但他拒绝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的形象唤起了读者内心对正义与坚守的共鸣,引导大家思考面对逆境时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

四、对人性的关怀与思考《活着》中的福贵不仅仅是一个边缘人物,他更是一个深刻思考人性问题的主人公。

尽管面对着生死与痛苦,福贵依然保持着对人性的温暖和关怀。

他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关爱他人,体现了积极的人性价值。

福贵对人性的关怀让读者意识到在逆境中,我们始终应该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和友善,通过助人为快乐之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活着》中的福贵形象
摘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

作家对死亡的偏爱使死亡意象构成了文本最醒目的一道风景,他以死亡为跳板揭示了人生的苦难性质、肯定了生命的韧性与生活的自在性,以及人“活着”的责任与必须,从而达到了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

关键词:福贵死亡生命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

这部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70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跌宕沉浮,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

“《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福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1]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

一、死亡意象
《活着》中的人物都不经意地“遭遇”死亡,死亡意象似乎构成了这部小说最鲜明醒目的一道风景。

通过密集而频繁的死亡叙述,我们不能不说作家具有一种对死亡的偏爱,在余华笔下,死亡只是作家达到自己创作目的的一个阶梯、工具或手段,它不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作家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的真实,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存方式,并以死亡为跳板,以达到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

法国哲学家弗拉基米尔·扬克雷维奇曾指出:“只有能够死亡的才是有生命的。

”“不死亦不会有生。

”[2]死亡是活着的参照,它为活着的生命提供意义。

不能设想无生无死的生命,那样的“生命”就是死亡。

在《活着》中,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相继死去,唯他孤零零活在世上。

面对《活着》时,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种尖锐的疼痛感。

从表面上看,福贵的败家是苦难的开始和根源,是性格因素使然,这只是一个个人的故事。

死亡是自然生命的固有特性,每人最终都逃不过死亡这把利刃的屠割。

而在《活着》中那一遍遍死亡的重复象征了人对终极命运一步步靠拢的艰难历程。

可以说,人生就是苦难,生命就是受苦。

《活着》在深沉地“叙述死亡”以后,又回到生命的原点去吟唱“活着”。

为何有此转变?E·贝克尔在《反抗死亡》一书中写道:“死的观点和恐惧,比任何事物都更剧烈地折磨着人这种动物,死是人各种活动的主要动力。

而这些活动多是为了逃避死亡的宿命,否定它是人的最终命运,以此战胜死亡。

”[3]从生命的过程看,生与死紧密相连,生命的延续是以消耗生命本身为代价的,生命在时间上愈扩张也就愈来愈接近死亡。

正如阿尔贝·加谬所言:“面对着这个宣判着死亡的世界,宣判着生存之境的死一般的黑暗的世界,反抗坚持不懈地提出自己的对生命的要求,以求彻底的透明性的要求,这种反抗不自觉地重新寻求一种道德和神圣的东西,它虽然盲目却是苦行。

”[4]于是余华这种冷漠叙述渐渐地出现一些变化,“开始包含了对于世界的容忍,对于人物自己的声音的尊重,对于排斥道德批判的真理的追求,对于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

”[5]
面对死亡,活着就是一种抗争。

在《活着》中,余华极力关注底层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以及他们面对死亡和生存时的选择。

他向我们昭示了生命本身的要求就是
对死亡的抗争和好好的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6]人的生命的惟一要求就是“活着”。

余华对死亡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存的关注,通过死亡表现了人的生存苦难和困境,直指人的内心疼痛。

“死亡是福贵生命中无法摆脱的悲剧,但每一次亲人死亡,对福贵而言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都是福贵生命的一种直接体验。

”[7]可以说,这种死亡原型有着作家个人的生命投射。

二、生命隐喻
小说的成功在于对人物的成功塑造,而福贵便是这部小说的精髓所在。

农民福贵,有血有肉,丰满逼真。

余华运用二、三人称叙事视角的转换技巧,冷色调的情节安排,深刻地诠释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苦难和不被人关注的痛苦的内心世界,这是一出人间的悲剧,人生的黑色幽默,同时也是对古老中国人民坚强性格的礼赞。

(一)在无奈中承受生命的沉重
人的生存状态,不可改变,所做的只能是世世代代这样生活下去,何况,农民历来处于社会的底层,像福贵这般遭遇的农民也不乏其人。

在《活着》中当福贵被拉了壮丁时,他只有无奈的待在了部队里,在不可改变的的现实状态中妥协了。

遭遇无法回避的灾难,“人的生命的强化,别无途径,只有承受痛苦,接近痛苦”[8],福贵的农民身份为他一个人吞下苦果、承受一切提供了有得砝码。

“热爱人生的人,是敢于将生活的苦酒一饮而尽的人”[9],基于这点,福贵是热爱人生的人。

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孤独地度过晚年,与他相依为命的是一头他自己取名,和自己一样名字的老水牛。

这是余华的残酷,“他残酷的剥夺和撞碎了世人习以为常的苦难,领悟生活的方式”[10]。

这是中国农民在面对苦难时最真切的反应。

(二)用坚忍来抒写生命的哲学
“痛苦是生命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痛苦与生俱来,并一直伴随生命走向终点”[11]。

苦难意识是二十世纪艺术,特别是现代主义艺术灵感的重要源泉。

对福贵而言,痛苦像空气一样,时时包围着他,让他不停地呼吸着,生存着。

当这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还活着,这样的坚忍足以让人震惊于生命的伟大。

这种直面苦难的博大胸襟与生存勇气,余华在韩文版序言中说:“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动的友情……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这是20世纪中国苦难历史下每个生命个体的痛苦与挣扎。

”[12]福贵老人“是余华艺术世界中出现的第一抹乐观主义的曙光,正如卡夫卡日记中所写的:…不要绝望,甚至不要因为你并不绝望这个事实而绝望,当一切似乎山穷水尽,天欲绝人之时,一股新的力量又从你心底升起,而这正意味着你仍然是活着的‟。

”[13]这股新的力量就是坚忍,痛苦让福贵得以成长,而这种在痛苦中凝聚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生动力,是关于生命不息的哲学抒写。

(三)以活着来追问生命的本真
在福贵生命的最后,他不孤独,有生命——一头老水牛陪伴,耕田时对亲人名字的呼喊,正是一种平和的思念的体现,对福贵而言,他们的离开和存在一样,都不曾离开。

“人们不能不在泪光中为他和他所忍受的苦难祝福”,他的活着正是对一切灾难最大的嘲笑和最有力的回击。

生命是什么?就是经过不屈服,不妥协的斗争获得最后的平铺,领略人生的真谛,达到超然世俗的境界。

生命的本真就是活着面对无奈时的痛苦,接受痛苦时的坚忍,学会坚忍时的乐观,保持乐观时的感谢,存有感谢时的宽容,拥有宽容时的平静。

注释:
[1]刘芳,王胜晓:《生命之重——评〈活着〉中福贵形象》,魅力中国,2009年,第24期。

[2]蓝蓝:《死亡的意义》,名作欣赏(上旬刊),2010年,第1期。

[3][美]E·贝克尔著,林和生译:《反抗死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0页。

[4][法]阿尔贝·加缪著,杜小真译:《反抗的人》,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5][6]余华:《余华随笔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第146页。

[7]李如,王泓:《从冷漠关注到温情反抗—论余华小说中死亡主题的演变》,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8][9][11]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57页、72页。

[10]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

[12]余华:《活着》,上海:南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13]蒋小波:《余华:作为成规的破坏者》,当代文坛,1994年版,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