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常州、江阴、靖江三地的历史渊源

常州、江阴、靖江三地的历史渊源

常州、江阴、靖江三地的历史渊源常州常州是一座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龙城等名称。

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延陵,汉高帝五年(前202)改称毗陵。

西晋太康二年(281),毗陵郡,辖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无锡7县。

隋文帝九年(589),置常州,辖晋陵、无锡、义兴、江阴元世祖十四年(1277)改置常州路,辖晋陵、武进、宜兴、无锡。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改常州路为长春府,辖武进、无锡、宜兴、江阴4县。

明永乐七年(1409年),改长春府为常州府,辖县增靖江(成化十五年从江阴分出),计5县。

清雍正四年(1726年),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8县,史称“八邑名都”。

民国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后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属江苏省。

自此,老建制解体。

江阴江阴历史1739年,曾有暨阳、澄江、芙蓉城等别名。

汉高帝五年(前202)为毗陵县暨阳乡,西晋太康二年(281)置暨阳县,为建县之始,建立之初辖境约为今江阴市、张家港主城区、靖江市三地面积之和南朝梁绍泰元年(555)置江阴郡隋文帝九年(589)重置江阴县,属苏州唐武德九年(626)江阴县改隶江南道-江南东道-常州南唐,置江阴军(937-990)北宋淳化元年(990)江阴为江阴县,属两浙路常州北宋淳化三年(993)复置江阴军,熙宁四年(1071),为江阴县南宋时期(1127-1157,1161-1277),为江阴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江阴路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降为江阴州,属常州路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为江阴县,属常州府明朝初年,江阴、武进、无锡、宜兴四县属常州府明成化十五年(1471),应天巡抚滕昭上书朝廷,以“居长江下游,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足称重镇”为由奏分江阴之马驮沙,成化帝同意设县,置靖江县。

清朝,江阴县与靖江县、无锡县(金匮县)、宜兴县(荆溪县)、武进县(阳湖县)五县(或八县)同属于江苏省常州府。

常州概况

常州概况

常州概况简介市(江苏的吴文化地区)3200年左右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

春秋末期(前547年)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

武进郑陆镇三皇庙村寺墩遗址,距今约4500期,出土的玉璧和玉琮为国家一级文物。

武进春秋淹城位于武进区中心城区,距今约3000年,春秋晚期。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281年),改置589年)始有常州之称。

于1949年设市。

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天宁、武进、新北、钟楼、戚墅堰五个市辖区,以及两个新区------常州高新区和武进高新区;37个镇、25个街道办事处,807个行政村、323个居委会,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00万。

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南无与常匹俦。

”陆游赞常:“儒风蔚然,为东南冠。

”自古以来,常州人杰地灵、崇文重教、名家辈出,市内名人居旧址众多。

从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共出过9名状元,1546名进士。

60多名,目前有56名,在全国位列第4古代名人“东林八君子”清代“阳湖文派””况周颐;清代“常州画派””代“江左才子近现代名人“孟河医派”代表“辛亥革命”“爱国七””常州主要物产有:常州三宝景泰蓝掐丝工艺画、中国彩绒画、武进夏溪花木、金坛刻纸。

历史沿革延陵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武进郑陆东);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

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

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

毗陵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

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

毗陵为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

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一毗陵驿就设于此。

常州市的历史沿革

常州市的历史沿革

常州市的历史沿革常州位于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地处江苏省南部,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

处于北纬31°09′-32°04′、东经119°08′-120°12′现辖金坛、溧阳2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5个行政区。

全市总面积4375平方公里,总人口349万,其中市区面积1864平方公里,人口217万。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可追溯到4500万年前。

当时人类祖先脊椎动物“中华曙猿”生活于溧阳上黄一带,比北非的“人类祖先”早800——1000万年。

6000余年前,原始居民聚居于戚墅堰圩墩村一带。

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吴王封季札于延陵,此为常州文字记载第一名称,别名龙城。

公元前202年改称毗陵,公元304年,改毗陵为晋陵。

此后城名多次更迭为毗坛、兰陵、南兰陵、尝州、武进等。

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

清代,常州是赋税主要来源地区之一,时称“江南财赋甲天下,苏松常镇课额尤冠于江南”。

雍正四年(1726年)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常州”之名始于隋, 583年,隋文帝废郡,以州统县,于589年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名,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后,城乡分别设常州市和武进县,隶属于苏南行政区常州专区。

1953年,常州市升为省辖市。

1958年至今,先后历经约30次改革。

现常州共有两个县级市:金坛、溧阳,五个区:武进区、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

常州简介

常州简介

常州简介常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

它坐落在长江和淮河之间,北临扬州,南依苏州,东临上海,西靠南京,是连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沿海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常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出土文物表明早在那个时期,常州就已经有人类聚居。

据史书记载,常州的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的名称为“常山”。

随着时代的变迁,常州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成为了一个文化底蕴极深的城市。

常州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这里有着美丽的水乡风光,著名的古运河穿城而过,给人一种宁静和悠闲的感觉。

在这片土地上,有很多闻名于世的名胜古迹,如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被誉为“石头艺术的精华”。

此外,还有清代乾隆皇帝曾赞誉为“天下第一泉”、号称“千泉之城”的天目湖,它的湖光山色与文化底蕴相得益彰。

在文化方面,常州也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传统艺术。

常州的梅花文化历史悠久,以其古朴雅致的风格闻名于世。

梅花是常州市的市花,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常州还是中国木雕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木雕艺术独特精湛,常州木雕被誉为“东方之花”。

除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外,常州还是一座经济发达的城市。

近年来,常州的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常州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方便了货物和人员的流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汽车、电子、机械、化工等行业在常州都有着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常州还是一座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

这里拥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培养各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江苏科技大学、常州大学等高校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吸引了不少学生前来深造。

总之,常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

它的美丽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资源的丰富,常州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常州历史概况

常州历史概况

常州历史概况【历史背景】延陵,作为常州历史上的第一个名称,具有永久的纪念意义。

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其弟季札于延陵,从此常州就有了第一个地名。

以延陵命名,是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蕴的。

【发展】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

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建邑立邦,始称延陵。

别名龙城,系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

秦置县。

西晋以后。

向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为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南兰陵、尝州、武进等。

“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称“郡”,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

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等8县。

清末,城内尚有一府(常州府)两县(武进、阳湖)治所。

1912年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

解放初,常州专署辖常州市和无锡、江阴、武进、宜兴、溧阳、金坛6县;1953年1月常州市定为省辖市,当年3月共辖6区;1958年7月,镇江专区迁往常州,改称常州专区,常州属之。

【文化特色】常州,别称“龙城”。

自西晋起,常州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地,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

这里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

“常州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和“孟河医派”饮誉全国。

民间工艺:根雕、金坛刻纸、木梳、乱针绣、汉画砖刻屏、留青竹刻风土民俗:女回娘家"歇六月"立夏时节尝三鲜二月十二"花朝节"二月初二"龙抬头"冬至大如年"岁朝春"与"踏双忙""送灶"与"接灶""三尸神"与掸檐尘"马和尚过江"与"惊蛰闻雷米似泥"。

第一讲:常州历史沿革

第一讲:常州历史沿革

第一讲:常州历史沿革【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了解常州从远古到现代的历史沿革,从而对常州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章节包括常州的远古文明、人类文明史、文字记载史、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四部分,重点讲述常州的建置沿革及辖地变化。

【拓展延伸】通过本章节学习后,在身边寻找常州古地名的痕迹。

【新课导学】古城常州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南朝齐梁故里,底蕴深厚,拥有6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32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以及长达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

远古文明中华曙猿1995年5月,经过十余年中外科学家联合考察和严密论证,在溧阳市上黄镇夏林村水母山上发现的距今大约4500万年的大量古动物化石证明,人类的发祥地在中国。

上黄在远古时期是森林茂密、草丰鱼肥的古动物乐园,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灵长类动物的摇篮。

这些古动物化石,是新生代中始新世中期动物遗骸,目前已经发现63种、分11个目的哺乳动物。

其中有在我国首次发现的高级灵长类动物的祖先——中华曙猿,这种重量仅约130克、似猴似猫的小东西,正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高级灵长类的共同祖先,生长年代比北非的发现要早800到1000万年。

这一举世震惊的划时代发现证明:高级灵长类的祖先起源于亚洲而不是非洲。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先生评价这一发现时说:“上黄动物群,特别是高级灵长类(化石)祖先的发现,其意义可与周口店北京人的发现媲美。

是我国20世纪古生物学上又一极为重要的发现。

”目前,中华曙猿的发现地上黄水母山已被列为重点保护遗迹,一个以人类起源为主题的地质公园规划业已出台,届时将生动再现远古人类在这里的生命景象。

人类文明史常州戚墅堰区的圩墩新石器遗址于1960年发现,经南京博物院复查确定为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距今6000余年,有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叠压地层。

圩墩新石器遗址出土的文物天宁区青龙镇潘家塘、奚蒋塘、刘家村一带的潘家塘聚落遗址于1976年发现,距今5500多年,下层属于马家浜文化时期,浅层属于崧泽文化时期。

江苏常州的由来

江苏常州的由来

江苏常州的由来数据内容仅供参考学习江苏常州地处江苏省南部,东濒太湖,南与安徽交界,北襟长江。

常州在先秦地理著作《禹贡》中为扬州之域。

商末,周太公长子太伯奔吴,设都城于梅里,自号“勾吴”,常州时属勾吴古国。

迄至春秋,常州始有见于史籍的名称——延陵。

那么,延陵缘何得名?一说源于“绵延的丘陵”。

常州域郊虽属水乡平野,但南、西、北三面,小丘相连,故名。

一说源于季札受封于此而得名。

《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子使札来聘。

吴称其子何也?善使延陵季子,故进之也。

”有人以此为据,认为地以人名。

但细味这句话,地因人而名的理由似不充分。

而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

”似乎季札获封前,此地已名延陵。

因延陵之名历史久远,究竟先有延陵,还是因季札封于此后得名延陵,已不可考。

但有一点是明白的,常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大约就始于季札封于延陵之后。

季札是吴太伯之后,吴王寿梦的第四子,自幼聪明能干,父王及兄长都想让位于他,而他固辞不受,并愿弃室而耕。

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封季札于延陵,称延陵季子。

他讲仁德,保名声,司马迁称他是“仁心,慕义无穷”、“闳览博物”的君子。

常州民间至今还流传“延陵世泽,让国家风”的春联以对其表示敬意和怀念。

战国时期,延陵先后属越和楚。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王嬴政并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始置延陵县,属会稽郡。

延陵之名沿用了三百多年。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改为毗陵,“毗”意为相连,与“延”义相近。

仍属会稽郡。

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权,他望文生义,大改地名,反其道而行之,改毗陵为毗坛。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改为毗陵。

三国时,置毗陵典农校尉,治所在毗陵。

西晋太康二年(281)省毗陵典农校尉,置毗陵郡,此为毗陵设郡之始,属扬州。

西晋永嘉五年(311),因将毗陵郡封给东海王越的世子毗为食邑,为避其讳,改毗陵为晋陵,仍属扬州。

常州3200年历史的由来

常州3200年历史的由来

常州3200年历史的由来常州3200年历史的由来发布时间:2011-05-09 来源:虞建安臧秀娟对于常州的历史,《常州市志?总述》记述:“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从春秋时代命名‘延陵’以来,已有2500多年历史,被誉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

但常州自古被认为是吴文化的一部分,从泰伯奔吴计起,吴文化的历史当有3000多年。

同为吴文化一部分的无锡,在《无锡市志?序》中便记有:“自商末泰伯定居梅里、开发江南起,无锡的文明史已有3000多年”。

那么常州的历史究竟有多长时间呢?《常州市志?总述》的描述是否矛盾或者错误呢?要解释这一疑问,首先需要回答的是,常州是不是吴文化的一部分,是否应该以泰伯奔吴为常州历史的起源。

其次,“泰伯奔吴”与“延陵封邑”的标准是否存在矛盾。

一、吴文化与常州吴文化,即吴地区域文化,泛指吴地自有人类至今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创造。

吴地区域范围,一般指长江三角洲地带,形象地说,即以太湖为躯体,上海、南京作首尾,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为节肢的一个区域。

一般认为,吴文化的中心区域是指紧靠太湖的苏锡常地区(即苏南)。

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证据证明,常州历来便是吴文化的中心区域,是泰伯属地。

早期吴地文化的考古遗存。

吴文化源远流长。

考古发掘证实,约1万年前,太湖东山的三山岛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这是太湖流域吴地文化核心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的遗存。

在旧石器文化时期,吴地及其周边地区已经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区域,人类活动范围大致分布在苏皖浙丘陵山区及长江两岸。

距今1万年后-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类活动由丘陵山区转向河谷、湖地等低地平原、沼泽地区,开始稳定的聚落定居生活。

常州圩墩、武进青龙的潘家塘等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具有新石器文化特征,距今约6000年,大概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

良渚文化以太湖为中心,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从出土文物分析,良渚文化墓葬地点以武进最多,出土的琮璧(古代祭祀天地的礼器)数目以寺墩为最突出,且琢磨精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的历史地理沿革
人文学院历史0811 0820501114 周婷
[摘要]:从周朝开始,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变化,常州这块土地的名字从延陵邑开始不断变迁,直到建国之后确定为常州;它的境域也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改变。

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经历了各朝各代文化雅客的不断书写,最后写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遗迹。

[关键字]:常州;沿革;历史地理
常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

早在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此地就建邑立邦,始称延陵。

此后,常州地名几经改变,境域也产生了较大的变迁,原辖境域今有划入他市县者,本属他境者,今又划归市辖。

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上海、省会南京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春秋末期(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开始了长达2500多年
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称毗陵。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改置毗陵郡。

自此,常州历朝均为郡、州、路、府治所,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

于1949年设市。

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以及两个新区,新北高新区和武进高新区。

常州,周称延陵邑,秦置延陵县,汉为毗陵郡,晋改晋陵郡,隋曰常州,历来为府治所在。

在东晋以及南朝时期常州分别置南兰陵郡、南东莞郡、南东海郡、南琅琊等郡,留下当时中原移民于此的历史痕迹。

元称常州路,明初为常春府,不久复称常州府。

为避明光宗朱常洛讳,常州府一度改为尝州府。

至清常州府乃领武进、阳湖、无锡、金匮、江阴、宜兴、荆溪、靖江八县。

民国时期废常州府存武进县,1949 年共和国成立,常州为江苏省辖市。

常州地名的历史沿革大概课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延陵。

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武进郑陆东);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

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
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

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

第二阶段:毗陵。

到西汉高祖时期,延陵改为毗陵。

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

毗陵为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

第三阶段:晋陵。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5年)为避东海王越(司马越)世子毗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

其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一度曾在武进县境内设有兰陵郡、兰陵县,在晋陵县境内设有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废止。

第四阶段:常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

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

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第五阶段:武进。

晋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阳)、丹徒东部地区置武进县。

嗣后各朝时有置废分合,改称过兰陵、永定,并入过曲阿、晋陵,析置过阳湖。

1912年,民国成立,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

第六阶段: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乡分别建立常州市和武进县。

1953年,常州市为省辖市。

1958年8月,镇江专区改名为常州专区,专区由镇江市迁至常州市。

原由省直辖的常州、镇江2市划归常州专区领导。

1959年9月,常州专区改名镇江专区,专区由常州市迁驻镇江市。

1962年,常州市复改为省辖市。

1983年3月,原镇江地区被撤销,其所辖武进、金坛、溧阳3县划入常州市管辖。

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成立溧阳市、金坛市、武进市,仍由常州市管辖。

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

随着时间的推
移,一些发生在常州历史上的、曾经轰动一时的事件,除了在一些历史史料典籍中有所记载、或在民间口头传承外,作为最具有直接纪念意义的,最能直接地保存和反映常州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的,能流传至今的、最直观的,就是常州的地名。

而常州的地名从延陵、毗陵、晋陵演变到武进,最后确定常州这一地名,是经过历史的不断演变和地理区域的改革而随之变化,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变迁,是研究常州历史地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除了可以从常州地名的演变和境域的变化来研究本地的历史地理沿革以外,我们还可以从该地所特有的文化遗产来感受当地的文化。

武进县南湖塘镇西三公里处的淹城是江南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垣遗址。

我们首先从古代文献中寻找淹城的出处:《极目江苏》一书中印入此古城的鸟瞰照片。

三层土城,植被葱笼,有似翡翠盘中安放着三支玉镯。

淹城的最早历史文字记载是东汉袁康《越绝书—吴地传》:“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

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

”北宋《太平寰宇记》云:“常州府春秋时为吴国内地。

”《史记》云:“吴公子季扎所据,是为延陵之邑。

”吴为越所灭复属越,到战国时越为楚所灭复属楚,故《越绝书》谓之“淹君城”。

清代《读史方舆纪要》云:“淹城,在(常州)府东南二十里,其城三重,壕垫深宽,周广十五里。

”除此之外,常武地区的一些地方志亦有零星的记载,如宋《咸淳毗陵志》云:“淹城在阳湖延政乡”等。

其次,我们从淹城的三城三河形制来进一步了解此地。

淹城被里外三道河流围环。

从里向外,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

这种建筑形制,在我国的古城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大部分古城池都一城一河,少数是两城一河或两城两河。

淹城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正好和《孟子》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记载相吻。

可以说,淹城体现的是常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块土地上已经了有了人类文明的踪迹。

而能体现常州悠久历史的另一个重要文化遗产当属茅山了。

茅山是中国江苏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

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也是中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

茅山道教源远流长,相传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时代人展上公修炼于句曲山伏龙地(今茅山玉晨村);先秦时,有燕
国人郭四朝修炼于玉晨观;秦时,李明真人修炼于古炼丹院(今乾元观);东晋时期,茅山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峰修炼,并著书立说;东晋兴宁二年(364年),杨羲、许谧、许制作了《上清大洞真经》,在茅山创立了别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隐居茅山40余年,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传承者。

茅山因山区地势险要,西邻南京,北濒长江,东至淞沪,南下浙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8年6月,陈毅、粟裕、张鼎丞率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一、二支队和先遣支队进入茅山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茅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传承了吴文化的精华。

从淹城遗址和茅山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常州这块土地的历史沿革。

我们不仅可以从一个地方的地名和境域的变化来知晓该地历史地理的沿革,同样的我们可以从该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来明晰它的变化。

从周朝开始,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变化,常州这块土地的名字从延陵邑开始不断变迁,直到建国之后确定为常州;它的境域也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改变。

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经历了各朝各代文化雅客的不断书写,最后写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遗迹。

参考文献:
[1]常州市志[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葛剑雄.谈常州历史文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6):83- 84.
[3]虞建安臧秀娟.常州3200年历史的由来[J].江苏地方志,2008(5):51-53
[4]范炎培.常州地名语源探析[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10(3):54-58
[5]谢忱.三国时期的常州[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7):69-72
[6]徐恭时.常州史料小考[J].常州教育学院学报,1995(2):22-25
[7]常州地方志办公室.试论常州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和缘由[J].江南论坛,2001(6):44-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