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冷静地处理中国农民问题
我国乡村治安治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乡村治安治理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良好的治安是乡村发展的前提与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社会治安问题被广泛关注、重视并得到有效治理,但在广大乡村地区,治安问题成为近年困扰并阻碍其发展的新情况,乡村社会的治安治理矛盾日渐凸显。
在此背景下,关注乡村治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乡村治理中面临的困境,探索解决乡村治安治理难题的出路,对于新时代乡村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治安、社会治理、法治化一、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治安的现状(一)农村社会治安保持了总体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治安秩序从总体上来看,也保持了基本稳定。
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党中央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倾斜政策,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村社会治安同样保持了持续稳定。
随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暴力犯罪、侵财犯罪等恶性刑事案件频发高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农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对农村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二)公安机关农村治安工作成效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公安机关把惩治和预防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作为治安工作的主要内容。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社会治安形势基本稳定,各地公安机关能够紧紧围绕“平安乡村”的总目标,大力加强治安管理和防范控制,深入整治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为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和有力的安全保障。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特别是通过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多发性犯罪,铲除了一批乡霸、村霸,并大力开展群防群治,强化基层治安治理的基础工作,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有了进一步好转。
(三)农民对农村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比较高农村社会治安建设是一项事关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发展的民生工程。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农民的治安需求与治安期望值在不断提高,相对于农村社会治安公共服务短缺的现状,比对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更需要安全感。
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农民群众关系的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农民群众关系的宝贵经验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长盛不衰有许多因素,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处理与农民群众的关系。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工农联盟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促进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理论中国化;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对农民进行持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至今,一直保持着“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i]的良好作风。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农民群众中来,到农民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ii]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处理与农民群众关系的宝贵经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满足农民群众千百年来对土地的渴求,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并对农民进行持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工农联盟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主张工农联盟。
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书中指出,“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iii]但是,要发挥农民这一重要因素的作用,把农民力量转化为革命性力量,需要将农民引导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形成工农联盟的强大阶级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指导,“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逐步地建立了完全新式的群众组织,”[iv]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同志深入农村,了解农民,于1927年3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指出了农民是国民革命成功的重要因素,强调“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列宁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对转型时期中国农村改革的启示

列宁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对转型时期中国农村改革的启示张云【摘要】当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农民问题,是中国转型时期事关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列宁是探索社会主义农民问题的先行者,其解决俄国农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对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改革极具启发性。
介绍了列宁探索农民问题的历程及主要内容,阐述了列宁探索农民问题理论和实践中可资借鉴之处,具体内容如下: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创新,勇于解决现实问题;真正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倾听农民心声并满足其要求;增加农村文化教育投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5(000)033【总页数】4页(P55-57,72)【关键词】列宁;农民问题;社会转型【作者】张云【作者单位】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0.2;A821列宁自始至终都关注着农民问题,提出国家的政策和措施要维护农民利益的思想,主张通过实践去说服农民,进而改善其物质生活状况。
他在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科学地分析农民问题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丰富了社会主义农民问题研究的理论宝库。
目前,在中国深化改革转型时期,农民问题面临着深刻变化: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继续下降;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尽管人口数量众多,却缺乏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益表达权;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开始真正鼓励农民的发展,给农民公平的待遇及公平的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列宁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对转型时期中国农村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 列宁探索解决农民问题的历程及主要内容1.1 列宁探索农民问题的历程1)十月革命胜利之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不过是处在资本主义薄弱链条的国家,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化程度低;在广大农村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农民失去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而导致大量文盲出现的现象;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除了沙皇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外,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也很明显。
中国如何解决农民问题

中国如何解决农民问题在中国的国情下,农民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要解决农民问题,需要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综合措施,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环境,并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农业技术、农村金融和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探讨中国如何解决农民问题。
一、优化土地利用中国是农业大国,土地是农民的生存基础。
为解决农民问题,首先要优化土地利用,实施土地整治和流转。
政府可以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对农田进行规划、平整、排灌等工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田质量。
同时,推动土地流转,鼓励农民将散地整合为大片、规模化的农田,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农业技术的提升对农民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
政府应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包括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新型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农机化和智能化技术等。
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田产量和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三、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为解决农民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机构,并通过政策倾斜、利率优惠等方式,提供贷款和信贷支持给农民。
此外,还可以发展农村信用社和小额贷款机构,为农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需求。
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服务的不足是制约农民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供更好的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支持,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发展农村产业多元化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是导致农民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
政府应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济适应能力强的农村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旅游业等。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多元化,提升农村经济的活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解决农民问题需要从土地利用、农业技术、农村金融和农村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着手。
中国如何解决农民问题

中国如何解决农民问题农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解决农民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努力寻找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本文将从土地问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福利保障等方面,探讨中国如何解决农民问题。
一、土地问题的解决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解决土地问题,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土地保障。
首先,建立了土地承包制度,通过确权登记,明确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实施粮食安全和农田面积保护政策,确保农民有稳定的土地供给。
此外,还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入股等方式,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民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农村的发展需求,需要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变农村经济结构,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村产业水平,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同时,加强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体系建设,引导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增加农民的附加值和经济收益。
三、农民福利保障的完善农民福利保障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环节。
过去,在农村地区,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了农村养老、医疗、失业和低保等制度,并逐步扩大农民的社会保障范围。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提升农村教育和文化水平,改善农民的教育和文化条件。
此外,通过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在解决农民问题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主要体现在土地问题的解决、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农民福利保障的完善等方面。
试析毛泽东关于解决农民利益问题的思考

试析毛泽东关于解决农民利益问题的思考作为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在中国整个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所在。
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解决农民利益问题。
毛泽东关于农民利益问题的思想,对于今天解决农民利益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标签:毛泽东;农民问题;农民利益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绝大多数,农民问题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关系到中国革命的成败,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就是解决农民利益问题。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都十分重视和保护农民利益问题。
他们认为,只有切实重视和保护农民利益,才能巩固工农联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同样,毛泽东也十分重视农民利益问题,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他都重视研究和关注农民利益问题,其经验教训,对今天解决农民利益问题有重要启示。
一、毛泽东关于农民利益问题的思考农民出身的毛泽东在参加和领导农民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农民问题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他很早便认识到农民问题的性质及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性。
他认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1〕。
因此,他非常重视为农民谋利益,注意调动农民参加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
(一)重视农民问题,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清醒地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曾多次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
1926年9月,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论述了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发动农民夺取地主土地、军阀政权,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必要性,从而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2〕并从革命对象和动力两个方面论述了这一基本观点。
论中共对解决“农民问题”的探索

论中共对解决“农民问题”的探索作者:黄诗玉许京元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26期【摘要】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集体正确解决了民主革命过程中的“农民问题”,把农民从封建制度中解放出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东方落后国家“农民问题”的解答,是今天中国经济崛起的关键。
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色”。
【关键词】中共领导集体农民问题土地改革民主革命在东方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领导“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进而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必然要解决好如下三个问题:第一,无产阶级赢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同盟军问题;第二,无产阶级在“完成”民主革命进程中,怎样处理占居民大多数的农民问题;第三,怎样使这个“大多数”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
在解决上述问题过程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为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正确处理农民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标志民主革命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把农民从封建宗法制度中解放出来。
十月革命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解放”农民对资产阶级来说与其说是目的,不如更准确地说是手段,因为它是发展商品经济,也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必要的前提条件。
封建宗法制度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
商品经济是广大农民的自发要求。
资产阶级支持了农民的要求,使农民成为他的同盟军,民主革命开始了将农民从封建制度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但是从整个阶级来说,农民阶级却陷入了被资产阶级剥削的另一个过程之中,作为手段的“解放”同作为目的的“解放”是矛盾的。
十月革命就是要把“解放”的目的和手段统一起来。
这应该是“东方道路”贯穿始终的核心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是在争取民主革命“胜利”中最为成功的范例,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正确处理了农民问题。
第一,正确肯定农民作为民主革命主力軍的地位,从而真正巩固了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民主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把农民大众从封建宗法制度中解放出来,能否夺取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关键是能否能吸引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各阶层群众。
新形势下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的意义与建议

新形势下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的意义与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引人关注的问题。
农民是我国最主要的劳动力来源,也是我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
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确保农民生计的基础。
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振兴、保障农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促进农民的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需要在新形势下提出和实施一系列的建议。
要加强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产权。
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障农民的土地产权、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强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需要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明确农民的土地承包期限和土地承包权的转让规定,保证农民在土地上享有稳定的承包权利,不断提高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的保障水平。
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指导,引导土地合理转让和集约利用。
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需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指导,规范土地转让的行为,防止土地过度流转和规范土地流转价格,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也要引导土地的集约利用,鼓励农民进行规模化种植、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要加强对农民的土地利用教育和指导,提高农民的土地利用效率和水平。
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土地利用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土地利用教育和指导,提高农民的土地利用效率和水平。
可以通过开展土地流转的培训和指导、提供高效农业技术和设备、鼓励农民开展科学种植等方式,提高农民的土地利用水平,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法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冷静地处理中国农民问题
这些年来很多青年要求我分析中国的农民问题,提出些建议,希望改善农民的贫困生活。
不久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陈桂棣与春桃合着的《中国农民调查》,洛阳纸贵,其中描述安徽农村的故事,很具震撼性。
与此同时,xx对农民的关怀,溢于言表,而最近又提出五年后取消农业税。
我不怀疑,从国务院到小学生,他们对农民的热情是真实的。
事实上,神州大地没有出现过像今天那样浓厚的对农民的关注。
手头没有足够而又可靠的中国农业资料,自己的观察很片面,不能作出有分量的分析。
几天前太太的弟弟,一个四十六岁的饱学之士,给我电话,说他读《中国农民调查》,哭了,要求我立刻为改进中国农民的生活下笔。
可惜感人的故事对经济分析是没有多大帮助的。
不要告诉我中国农民的苦况——我可能比所有的人都清楚。
二战期间我在广西的农村生活一年多,记得只吃过一碗饭,稀粥一两个月才能品尝一次,番薯是上品,十来天才吃一次,主要食品是木薯,有毒的,要在水中漂洗几个星期才能吃,也吃不饱。
骨瘦如柴,余下的皮肉因为营养不足而腐烂,六十多年后的今天还见痕迹斑斑。
重要的是,当时的农民说,他们的苦况不是二战使然——历代相传也如是。
今天中国的人口比六十多年前上升了两倍,而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进。
还是困苦,但平均寿命不到四十的日子是过去了的。
拙作《佃农理论》对中国农业有深入的分析,曾经在芝加哥大学教过农业经济,不是个门外汉,加上二战时的经历,可以冷静地看问题。
我要在这里提出三项原则,漠视其中一项中国农民的生活不会有大作为。
原则一。
农民人口一定要大幅下降,弃农转工商。
华中的张大哥培刚五十多年前就为这问题大声疾呼,而去年谢世的芝大农业经济大师d.
gale
johnson关心中国,为这个问题写过好几篇文章。
想想吧,在美国,一个以农为业的小康之家,需要拥有的一级农地大约是中国的三百亩。
我不知道今天中国一户农家的耕地是多少,还要交承包租金。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大量地弃农从工,中国的农民不可能有小康之乐,永远不能。
另一个现象同样有说服力。
个人的随意观察,以年息五厘算,今天中国的工业用地的现值比农业用地的大约高二十倍,住宅用地则大约高六十倍——虽然工、住用地有转用途的开发成本。
这庞大的差距代表庞大的浪费。
人口不大量由农转工,土地相对较少量转用途,这差距是不会大幅收窄的。
据说今天中国的农民人口是九亿,大约是总人口的六成九,比以前的八成五有改进。
我认为六成九是高估的,因为很多农民今天半农半工。
正确的数字我不知道。
同样,我不大相信很多地区的农民的人均全年收入不及人民币四百——工业及其他外快应该没有算进去。
低收入却是毋庸置疑的。
要使农民一般达到小康之家,以全职农业算(full-time equivalent),其人口比率要下降至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政府帮助任何人是干预市场,但为了帮助农民而干预一下不容易反对。
问题是,你可以帮助农民而鼓励他们留于农业,也可以帮助农民而鼓励他们转到工业去。
前者错,后者对。
纵观今天北京帮助农民的策略,是选错了方向。
正确的方向明确,但路要怎样走,我要多作细想才说。
(我需要中国农地的颇为详尽的产权与分配资料,希望读者可以提供。
)
原则二。
一定要放弃农产品自供自给的保护主义。
中国人多地少,加上大量弃农转工的需要,农产品不可能自供自给而有大成。
我多次说过,历史上没有任何供应,能比让人家赚钱的供应来得可靠。
要让农产品自由进出口才可把农民的生活搞起来。
稻粮今天有进口,是正,但最近北京决定补贴鼓励稻粮种植,是劣。
大量放开农产品进口,市场的发展会转向劳力密集的农产品那方面去。
例如同样农地面积,蔬菜种植所需的劳力大约是谷稻的八倍,而饲养行业与温室培植所需的劳力,以土地面积算,也多。
需要劳力密集的农产品,每亩的产值相应上升。
开放农产品进出口,中国的农业会向这方面发展。
以养牛为例,美国养一头牛所需的土地面积大约是中国的三十亩。
让自由市场发展,中国肯定不会选这种养法。
市场的发展,要不是牛只进口,就是学日本神户的饲养:种植名贵饲料,以人工替牛按摩,像服侍父亲似的,炎黄子孙出不起钱购买,就卖到外地去。
是的,中国要放弃二百多年前欧洲的重农主义的糊涂思想,开放农产品进出口。
需要劳力密集的农产品与工业皆有可为,可以出口交换地
多人少的农产品,由市场处理。
原则三。
中国农民的困难不单是地少人多,而更重要的是知识不足。
没有任何资产能比知识资产来得稳定可靠,而不像土地,只要愿意付出代价,知识资产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
要干预市场来帮助农民吗?听我说吧:大量向他们廉价供应知识教育。
有多种通过媒体(例如电视)及其他广及形式的教育方法可以选择,而天天为中国农民哭哭骂骂的大学生,不能自食其言,临阵退缩,要站出来作点义务工作了。
我建议国内的大学采用美国的每年四学期制,学生选修三个学期,轮更地抽出一个学期到农村作教育工作。
这经验对大学生自己也是一种好投资。
两年多前在成都几家大学讲话,听到大约百分之三十的大学生是农村子弟,很高兴。
当时我说,这个数字使我对中国农民的前景看到一线曙光。
万事起头难,今天农民求知的意欲明显,政府要干预,不妨顺水推舟,把补贴稻粮种植的钱转往种植知识于农民的脑子中去。
我既欣赏也担心温总理的仁慈。
国家负担得起,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不会反对帮助农民。
但帮助要讲战略,要论投资的社会回报。
我认为上述的三项原则是要坚守的大方向。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