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的三种属性_王红伟
翻译特性与属性探讨

翻译特性与属性探讨一、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区别英国文学评论家I.A.Richards以前这样说过:“translationmayverywellbethemostsophisticatedeventintheevolu tionofthewholecosmos”(翻译很可能是宇宙进化史上作为复杂的活动之一)[1]的确如此。
翻译活动的复杂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单是翻译的分类就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答案。
参照不同的标准,翻译就会有不同的分类。
比如,前苏联著名语言学家RomanJacobson在OnLinguisticAspectsofTranslation一文中就曾根据翻译活动所涉及到符号代码将翻译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translation)[2]。
如果以翻译活动的客体性质作为参照点,翻译就可以笼统地划分为非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两大类。
非文学翻译包括科技著作的翻译、新闻通讯的翻译等,属于知识性的信息传递,其特点是确定性和准确性;而文学翻译(如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翻译)则有点不同,它除了具备知识性信息之外,还具备文学作品特有的审美信息,其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性、创造性、审美性和模糊性。
如果说非文学翻译追求的是“真”,那么文学翻译则追求的是“美”。
在非文学翻译中,译者只要把源语文本的信息如实地传达出来即可;而对于文学翻译来说,仅仅忠实地传递知识性信息还远远不够,译者还必须要传达出源语文本的审美信息。
相比较而言,非文学翻译对准确性的要求比文学翻译要高得多,虽然文学翻译也要求忠实、准确,但是,因为文学语言表达的模糊性和含义的不确定性,忠实和准确常常缺乏确定的衡量标准,再加上译者与译者之间理解上的差异,就出现了“一千个译者笔下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局面。
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学翻译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翻译类型中独树一帜,就是因为它具备了一些独特的属性,而这些属性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为非文学翻译所拥有的。
20230329 蓝红军 翻译的国家性

翻译的国家性:翻译学知识拓展的新向度蓝红军何为知识拓展从三大体系建设说起·学科体系(学科类别、学科分布、学科关系)·学术体系(研究所处位置,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话语体系(学术言说自我的概念、范畴、命题)·学科:知识体系、规训体系;制度形态、组织形态、活动形态·知识体系:知识类别、层次、结构、维度﹔理论、技能、技术知识知识体系建设·学科内深化、学科间融合﹔体系重构、知识生产、创新、拓展、升质·知识生产:知识赋存种类和数量增加、工具改良、效率提高·知识创新:取得新发现、新认识,提出新见解、新观点、新表述·知识拓展:创造新结构、开拓新维度、发展新方向·知识升质:知识可接受度、影响力、简洁性、清晰性增加、生命力延展·知识创新不完全等于知识拓展,创新可能来自重组;拓展可能来自于移植·知识拓展重在维度、矢量、向度拓展,获得新的生长空间做出学术贡献不一定靠知识拓展:1.解决需要解决但未解决的学术问题2.提供公信力大的答案,平息学术纷争3.订正现有学术观点,纠正以往的认识4.挖出新资料,提供新证据,做出新解释5.改变话语形式,消除理论内部概念抵梧6.验证、补充、拓展、阐释已有理论内涵学科知识拓展·通过丰富维度、增加向度,带来新的可能性,揭示以往未发现的问题,促进研究领域的拓展翻译学知识拓展·翻译研究对象观、对象域发展·增加对有关翻译的基本问题的认识·增加对影响翻译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的了解当前翻译学知识体系建设的问题:·有新研究,少新问题;有新材料,少新对象;有新方法,少新范式;有新理论,少新领域;有新话语,少新思想;有知识生产,少知识创新·如果没有对基本问题的持续关注,对自身基础理论的锤炼和争鸣,对前提性论述的批评性反思,那么就无法真正做到知识体系创新发展·需重思知识发展前提、创新研究范式、做出开拓性的发现、提升理论品质、扩大知识增量翻译研究问题域的发展古代佛经翻译时期:如何译以传真经、求正解明清科技翻译时期:如何译以会通、超胜、资耳目、资心清末西学翻译时期:译什么、如何译(师夷长技以制夷)民国时期:译什么、译何为、如何译(革新、改造)新中国成立之后:译什么、如何译、译何为、如何建译学改革开放之后:译什么、如何译、何为译、译何为、如何建译学、如何研究(董秋思提出了建立翻译学的)翻译基本问题之一(何为译)共识:翻译是一种事实、活动或行为研究维度1:作为活动的翻译研究维度2:作为事实的翻译研究维度3:作为行为的翻译研究维度1:作为活动的翻译翻译作为语言转换活动:·翻译原则、标准、困难、方法、技巧……翻译作为跨语交际活动:·交际情境、目的、效果、阐释、理解……翻译作为信息传播活动·原文信息、传播过程(衰减/噪音)、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翻译作为语言服务活动·翻译职业/行业规范、产品质量、市场需求、技术开发、翻译管理……研究维度2:作为事实的翻译1.翻译的符号性(符码、意义、修辞、文本、文体、叙事、话语、模态;原文解码、意义提取、译文编码、意义再现……)2.翻译的文化性(文化要素、文化语境、文化差异、文化负载、文化观念;文化地位、文化心理、文化建构、文化阐释、文化缺省、文化补偿……)3.翻译的历史性(翻译的历史,历史中的翻译,人物、事件、条件、进程) 4.翻译的地理性(翻译现象的形成、移动、分布特征,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维度3:作为行为的翻译行为主体:·个体、群体、机构、国家对象维度:·作为个体行为的翻译;作为社会行为的翻译;作为国家行为的翻译对应属性:·翻译的个体性、翻译的社会性、翻译的民族性、翻译的国家性研究维度3.1:作为个体行为的翻译翻译的个体性(个体译者的主体性、人的自然属性、单一个体)·译者的创造性、主动性、受动性·译者的素质、能力、理性、知识、前见、立场、动机、观念、思维特征、认知图式、心理状态、情感意志、精力分配这一维度生发的翻译理论:·彦琮的八备说·翻译生成性理论、译者能力模型、认知图式理论、最佳关联理论、译员精力分配模式、译员工作焦虑研究维度3.2:作为社会行为的翻译翻译的社会性(人的社会属性、多元主体、主体间性)(社会个体、群体、社会) ·翻译的伦理性(个体间、个体/群体、个体/社会、群体间、群体/社会)·翻译的规范性(形成性规范、规定性规范;译前规范、操作规范、译后规范) ·翻译的目的性(兴趣、利益、权力、资本、精神)·翻译的服务性(商业、行业、质量、工具、效益))(职业化理论)·翻译的公共性(翻译与社会发展、翻译与社区建设、翻译与公共价值)这一维度生发出的翻译理论:·目的论、译者行为批评、翻译规范论、赫曼斯“系统中的翻译”,社会学翻译理论(布迪厄场域惯习资本、拉图尔行动者网络、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这一维度的研究包括对译者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行为的考察,如周作人在《谈翻译》文中将翻译分为三种(罗新璋、陈应年,2009: 540-544) ·职务的翻译是完全被动的,因职务关系受命令而翻译·事业的翻译是以译书为其毕生的事业,是最值得赞赏的·趣味的翻译指译者的工作纯粹从其兴趣出发,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爱情的工作”研究维度3.3:作为国家行为的翻译·国家层面的翻译行为是一种国家行为(State Act) ,即国家机关(包括政府)以国家名义运用国家主权所实施的行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可上升为国家行为……(任东升,高玉霞,2015: 93)·⑴翻译可以是一种国家行为;⑵国家可作为行为主体实施翻译;(⑶国家作为翻译行为主体时是名义主体或法律主体。
语言文化交际:文学作品英译的几个维度

语言文化交际:文学作品英译的几个维度作为语言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文学作品英译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维性,翻译过程中存在多个维度需要考虑。
这篇文章将从几个维度出发,介绍文学作品英译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第一个维度:语言和文化。
文学作品是语言和文化的表现形式,因此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原作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译者需要了解原作品中可能存在的文化隐喻、俚语、习惯用语等,以便在翻译中进行恰当的传达。
同时,译者还需要根据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比如直译、意译或者文化转换等。
第二个维度:风格和表达。
文学作品的风格和表达是作品所独特的特征,也是读者理解和欣赏作品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英译时,译者需要保留原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确保翻译后作品传达相同的情感和意义。
为了实现这一点,译者需要有一定的写作功底和文学修养,以便在翻译中运用适当的词汇、语法结构、句式等,来再现原作品的风格和表达。
第三个维度:文化传承和创新。
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化的表述,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文学作品通过传递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体验,对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英译时,译者需要不仅注重原作品的传承,还需有意识地将其与接受方的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创新性的翻译。
这种创新性的翻译可以是文化转换、新颖的表达方式等,以便将原作品更好地传递和传承给读者。
第四个维度:译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背景。
译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背景不仅影响到译者对原作品的理解,也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在英译时,译者需要不断扩展自己的阅读背景,增加对不同文化和文学类型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翻译不同类型的作品。
同时,译者还需要关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限制,尽量避免因个人喜好或局限性而对原作品进行过多的改动或误译。
总之,文学作品的英译是一项非常复杂和挑战性的任务。
译者需要从各个维度出发,考虑和分析原作品和目标读者的文化和语言差异,以便尽量准确和精彩地再现原作品的精髓和价值。
关于析英语翻译及应用翻译中的三大功能性文本

关于析英语翻译及应用翻译中的三大功能性文本20世纪80年代,语言理论在西方国家有了新的发展,大量跨学科的学术研究者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而此时语言理论的研究在中国才刚刚起步。
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外语研究核心期刊如《外国语》,致力于引进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及研究方法论,由此开启了中国的跨学科翻译之门。
在经历了探索和推行时期后,中国还经历了由引进理论过渡到吸收理论进而创造理论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借鉴、探究应用翻译是十分必要的。
在2004年,一次由权威杂志《中国翻译》和蒙特利国际大学联合承办的全国口译及翻译研讨会在美国举办。
在研讨会中专家们讨论了中国在翻译教学方面的现状,人们普遍的观点是,中国仍然处于传统的经验教学阶段。
跨文化翻译的实质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文本中的语言,它是交流的目标和其产生影响的工具与载体;其二是文本之外的社会文化,它注重对语言接受者的影响。
哈贝马斯在《交流与社会进化》一书中指出,语内表现行为包含逻辑性语句和行为类短语两个方面。
当我们进行跨文化翻译的时候,不应只注重逻辑性语句的翻译,还应通过把握像功能、象征性这类因素,从而真正实现翻译的目的。
“应用翻译,与着重传达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相比,更倾向于以传递信息为根本目的,运用语言学的原则来翻译实用性文本。
”通过法国翻译理论家简�q德莱尔的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应用翻译的最大特点是其实用性强,应用领域广。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应用翻译的范围几乎涵盖了当今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英国的翻译理论学家纽马克将语言的功能与应用翻译相结合并根据不同的应用翻译文本的不同语言功能对它们进行了新的分类,即以表达功能为主的文本、以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和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
三类文本都有其代表性的类型,在这里,我以“表达型”功能文本中的官方文告、以“信息型”功能文本中的经贸公文和以“呼唤型”功能文本中的广告翻译为例进行浅析。
一、“表达型”功能文本中的官方文告“典型的官方文告包括由部长或党派领导人,学生发表的政治演讲、公文,法律公文和由公认权威执笔的科学、哲学及学术著作”。
语言文化交际:文学作品英译的几个维度

语言文化交际:文学作品英译的几个维度在语言文化交际领域中,文学作品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文化的方式。
文学作品英译可以帮助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但是,英译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如何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如何准确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等等。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出发,探讨文学作品英译的方法和技巧。
一、语言维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表达工具,也是翻译的核心。
在英译中,译者需要准确地理解原作中的语言特点,并尝试用英语表达出来。
这包括原作中的词汇、语法、句式、语调和节奏等方面。
译者需要对原作中的这些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对应的英语表达方式。
同时,译者还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背景和阅读习惯,使译文更加易读和易懂。
二、文化维度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英译中,译者需要考虑如何传达原作中的文化元素。
这包括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例如不同文化对某些事物的看法或表达方式的差异。
译者需要在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下阅读原作,并尝试理解和传达文化内涵。
三、风格和体裁维度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体裁是其表达方式的关键。
在英译中,译者需要保持原作的风格和体裁,尽可能地使译文和原作看起来一致。
例如,如果原作是一部幽默小说,则译者需要在译文中保留原作的幽默感。
同样,如果原作是一首诗歌,则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节奏和韵律。
四、个人风格和理解维度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理解。
在英译中,译者需要找到自己的翻译风格,并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思。
译者的个人理解可能会影响译文的方向和表达方式,因此译者需要保持谦虚和开放心态,尽可能多地倾听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英译需要译者在语言、文化、风格和个人理解等多个维度上进行分析和思考。
只有深入理解原作,并用正确的方式传达其精髓,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交流和理解的目的。
从翻译的矛盾性探讨豫剧翻译中的三个不可译性问题

从翻译的矛盾性探讨豫剧翻译中的三个不可译性问题1 翻译的矛盾性不可译性与可译性是对立统一的。
所谓对立,是指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
所谓统一,是指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翻译这个统一体之中,并贯穿于翻译发展的始终。
因此,翻译包含着矛盾,而不可译性和可译性的主次之分,决定着翻译是否可以进行。
一般意义上说,翻译是一种夸域的交际行为,在此过程中,信息不仅从一种文字领域传递到另一种文字领域,而且也从一种文化领域传递到另一种文化领域。
与此同时信息也会在传递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原信息的内容与特点有的被遗漏,有的则经过替换或二度创作得以再现。
若遗漏的多,再现的少,就表明原信息不可译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原信息是不可译的;如果遗漏的少,再现的多就说明可译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原信息是可译的。
不可译性与可异性一直是语言学家、文学家、翻译家争论的焦点之一。
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者也考虑到翻译会出现不可译性与可译性的问题,所以多采用音译的方法进行翻译,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梵语翻译过来,用于译音的汉字丧失了其自身的原意,而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
古意大利先贤们则更决绝,他们干脆将翻译看作对原作的亵渎,遂将翻译者看作背叛者。
美国著名翻译家Eugene A. Nida根据语言交际功能观点提出了“高层次的对等”和“低层次的对等”两个概念。
高层次的对等要求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要使目的语读者或听众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作出的反应与原语读者或听众基本一致;低层次的对等要求译文达到充分的对等,使目的语读者或听众能得到与原语读者或听众对等的理解或欣赏。
译语与原语只能无限接近但不可能相等。
所以,高度的对等是达不到的,尤其当两种语言或文化差异较大时,更难以达到。
人们产生和理解语言的方式,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绝对一致,所以,Nida的翻译理论只要求反应基本一致,而基本一致实际上就已经表明翻译中存在着不可译和可译性。
英国著名翻译J.C.Catford通过将翻译的不同层次进行分析研究,把不可译分为语言方面的不可译和文化方面的不可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理解问题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理解问题英汉翻译是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主题,它是一种复杂而又深刻的翻译技术。
要想把英语翻译成汉语,需要对英语原文的内容、特点以及它的语法等进行切身的理解,而且还要把英语的原文信息转化成汉语的文字表现,完美地表达两种语言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在英汉翻译中,理解问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首先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用恰当的语言翻译出原文的信息。
翻译人员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决定了翻译成果的质量,因此理解问题在英汉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翻译过程要从原文的内容入手。
译者在翻译前需要弄清原文的内容和构成,充分把握句子的主干,必要时还要深入分析句子的意义,包括探究句子的文言表达,以便把握句子的主旨,做到确切理解句子的内容。
在原文的理解上,可以采用归纳抽象、细节最小单元分析、因果联系推理等方法。
其次,翻译过程要考虑语言文化的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善于发现语言文化差异,不能因为熟悉英语而对汉语表达不注意,也不能因为汉语熟悉而对英语表达不够重视。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时刻留心文化差异,多反思,加强思维,以更有效地跨越文化差异。
最后,译者需要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
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注重理解原文而忽略语言表达,翻译结果也会无效,导致信息的传递失败。
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英汉文本时,要记住汉语的表达形式,即使英文句子的语法构造很复杂,也要把它复原成恰当的汉语表达形式,这样才能表达出一致的意思。
综上所述,英汉翻译的理解问题非常重要。
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要从内容、语言文化和语言表达这三个方面入手,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才能把原文信息转化成汉语,传达出准确的信息。
翻译标准研究新视角:“善译”伦理阐释

翻译标准研究新视角:“善译”伦理阐释作者:谭华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20年第02期内容摘要: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传统研究聚焦其规范性,但这并非其全部属性,翻译标准也有描述性的一面。
从伦理视角考查翻译标准,正是规范与描写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善”既有对本体的规范属性,也含主体的描述属性,正与翻译标准的伦理属性对应。
本文借马建忠之“善译”说,以“善”之伦理思想观为中心,探讨翻译标准问题,从“本体”、“主体”、和“客体”三个维度探讨了“善译”翻译标准之伦理关系。
关键词:翻译标准;“善译”;伦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规范性与描述性Abstract: Translation Criteria is a key issue in translation theories. Traditional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prescriptive element of criteria. However, criteria shows its descriptive side. Discussing the issue from ethics perspective is an attempt to combine its prescriptivity and descriptivity. Ma Jianzhong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Shan Yi”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s,“Shan” reveals both the ontological prescriptive nature of the being and the descriptive nature of the subject, corresponding to the ethical nature of translation criteria.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goodness to address the ethics of “Shan Yi” in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its ethical relations are also reveal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i.e. the ontological,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ides.Key words:translation criteria; “Shan Yi”; ethics;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prescriptivity and descriptivity引言倫理是对人际关系的社会规约,“既包括人际关系应该如何,又包括人际关系事实如何”(王大智,《翻译与翻译伦理》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代表作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一诗中,诗人以“云”为意象,意在传递飘零 之感,同时也含有对湖畔美景的钟情。同样是写“云”,毛泽东 在其《清平乐·六盘山》中写道“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显 然,毛词大气磅礴,凸显的是豪迈的革命情怀。不难看出原语是 作者的主观产品输出,主观创作,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主观 性。原语的主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翻译的主观性。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379-381页。 [42]吴明娣:《明清藏传佛教法器和铃杵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世界宗教
研究》,2011年,46页。 [43]同上,48页。 [44]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卷604,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442
页。 [45][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514页。 [46][清]鲍廷博辑:《苏沈内翰良方》卷四,《知不足斋丛书》第17集。 [47][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251页。 [48][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336页下。
是不是巾车所鸣之铃,不得而知。 [32]《毛诗正义》同上,754页。 [33]《周礼正义》“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以金铎通鼓”902-905页。 [34]《周礼正义》同上,2310页。 [35]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2994-2995页。 [36][宋]王黼编纂,牧东整理:《重修宣和博古图》,广陵书社,2010年,卷
一、翻译的主观性
翻译是一个由众多参与者共同完成的交流活动。由于作者及 译者,以及译者与译者之间的经历经验不同,角度立场不同,也 就导致翻译不可能千篇一律。
当今翻译界普遍认为,从狭义领域来看,语际翻译是翻译的 主要形式,翻译要涉及到至少两种不同的语言:原语与译语。翻 译作品是一种主观创作产品,翻译过程是一种主观选择过程。翻 译活动是一种主观性活动。翻译具有主观性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 方面:
二、翻译的再生性
于翻译而言,任何两种语言或符号之间永远不可能存在一一 对应的理想状态,在此情况下就需要译者去创造,实现翻译的 “再生”,翻译的再生性也即是翻译的创造性。翻译的再生性可 以简单分为以下两类:
1.“克隆”再生。 “克隆”(clone)一词原本为生物学术语,本身含义是无性 繁殖,同时也有复制再生的意思。翻译的“克隆”再生也即是译 者对原语的直接转码, “克隆”再生的范畴较为狭小。 “克隆” 再生的最直接体现就是翻译当中的译音,虽然从根 本上说,在文化交流初期,音译可能会使译语读者不知所云,但 经过一定时期,音译是可以在译语文化中站稳脚跟并最终成为文 化负载体的。 新文化运动时期,一大批文人志士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 道,在汉译 “Democracy” 和 “Science” 时将其分别译为 “德莫克拉西”(“德先生”)与“赛因斯”(“赛先生”)。 当时,中国刚刚冲破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枷锁,科学研究严重落 后,所以当时的译者思想观念中是不可能有“民主”与“科学” 的概念的,因此在那种情况下,译者也只能采取音译的方法, “克隆”一个“德莫克拉西”与“赛因斯”出来。 文化翻译中的“克隆”再生是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而且会逐渐增多。应该看到,“克隆”再生已经或者正在获得越 来越多的译语文化认可。 2.“变异”再生。 “变异”(Variation)也是生物学术语,指的是亲子或者是 子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翻译的“变异”再生其实也即是一个 “再创造”、 “再组合”的过程。 “变异”再生多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译语出现对应空 缺,这时候就要求译者去再创造;二是译者为避免“滥译”之 嫌,此时译者“移花接木”,否则原语和译语之间的鸿沟便不能 逾越。“变异”再生给译者提出的挑战是巨大的。 中西一些俗语的翻译不乏“变异”再生的影子。如“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译为“对牛弹琴”,原语中的“pearls” 与“swine”的形象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则成了“琴”和“牛”,此 类例子不一而足。 归根结底,翻译就是一个再生,再创造的过程。只有通过译 语再现原语,翻译才算真正得以实现。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6035(2015)06-0084-02
引言
翻译活动由来已久,翻译研究不断发展。要想对翻译有一个 基本的认识,可以从翻译的属性着手,因为对翻译属性的认识最 终会促进对整个翻译的深入理解。翻译及翻译活动都有一些共 性,其基本属性亦可从中窥知一二。当然,对翻译属性的认识是 见仁见智、且不断发展变化的,故而本文作者在此主要根据个人 的一点感悟,谈谈其较为基本的三种属性。
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巧死人的事!……” 杨译:“Gracious Buddha!”Mrs. Zhou chuckled: “How terribly chancy!” 霍译:“God bless my soul”Zhou Rui’s wife exclaimed, “You would certainly need some patience!” 中国人笃信佛教,曹雪芹原著中流露的是 “佛”的痕迹,杨 氏夫妇在翻译时也力图保留这一特色,故采用的是“Buddha”这 一意象;而英语国家多信仰基督教崇拜上帝,因而霍克斯与闵福 德自然而然地将其归化为“God”.虽然仅是一词之差,但背后凸 显的确是中西两种宗教文化的巨大差异。 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它更多的要求译者具有敏锐的文 化意识,翻译的文化性是影响翻译过程与译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 素。
中美之间的地理、历史、宗教及生产生活方式差异,造成了汉英 文化之间的“鸿沟”。
传统上来讲,中国是一个陆地广袤的农耕文明国家,属于 陆地型文化,而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岛国,渔猎是其主要生产方 式,属于海洋型文化。中国形容人挥霍无度通常会说,“挥金 如土”,而英美国家则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再如中 国人常说“力大如牛” 而英语国家则习惯说“as strong as a horse” 。
2.译语的主观性。 译语的主观性是通过译者的主体性体现的。译语是译者的主 观再创作,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译者的烙印。无论是从主体性还是 主体间性来说,当今译界普遍认为,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的重要 一环,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艺创作”。诗词是诗人语言特 色、个人情感以及时代背景的统一体,译者欲将一首诗词成功地 进行英译或汉译,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如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其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开篇 写道: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句颇为简 短,对此作者选取了两种较为经典的译文加以分析: 译文一: I look for what I miss,
二十六,531页。 [37][西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852页。 [38][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377页。 [39][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全十册),中华书
局,1956年,卷一百八十一,5638页。 [40]《资治通鉴》同上,8708页。 [41][清]落魄道人,王申校点:《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续·常言道》第十回,
三、翻译的文化性
翻译“目的论”的集大成者汉斯·弗美尔曾明确提出,“总 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转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 的符号,翻译所处理的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表层语言文字,而往往 更多的是深层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翻译的文化性要
求译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双语文化意识。 以汉英双语为例,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加之中英、
文史艺术
浅谈翻译的三种属性
王红伟
(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天津 300204)
摘要: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语言转换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译界对翻译的认识不断深入。对翻译属性的研究有利于深化对翻译的深入理解。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个人感悟,本文主要论述了翻译的“主观性”、“再生性”与“文化性”。
关键词:翻译;属性;主观性;再生性;文化性
注释: ①对于“令”甲骨文上部字形的释义,亦有人解释为口形。
084 赤子 2015.6
文史艺术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and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译文二: Search, Search, Cheek, Cheek, Cold, Cold, Clear, Clear, Sorrow, Sorrow, Pain, Pain. 译文一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译作,译文二则是一 位国外汉学家所译。可以说两则译文都忠实传递了李词的孤独凄 凉之感;但在再现原作形式美上,二者又有所不同。译文一采 取押尾韵的手法基本实现了音韵美;译文二则采用了叠字的手法 追求的是与原文对应的形式美。其实,很难或者无需评判孰优孰 劣, 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项主观性活动,翻译作品是译者的主观 创作。译语的主观性使翻译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原因何在?千百年来,中国人以农业为生,高度依赖土地和 耕牛,黄土遍地皆是,耕牛节省众多人力;而英国则以渔猎为主, 捕鱼离不开水,打猎离不开马的帮助,因此自然也就赋予其积极 的形象。
总体上来说,中国深受儒道释三教的影响,敬天畏神,禅性 深重;而英美诸国则受基督教影响较大,崇拜上帝。在宗教文化 翻译方面,较为突出的一个例子便是《红楼梦》的英译。《红楼 梦》的英译本影响较大的是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与约 翰·闵福德(John Minford)合译的 The Story of the Stone 以及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下面就 其中译文摘取一例加以探讨。
(接上页)
(转下页)
[10][清]王念孙:《广雅疏证》,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266页。 [11][东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 2008年,246页。 [12][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905页。 [13]《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65 页。 [14]《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整理本,中华书局,2000年,48页。 [15]《说文解字》同上,296-297页。 [16]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194-195页。 [17]安家瑗:《中国早期的铜铃》,《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7年 38 页。 [18]李飞:《中国传统金银器艺术鉴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序言 [19][五代]王仁裕撰,[唐]姚汝能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 安禄山 事迹》,《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2006年,43页。 [20][明]卓人月汇选:《古今词统》,辽宁教育出版社,462页。 [21][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153-154页。 [22][唐]元稹:《元氏长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73页。 [23]《开元天宝遗事 安禄山事迹》同上,19页。 [24]张冰冰:《出土西周銮铃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年。 [25]《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1997年,1742页。 [26]《周礼正义》同上,2592页。 [27]《周礼正义》“舒则不鸣,疾则失音。”2592页。 [28][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8页。 [29][唐]张籍:《张籍诗集》,中华书局,1959年,75页。 [30]《周礼正义》同上,2191页。 [31]《中国青铜器》同上,287页载:“山西石楼出土有一例,长柄深腔,腔 狭而圆,腔外及柄上套铸多个金舌,应该是用于宗教祭祀的铃。商晚期器。”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