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特点及未来趋势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特点及未来趋势研究

电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创制离不开资本、其传播推广离不开资本、其价值实现更离不开资本。资本已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构建的必备动力。“电影与资本”的密切联姻,不仅是市场规律的客观表征,更是“中国经济改革”与“电影产业升级”二者共振的必然结果:在“资本”的助力下,中国电影产业初具规模、市场体量迅速扩大、观影习惯逐步形成。

资本具有逐利性,而电影本质具有“艺术性”,二者若能较好结合,则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促进电影内容丰富、多元;激发创作活力、投资热情,引起技术的创新和工业的变革。

中国电影于2001年走向产业化、市场化改革发展之路,最初,电影的年票房不到9亿,而现在中国电影单周票房已经能达到5到10亿规模;年电影产出已接近700部,如果按照业内人士估计“若平均每部电影制作成本2000万到3000万,中国每年仅仅是电影内容制作方面,就需要150到200亿左右的资金”——内容生产本身需要资金,中国电影需要参与全球竞争、如果没有资本介入,就很难形成“大电影”,获得“大效益”;借助“资本市场”,才让更多电影投资主体快速成长,完成了电影产业链的整合,实现了电影+生态圈的布局。

当然,资本存在一个特点是:“挣快钱”的心态:随着市场规模扩大,资本介入频繁,大量游资也纷纷进入,造成电影投资者心态的变化,“挣快钱”就会产生一批缺乏“艺术匠心”的“快餐式电影”,冲击市场,降低艺术水准,这会对“电影产业持续化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资本在给电影产业带来了巨大动力的时候,需要对其科学引导,规范运作方式,使其认同内容生产的基本规则,服务于电影强国的建设。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的若干特征:

(一)电影票房高速增长,各路资本深度介入,综合效益有待提升

当前,在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价格相对低廉的文化娱乐需求却不断在上升,电影业用数字证明了其强劲的发展速度:2015年国内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约70亿美金(相当于北美市场的63%),同比增长48.7%,为近五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国产电影创造海外收入27.7亿元,比上年增长48.13%,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与高速增长的电影票房如影随形的是风险的激增,大量热钱涌入,创造繁荣的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问题:2015年,16部票房超5亿元的电影创造了共计164亿元的票房,占国产片总票房的60%。而票房在1亿元至5亿元之间和票房在1亿元以下的国产片市场份额则都出现了下滑。尤其是2015年票房在1亿元以下的国产片,上映的数量较2014年多出了15部,但产出票房仅为22亿元,较2014年减少了4.4亿元,此区间单部电影2015年的平均票房产出较2014年下降了21%。随着高票房往少数电影集聚,电影投资风险进一步增加。

电影投入产出情况尚不乐观,仍是高投入低产出:据统计,每年报请备案的电影项目多达1500个以上(2015年为2904部),但每年获得《电影公映许可证》的影片为600余部,获得公映的国产影片更仅为300部左右,可见,盲目上马的情况仍比较普遍,亟待引入电影项目风险评估和管控机制。

当前,票房分账仍是目前国内电影项目最主要的收益来源,较为单一的资本回收渠道也增加了目前大多数电影投资机构的风险:据统计,在2015年上映的300部左右的国产片中,票房前二十名的10%电影占去了50%的票房,而其他90%的影片瓜分了剩下的50%票房(1/9现象),上映的影片中能收回成本的仅是少数,更不用说没有上映的近400部影片。

因此,电影投资在遵从“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强化“专业性”、“抗风险性”;片方可以以“院线市场”为,努力拓展“非院线市场”,大力提升综合效益。

(二)单片票房大幅提高,资本市场形成联动,科学引导规范发展

伴随着电影体制改革、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的介入、高新技术的兴起、大批粉丝的助推,近期单片票房纪录不断刷新,产生了30多亿票房体量的国产“深水炸弹”(合5亿美金,近亿人次的影片)。

高票房成绩在股市及资本市场已开始产生较强的联动效应:一方面,一直飙升的票房体量拉升着A股中影视公司的估值;一方面,票房也影响着股价的变化,而上市影视公司也将股价作为其营销的手段从而进一步影响票房;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估值溢价正在从二级市场传导至一级市场,如开心麻花公司,借力《夏洛特烦恼》票房成功,成功登陆“新三板”;另外,电影票房与股价联动并不是取决于票房的高低,而是与票房预期相差的多少。

电影市场的扩容给一些企业带来了机会,电影票房成为大票房的机会提高了,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我们也应理性认识:一部分票务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一些电影制片公司为了扩大影响,购买票房、参与补贴,导致一些票房虚高。同时,产业急速发展中,还存在“票房注水”、虚假“保底发行”、“电影P2P”等问题,这当中最为极端的案例就是引起行业震动的《叶问3》事件。该事件还对金融资本的介入造成了挤兑现象,也提高了电影投融资风险。之后,国产电影的运作方也都处于观望和审慎的态度上。今年4月乃至于5月,部分电影纷纷跳档,并未有真正的中国大片出来,票房收益也出现下滑。说明市场的非常态化发展引起了投资的不稳定性和变动性。

因此,我们在做大市场蛋糕过程中,还需加强对资本的合理引导,适当去泡沫,着力提高电影的质量和竞争力,从多个维度上来规范行业发展。

(三)投资主体更加多元,集聚资源迅速成长,工业体系持续进化

据统计,我国电影产业中具有影视投资(制作、发行、放映等)相关业务的机构愈3000家,除了传统的强势民营电影公司之外,新兴的、中小型的电影制片公司、互联网电影企业也不断涌现,众多非影视公司通过并购和投资进入影视业,形成了多元的投资格局。

从核心的投资主体来看,国有大型电影集团目前尚未完成上市;华谊、光线、博纳、万达等影视公司虽然站稳脚跟,但是体量和市场地位还难以跟好莱坞六大相提并论,中小型制作公司持续为市场贡献“以小博大”的影视项目,但多元持续的产品结构尚不完备,还存在着“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产业化运作能力弱”、“产业规模小”等问题。在工业化制作体系和产业链条不健全的情况下,目前“明星”等资源和角色被突出放大,而制片人的地位和重要性不够重视。

因此,影视公司在项目运作的基础上,可以依托“资本”做大做强,制定全面的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规划,以“制片人中心制”为基础,依循电影的特性,设计好投资结构,完善风控体系,将企业发展与金融运作有机结合,做到“匠心”与“创新”的统一。

(四)创作活力不断增强,题材类型更加多元,艺术﹒商业力求平衡

电影市场迅速扩容和绝对观众数量大幅增多,也促使创作者与观众已经开始有了更为紧密的互动,国产类型片水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一方面,魔幻、喜剧、警匪等类型作品不断涌现;一方面高质量IP开发成为电影投资热门。

在“资本与艺术”结合下,生发出一些绚烂的火花:2015年票房过亿元的47部国产电影中,有28部来自70后、80后的创作者,有13部是导演的处女座。电影创作的新力量的涌现,带来电影形态、类型与话语方式的新变革,带来电影投融资模式的新尝试,带来媒介融合与人才跨界的新可能,也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积累下最可贵的人力资本。

国内外各类的“电影与资本联姻的平台”还激发了创作活力:如各类“电影扶持计划”、“电影投资论坛”、“项目路演推介会”、“新青年导演计划”、“电影基金项目”为电影人实现理想,走向市场,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资本在推动艺术家在保障艺术表达和创作风格的同时,积极贴近观众,创作的作品从“小众”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如电影学院毕业生、教师创作的具有新学院派风格的作品,《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少年班》、《不二情书》等,既呈现了人文价值又兼顾了商业价值,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构建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

创作者还凭借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艺术鉴赏力,积极接纳“资本”,促进艺术的商业化:今年2月,“作者导演”代表贾樟柯已经开始向商业电影圈进发,为此,他成立了“上海暖流电影”的新公司,合伙人包括财经作家吴晓波、前媒体人王宏和经纬中国管理合伙人曹国熊。该公司中,贾樟柯将负责“选片、艺术把关”,“资本和商业决策”则由合伙人共同商议决策。贾樟柯团队中的摄影师余力为、制片人张东也是暖流的股东,分别负责“技术和制片”。“暖流”的目标是成为电影资源整合平台,实现电影产业化发展。近期,贾樟柯的投资计划还与时俱进,成立了名为“以上传媒”的新媒体公司,希望借由新科技与新媒体,为中国电影工业服务。

当然,电影市场的扩容还对产品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受制于我们电影工业基础的薄弱、文化消费习惯没有完全形成,以及观影中尚存在的年轻化、粉丝化、娱乐化等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