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寿星药王孙思邈养生八法

合集下载

药王孙思邈勤练养生十三法助长寿,值得看看

药王孙思邈勤练养生十三法助长寿,值得看看

药王孙思邈勤练养生十三法助长寿,值得看看社会日益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殷实,我们不再受温饱问题困扰,越来越多的人把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当成终极目标。

于是,养生的方法也就热门起来。

所谓的养生就是懂得调和阴阳,以保持健康达到延年益寿。

《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医学观点,明确地指出了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关键,是懂得和践行养生之道。

孙思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许多博大精深的养生方法,以防病治病达到养生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健康不仅是指生理上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要想健康长寿,必须从心理、社会等方面采取干预措施,方能奏效。

那么,哪些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助我们实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呢?下面列举古今2位名人长寿养生的方法。

药王孙思邈勤练养生十三法助长寿据史料记载,孙思邈活到142岁寿终正寝辞世。

他精通养生之术,提出许多可行的养生方法且能身体力行,年过百岁的他耳不聋眼不花,这套养生方法就是养生十三法,方法步骤如下。

面常洗双手对搓36下,以发热的双手上下扫面。

勤做此法可美容、去皱。

目常运双手掌心互搓36下,用发热的掌心覆盖双眼。

合目,用力睁开,眼珠转圈圈,顺序先从左→上→右→下;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珠转圈,再顺序从右→上→左→下。

以上动作为一组重复3次。

感觉眼睛疲劳就可以做。

勤做此操可明目,治疗近视,缓解眼睛疲劳。

电脑族、玩手机的人尤其适用。

齿常扣慢慢闭嘴,带动扣门齿动作,须轻扣有声,重复动作30-50次。

能防止蛀牙、牙痛和牙齿退行性变等。

漱玉津(口水)口微闭,舌尖伸出齿外,从左→上→下→右贴着颊粘膜慢慢转12圈,将口水咽下去;同法反方向再做一次。

口微闭,舌头在上、下颚面转圈,先从左到右12圈吞口水,口水吞下要有带到丹田的感觉最佳;同法,从右向左再做一次。

二者结合具有强健肠胃之功效。

耳常鼓双手掌覆盖双耳用力向下压,然后放手,自觉“扑”的一声,重复做10下。

此法于每天早晚睡觉前后做,可提高记忆力和听力。

药王养生十三法

药王养生十三法

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药王”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亦是气功养生的实践家。

他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他活到141 岁才仙游,可见他的长寿心得实在值得学习。

他是如何获得如此长寿的呢?原因之一就是他每天都做“养生十三法”。

有养生专家根据相关资料进行了一些梳理和习练,归纳出如下药王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1 .发常梳。

将双手掌互搓数次,令掌心发热,然后10 指向后,由前额开始用手疏头发,经后脑至回颈部。

早晚各做数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疏头动作,可以明目,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 .目常运。

第一个方法是——合眼或闭眼均可,用眼珠转圈,先左、上、右、下顺时针方向转;然后眼珠逆时针转圈。

重复 3 次。

第二个方法是——搓手36 下,将发热的掌心敷在眼部。

这两个方法可强化眼睛的功能,对眼疾及近视有调节的作用。

3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依次叩门齿、左侧臼齿、右侧臼齿,各30~50 次。

叩齿时,不用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叩。

叩齿一方面可锻炼自己的精神集中的能力,一方面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退化。

4 .漱玉津。

口微微闭合,舌头从门齿中间开始,沿左、下、右、上的方向(女士先沿右、下、左、上的方向转,不过,方向转反了也没有关系)转三圈;然后舌尖点依次点下鄂、上颚和门齿缝50 次(过去讲72 次)。

点下颚时意念点到肚脐和命门连线的中间或靠后一点点,点上颚时要点到头顶百会。

点完之后,口里会有许多唾液,这是先用唾液漱漱(人安静之后的唾液清凉香甜),分三次下咽。

第一次下咽是想着从身体中间直接送到命门;第二次下咽时要想着从左边(女士从右边)划个弧线到命门;第三次下咽时要想着从右边(女士从左边)划弧下到命门。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经常做这种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 .耳常鼓。

一是两掌使劲把双耳掩上,用力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 下;二是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摺,双手食指勾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 下,要噗噗有声。

141岁孙思邈养生之道

141岁孙思邈养生之道

141岁孙思邈养生之道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亦是养生的实践家。

相传他活到141岁才仙游,百余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长寿者。

孙思邈少时日诵千余言,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佛教经典。

隋文帝时曾推拒当官。

及唐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叹其容色甚为年少,故知老先生为有道者,诚可尊重。

他注有《老子》、《庄子》,撰有《千金要方》、《福禄论》和《摄生真录》等。

现介绍流传至今的孙思邈养生十三法:1.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1)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2)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弱视。

3.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f骨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1)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耳常鼓(1)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扑」的一声。

重复做10下。

(2)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扑扑」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面常洗(1)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

孙思邈的养生妙法

孙思邈的养生妙法

孙思邈的养生妙法孙思邈,这位古代的养生大师,可真是个传奇人物。

他的养生妙法可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实打实的生活智慧。

提到他,大家总会想起“药王”的称号。

可你知道吗?他不仅仅是个药剂师,还是个养生达人,活了将近百岁,身体倍儿棒,真是让人羡慕得不要不要的。

先说说他的饮食吧。

他提倡“药食同源”,也就是好吃的东西,还是能治病的。

他特别喜欢一些简单又天然的食材,比如枸杞、山药、红枣,听着就让人心里暖暖的,对吧?这些东西啊,平时咱们吃吃喝喝也能碰到,别小看了它们,孙老头儿可是把它们当成了长生不老的“法宝”。

所以啊,想要身体好,咱们不妨在日常饮食中多加点这些养生食材,试试别有一番风味。

再说说运动。

孙思邈主张“动中有静”,也就是别光想着懒洋洋地窝在沙发上,适当的运动可得有。

每天早晨,阳光刚刚升起,出去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心情自然就开朗了。

想象一下,清晨的微风拂面,鸟儿在树上欢快地歌唱,嘿,简直是人间仙境!你瞧,这样的运动不光能让身体保持活力,还能让心灵充满阳光,真是一举两得呀。

然后就是心理调节了。

孙思邈认为,心情也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说“心宽体胖”,这可不是开玩笑。

每天都得给自己一些小惊喜,偶尔听听音乐,看看搞笑的视频,逗乐自己,心情愉悦了,整个人都精神抖擞。

再说了,笑一笑十年少,保持好心情,绝对是长寿的秘诀之一。

还得提一提孙思邈的生活习惯。

他这人特别讲究规律,起床、吃饭、睡觉都有固定的时间。

你想啊,生活一团乱,身体能好吗?所以啊,咱们也得向他学习,尽量让生活有条不紊。

做到这一点,身体自然就跟着好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哎呀,孙思邈这老先生的养生法好像挺简单嘛。

其实啊,简单的东西往往才是最有效的。

生活中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咱们就不妨抛到一边,回归到最基本的养生理念上,反而能让自己活得更轻松自在。

哦对了,孙思邈还特别强调和谐。

他说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别总想着过度追求什么,适度就好。

这一说啊,跟咱们现代人的生活理念不谋而合。

孙思邈的十三养生法

孙思邈的十三养生法

孙思邈的十三养生法养生大法,自古至今,研究并运用的人就更加多了。

如药王孙思邈不仅精通药理,对养生也颇有心得。

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

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

那么,他是如何养生的呢?归纳起来共有十三法:第一法:发常梳就是头发要经常梳,不是说要求用梳子,而是把手搓热了,在头上用手指往后梳。

以感到头脑发热为度。

其实质是按摩头部经穴,但由于头属阳,故此法宜早上起床后用,兼有提神醒脑作用,所以晚间不宜。

第二法:目常运就是眼球运动。

按孙思邈的记载,把眼睛先闭上,闭上一段时间以后,然后再睁开,要尽可能睁大,睁大以后,眼睛向上下左右不同的方向看,就是转眼球。

第三法: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须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第四法: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然後将口水吞下去。

之後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围绕上下颚转动然后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畴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第五法:耳常鼓用双手把耳朵鼓压住,然后突然松开,应该有卜一声,这就是耳常鼓。

另外,就是双手掩耳,甚至把耳背一块儿窝过来,用食指在下边,中指在上边,在后边叩打风池穴,会咚咚做响,这也是耳常鼓。

第六法:面常洗面常洗不是说叫我们一天到晚的多次的洗脸,他这个面常洗,指的是用手搓整个面部,像洗脸一样。

就是面常洗,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第七法: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反方面重覆,反复几次。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

孙思邈养生方法简略(长期做就很不错的效果)

孙思邈养生方法简略(长期做就很不错的效果)

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

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1.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

2.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

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

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面常洗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

反方向重复。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腰常摆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

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

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

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

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

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即提肛)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

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诀!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诀!
佛教对孙思邈医药学思想的影响
(一)
据记载孙思邈本就善谈老庄,兼好释典。卢照邻更形容他“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可见孙思邈知识之广博。孙氏自己也在《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大医习业第一》中提出医者应“涉猎群书”,开阔眼界以使知识广博“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孙思邈十分推崇佛教经典《华严经》,据民间传说,唐太宗曾向孙思邈请教过佛经并问他佛经中何为大,孙思邈答“《华严经》佛所尊大。”此说法在《释氏类说》中亦见记载。孙氏既然对佛经颇有心得,自然为佛教思想对其医学思想产生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揭秘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诀!
孙思邈《养生铭》
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是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的故乡。当地药王庙前立有一面石碑,上刻孙思邈所作《养生铭》,其言诚谛,其理通达,果能信受奉行,自当百病莫侵。全文如下:
孙思邈认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首先养性,养性就是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处于宁静祥和的境界。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但是人生的常态恰好是恶十二少,喜十二多。所以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大多数人很难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但是,当一个人到了中年以后,身体的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同时也能逐渐体会到身体健康的保持,重于身外的名利与追逐,就能够体会到孙思邈将养性放在第一位的养生之道的合理性,就有可能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并调养自己的心性,逐渐做到十二少与除去十二多。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代表。中国传统养生与当今流行的养生(实即西方的养生)是两种不同的养生之道。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养生是以发泄能量为特征的养生,这种养生强调“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的特点就是向外发泄自身的能量。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积蓄或收敛能量为特征的养生,养神、调气、导引、少语、少动等,强调的都是一个啬字。啬即节约能量的消耗,也就是孙思邈所讲的灯用小炷。人是身心的统一体,从身与心两个方面来看,西方的养生,强调的是身体的运动与身体的滋补。是一种以养身为特征的养生,虽然名为养生,实为养身。而中国的传统养生,强调心理精神的调理,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养心之道。所以孙思邈将自己的养生称为养性,当然中国的传统养生并不是只讲养心或养性,而是在强调养性或养心的同时也讲养身(必要的肢体运动与身体的滋补)。但认为第一位是养心或养性,第二位才是养身。从表面上来看,西方的养生显现出一种向外积极进取的特点,符合人们积极向上精神,所以很受现代人的青睐。而中国传统养生则显现出一种向内收敛的消极特点,不符合现代人向外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不受现代人的青睐。的确,正在为自己的事业进行奋斗的人们,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很难接受以消极收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养生之道,我们也不向这部分人推荐中国的传统养生之道,但是过了中年,已经从事业的竞争中逐渐退出来的人,就应该将关注外界的心神收回来,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发现中国传统养生的确是一种能维护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学的养生。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就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代表,值得关心养生问题的中老年朋友们研究、学习与实践。〖编辑:上善〗 (严天放)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1、发常梳【方法】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作用】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祛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方法】①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②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作用】可以纠正近视和弱视。

3、齿常叩【方法】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慢慢做36下。

【作用】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发骨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方法】①口微微合上,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②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12圈后吞口水,反方向再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作用】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调和荷尔蒙分泌,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耳常鼓【方法】①手学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扑”的一声,重复做10下。

②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扑扑”有声。

【作用】每天临睡前后做,可增强记忆和听觉。

6、面常洗【方法】①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

②暖手后双手轻轻用力同时向外抚摸。

【作用】常做令脸色红润有光泽,不会有皱纹。

7、头常摇【方法】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做6次,反方向重复。

【作用】经常做可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8、腰常摆【方法】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

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

反方向重复。

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

【作用】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和腰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五代史时,恐怕有遗漏的地方,还常常向他请教,而孙
“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
孙氏不仅博学多闻,而且虚心求教。他小时候因体弱多 病,屡造医门,罄尽家产求医,青衿之岁,高尚茲典,白首 之年,未尝释卷。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 孙思邈逝世后,人们在五台山建立了药王庙,敬奉他为
“药王”。这些古代建筑历经宋、元、明、清数代整修、扩
葡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 鸡头实(芡实)“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 樱桃“可多食,令人好颜色,美志性”等,现代食疗学 研究均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饮食禁忌方面,《千金》两书中有关论述也颇为详细。 有的因物而忌,如《要方· 食治· 鸟兽第五》所载:“鸡
子白共蒜食之,令人短气;鸡子共鳖肉蒸食之害人;鸡肉、
獭肉共食作遁尸注,药所不能治”; 有的因时而忌,如《要方· 食治· 鸟兽第五》记载:“正 月勿食虎、豹、狸肉、伤人神损寿”、“二月勿食兔 肉”……;
有的因病而忌,《要方· 卷十· 伤寒下· 劳复》篇中云:
“时病差后未满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发大困;时病差 后新起,饮酒及韭菜,病更复;时病新差,食生鱼酢,下利 必不止……”说明伤寒时病初复,饮食要注意适当忌口。
人体吸收的单糖类成分,对婴幼儿来说,具有较高的营养价 值。它不但对脑髓和神经的形成及其发育有重要作用,而且 还能够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牛奶中还含有钾、钠、镁、铁、锌、铜、硒等常量元素
和微量元素。牛奶中的矿物质是以碱性元素为主,所以牛奶 是碱性食品,有调节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体内环境稳定是 防病抗病的基础,也是抗疲劳,延缓衰老的基础。
三、运动养生主张常欲小劳,调气导引
四、四时养生要求不违天时,生活有序 五、环境养生推崇清静美境,雅素净洁 六、房室养生旨在节欲保精,固护蓄养 七、服饵养生在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八、体质养生重视不同年龄,辨体施养
生平
孙思邈,号孙真人,南北朝隋至初唐人。京兆华原(今
陕西耀县)人。生卒年代:
一说(581——682年) 一说(541——682年) 《旧唐书》“579年已隐居太白山”。 孙思邈天资聪颖,自幼好学,知识渊博。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
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 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社会世俗尤其是追名逐利对人的心理影响极大,孙思邈 十分反对那些“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诈万巧为求虚誉,没 齿而无厌”之人,“余世俗之多僻,皆放逸以殒亡”。明确 指出:“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
牛奶中几乎含所有已知的维生 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 D、维 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 素E和胡萝卜素。夏季,牛奶中尤以维生素A、D、B2含量高。 这些维生素与钙的吸收利用,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肿瘤 很有帮助。
牛奶中的钙可抑制升压激素的分泌 。患高血压的老年
人如每天饮用1—2袋牛奶,对高血压有辅助治疗作用。另外, 还有调整紧张情绪和镇静作用。一项新的研究认为,牛奶不 但能强身壮骨,还很有可能会预防结肠癌。 日本:一袋牛奶强壮了一个民族。
3、均衡饮食的思想
孙思邈强调均衡饮食,合理搭配,主张勿偏食五味。
(1)五味均衡。主张在五味上不能嗜偏,太过则有损人体。
《要方》中说:“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多令人神惊,夜梦 飞扬”,“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 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味克五脏,五行自然之理 也”,并卷二十六序论第一指出:“多食酸,则皮槁而毛夭; 多食苦,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多食辛, 则肉胝而唇褰;多食咸,则脉凝注而色变”。
2、根据美国海弗里克提出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推算
海龟的肺成纤维细胞分裂72—114次,其寿命为175年。
鸡肺成纤维细胞分裂13—35次,寿命30年。
人肺成纤维细胞分裂40—60次,寿命系数”推算
哺乳动物寿命=性成熟期×(8—10)
人的寿命=14×(8—10)=112—140
(6)现代社会形形色色的“综合症”威胁着中国人的健康
信息过盛综合症
下岗焦虑综合症 城市拥挤综合症 情绪紧张综合症 退休孤独综合症
五、如何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人类社会?
1、奔小康,先健康 2、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药王孙思邈养生长寿八要法
一、精神养生在于调心养性,重德行善
二、饮食养生强调食物宜忌,务令均衡
采药、医疗。
38岁以后:杨坚征招他为“国医”,他“称疾不起”,在太 白山写成《枕中记》(谈养生)。
64岁以后:几次炼丹,因无雄黄而失败,从静智道人处
得到“三健散”方。 86岁:唐太宗李世民诏请他去长安,惊异他“容貌甚
少”,将授给他爵位,他固辞不受。
88岁以后:魏征修齐、梁、周、隋史,向孙咨询前代史 实,孙历历始眼见。 89岁:口角生疮,自疗得愈。 90岁:左手中指肿痛自疗得愈。
三、人类的寿命呈直线上升趋势
穴居时代:18岁 大罗马时代:21岁 18世纪:35.5岁 2000年:67岁
四、中国人在健康寿命方面的诸多问题
1、2000年平均寿命
世界:67岁
发达国家:76岁 发展中国家:64岁 中国大陆:71.1岁
2、中国人的健康状况正在亮起红灯
(1)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2)身材正在变短变胖 (3)严重缺钙、铁、维生素A、B、C等 (4)机能状况明显下降 (5)英年早逝多为45~55岁的中年知识分子
现代营养学研究证明,食物均衡有营养互补作用。两种 或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 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可提高蛋白质 利用率。
例如:玉米、小米、大豆单独食用,其生物价分别为 60、57、64,如按23%、25%、52%的比例混合食用,生 物价可提高到73。这是因为玉米、小米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 较低,蛋氨酸含量相对较高,而大豆中的蛋白质恰恰相反, 混合食用后赖氨酸和蛋氨酸两者可相互补充。 再如:若在植物性食物的基础上,再添加少量动物性食 物,如面粉、小米、大豆、牛肉单独食用时,其蛋白质的生 物价分别为67、57、64、76,若按39%、13%、22%、 26%的比例混合食用,其蛋白质的生物价可提高到89。
92岁:额角肿痛自疗得愈。
102岁(643年):《千金要方》基本写成
118岁:唐高宗李治请他到长安,授谏议大夫之职,他
固辞不受,但为李治看病,当时的知名人士宋令文、卢照邻、 孟诜以师礼事之。并开始写《千金翼方》。
133岁以后:语求李治准他归去,李治赐他鄱阳公主邑
司,离长安退居于耀县五台山中,于五台山中写成《千金翼 方》。 682年(141岁):逝世,终前嘱家人薄葬。
心理养生五法
1、养德立志法
2、清静养神法 3、怡情畅神法 4、博受交谊法 5、喜笑养生法
不良情绪调节七法
1、息怒制怒法 2、发泄悲郁法 3、避脱惊恐法 4、解除疑惑法 5、战胜懊悔法
6、克服嫉妒法
7、消除紧张法
“十二少”为“养性之都契” 少思 少念 少欲 少事 少语 少笑 少乐 少喜 少思 少好 少恶
建,颇具规模 。至今,人们前往瞻仰和参观这位伟人的古居 古迹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孙思邈年谱
541年:出生,自称开皇辛酉年生
7岁:日诵千言
15岁:西魏尚书令独孤信称其为“圣童” 18岁:有志于医
20岁:善谈老庄及百家之学、佛学,开始为人治病。著《老
子注》、《庄子注》。 37岁:因王室多事故乃离开家乡去太白山隐居,从事养生、
二、人类的寿限是多少?(人可以活多久?)
《黄帝内经》“度百岁乃去”
陕西延安何云青143岁(仍骑自行车) 药王孙思邈141岁
人类寿命三种推算方法:
1、根据蒲丰氏的“寿命系数”学说推算 (寿命系数为5—7)
哺乳动物寿命(年)=生长期(年)×寿命系数 狗的寿命=2年×(5—7)=10—14年 象的寿命=25年×(5—7)=125—175年 人的寿命=25年×(5—7)=125—175年
“十要”为养性之大要 一曰啬神 二曰爱气 三曰养形
四曰导引
五曰言论 六曰饮食 七曰房室 八曰反俗 九曰医药 十曰禁忌
“十二多”为“丧生之本” 多思则神殆 多念则志散 多欲则志昏 多事则形劳 多语则气乏 多笑则藏伤 多愁则心摄 多乐则意溢 多喜则忘错昏乱 多怒则百脉不定 多好则专迷不理 多恶则憔悴无懽
百岁寿星药王孙思邈 养生八要法
中国中医养生协会 (内部课件)


一、追求健康快乐长寿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1、秦始皇、汉武帝都有追求“长生不老”之药的故事
2、《礼记》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家的记载
3、 《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 4、孙思邈强调“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 5、张子和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3)清淡饮食。孙氏主张“常淡食”,“每食不必重肉, 喜生百病”,并强调“不得夜食”。季节不同,冷热肥腻不
可太过,夏至以后至秋分,应慎肥腻霍酥油之类(夏季消化
道功能减退),春夏不可贪冷太过。 (4)忌生腐食。孙氏强调“勿食生菜、生小豆、陈腐物”, 体现了安全饮食的思想。 (5)勿饥勿饱。在食量上,要求人们“善养 性者先饥而 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少欲顿而多,多则难消矣”, “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
二、饮食养生强调食物宜忌,务令均衡
孙思邈非常重视饮食保健,不仅《千金要方》第二十 六为“食治”专卷,而且在其它各卷和《千金翼方》中也有 论述。他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 足以存生”。
1、科学的食物分类
孙氏依据《素问· 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 气”,将食物进行分类,仅《千金要方》食治卷中所载可供 食疗的食物达154条,计236种。 果实类29条 菜蔬类59条
(2)食不欲杂。在食物种类上,主张食不欲杂,杂则或有 所犯,或有所伤。提倡“每食必忌于杂,杂则五味相挠,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