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孙思邈的“四少”养生法

孙思邈的“四少”养生法孙思邈是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和养生学家,著有医学专著《千金要方》,被后世尊奉为“药王”。
除了治病救人,孙思邈还非常重视养生,提出了“善养性”“治未病”“消未患”等养生法。
其在《孙思邈方书》中说:“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次四少,神仙诀了”。
寥寥数字,道出了最简单易行的养生道理,适合我们学习。
口中言少——即说话要少俗话说:“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如果一个人每天总是口若悬河,长时间地夸夸其谈,按中医讲,将会耗散掉身体中的大量精、气、神。
而津液与气是人的生命之本,如长久耗散,最终就会导致伤神成疾。
另外,少言还可减少许多是非。
我们常说的“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是非常有道理的。
是非少了,烦恼也就少了,自然对养生有利。
正所谓“日出千言,不病自伤”,消耗肺气容易师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
因此,适当放慢语速、少说些话,可保护、收敛肺气,给身体“节能”。
心中事少——多思伤神所谓“心中事少”,即要清心寡欲,不要思虑过度。
在生活中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遇事不妨学得“糊涂”一点,这样不仅可以少生气,并可减少大量不必要的麻烦。
麻烦少了,心情也就舒畅了,这样不但对健康有利,而且许多疾病还可以不治而愈。
所以我们平时要尽量减少和抑制不良情绪对精神的影响,做到心中事少而怡然自得,以保持内心的恬淡娴静,从而颐养天年。
正所谓“思则气结”“多思则神殆”,思虑过度容易导致气机郁结不行,进而引起疾病。
不妨顺应自然,不要反复纠结一些小事,更不可钻牛角尖,要抱着乐观的心态来解决问题。
腹中食少——即吃饭只食八成饱《黄帝内经》中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养生三要》中云:“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
”古人也讲:“欲求无病肠中清,欲得长生腹中清。
”这就是说,过量的饮食会引起我们肠胃的超负荷工作,从而会使肠胃功能逐渐衰退,以致最终影响我们的健康。
据研究显示:少吃,可把内脏和血管中囤积的脂肪“赶跑”,并可大大提高运动和反应能力;少吃,还可不断清除体内有害活性氧,增加抗氧化酶的含量,有利于维护体内活性氧的平衡。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有哪些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有哪些养生十三法,又名聪明法是药王孙思邈提出的,孙思邈有着102岁的寿命,这在古代是极为少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欢迎大家阅读。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1、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1)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2)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纠正近视和弱视。
3、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 (1)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耳常鼓(1)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扑”的一声,重复做10下。
(2)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扑扑”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面常洗(1)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
(2)暖手后双手轻轻用力同时向外抚摸。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7、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8、腰常摆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
【传统养生】孙思邈的“顺时气”养生法

【传统养生】孙思邈的“顺时气”养生法
导语
初唐著名医学家、百岁老人孙思邈,有“孙真人”“药王”之称。
他结合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提出在不同的季节里,应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他在《千金要方》中说:“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
”
春季,生之气
可晚睡早起,多在户外。
心情要舒畅,可踏青问柳,登山赏花,陶冶性情。
饮食上可吃些麦、葱、花生、香菜等辛甘发散之品。
春天减衣服不要太快,即“春捂”。
但衣服可穿薄一点,头脚不要穿戴太厚。
夏季,长之气
可以晚睡早起,使志无怒。
要注意心神的保养、精神的调摄,以达到“心静自然凉”的效果。
饮食上宜食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之品,切忌贪凉饮冷。
宜用清心泻火消暑之品,如苦瓜、赤豆、绿豆、西瓜等。
秋季,收之气
应早睡早起,多晒太阳,注意养“收之气”。
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银耳等清补润燥之品。
晨起要按摩,顺应阳气;入夜后不要出声诵读,以防寒气侵袭。
无禁忌症的话,每
天让机体“冻一冻”,即“秋冻”,可提高抗病能力,如进行冷水浴等。
冬季,藏之气
宜早睡晚起,应养“藏之气”,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心理状态。
多吃温热之物,如羊肉、鸡肉、狗肉等。
素体阴亏者,宜进食阿胶、龟肉、鳗鱼、黑木耳等滋补阴液之品及用药酒防寒侵。
不要过度活动,最好待日出后活动。
注意保暖,但不要过度温暖,“冬日冻脑”对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抵抗力是有帮助的。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一、调心调心为养生之首。
心之平和,则五脏六腑皆安。
当去杂念,存善念,心宽体健,疾病自远。
二、调息呼吸为生命之本。
调息即调呼吸,使之深长细匀。
清晨吸清气,夜间吐浊气,肺腑自洁,身体健康。
三、调饮食饮食为养生之基。
饮食需定时定量,五味调和,不偏嗜。
食物要新鲜,避免生冷不洁,确保脾胃健康。
四、调睡眠睡眠乃恢复体力之时。
应保证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早睡早起,顺应自然,则精神焕发,身体强健。
五、调起居日常起居要有规律,保持室内外清洁整齐。
顺应季节变化增减衣物,避免过劳或过逸,使身体适应自然。
六、调环境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宜居之地,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有助于心情舒畅,身体康健。
七、调运动生命在于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调和气血,强健筋骨。
但需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伤害。
八、调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调和经络,可以调和气血,舒筋活络,防治疾病。
九、调气血气血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
调气血即是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手段,使气血流畅,充足平衡,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十、调脏腑脏腑功能正常,则身体强健。
调脏腑即是通过饮食、药物、按摩等方法,使脏腑功能协调,保持身体健康。
十一、调精神精神饱满,则身体健康。
当避免过度思虑、忧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悦,使精神焕发。
十二、调智慧智慧使人明智,避免愚痴。
通过学习、思考等方式提升智慧,有助于明辨是非,避免过度烦恼,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十三、调道德道德高尚,则内心平静。
当培养仁爱之心,注重道德修养,使内心充满善良与美好,从而身体健康,长寿延年。
综上所述,孙思邈养生十三法涵盖了身心健康的各个方面。
通过全面调理身体与心灵,我们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药王孙思邈最经典8句话

药王孙思邈最经典8句话
1.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就像我们对待自己最珍视的宝贝一样,人的生命难道不应该是最宝贵的吗?比如说,当有人遇到生命危险,大家都会竭尽全力去帮助,这就是对生命尊重的体现呀!
2.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这就好比车子要时常开动才不会生锈,人也需要经常活动活动呀!你看那些爱运动的人,总是精神饱满,身体倍儿棒呢!
3.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
”这就像提前给身体打了预防针,难道不是很重要吗?就像平时注意饮食健康、作息规律,就能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呀!
4.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这不就像我们做事要勇敢但又要细心,聪明但又要守规矩嘛!比如在面对困难时,要大胆去尝试解决,但又要谨慎思考每一步哦!
5.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这就好像不懂乐谱就不能说自己是音乐家一样呀!医生要是不懂《易经》,那怎么能成为厉害的太医呢?
6.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
”就如同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医生一定要静下心来呀!比如在手术时,医生就得全神贯注,才能更好地救治病人呢!
7.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这就如同侦探查案一样,要非常仔细认真,一丝一毫都不能错过呀!医生诊断病情不也是这样吗?
8.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想想看,如果没有好医生,那得有多少人会遭受不幸啊,这难道不是很可怕吗?就像在一些偏远地区,缺少好的医疗资源,真的会让很多人得不到及时救治呢!。
药王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风湿顽痹 、 跌打 损伤 、 肢体麻木瘫痪等病症 的患者
使 用。 清代的《 外科十三 方》 中说 :马钱子、 “ 枳壳二
味研 末 ,以酒调敷患处 ,却能止痛 愈伤 ,神验 无
比。” 张锡 纯在 《 医学衷 中参西录》 中也说 : 马钱子
钱子碱 制成 灭鼠药 ,并 曾使 用含有 马钱子碱 的诱
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 、重症肌无力等病症 。有医 师 曾使 用 马钱子 治疗 3 2例面 神经麻 痹 患者 , 结
果 有 2 例 患者病情痊 愈 , 3例 患者病情好转 , 2 有
饵来控制一些鸟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数量 。在 马来西亚 , 人们常将
于 患侧面部 , 7 O 天换 1张 , 约 ~1 直至病 情痊愈 为止 。一般来说 ,轻度的面神经麻 痹患者在连续
敷用 马钱子片 2张后 即可见效。本栏编辑/ 璐 赵
中医认 为 , 马钱子性寒 , 味苦 , 有大毒 , 可入肝 经、 脾经 , 具有通络止痛、 散结消肿 的功效 , 适合有
前提 , 中寓有静”二者相辅相成 , 动 , 相互为用。 慎言论 言论即指说话。孙思邈认为说话 不
要过多 , 更不宜大声说话 , 而应轻言细语。因为“ 多 语则气 乏“ 。另外 , 他认为人们 不可 以说 “ 恶语 ” 和 污言秽语 , 应做到 “ 言不离 口” 因为经常说好 善 。
元气充足则健康 , 元气 受损则生病 , 元气耗尽则死 亡。 在元气充足的情况下 , 人体 的气血运行就会十 分顺畅 , 各个脏腑器 官均可得到充分的滋养 , 生命 力就会很 旺盛。 因此孙思邈认为 ,无论做任何事 情, 都要 以不伤 元气为基本原则。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诀!

(一)
据记载孙思邈本就善谈老庄,兼好释典。卢照邻更形容他“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可见孙思邈知识之广博。孙氏自己也在《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大医习业第一》中提出医者应“涉猎群书”,开阔眼界以使知识广博“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孙思邈十分推崇佛教经典《华严经》,据民间传说,唐太宗曾向孙思邈请教过佛经并问他佛经中何为大,孙思邈答“《华严经》佛所尊大。”此说法在《释氏类说》中亦见记载。孙氏既然对佛经颇有心得,自然为佛教思想对其医学思想产生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揭秘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诀!
孙思邈《养生铭》
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是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的故乡。当地药王庙前立有一面石碑,上刻孙思邈所作《养生铭》,其言诚谛,其理通达,果能信受奉行,自当百病莫侵。全文如下:
孙思邈认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首先养性,养性就是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处于宁静祥和的境界。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但是人生的常态恰好是恶十二少,喜十二多。所以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大多数人很难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但是,当一个人到了中年以后,身体的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同时也能逐渐体会到身体健康的保持,重于身外的名利与追逐,就能够体会到孙思邈将养性放在第一位的养生之道的合理性,就有可能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并调养自己的心性,逐渐做到十二少与除去十二多。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代表。中国传统养生与当今流行的养生(实即西方的养生)是两种不同的养生之道。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养生是以发泄能量为特征的养生,这种养生强调“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的特点就是向外发泄自身的能量。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积蓄或收敛能量为特征的养生,养神、调气、导引、少语、少动等,强调的都是一个啬字。啬即节约能量的消耗,也就是孙思邈所讲的灯用小炷。人是身心的统一体,从身与心两个方面来看,西方的养生,强调的是身体的运动与身体的滋补。是一种以养身为特征的养生,虽然名为养生,实为养身。而中国的传统养生,强调心理精神的调理,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养心之道。所以孙思邈将自己的养生称为养性,当然中国的传统养生并不是只讲养心或养性,而是在强调养性或养心的同时也讲养身(必要的肢体运动与身体的滋补)。但认为第一位是养心或养性,第二位才是养身。从表面上来看,西方的养生显现出一种向外积极进取的特点,符合人们积极向上精神,所以很受现代人的青睐。而中国传统养生则显现出一种向内收敛的消极特点,不符合现代人向外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不受现代人的青睐。的确,正在为自己的事业进行奋斗的人们,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很难接受以消极收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养生之道,我们也不向这部分人推荐中国的传统养生之道,但是过了中年,已经从事业的竞争中逐渐退出来的人,就应该将关注外界的心神收回来,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发现中国传统养生的确是一种能维护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学的养生。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就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代表,值得关心养生问题的中老年朋友们研究、学习与实践。〖编辑:上善〗 (严天放)
药王孙思邈24个医学贡献和养生十三法

药王孙思邈24个医学贡献和养生十三法药王孙思邈,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学思想、理论和医学经验成果在古代医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医药之源”。
孙思邈医学经典著作《傅山堂集》中记载着他的医疗经验和治疗方法,包含24个医学贡献和养生十三法。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内容进行的简单介绍。
一、表里双调法孙思邈提出的表里双调法是指,在治疗疾病时,需要同步调节人体表里,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他认为,诸多病症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不平衡所导致的,如果在治疗时没有同时调节内外,很难取得良好的疗效。
二、泻是药不是饭法在治疗疾病时,孙思邈反对滥用泻药,他认为泻药只是一种药物,不是食物。
如果患者没有胃肠道疾病,既没有腹泻,又没有便秘,就不要轻易使用泻药,以免药物对健康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三、攻补相济法孙思邈认为,治疗疾病并不是简单地攻击病灶,而是需要填补病灶所产生的空虚,即“补”。
同时,也需要将病灶所积聚的热毒排出体外,即“攻”。
孙思邈认为,攻补相济是治疗疾病最基本的原则。
四、阴阳调和法孙思邈认为,阴阳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阳气不足,则人体则容易疲乏、生病;阴气不足,则人体则容易出现代谢失调、内分泌失调等问题。
所以,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孙思邈强调阴阳的调和。
他认为,只有让阴阳达到平衡,才能实现治疗的目的,达到健康状态。
五、草木调神法孙思邈认为,人的身体不仅需要药物和针灸的帮助,还需要草木的“精气”来调养。
他提倡在生活中多接触自然环境,特别是草木,以达到身心调和的效果。
六、寒温调度法孙思邈在医学上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寒温调度法。
他认为人体具有寒热之分,如果身体出现寒凉症状,就需要使用一些温热的药物进行调理。
如果身体出现发热症状,就需要使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
七、整齐有序法孙思邈认为,人的身体器官是相互依存的,人体内外器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在医学上,他提倡整齐有序的调理,通过合理的肢体活动、饮食起居和健康保健,让身体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下,达到预防和调理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药王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导语:下面介绍的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定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
下面介绍的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定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
重复3次。
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需发出声响,做36下。
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手常鼓: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
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
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腰常摆:身体和双手有韵律的摆动。
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
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
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