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现代养生的详细解说
《黄帝内经》养生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原则导言《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源头和宝典。
其中提到了许多养生原则,这些原则是古人智慧和实践的结晶,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
饮食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饮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其中提到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的原则,即以谷物为主食,水果为辅助,畜产品为补充。
这个原则告诉我们要保持饮食的均衡,不偏食,避免单一营养不足或过剩导致的健康问题。
作息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作息对于健康的影响。
其中提到了“寐则安神,起则容颜”、“早卧早起,故昼气生,故寿无疾”的原则,即要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使身体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同时,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运动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其中提到了“人无运动,气血不能荣,水谷不化,故寿命促短”、“喜怒不节,寒暑不适”的原则,即要保持适量的运动,使身体的气血畅通,水谷能够得到有效的消化吸收。
同时,要保持情绪的稳定和避免过度的冷热刺激,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心态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心态对于健康的影响。
其中提到了“心者,生之本也”、“喜怒忧思悲恐惊,病之本也”、“令志平和,内外不感,邪不能病也”的原则,即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和负面情绪的积累,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还要注重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安宁。
环境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环境对于健康的影响。
其中提到了“四时之气,六合之和”的原则,即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和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同时,要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和通风,避免受到污染和有害物质的侵害。
总结《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是古人智慧和实践的结晶,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从《皇帝内经》看现代养生(张磊)

从《黄帝内经》看现代养生为什么会谈到从《黄帝内经》看现代养生呢?我想首先呢给大家一些资料:从2007年开始,我们国家每一年有800万人死于癌症,占世界癌症人数的13%,全世界每年有15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目前我们国家有将近3亿人数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每一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有300万人,占到全世界1500万人的5分之一,我们国家的高血压患者将近两个亿,超重的人口将近两个亿,明确的肥胖人口将近一个亿。
在职干部中有二分之一患有高血脂,五分之一的人有高血压。
糖尿病全世界两亿患者中:美国1500万人,中国5000万人,而且这个糖尿病患者数量是在每年翻番,儿童糖尿病以十年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长,卫生部给我们的资料是什么呢?每天有6500条腿或者脚趾被截断,3000只眼睛失眠,7000个肾坏死。
每一年我们国家死于肝病的30万人这个数据还在曾张,50%的人死于肝硬化和肝癌,43.9%的男人已经退居二线,55.4%的早衰。
将近4%的育龄夫妇不孕,重要的责任在男人。
所以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每家只生一个孩子我不知道还能持续多久,我们未来的不孕症在5年之内一定会超过日本、韩国、新港台,中国每30秒会出生一个缺陷儿,4%到百分之6%的孩子有残疾,这就是说每一年有80万到120万天生残缺儿童占我们家庭的十分之一,当然这里面有25-30%是属于遗传基因,10%归之于污染基因。
100个新生儿里就有一个天生的心脏病,每一年少儿白血病都要增加两万人以上,每一年会出现7000个脑瘤儿童,10万人得抑郁症,有将近5亿人近视眼。
这些资料为什么让我们听得毛骨悚然呢?这些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怎么会随着我们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而我们身边奇奇怪怪的病越来越多呢,莫名其妙的事情正在发生。
所以今天,全球的诺贝尔奖获得找这些科学家们,他们在欧洲开会的时候都讨论这个问题——现代化的发展给人带来了物质上的极大的丰富,现代化的发展也严重破坏了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随着这样的发展我们人类的思想和生存要回到哪里去呢?这些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人类的思想文明,人类的健康生存要回到2500年前的中国文化,也就是我们这个地方——西安。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与现代健康文化的探究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与现代健康文化的探究介绍《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被誉为中医药学的权威之作。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加剧,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并将其与现代健康文化进行比较。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1.五行学说:按照《黄帝内经》的观点,宇宙万物都被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修持养生应与自然界五行相协调。
2.阴阳平衡:《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原则。
在日常饮食和运动方面,应当注意阴阳平衡。
3.调节气机:《黄帝内经》认为人体通过调节气机来维持健康。
调节气机可以通过针灸、按摩等方式进行。
现代健康文化的养生理念1.健康饮食:现代人注重均衡饮食,追求有机食品、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及合理的膳食搭配。
2.科学运动:现代人提倡适度运动,如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瑜伽等,以增强身体素质和保持身材健美。
3.心理健康:现代社会注重心理健康,例如通过冥想、放松技巧和心理咨询来减压和调节情绪。
对比与结论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与现代健康文化之间存在一些共通之处。
例如,对于平衡饮食、适度运动和注意心理健康都是双方重视的方面。
然而,由于不同历史背景和科学发展水平,两者也存在差异。
现代健康文化更加注重科学性、个性化和多元化。
因此,在借鉴黄帝内经的同时,需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结语《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经典,其养生理念与现代健康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
通过对两者的比较与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以实现身心健康的目标。
在当代,合理综合各种养生方法,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方式,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健康。
《黄帝内经》与日常养生.ppt

9
二、十二时辰养生
10
1、子时(23-1点),胆经当令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藏皆处决胆”(《黄
帝内经》)
·胆主决断(胆识),当你无法决断时老挠头(胆经)
·胆在五脏六腑中作用犹如汽车点火器,拍打胆经可提神。
23
·膀胱经与肾相表里,当男人尿撒不出时,习惯性地往前努一下
(外边阳出不来就靠肾力量往外顶,尿不出来原因在肾)。
·主存储津液,唾液为肾所主,膀胱气化功能好则可将肾水带上,
故口有唾液,否则就会得干燥症。
·水液不能在膀胱里储存过久,否则性质变化会导致细胞恶化,年
龄稍大时就出现膀胱癌,故排小便相隔不能超过3—4个小时(俗话
15
·大便不规律查三方面:一是是否吃足了蔬菜,二是下午1-3时是
否喝足了水,三是运动够不够。三方面都做到了,还不行的话,
则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每天用5克决明子用热水泡开来喝,喝
7—10天,大便就会规律些(决明子偏寒性不能多喝);二是用
三种时令蔬菜榨成汁加上蜂蜜,每天早晨喝一杯(200cc),有
润肠通便功效。
说“禁尿会黄胖”)
·所有关节疾病都与膀胱经有关,腰椎、颈椎等是由于膀胱经中的
委中穴出现堵塞(后边腿窝的正中间有个很深的穴位便是,每天点
压3—5分钟能缓解症状)。另外敲打两手手背可保健从头到脚的各
关节。
·结论:膀胱经当令就做好三件事:喝水、运动、排尿。
24
10、酉时(17—19点)肾经当令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黄帝内经》) ·肾主藏精,精是支撑人体生命最基本的物质(像钱,什么都 可以买),肾精足,则心肾相交能力强,心就灵,手就巧,这叫 “心灵手巧”,另外肾精能造化生命,故“伎巧出焉” ·肾经当令时,太阳下山,阴气来临,人身体处于较弱状态, 这时肾需静,不宜大量劳作和大量食物。中国式的晚饭过于油腻 和过饱,使人们10人中有8人出现肾经过早衰老。还出现三高等 现象,许多老人家由于晚饭吃的太饱而夜间发生心梗和脑梗(过 饱则使精血集中给胃肠消化,导致一定量的血栓出现)。
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

黄帝内经的养生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其内容涵盖了广泛的养生知识。
养生是指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平衡,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一种方式。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养生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饮食调养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正确的饮食习惯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一些养生饮食的原则。
首先,应遵循五味调和的原则,即酸、苦、甘、咸、辣五种味道要搭配合理,不偏食某一种味道。
其次,应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季节的变化来选择食物,如夏季适宜清淡食物,而冬季则适宜补充热量较高的食物。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到了饮食禁忌,如忌暴饮暴食、忌偏食等。
二、运动养生适度的运动对于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推崇养生的一种方式就是运动。
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改善心脏功能等。
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坚持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三、情志调养情志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强调了情志调养的重要性。
人们在面对各种情绪时,应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困扰。
此外,也可以通过音乐、读书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身心的平衡。
四、生活作息规律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一些养生的原则。
首先,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充分休息对于恢复体力、提高免疫力至关重要。
其次,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避免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此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生活环境的整洁和舒适对于身心健康的作用,应保持室内的通风、清洁和充足的阳光照射。
五、药物调养黄帝内经中也提到了药物调养的方法,即通过一些中草药的使用来调节身体的平衡。
然而,药物调养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六、穴位保健按摩穴位是一种常见的养生方式。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穴位的保健作用,如太冲穴、摩砂穴等。
按摩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疲劳,达到养生的效果。
《黄帝内经》论养生

《黄帝内经》论养生《黄帝内经》说道:“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亡。
”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和谐,反之则阴阳失调,而这就是人体疾病的本质。
人体是一个最无为和最自足的系统,如果我们偏离了它,是必然要生病的。
中医讲的养生,就是我们每天要按照人体的本性去做,什么时间做什么时间的事。
“因天之序”,就是说一定要因循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
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
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养生无处不在,养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生就是养护我们的生命,保养我们的心灵。
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到一点,就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慢慢得到修复。
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淡虚无,学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作劳,善待自己,善待心灵,你就会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一、阶段养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这首宋代有名的禅诗,看上去是写一年四季景色的,其实是写人生各阶段的心境的。
如果心态平和,没有是非,那么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是美丽的。
现代科学家研究发现:生物体内存在着生物钟,它自动地调节和控制着人的行为和活动。
人从诞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自身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存在着由强至弱、由弱至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生物节律,或生物节奏、生命节律等。
20世纪初,德国和奥地利的科学家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人体生物节律中体力周期是23天,情绪周期是28天,智力周期是33天。
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性变化,都可以用曲线来表示。
这三条曲线都是从出生日算起,起点在中线,先进入高潮期,再经历临界期,而后转入低潮期,如此周而复始。
黄帝内经养生保健中医智慧健康生活的指南

黄帝内经养生保健中医智慧健康生活的指南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之一,其源远流长,承载着宝贵的健康智慧。
而《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不仅总结了古代智慧,还为现代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保健指南。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注重平衡和调和。
《黄帝内经》强调了“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原理。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防止阴阳失调带来的疾病。
同时,了解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可通过调整饮食、锻炼等方面的方法,促进身体的健康。
二、养生保健的饮食《黄帝内经》明确指出“饮食有节”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养生饮食应注意三点:多样化食物、适宜的烹饪方法和适量搭配。
多样化的食物可以确保我们获得多种营养物质,从而增强我们的免疫力。
适宜的烹饪方法可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并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流失。
适量搭配饮食可以保持内脏器官的平衡,避免肥胖和消化不良等问题。
三、运动养生的好处中医学认为,运动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黄帝内经》提到了各种运动形式,如太极拳、气功等,它们都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
此外,适量的运动还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预防多种慢性病。
四、调节生活作息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认为,合理的生活作息对于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促进身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增强抵抗力。
此外,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缓解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五、情绪调节和心理保健《黄帝内经》指出,情绪的稳定对于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过度的愤怒、忧虑、悲伤等情绪会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疾病。
中医认为,通过良好的情绪调节和心理保健,可以保持身心的平衡,提高生活质量。
六、中医养生的细节注意事项中医养生还有一些细节事项需要注意。
比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熬夜和熬夜过饥,避免过度的油炸食品以及荤腥之物。
此外,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保持心情开朗等等。
总之,《黄帝内经》为我们提供了中医养生保健的指南,适当运用其中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持健康、预防疾病。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解析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解析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典。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指导。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养生方法。
一、阴阳平衡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阴阳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对立面,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两种属性。
在人体中,阴阳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保持阴阳平衡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方法来调节阴阳平衡,如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绪调节等。
饮食方面,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不同的食物,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运动方面,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情绪调节方面,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的压力和消极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二、五行调理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五行理论,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人体也受到五行的影响,通过调理五行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根据五行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了相应的调理方法。
比如,金属对应肺,木对应肝,水对应肾,火对应心,土对应脾。
通过调理五脏对应的五行,可以促进脏腑功能的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三、经络保健黄帝内经中强调经络的重要性。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保持身体的健康。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经络保健的方法,如按摩、针灸、拔罐等。
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增强气血的流动。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的作用来促进经络的通畅,排除体内的湿气和毒素。
四、调节作息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合理的作息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合理的作息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物钟,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黄帝内经中建议人们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早晨起床后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促进气血的流通。
晚上睡觉前要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度的兴奋和紧张。
五、心态调整黄帝内经中强调心态对于养生的影响。
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对现代养生的详细解说
它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医事活动。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的医学宝典给我们介绍了中如何正确养生,下面是为大家整理关于在《黄帝内经》的介绍中如何养生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黄帝内经》里介绍的何为养生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人在春夏季节要顺应自然界规律调养阳气,在秋冬季节要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调养阴气。
高世拭曰:“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指出在指导养生中,应顺应四时阴阳特点来保健。
举夏季为例,夏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人体要顺应阳盛长养之气的特点,使心气长旺,提高抗病能力。
应锻炼形体,坚持室外活动,行日光浴。
调节情致,积极进取,勿生懈惰厌倦之心,以使阳气宣散于外。
调节起居,晚睡早起,午睡不可太久,注意避暑,尤忌过于趋凉。
调节饮食,宜清淡,忌油腻,多食营养丰富的蔬菜、瓜果之类,但不宜过凉。
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
即恰当地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
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也就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它包括了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
《吕氏春秋》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正如健康谚语所云:“常锻炼,抗衰老,量力行,勿过劳。
饮食有节饮食是人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保持机体健康的一大要素。
首先应“谨和五味,食宜清淡。
《黄帝内经》非常强调多样化饮食,极力反对偏食、偏嗜五味。
主张人体生命必须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饮食五味对五脏具有滋养作用,但如果过于偏嗜某一味,就会造成五味失衡,营养失调,而对身体产生危害。
所以,在日常饮食以及饮食养生中,五味调和是最基本的法则。
故《素问·生气通天伦》一再强调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现代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倡导“三少一多即少脂,少盐,少糖,多
素。
其次要“定时定量,寒温适中。
《内经》极力主张饮食应当适量,反对暴饮暴食,反对饮食过量或不足。
饮食的温度,不可过热,也不可过凉,要做到寒温适中。
正如《灵枢·师传》所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至邪僻也。
有健康谚语云:“调饮食,莫过饱,心不顺,赏花草。
起居有常首先强调在作息时间上一定要有规律,定时作息。
由于人与天地阴阳要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因此,白天阳气主事之时人要劳作,夜间阴气用事之时人要休息。
如果违反了阴阳消长规律,就会给人体造成伤害。
例如,有些人夜间通宵打麻将,白天才睡觉,这是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相违背的,久而久之,肯定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内经》除了强调要按一日之中的阴阳消长规律进行作息外,还强调要按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进行作息。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这些都是在“天人合一整体观指导下四季不同的作息规律,只有这样顺应天地四时阴阳变化进行起居作息,才能使机体阴阳气血与天地
阴阳变化保持一致,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从而保持机体的勃勃生机。
长久保持这些合理的作息规律,自然会有益机体健康,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不妄作劳即不要违背常规去劳作,使“形劳而不倦。
也就是说劳作要保持一定的限度,既不过劳,也不过逸,做到劳而不倦,即有劳有逸,劳逸结合,劳逸适度之意。
不仅过劳可以伤人致病,过逸也同样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为过于安逸,身体就不活动,会导致经络气血瘀滞不畅,久而久之生命力随之逐渐减弱。
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久坐久卧,懒于活动,筋骨肌肉自然会萎弱不振。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恬淡虚无主要是调和情绪,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
《素问·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等。
就是古人推崇的做法。
具体实施宜“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主要是精神上排除各种不良情绪,如狂喜、暴怒、悲忧、恐惧等。
精神内守与“独立守神是古代进行精神修炼的专门功夫,其要领是入静、意守、神不外驰,通过颐养意志,影响生理功能,充实元气,
防病缓老。
精神活动是由五脏所产生的,又能反作用于五脏,影响生理活动,所以情致调和一般是不会导致疾病的,只有七情太过,表现过于激烈时,才会对身体产生损害。
如《黄帝内经》所说的: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大怒伤肝,过恐伤肾,过思伤脾。
又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因此,注意对情志进行调节与疏导,及时排除怒、忧、悲、恐、惊、思等不良的情感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健康,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法则。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即对四时不正之气,要恰当避开,不使其侵入人体。
平时,只有既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致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
故高世拭说:“外知所避,内得其守,病安从来。
古书有一案例说:当时天下瘟疫大流行,早晨三人同出家门,结果“饱者安,饥者病,饮酒者死。
这说明正气在发病中也起很大作用。
正如《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古代的“伤寒、“瘟病、“瘟疫,近时的“病毒脑、“SARS、“甲流感等
传染性较强的疾病,都应以“避其毒气为主,进行严格隔离,切断感染源。
同时宜扶助正气(即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中医养生会人的七情六欲和疾病非常科学的联系起来,认为这些事人生病的内因。
喜怒忧思悲恐惊,看似一种情绪的表象,但是中医养生认为由表及里,每种情绪都会引起相关器官的变化,从而打破平衡而生病。
喜伤心,过于激动会引起心脏的问题,记得几年前报道过一个被选为人大代表的75岁的老人因为过度兴奋而突然心肌梗塞而死亡。
怒伤肝,过分愤怒就会损伤肝脏,造成肝火旺盛而发脾气。
忧(悲)伤肺,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痛失亲人的朋友在哭别的时候,可以上气不接下气,呼吸不畅。
因此,任何时候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对养生是非常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