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平人绝谷...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来自湖北省经典背诵大赛提纲总体要求:通过对《黄帝内经》原文的研究,使读者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及思维方法;了解《内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其今后开展中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阴阳五行1.【必背原文】XXX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研究要点】提出“治病必求于本”的基本原则。
用阴阳归纳事物的性子和服从。
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不同漫衍和走向。
阴阳升降失常的病证特征。
2.【必背原文】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研究要点】讨论了气、味、形、精的阴阳属性及其化生关系。
提出了“壮火”、“少火”的感化与功用。
论说了药食气息的机能。
3.【必背原文】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XXX则阴病。
XXX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研究要点】提出了药食气息的阴阳属性。
讨论了阴阳之间对立斗争和消长转化的关系。
黄帝内经试题五脏藏神

2.3 五脏藏神2301 《灵枢·本神》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至其淫泆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志思虑智?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2302 《灵枢·本神》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
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碅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2303 《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上;实则胀,五脏不安。
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节五味,避免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咸是饮食水谷的五种滋味,《内经》称之为五味,对人体脏腑具有补益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这里指出,五味可以养五脏之气,促进神的生成。
在《内经》的其他篇章还讨论了五味对五脏的作用差异,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灵枢-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等,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如果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如《素问-五藏生成》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上述经文虽表述不同,但其核心思想基本一致,即都认为五味过极。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32篇平人绝谷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平人绝谷黄帝内经灵枢篇第32篇平人绝谷由于本篇《平人绝谷》重点在于论述正常人不进饮食后死亡的日期及其机理,以突出说明胃肠摄取饮食,补充营养是维持生命的关键,故以"平人绝谷"名篇。
平人即正常的人,绝谷指不饮不食。
【原文】黄帝日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日臣请言其故。
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愫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1],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
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后[2],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爷尽矣。
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提要】本文承上篇之后,对肠胃的长度与容量等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并分析了平人绝谷七日而死的原因。
【注释】[1]五丈八尺四寸此数加上上篇唇至齿长九分,齿至会厌长三寸半,咽门至胃长一尺六寸,共为六丈又四寸四分,这样与上篇之总数相符。
[2]日再后是一日两次大便的意思。
【白话解】黄帝说正常的人七天不饮食就会死亡,我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伯高说请允许我谈一谈其中的道理。
胃的周长是一尺五寸,直径五寸,长二尺六寸,其形弯曲,能容纳三斗五升饮食,在通常情况下存留二斗食物和一斗五升水就满了。
上焦具有输布精气的功能,也就是能够将中焦化生的精微物质布散全身,其中包括运行快速滑利的阳气,其余部分在下焦灌注到诸肠当中。
小肠的周长是二寸半,直径八分又三分之一分,长三丈二尺,能容纳二斗四升食物和六升三合又三分之二合水。
黄帝内经(原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一本古代的中医经典,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以下是部分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天风解堵,地风解濡,人风解肌。
人合于四时之大变者,天风解肌,地风解肌……风者,人之所以在天地之间也。
译文:天风能治疗肌肉的疼痛和僵硬,地风能治疗湿气的滞留,人风能治疗肌肤病。
人类与四季轮换相适应,天风可治疗肌肤病,地风可治疗湿气滞留……风,是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因素。
2.《素问·生气通天论》
原文:夫生气之亏,上工于神枢,下系于肌肉,其寿命早衰,肺气先丧。
译文:生命力不足,首先影响人的精神,然后影响到肌肉,导致寿命缩短,肺气先衰。
3.《灵枢·本神》
原文:人有五脏,五脏之合气为阳,阳和盛,则五脏皆受气,血脉和行。
译文:人体有五个脏器,五脏合理的气血流动是阳气,阳气充足时,五脏都能正常接受气血的滋养,血脉流通顺畅。
以上是黄帝内经部分文段原文及译文,这本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中医学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灵枢·本藏...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本藏【原文】灵枢·本藏【内容】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
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
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
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
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
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
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
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
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
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挽(别本作悗),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
肝坚则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䏚而痛,不能疾行。
脾高则䏚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
灵枢·营卫生会...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营卫生会【原文】灵枢·营卫生会【内容】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
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
日中而(别本作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
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别本作注)(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
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平人绝谷
【原文】
灵枢·平人绝谷
【内容】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榖三斗五升,其中之榖,长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栗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榖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榖一斗,水七升半;
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榖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榖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榖之数也。
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
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榖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榖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榖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榖、精气、津液皆尽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