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阴阳系日月...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译文】黄帝说:我听说有属阴或属阳之人,是怎样的?伯高说:天地之间,宇宙之内,都离不开五这个数,人也和它相应。
所以,人有五五二十五种类型,而所谓阴阳之人是不在其内的。
阴阳之人的形态与一般人不同,他们有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这些我已经知道了。
我想听听二十五种人的形态,了解他们因血气差异所形成的特征,从而治疗时能够分别候察,由外知内,可以满足我的要求吗?岐伯说:问得好详细啊!这是先师的秘要,就连伯高也还不能了解它呢。
黄帝离席却步,恭敬地说:我听说,遇到适当的人而不把秘学传授给他,这是过于慎秘;获得了秘学而随随便便泄露出去,天所不容。
我希望得到这秘学并加以阐明,把它藏在金柜里面,不敢轻易外传。
岐伯说:首先确立金、木、水、火、土五种形态,区别五色,分开五声,二十五种人就齐备了。
黄帝说:请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说:审慎啊,审慎啊!让我来谈谈这个问题吧。
木形的人,同五音中的上角相比类,与天上的东方苍帝相似。
其特征是:苍色,小头,长面,大肩,平背,直身,手足小,有才气,好劳心,力小,常为各种事务忧心劳神。
耐春夏,不耐秋冬,感受了秋冬不正之气就会生病。
这一类型的人,属于足厥阴肝经,他们的体态是优美的。
木形中属于太角的一类人,比类于左足少阳,少阳的上部,其情态是意满自得的。
木形中属于左角的一类人,比类于右足少阳,少阳的下部,其表现是和顺的。
木形中属于釱角的一类人,比类于右足少阳,少阳的上部,其表现是意气昂扬的。
木形中属于判角的一类人,比类于左足少阳,少阳的下部,其表现是公正坦直的。
火形的人,同五音中的上徵相比类,与天上的南方赤帝相似。
其特征是:赤色,齿本宽,尖脸,小头,肩、背、髀、腹各部发育都好,手足小,脚步稳,走路快而且摇晃肩膀,背部肌肉丰满,好使气,轻钱财,不轻易相信他人,多疑虑,见事明白,容颜美好,心急,不能长寿,往往暴亡。
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时容易感受不正之气而得病。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话⽂素问|黄帝内经原⽂+⽩话⽂翻译《黄帝内经·素问》⼆⼗四卷 81篇摄⽣,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刺法,精⽓⾎,运⽓,四诊合参。
卷⼀,上古天真论篇第⼀,【本章要点】1.说明养⽣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预防疾病,⽽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2.具体指出养⽣的⽅法:精神上的修养;饮⾷起居的调节;环境⽓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3.⼈⽣的⽣、长、衰、⽼过程,以及⽣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的盛衰。
4.举出四种养⽣者的不同养⽣⽅法和结果,来启⽰⼈们注意养⽣祛病延年。
四⽓调神⼤论篇第⼆,【本章要点】1.具体叙述了在⼀年四季中适应⽓候变化的摄⽣法则。
⽽适应⽓候变化,是养⽣⽅法中的重要关键。
2.指出了违反四时⽓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的因素,从⽽进⼀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通天论篇第三,【本章要点】1.⼈的⽣命活动与⾃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思想。
2.指出⼈⾝阳⽓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使阳⽓受伤引起的病变。
3.指出⼈⾝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4.指出四时⽓候和饮⾷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致病。
⾦匮真⾔论篇第四。
【本章要点】1.从四时⽓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2.从⼀⽇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
3.从四时阴阳五⾏为中⼼来演绎、讨论⼈体脏腑功能和⾃然界⽓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对于本条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多数医家以五⾏相乘相克理论来解释。
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尚不全⾯,不能揭⽰其内在本质,难以正确指导临床,故略陈⼰见,恳请同道斧正。
从医学源流⾓度来理解 其理论来源于两个观点,⼀是《素问·四⽓调神⼤论》"圣⼈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的观点。
正确解读《黄帝内经》的学术内容

按 材, 无论 中国 中 医药 出版 社 而 由王 太 阳 , 胱 为 足 太 阳 , 焦 为 手 少 论 而及 于十 一藏 皆取 决 断 于胆 , 膀 三 与 庆 图教 授 主编 的 , 或 是 人 民卫 生 阳 , 者 何类 于 “ 阴” “ 于 土 上 《 兰 秘典 论 篇 》 “ 抑 五 至 而 通 灵 中 胆者 , 中正 出版社 而 由王 洪 图教 授 主 编 的《 黄 气 ” ?惜 今 之 学 者 多 急 功 近 利 , 学 之宫 , 断 出焉 ” 决 同一思 想 , 亿 等 林 帝 内经》 的教科 书 , 都选人 了这段经 术 浮躁 , 不愿 读书 , 随意 解 说 , 于 新校正引《 懒 针灸 甲乙经》 有 “ 亦 胆
中 医药通报 ・ 经典研究
正 解读《 帝内 术内 确 黄 经 的学 容
● 李今庸
关键 词 《 帝 内经》 黄 解读 凡 十 一藏取 决 于胆 沂然
《 黄帝 内经》 是一部具有很高 所 以化 水 谷 而行 津 液者 也 ” 。脾 为 三 焦 、 胱 能 化 糟 粕 , 味 而 出入 膀 转 者也 ” 如 此 , 文 通 而 理 顺 矣 。 。 则 学术 价值 的古典 著 作 , 涵有 丰 富 五藏 之 一 , 问何 以 “ 之 日 器 ” 蕴 试 名 ?
明正 确无 误 , 却毫 根据 地要 把 它改
Ta io a hn s dcn o ra 2 rdt n lC ieeMe iieJ un i l 3
中医药通报 20 年 2 09 月
第8 卷
第1 期
为“ 凡土藏取决 于胆也” 硬说 “ , 十 始 人 于 皮 也 , 然 起 毫 毛 , 诉 开腠 理 刺 热篇》 :肺 热病者 , 说 “ 先淅然 , ” 二字 为 一 “ ” 之 裂 而 为 二 土 字 厥起毫毛” 《 ,灵枢 ・ 邪气藏府病形 者 , 迎 合 浅 人 “ 受 木 制 ” 说 以 土 之 按 : 冰注: } , 王 “斥然 恶寒 也 ” 篇》 : 虚邪 之 中身也 , 淅 动 。 说 “ 漉 也 。真是 “ 下 本 无 事 , 人 自扰 考 : 流 而 上 谓 之 “ ” 其 “ ” 形 ” 《 天 庸 逆 诉 。 诉 ,金匮要 略 ・ 百合狐 蜮 阴阳毒
黄帝内经(原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阴在下 阳之守也

阴在下阳之守也《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曰:“……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天为阳、地为阴,提示万物都可以上下论阴阳。
落实到人体,有两种分法:一为以腰为界,腰以上为阳,腰以下为阴;一为以中焦脾胃为界,上为阳下为阴。
这是笔者的第一层感悟。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
阴是阳的基础和根本,也就是说,可以认为,下是上的基础和根本。
没有阴,阳的体现会有失偏颇;没有对于下的关注,上的功能便不可能完全正常而持久。
这是笔者的第二层感悟。
下面介绍一病例说明之。
某女,35岁,人流术后一月,精神差。
在上的症状有头汗出、失眠、梅核气;在下的症状有少腹胀、月经量少、便秘、四肢冷尤以小腿前面为重。
双手脉细弦,舌淡苔薄边有齿痕。
笔者判断其为上有郁热,但上有郁热的根源在于下部不通。
治温通下肢和下焦为主,兼顾便秘和梅核气症状之急,选方以暖肝煎、四神煎为主,药用:肉桂12克,小茴香12克,降香12克,当归12克,乌药12克,茯苓12克,枸杞子12克,生姜12克,石斛50克,丹参30克,川牛膝12克,元明粉5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生大黄6克,制附子3克,细辛3克,代赭石15克,以此方为主加减服用一月。
同时要求患者只关注小腿前面热不、少腹热否。
一月后,各方面症状均减轻,患者自觉身体变热,并且变得强壮。
在推广“广汗法”时,发现很多患者会有类似“但头汗出”的情况,而治疗这种上部汗多的病症,大法就是强调下部、特别是小腿前面的持续发热、微似有汗。
银屑病患者中这类情况也不少见,笔者除了应用四神煎、暖肝煎、四味健步汤、活络效灵丹、桂枝加附子汤等方外,还强调小腿的保暖和锻炼。
灵枢·本藏...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本藏【原文】灵枢·本藏【内容】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
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
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
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
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
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
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
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
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
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挽(别本作悗),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
肝坚则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䏚而痛,不能疾行。
脾高则䏚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阴阳系日月
【原文】
灵枢·阴阳系日月
【内容】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
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为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
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
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
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
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
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甲主左手之少阳,己主右手之少阳。
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
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
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
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
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
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
其于五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黄帝曰:以治之奈何?
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
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
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
黄帝曰: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主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
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不合于数,何也?
岐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
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