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动输...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经筋...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经筋【原文】灵枢·经筋【内容】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
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
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
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
其支者,为目上网(《医部全录》:当作纲,下同),下结于頄。
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
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
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
其直者,上乘䏚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
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
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
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䏚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
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趾,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
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
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
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
太阳为目上网(当作纲),阳明为目下网(当作纲)。
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趾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㿉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
热则筋纵,目不开。
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
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黄帝内经(原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黄帝内经原版

黄帝内经原版《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素问目录南朝·全元起篇卷一,平人气象论第一,决死生篇第二,脏气法时论第三,宣明五气篇第四,经合论第五,调经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第七,凡七篇。
卷二,移精变气论第八,玉版论要篇第九,诊要经终论第十,八正神明论第十一,真邪论第十二,标本病传论第十三,皮部论第十四,气穴论第十五,气府论第十六,骨空论第十七,缪刺论第十八,凡十一篇。
卷三,阴阳离合论第十九,十二脏相使篇第二十,六节藏象论第二十一,阳明脉解篇第二十二,五脏举痛第二十三,长刺节篇第二十四,凡六篇。
卷四,生气通天论第二十五,全匮真言论第二十六,阴阳别论第二十七,经脉别论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第二十九,太阴阳明表里篇第三十,逆调论第三十一,痿论第三十二,凡八篇。
卷五,五脏别论第三十三,汤液醪醴论第三十四,热论第三十五,刺热篇第三十六,评热病论第三十七,疟论第三十八,腹中论第三十九,厥论第四十,病能论第四十一,奇病论第四十二,凡十篇。
灵枢·海论...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海论
【原文】
灵枢·海论
【内容】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臓,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
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
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
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
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黄帝曰:远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荥腧所在,四海定矣。
黄帝曰:定之奈何?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冲,下至三里。
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
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
岐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
岐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
水谷之海有余,
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曰:余已闻逆顺,调之奈何?
岐伯曰:审守其俞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
黄帝曰: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原文及译文

皇帝内经灵柩经脉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
译文:
肺的手太阴经脉,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于腋窝下面,沿着上臂内侧下行,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下至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桡骨边缘下行,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穴)。
它的支脉,从手腕后方(列缺穴)直行,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大肠手阳明之脉” 原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
译文:
大肠的手阳明经脉,起始于食指末端(商阳穴),沿着食指桡侧向上,通过合谷穴(第一、二掌骨之间),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肌腱、拇短伸肌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着前臂外侧前缘,进入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大椎穴),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膈肌,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缺盆向上,经过颈部,贯穿面颊,进入下齿龈,回过来环绕口唇,交叉于人中,左边的经脉向右,右边的经脉向左,向上挟于鼻孔两侧(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灵枢·本神...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本神【原文】灵枢·本神【内容】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至其淫泆,离臓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
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䐃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篇第二十九(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篇第二十九(译文)【题解】本篇介绍了如何在问诊中通过病人的恶欲来了解疾病的性质,从中推论病机和正确得宜的医疗方法,讲述了通过观察外部形态来测知内部脏器盛衰常变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劝慰开导法等"理疗法。
由于文中所记述的内容,都是先师传授的宝贵经验,故以"师传"名篇。
【原文】黄帝日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1]余愿闻而藏之,则而{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岐伯日远乎哉问也。
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
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黄帝日顺之奈何?岐伯日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2。
【提要】本段主要论述临证治病首先要问清楚病人的喜好,以便选择病人最合适的治法,即"临病人问所便"。
【注释】[1]方指古代记载文字的木板。
[2]病人问所便便,相宜之意。
病人问所便,指对病人最为相宜的治法。
【白话解】黄帝说我听说先师有些医学心得,没有记载到书籍中,我愿意听取这些宝贵经验,并把它铭记在心,以便作为准则加以奉行。
这样,既可以治疗民众之疾病,又可以保养自己的身体。
使百姓免受疾病之苦,所有的人都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并让这些宝贵经验永远造福于后代,使后世的人们不必担心疾病的困扰。
你能把这些宝贵经验讲给我听吗?岐伯说你所提的问题意义很深远,无论治民、治身、治此、治彼,治理大事小事以及治国理家,没有违背常规而能治理好的,只有顺应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才能处理好各种事情。
所谓的顺,不仅是指阴阳、经脉、气血循行的顺逆,还包括了广大人民的情志顺逆。
黄帝问怎样才能做到顺应呢?岐伯说当进入一个国家,要首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到了一个家庭,应当首先了解人家有什么忌讳;进入别人的居室,要问清礼节;临证时,要问清病人的喜好,以便更好地诊治疾病。
灵枢·本输...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本输【原文】灵枢·本输【内容】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
愿闻其解。
岐伯曰:请言其次也。
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流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俞;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经)也。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俞;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经)也。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俞;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经)也。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经)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动输
【原文】
灵枢·动输
【内容】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岐伯曰:是明胃脉也。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
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
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
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
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
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
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趾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风,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
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
四街者,气之径路也。
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黄帝曰:善。
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