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百病始生...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译文|要点《灵枢·百病始生》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篇》。
本篇重点论述外感内伤疾病的发病因素,病邪侵入人体的途径,病邪传变规律及其常见证候。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歧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歧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去。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或着孙脉,若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俞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歧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满雷引,故时切痛。
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
黄帝内经·百病始生(2)原文

黄帝内经·百病始生(2)原文百病始生(2) 所以虚邪贼风侵害人体,首先侵犯皮肤,是由于皮肤的松弛而致腠理开泄,腠理开则邪从毛孔而入侵,侵入后则逐渐向深处侵犯,这时会出现寒栗,毛发竖起,皮肤疼痛;邪气滞留不散,则渐渐传入到络脉,邪在络脉的时候,肌肉可出现疼痛,若疼痛时作时止,是邪气将由络脉传到经脉;邪气滞留在经脉之时,就会出现洒淅恶寒,并经常出现惊恐的现象;邪气滞留不散,可传入并伏藏在输脉,当邪气留滞在输脉的时候,因六经之腧穴均在足太阳经,故六经之气因被邪气阻滞而不能通达四肢,因而四肢关节疼痛,腰脊亦强硬不适;邪气滞留不能祛除,则传入脊里的冲脉,邪气侵犯到伏冲之脉时,则出现体重身痛的症状;邪气滞留不能祛除,进一步传入并伏藏在肠胃,邪在肠胃的时候,则出现肠鸣腹胀,寒邪盛则肠鸣而泄下不消化食物,食不消化,热邪盛则可发生泻痢等病,邪气滞留而不能祛除,则传到肠胃外面的膜原之间,留著于血脉之中,滞留不去,邪气就与气血相互凝结,日久生成积块。
总之,邪气侵犯到人体后,或留著于孙脉,或留著于络脉,或留著于经脉,或留著于输脉,或留著于伏冲之脉,或留著于膂筋,或留著于肠胃的膜原,或留著于缓筋,邪气浸淫泛滥,是说不完的。
黄帝说:我希望你将其原由始末讲给我听听。
岐伯说:邪气留著在孙络而成的积症,能够上下往来活动,这是积聚著于孙络之处,因其孙络浮浅而松弛,不能使其固定不动,所以可在肠胃间往来活动,若有水出现,则发生濯濯的水声,有寒则出现腹部胀满、雷鸣、相互牵引,所以不时有刀割样的疼痛。
邪气留著在阳明经脉而成的积症,则位于脐的两旁,饱食时则积块显大,饥时则显得小些。
邪气留著在缓筋而成的积症,其形状表现与阳明经脉之积症相似,饱食则疼痛,饥时则不疼。
邪气留著在肠胃之膜原而成的积,其疼痛时向外牵连到缓筋处,饱食时则不疼,饥饿时则疼痛。
邪气留着在伏冲之脉而成的积症,以手按其积块则手心中有跳动的感觉,举手时则觉有一股热气下行于两股之间,好似用热汤浇灌一样的难以忍受。
《灵枢·百病始生》

• (4)或起于阴,或起于阳:阴、阳此处指发病 部位。阴即内,阳即表。张介宾注:“喜怒 不节,五志病也,内伤于脏,故起于阴。清 湿袭虚,阴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下。风雨袭 虚,阳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上。” • (5)方:道理、规律。 • (6)袭虚:乘虚侵袭。 • (7)淫泆:浸淫传布。淫,浸淫。泆,同溢, 有扩散之意。
百病始生
浙江中医药大学
《灵枢》有“百病始生”篇名。
本单元主要讨论疾病发生、发展 变化的机理,包括病因、发病、
病机和传变等内容。
浙江中医药大学
• • • •
《灵枢· 百病始生篇六十六》 《素问· 生气通天篇第三》 《素问·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浙江中医药大学
《灵枢· 百病始生篇六十六》
浙江中医药大学
• 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贯思想,他篇 如 • 《素问· 八正神明论》:“以身之虚而逢天 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 脏” • 《素问· 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 • 《素问遗篇· 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 可干”
浙江中医药大学
• 原文602(三级原文)
•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 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 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 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 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 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 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 脉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 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 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 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 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 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 气淫泆,不可胜论.
《灵枢.百病始生》篇1、病因不同所伤异位2、两虚相得则病(45)王洪图

《灵枢.百病始生》篇1、病因不同所伤异位2、两虚相得则病(45)王洪图今天我们学习第六节,病因病机章的第六节,教材163页,《灵枢.百病始生》篇。
这一篇教材有节选,我们现在讲第一段,就是163页那一段。
这一段讲的内容是病因不同,所伤异位,我先读一遍:“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歧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
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至其淫泆,不可胜数”。
下面串讲。
黄帝问的问题,是从这个“百病之始生”讲起。
说很多很多的疾病,“皆生于风雨寒湿”,这是一类,都是由于风雨寒暑作为病因引起的。
或者是清湿喜怒,“清湿”就是指的寒湿,“喜怒”就是泛指七情。
也就是六淫之邪再加上喜怒七情,这是致病的最重要的原因。
“喜怒不节则伤藏”。
“喜怒”是七情,这个“喜怒”可以说是代指七情而言,七情致病首先伤人内脏之气,伤人五脏之气。
七情分属于五脏的嘛,所以七情过激,首先伤五脏之气,也就是说伤于内。
“风雨则伤上”。
风为阳邪,雨从上受,雨从上面降下来,所以伤人上部。
“清湿则伤下”。
湿冷,“清”就是寒,寒湿之邪在于下部,所以最常侵犯人的下部,所以寒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上、下、中,中就是内脏,这三部之气所伤,邪气是不同的,受不同的邪气所伤。
“愿闻其会”。
那么想怎么样才领会这个问题。
因为这是个事实,也就是说七情伤脏、风雨伤上、寒湿伤下,是这现实致病最常见的就是这样引起的。
那么怎么领会其中的道理呢?所以“愿闻其会”。
歧伯回答说:“三部之气各不同”。
上边所说的,“风雨伤上,清湿伤下,喜怒伤脏”,这三部之气各不相同,其病“或起于阴,或起于阳”。
上属于阳,中属于阴,下对上而言也属于阴。
当然下部如果对内脏而言它又属于阳。
总之可能分成阴阳,或起于阴,或起于阳。
黄帝内经背诵条文

《黄帝内经》第一单元宝命全形1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2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4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灵枢·百病始生

天人虚实相参示意图 天----------虚----------实----------实------------虚 虚 实 实 虚 人----------虚----------实----------虚------------实 虚 实 虚 实
两虚相得 两实相逢 正风者其 大病乃成 众人肉坚 伤人也浅 合而自去 肉腠闭拒 虽有大风苛毒 弗之能害
第四段 积证的病因、病机及分类 积证的病因、
一、病因病机 病因: 病因:寒邪 病机: 病机:气血津液的逆乱 二、分类 1、津液凝滞型
上逆腹部(肠胃) 上逆腹部(肠胃) 寒邪 ———————— 肠胃血脉凝滞—— 肠胃传 肠胃血脉凝滞—— 气不运津 化功能失常——瞋胀 瞋胀————肠外津液运行不畅而 化功能失常——瞋胀————肠外津液运行不畅而 聚 结——津寒互结——积 ——津寒互结 津寒互结——积
灵枢· 灵枢·百病始生
百病,泛指多种疾病;始生,开始 百病,泛指多种疾病;始生, 发生。本篇重点讨论了内伤、 发生。本篇重点讨论了内伤、外感诸病 发生的原因,病邪伤害人体的途径、 发生的原因,病邪伤害人体的途径、传 变及一般见证,故曰百病始生。 变及一般见证,故曰百病始生。 百病始生
第一段、疾病的病因及分类
讨论: 讨论: 雨寒暑清湿喜怒是否是致病因素 1)六气、六淫的区别 六气、 2)七情在什么情况下是致病因素 生病起于过用” “生病起于过用” 调经论》 夫邪之生也, 《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 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 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 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 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 喜怒。 喜怒。
燥湿寒暑风雨 病邪 情志饮食 居处房事
风雨袭虚— 风雨袭虚— 伤上 清湿袭虚— 清湿袭虚— 伤下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原文】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内容】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黄帝曰:有时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
顺者为工,逆者为麤。
黄帝曰:善。
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愿闻其数。
岐伯曰: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
黄帝曰:愿闻五变。
岐伯曰: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
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
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其音宫,其味甘。
肺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时秋,其日庚辛,其味辛。
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
是为五变。
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医部全录》注曰:缺岐伯曰。
)脏主冬,冬刺井。
色主春,春刺荥。
时主夏,夏刺输。
音主长夏,长夏刺经。
味主秋,秋刺合。
是谓五变,以主五输。
黄帝曰:诸原安和,以致六输?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
黄帝曰:何谓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愿闻其故。
岐伯曰:病在脏者,取之井。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经满而血者,病在胃。
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曰味主合。
是谓五变也。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第一篇:《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第一节讨论疾病的发生一、提出“三部之气,所伤异类”[原文]⑴⑵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⑶⑷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⑸⑹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⑺⑻三部。
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二、论述“两虚相得”,疾病由生[原文] ⑴⑵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⑶⑷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⑸⑹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⑺⑻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补充]扶助人体正气的方法通过先天与后天调养能够扶助人体正气:就先天来说,先天禀赋在于优生,优生,首先是避免近亲繁殖;其次是选择好男女婚育的年龄,男方要比女方长3~4岁,男性30岁左右、女性24岁左右是生育的最佳年龄;再次是胎教。
就后天而言,后天调养在于养生即摄生,养生具体有精神调摄、适应环境、营养合理、锻炼形体等措施。
这些正是扶助正气、强盛正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这在中医学的防病学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属于“上工”的范畴。
第二节阐述疾病的传变[原文]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⑵⑶⑷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
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
留而不⑸⑹⑺去,传舍于经。
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
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⑻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百病始生
【原文】
灵枢·百病始生
【内容】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乃)代去(别本此句,加乃字删去字)。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俞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岐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甲乙》经作擘乎)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䐜(别本作腹
[马1] )䐜满雷引,故时切痛。
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
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
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
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
其着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黄帝曰:其成积奈何?
岐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䐜胀,䐜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卒然中外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
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黄帝曰:善。
治之奈何?
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