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家庭监护类型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合集下载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离乡工作或其他原因,与父母分离在农村家庭中独自生活或与其他亲属生活的儿童。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展开调查和分析。

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他们面临亲情缺失的困扰。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造成了他们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孤独感。

其次,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受到了较大的伤害。

无法得到父母的赞美和鼓励,他们往往觉得自己不如同龄人优秀,缺乏自信心和自尊感。

此外,留守儿童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由于缺乏家庭环境的照顾和安全感,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恐惧。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父母长期工作外出的现象导致了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建立稳定的亲子关系。

一些留守儿童经常被父母忽略和冷落,长期以来,他们陷入了自卑和无助的心理状态。

其次,农村地区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许多父母认为留在城市工作可以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所以他们选择了长期离乡工作。

然而,这无疑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再者,封建的观念和家庭意识的淡薄也导致了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安全感。

家人之间的交流和关心的不足,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无人倾诉和解决。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方法,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首先,家庭应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父母应尽量减少工作时间,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定期回家陪伴孩子,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

其次,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关怀,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严峻的社会问题。

我们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工作,他们留在农村家中生活的儿童。

这些儿童常常由其他亲戚或村民照顾,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独自在家。

长期的家庭分离和孤独容易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压力。

经过研究,可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与留守儿童所处的具体情况有关。

首先,留守儿童的年龄和性别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小,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

因为年幼的儿童对生活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负面侵害。

女性留守儿童相较于男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

因为女性留守儿童在家中扮演的角色更接近父母,在生活中遭遇的问题和不适更多。

其次,留守儿童的照顾方式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

如果留守儿童能够得到关爱和照顾,其心理健康状况会更好。

然而,如果留守儿童得不到照顾和关爱,经常独自面临生活问题,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的照顾者是否成年、是否亲近留守儿童,这些因素也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三,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一些留守儿童家庭贫困、家里存在严重矛盾、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都会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第四,社会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通过与其他孩子交往和参加活动,留守儿童可能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从而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而如果孤独无助,少有机会参加社交活动,留守儿童可能会感到孤立和自卑,影响其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针对不同情况的留守儿童,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全面而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浅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许多农村家庭为了谋生,选择了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多。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资源,往往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备受关注,值得深入研究与关注。

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1. 孤独感重留守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温暖和陪伴,导致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寂寞。

与父母缺失的陪伴和亲情,使得留守学生心理上存在着较大的空虚和孤单。

2. 自卑感强父母长期外出工作,留守学生往往要承担起照顾家庭、照顾自己的责任。

而在学校环境中,他们也可能会因为家庭背景的差异而受到歧视,从而产生自卑感。

长时间的自卑感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消极影响。

3. 学习压力大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学生在学习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可能因为学业不如意而产生挫折感,甚至情绪低落,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

4. 沟通障碍多留守学生与父母长时间分离,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不畅,很难获得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关怀。

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中,由于孤立自闭的心理状态,也会面临着与同学之间的沟通障碍。

1. 家庭关爱政府应当加强农村家庭教育,引导父母关注和照顾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鼓励父母在假期回乡探望留守儿童,增加亲子间的交流和家庭氛围。

2. 学校关怀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和帮助,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的专门组织和团队,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3. 社会支持社会各界人士应当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和关注,在心理健康领域提供更多的援助。

可以成立志愿者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关爱活动,鼓励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勇气。

4. 提高教育投入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改善学校教育条件。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增加和改善教师队伍。

使农村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平等的学习机会,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统计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统计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统计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在外地或外国工作等原因导致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而独自居住的儿童。

长期的家庭分离和独自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影响因素和解决措施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值得关注。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6000万。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易患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同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面临着社交能力弱化、学业压力加大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1.家庭关系问题:由于长期分离,并且没有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会出现隔阂和疏远,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2.学校环境问题:留守儿童大多在农村地区生活,学校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内容和方法也相对落后,这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

3.社会支持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他们在面对困难和心理压力时,很难得到及时的援助和帮助。

三、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解决措施为了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2.学校环境的改善:加强农村地区学校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增加学校的教育资源和设施,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4.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应对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关注和解决。

只有提供良好的家庭关系、学校环境和社会支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一、引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关爱和教育,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那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是怎样的呢?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1. 孤独感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打工,长时间与家人分离,导致他们感到孤独。

这种孤独感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有时候,孩子们会幻想自己的父母是在外打工赚钱给他们买礼物,这种幻想让他们更加渴望父母的陪伴。

2. 自卑感较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生活在偏远地区,接受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与城市孩子的差距较大。

这使得他们在与城市孩子交往时,容易产生自卑感。

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容易受到影响,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地位。

3. 情绪波动大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而且,由于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这些负面情绪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缓解,从而导致情绪波动较大。

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发脾气,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是极大的伤害。

4. 学习成绩下滑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监督,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

而且,由于长期生活在偏远地区,接触到的信息有限,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相对较弱。

这使得他们在学习上越来越吃力,最终可能导致辍学。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1. 完善政策体系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提高家长素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行动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行动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行动研究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孩子由其他亲属或乡村教师照顾,或者孩子自己独自在家生活的儿童。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激烈,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在中国农村地区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群留守儿童在心理上面临着成长发展和身心健康等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现状1. 孤独与自卑由于长期在父母身边缺失,留守儿童通常感到孤独和自卑,缺乏家庭关爱和支持。

2. 人际关系问题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很难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缺乏社会交往和交流机会。

3. 情绪问题家庭缺席引发了留守儿童的负面情绪,包括焦虑、抑郁和愤怒等情绪问题。

4. 学业问题留守儿童面临学业压力,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通常较低,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5. 社会适应问题缺乏家庭的照顾和教育,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较多困难,如缺乏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问题。

二、留守儿童教育对策行动研究1. 家庭关注重视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支持,增加家庭团聚次数,加强亲子交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关心。

2. 学校支持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帮助,提供心理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措施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3. 社会支持社会各个领域应关注留守儿童的现状,提供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加强农村教育资源投入,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建立更多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

4. 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他们面对压力的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精神面貌。

三、结语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我们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成长环境,增加对他们的关爱和支持。

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各方应积极作为,采取有效措施,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协同合作,为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搭建更好的成长环境。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由其他成年家庭成员照顾或者自行照顾的儿童。

这种特殊的家庭状况和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不同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父母是否有意识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差异较大。

有些父母把孩子寄养在外地,很少回家探望,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照顾较少,这会使得留守儿童感受到被父母抛弃的情绪,增加心理负担,容易出现孤独感和自卑感。

而另一些父母虽然不能常回家,但是他们会努力和孩子保持联系,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种关心可以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的亲属照顾者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存在差异的。

有些留守儿童的照顾者可能是老人或者叔伯姑姨等亲属,他们对儿童的教育和照顾能力可能有限,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而另一些留守儿童的照顾者是比较教育水平较高,对儿童有清晰的成长规划和指导,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理能力,这种照顾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社区环境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差异性的影响。

有些社区可能缺乏文化氛围和教育资源,留守儿童的学习条件有限,缺乏发展的机会,这会增加他们的焦虑和自卑感。

而一些社区可能有完善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活动,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这种社区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小。

留守儿童个体因素的差异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有些留守儿童天性较强,能够自主学习和照顾自己,对家庭的条件适应能力较强,这使得他们相对能够更好地应对留守的困境,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

而另一些留守儿童可能性格较内向或者对家庭的变化缺乏适应能力,这些个体因素可能导致其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性主要来自父母的关心程度、照顾者的能力、社区环境和个体因素等方面。

为了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家庭和社区的关怀和支持,提供适当的教育资源和活动,同时也要关注留守儿童个体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引导。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
202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分析及教育策略》
目录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 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教育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孤独感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容易感到孤独无助。
自卑感
留守儿童相较于其他孩子,容易产 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他人。
展望未来,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
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推进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 优质教育资源。
加强家庭教育
通过宣传和教育,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和能力,为孩子提供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
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稳定、包容的社会环境,为留 守儿童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施关爱工程,加强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和照顾
教师关爱
加强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照顾,提供课后辅 导和关心他们的生活。
社会关爱
组织社会力量,如志愿者、慈善机构等,为留守 儿童提供关爱和帮助。
家庭关爱
鼓励留守儿童的父母与他们保持联系,提供家庭 关爱和温暖。
04
总结与展望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强化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家长对
子女教育的关注度和投入。
02
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政府和学校应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了解如何与孩子沟通
、建立亲密关系以及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等。
03
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
建立家长与学校的定期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和问题,共同
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家庭监护类型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作者:潘科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2年第04期
摘要: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近些年来出现了很多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情况,这样也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农村一个特殊群体的出现——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有着不同的家庭监护类型,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的这种教育方式,很多的留守儿童都出现了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现在随着留守儿童规模的增大,很多的学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

关键词:家庭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
对留守儿童的定义有很多种,又称为“留守子女”、“留守孩童”、“留守学生”等等,相互之间的含义仍然存在分歧。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是1994提出来的,[1]当时是指父母在国外工作或者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

负责“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的吴霓将农村留守儿童定义为: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并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段成荣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是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叶敬忠在《关注留守儿童》书中指出,留守学生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者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学生,与此对应的非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很少或基本不外出打工、与父母双方一起居住的学生。

“流动儿童,顾名思义,是在空间位移中生活的儿童。

农村流动儿童的流动就是指他们从乡村到城市迁移,从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环境。

”[2]
在对于留守儿童年龄界定上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一种界定留守儿童的年龄为16岁以下,另外一种界定留守儿童年龄应该是在18岁以下。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姚丽娟、湖南省邵阳市教育局局长莫良斌认为留守儿童年龄界定在16岁以下。

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在《关注留守儿童》一书中则把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为未满18岁。

[3]高亚兵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或者工作半年以上,由父或母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

[4]
综合以上定义可看出对于留守儿童的定义有相同几点:(1)结构性方面,必须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儿童;(2)地域性方面,儿童留在户籍地,不能同父母双方都共同生活;(3)时间性方面: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须是长期的,至少也是三个月以上。

二、留守儿童现有的家庭监护类型
留守儿童是在2004年才开始得到社会的关注,而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留守儿童数量在不断增长,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按照1%人后抽样数据显示,全国留守儿童为4378万,这是以0到14周岁的儿童来界定的。

全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留守儿童。

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

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第一期调研报告》中通过对中西部地区的五个县的留守儿童生活环境进行统计得出:53.4%的儿童与母亲生活,3.0%的儿童与爸爸生活,4.9%的儿童被外公外婆抚养,27.3%的儿童被爷爷奶奶抚养,4.1%的儿童被其他亲戚抚养,0.9%的儿童被别人家寄养。

总计,单亲监护的为56.4%,隔代抚养的为32.2%。

[5]可见,留守儿童的家庭缺失比较严重。

对于留守儿童的分类有很多种,大致是4种类型,如段成荣、吴丽丽就将留守儿童分为,父亲留守、母亲留守、隔代留守和单独留守。

[6]段成荣,杨舸做的一项研究中将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类型分为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母亲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单独留守,儿童、母亲和祖父母留守,儿童、父亲与祖父母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以外的亲戚留守。

[7]
综上所述,学者都把留守儿童监护类型分为隔代监护、上代监护、自我监护和单亲监护。

三、不同家庭监护类型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1、隔代监护: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发现,由单亲家庭监护的占到56.4%,由隔代抚养的比例占到32.2%。

[8] 此种类型监护人年纪比较大,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只能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方面,只保证其吃饱穿暖,对于儿童其他如学习或者行为方面无力照顾的那么周全,另一方面也就是认为隔代长辈对于儿童会过于溺爱。

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胆小怕事的心理特征[8]。

而有的学者的研究此种类型下的儿童易“逆向监护”,而且这些孩子会比较严格的要求自己。

2、上代监护:这种监护人因为小孩非亲生或是无过多精力照看,对他们过分溺爱或严厉,这导致留守儿童会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因为监护人和儿童之间缺乏沟通,儿童容易养成我行我素或者胆小怕事的心理。

3、自我监护:这种类型的儿童因为无人管教,他们身心发展不成熟,父母对他们进行物质方面的不断满足,使得他们自由散漫、奢侈、道德水平低下等不好的习惯,这种儿童比较敏感和孤僻。

4、单亲监护:作者认为单亲监护还可以分为但亲母方监护和单亲父方监护,很多的研究都认为母方监护下儿童的心理弹性要高于父方监护。

而父方监护下的儿童的心理弹性在几种监护类型中最低。

单亲监护下的儿童所受到的消极影响最小,他们也更懂礼貌。

四、结语
留守儿童有着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调查显示,32.2%的留守儿童有心理卫生问题,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为36.6%,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检出率为28.2%,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等。

[9]综上所述,留守儿童所出现的心理
问题主要是:情绪上容易任性、冷漠;性格上易自卑、敏感,胆小,多有孤独感。

很多的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父母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而自己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成熟,产生“情感饥渴”,这种亲情感的缺失导致他们与父母产生疏离感,内心更觉孤单。

而因为留守儿童现象短时间不会消失,那么如何为留守儿童选择最佳的家庭监护模式使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降至最低是我们更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一张. “留守儿童”[J]. 瞭望新闻周刊. 1994(45): 37.
[2] 郑富兴. 农村流动儿童道德成长的特点[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26): 7-8.
[3] 杨茜茜.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状况及培养研究[D]. 2010.
[4] 高亚兵. 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08(07): 56-61.
[5]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第一期调研报告[Z]. 2007.
[6] 段成荣,吴丽丽.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24-30.
[7] 段成荣,杨舸.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 2008(03): 15-25
[8]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上海教育科研, 2002. 9: 46- 471.
[9] 全国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N]. 京华时报, 2010-05-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