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社会实践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实践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一方父母在外地工作,将子女留在家乡或
他人照顾下的儿童。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关爱,留守儿童普
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实践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
题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 缺乏父母关爱: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提供足够的关爱和
支持,导致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和无助。
2. 心理空虚感:留守儿童缺乏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朋友圈,常常
感到孤立和寂寞。
3. 情感失调:留守儿童常常面对父母的长期分离,缺乏稳定的
情感依托,容易产生情感失调和焦虑情绪。
4. 学业压力:由于家庭关系不稳定和缺乏父母的教育指导,留
守儿童在学业上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导致学习困难和自卑心理。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1. 加强家庭关系:父母应尽量减少长期分离的时间,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亲密关系,提供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2. 建立健康的社交圈:学校和社区应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友谊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心理疏导和辅导: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调整情绪和解决问题。
4. 学业指导和支持:学校和社会可以提供额外的学业辅导和关注,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学习困难,增强自信心。
结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关系、建立健康的社交圈、提供心理疏导和辅导以及学业指导和支持,我们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浅谈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浅谈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山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务工,孩子因教育、生活等原因留在农村的一类特殊群体。
他们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成因和解决方案等方面浅谈山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山区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温暖与关怀,往往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容易感到孤独与孤立,因为长期缺乏亲情关怀,他们的情感世界缺乏安全感与稳定感。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处于男女老少不齐的状态,缺乏同龄交往和沟通的机会,容易造成社交能力不足,性格内向等问题。
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照护,导致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损害,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和不安。
二、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山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来自于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因素是主要成因之一。
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关爱和教育的缺失导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由于山区资源匮乏,教育条件落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机会,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心理健康的支持与帮助。
三、解决方案针对山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解决。
政府应加强对山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专业心理师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疏导。
学校也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
家庭和社会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支持,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综上所述,山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需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够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克服心理健康问题,健康快乐地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统计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统计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在外地或外国工作等原因导致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而独自居住的儿童。
长期的家庭分离和独自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影响因素和解决措施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值得关注。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6000万。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易患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同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面临着社交能力弱化、学业压力加大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1.家庭关系问题:由于长期分离,并且没有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会出现隔阂和疏远,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2.学校环境问题:留守儿童大多在农村地区生活,学校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内容和方法也相对落后,这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
3.社会支持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他们在面对困难和心理压力时,很难得到及时的援助和帮助。
三、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解决措施为了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2.学校环境的改善:加强农村地区学校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增加学校的教育资源和设施,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4.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应对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关注和解决。
只有提供良好的家庭关系、学校环境和社会支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陪伴在身边的儿童。
他们面临着情感上的缺失和心理上的困扰,往往会表现出焦虑、孤独、自卑等问题。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1. 缺乏家庭关爱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陪伴孩子,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和温暖。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会影响他们的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
2. 学习和生活压力没有家长的监督和指导,留守儿童往往需要自己完成学习和生活的各项任务。
过重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容易导致他们焦虑、紧张甚至消极对待生活。
3. 社交困难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家庭成员和同伴的陪伴,导致他们在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社交困难是他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成因。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分析:1. 增加家庭关爱父母在外务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怀和温暖。
相亲相爱,互相关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2. 建立健康的心理辅导机制学校可以建立健康的心理辅导机制,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进行心理疏导和个性化指导,帮助留守儿童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3. 加强社交教育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教育,引导他们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组织各类社交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4. 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关心社会各界可以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怀,建立“爱心包裹”等公益项目,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
5. 建立支持网络学校、社会和家庭应建立起留守儿童的支持网络,为他们提供更多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当前中国,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除了政府的加大扶持力度外,家庭和社会也需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方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分析一、背景与概述1.1 定义与规模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因外出务工而留置在农村的未成年人。
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超过6000万。
这一特殊群体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1.2 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其个人成长,还可能对其家庭、社会和整个国家产生长远影响。
因此,关注并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2.1 情感与行为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缺席,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和被忽视感,导致情感淡漠、行为偏差等问题。
2.2 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留守儿童在面临生活困境和压力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导致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较低。
2.3 认知与发展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业、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影响其全面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3.1 建立健全关爱机制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共同参与,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关爱体系。
3.2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学校、社区和专业机构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素养。
3.3 提升家庭监护质量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监护能力。
3.4 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3.5 增强留守儿童自我调适能力通过开展心理素质培训、抗压能力训练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四、总结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全面、深入的关爱和帮扶,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助力他们茁壮成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
如有需要,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1、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怠工、敌对等消极心理问题。
2、在情感和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他们人际关系的发展,不爱交际,人际关系非常敏感,不愿意与他人接触。
3、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差,纪律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低,成绩不理想。
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如厌倦、逃学和缺乏学习动力。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有: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
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还有的是由亲朋好友、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
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4.社会因素。
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再次,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对策有: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

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离世等原因,留在农村家中由亲戚或祖父母照顾的儿童。
由于长时间的分离和缺乏家庭温暖,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排解负面情绪,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心理辅导显得尤为必要。
一、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1.孤独感:由于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容易感到孤独,产生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
2.自卑感: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相对简单,他们往往缺乏自尊心,产生自卑感。
3.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独自在家中生活,无法得到及时的保护,容易产生害怕、不安等负面情绪。
4.情感冷淡:由于长期疏离,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体验,口、心理防御都比较严密,因而他们的情感外显不太丰富。
二、心理辅导需要考虑的问题1. 留守儿童的年龄不同,心理状态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年幼的留守儿童可能更容易感到孤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陪伴,而年长的留守儿童可能更需要和其他人分享情感,寻求支持与理解。
2. 心理辅导的方式应适应留守儿童的个性特点。
一些孩子比较活泼,喜欢互动、玩耍,心理治疗可以设置为需要他们参与的游戏或活动;而一些孩子则比较内向,害羞,心理治疗应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正交流达到目的。
3. 心理辅导应该逐步改变留守儿童的消极思维,帮助他们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认知,消除负面情绪,提高自我价值感。
三、如何开展心理辅导1.制定个性化服务计划。
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治疗计划,确保每个留守儿童都得到服务的充分满足。
2.提供丰富的心理教育课程。
开展一系列适合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课程,如疏解情绪、增强自信等方面,加强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和能力提升。
3. 开展专业的心理治疗服务。
针对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案,比如儿童情绪管控、艺术治疗等方面,确保心理治疗的效果最大化。
四、心理辅导的标准1.丰富的心理辅导方法。
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治疗,如游戏、绘画、音乐、情境模拟等,促进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监护人长期离家外出工作而被迫留在家乡寄宿在亲戚、邻居家等非直系亲属监护下的儿童。
这种家庭结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本文将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亲情缺失:由于长期分离,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关系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导致心理上的孤独感和安全感缺失。
2. 角色转换困难:留守儿童常常需要充当家务劳动者、代理父母等角色,过早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和压力,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3. 亲友关系因素:留守儿童常常寄宿在亲戚、邻居家中,与同伴的交往受到限制,难以建立友谊,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自卑心理。
4. 教育资源不足:留守儿童在农村地区接受的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师资力量不足,学校设施落后,这些问题都会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带来困难,从而引发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1. 加强家庭关系:通过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鼓励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加亲子互动的时间和机会,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感。
2. 定期回家:父母应尽量安排固定的回家时间,与留守儿童共度一段时间,这样可以增加亲子关系的质量,缓解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3. 优化教育资源: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学校的设施和师资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机会。
4. 心理辅导支持:学校和社区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服务,帮助留守儿童调节情绪,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提高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与亲情缺失、角色转换困难、亲友关系因素和教育资源不足等有关。
通过加强家庭关系、定期回家、优化教育资源和提供心理辅导支持等对策可以有效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
随着留守儿童群体的迅速壮大,留守问题的不断加剧,这个特殊的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为此,我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前言
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大批青壮年人员外出经商打工,在外拼搏闯世界谋发展,留下子女同老人们待在家里,成为“留守家庭”。
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儿童长期长期没有同父母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
儿童在性格上形成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性格孤僻、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情绪波动大,孤独、寂寞、敏感、焦虑、急躁、任性、抑郁、苦闷、烦恼、脆弱等消极情绪困扰着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不会与人相处、任性,不合群、暴力,逃学,上网成瘾、早恋等状况;学习成绩普遍不好。
由
留守儿童引发出一系列的心理和教育的相关问题。
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通过调查和研究,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不合群 ,一些儿童产生僧恨、仇视的畸形心态 ,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
据调查发现 ,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 ,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
[1]
(一)、心理问题
1、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柔弱内向、不合群
你只要到学校去观察,就会发现:非留守儿童普遍要比留守儿童活跃得多。
留守儿童均由监管人代为照顾,而监管人总认为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就行,稍微麻烦一点的事情都会代劳,也缺少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当遇到一些麻烦事情时他们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2、自卑的心理障碍
学生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学校里经常性的能见到一些孩子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
经常听到学生之间“我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没有哦......”“我也有,我还有哥哥姐姐,你没有哦......”等之类的对话。
而此时那些留守儿童就只是默默地走开或者默不作声,这种情形通常会激发起他们的自卑心理,应引起学校老师的重视。
[2]
3、敌对,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越轨现象严重
他们总觉得别人老是在议论他,在欺负他,什么事情都计较当真,经常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发生争执。
好像对任何人都怀疑,对老师、监管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不爱护公物,有的甚至故意破坏公物。
4、嫉妒不平衡心理
留守儿童当看到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同学,他们的各方面的条件比自己好时,就感到心里不满,埋怨自己,或者嫉妒别人,甚至找茬子发泄于他人。
5、寂寞无聊
父母外出打工了,家中剩下的大多是亲戚或隔代的老人,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因而靠去玩游戏、上网等来打发时间。
(二)、情感问题: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
根据专家的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
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
资料显示有8%孩子
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这些留守儿童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
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3]
(三)、学习问题
1、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
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是很复杂的,有的为了父母学习、有的为了挣钱学习、有的为了混文凭学习、有的为了物质奖励学习、有的为了学知识学习。
总之,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外在动机往往多于提高自身的内在动机,而且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难以持久,因此部分留守儿童往往因缺少父母经常性的监督指导,会因为贪玩或畏惧学习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动机、信心和兴趣。
2、所受的学习督导不力
部分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强,有些儿童还有各种学习困难,因此,除了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外,家长或亲人的督导对其学习也十分重要。
但是,留守儿童所能受到的这方面的督导比较少。
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后,除了偶尔电话、书信联系外,无法对子女进行经常性的督导;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时间安排、行为方式的不同,学习督导的方式、力度和效果
也完全不同。
因此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儿童所受到的学习督导肯定要比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督导弱。
3、学习环境差
父母外出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有很大影响。
总体来看,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还是较差的。
因为监护人缺失后,他们的行为往往无法受到应有的约束。
课余时间是由孩子自由支配的,他们的活动自由度很大,学习则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网吧、游戏厅、录像厅就成了一些留守儿童玩耍的主要场所。
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难以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来学习。
4、学习成绩差
在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或者因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事务繁忙,往往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向委托监护人求得帮助的比例很低。
这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比较严重,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的教育方式是留守儿童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决定了其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
农村留守儿童所受到的教育不仅来自父母也来自现有监护人。
但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不管是父母还是监护人在教育方式上均存在一定的误区。
2、农村学校教育环境的制约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和疏导来弥补亲子关系失谐所带来的家庭教育的“缺位”。
但由于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等多方面制约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也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3、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其次,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另外,农村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
4、自我控制能力差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
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二)加强学校教育,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
1、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并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
2、要改变现有的以分数为主的教育观念。
3、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使留守儿童融入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
(四)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构建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形成封闭的支持网络,是短期内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键。
1、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之家”
2、农村基层组织理应充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有力主体
3、开展和倡导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
总之,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竭尽全力,捧出我们的爱,为留守儿童的未来托起一片充满希望的蓝天,让今天的留守儿童乐观向上地茁壮成长,幸福地守望未来。
参考文献
[1 ]项继权.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提供制度保障[J ] .农村工作通讯 ,2005 (3) :24 - 25.
[2 ]罗国芬 ,余凌.留守儿童调查有关问题的反思[J ] .青年探索 ,2006 (3) :13 - 15.
[3 ]许立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理性思考[J ]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5 (12) :60 -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