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原文: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生命是一个过程)现在告诉大家,你看它都是很完整的,就是四个字,四个字的。
其实大家可能老觉得养生,说老师你一定要教我们很多的养生方法,我告诉你,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养生,比如说同样读这句话,你是吟诵下来的,你声音如果保持了一个抑扬顿挫的话,你本身就养气。
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去读《黄帝内经》,不要怕读不懂,前面不懂,后面都会有人给你解释。
那么昔在黄帝,生而神灵,这第一段讲的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在讲生命是一个过程。
昔在,我稍微说一下这个昔字,昔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昔(象形字),就是日在水下,太阳已经到了洪水里边了,这意味着一个很远古的洪水时代,那么用英文来翻译就是longlongago,就是很久很久以前。
那么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黄帝,生而神灵,看上去好像是在说黄帝,实际上真的是在说黄帝吗?难道我们每个人出生都不是神灵吗?那么生而神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神灵就告诉你,任何一个生命的出生,都有他不可思议的那一方面。
比如我们想一个受精卵,然后在经过细胞分裂,然后再经过十月怀胎,他就能够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这难道不是一种神灵吗?所以实际上这不是单纯在说黄帝,而是说我们人的生命都是生而神灵。
我们每个人都生而神灵。
而且我现在告诉你,每个人生而神灵都是有相的。
养生智慧所谓神灵大家看下面我举个老子的一句话,叫做什么呢?老子是最爱用小孩子来打比方的,老子最喜欢的几类人物,一个是小孩子,一个是少女。
那么他说小孩子说什么呢?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的小孩子连毒虫,比如说我们大家在生活当中都看到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有狼可以把孩子抱回去,没听说过狼把大人抱回去,为什么?想没想过,为什么能去把小孩子抱回家去养一个狼孩出来,没说把你抱回去,为什么?因为什么呀,小孩子在老子的眼里,老子就解释,这是为什么,因为小孩子阳气特别足,阳气特别足,肾精特别足的话,他就不懂得恐惧。
中医养生之道借鉴《黄帝内经》的意义

中医养生之道借鉴《黄帝内经》的意义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的经典之作,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养生保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黄帝内经》强调了养生的基本原则。
它提出了“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精气神充足”等原则,这些原则成为了中医养生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容易导致身心失衡。
通过借鉴《黄帝内经》的原则,我们可以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保持阴阳平衡;通过适当的运动,调和五脏六腑的功能;通过调节情绪,保持精气神的充足。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中医养生,也适用于现代人的健康保健。
其次,《黄帝内经》提出了养生的具体方法。
它详细介绍了针灸、推拿、草药等中医疗法,这些方法在中医养生中被广泛应用。
比如,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推拿可以通过按摩经络,舒缓筋骨,促进血液循环;草药可以通过调理脏腑,补充营养,增强体质。
这些方法在中医养生中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具有较少的副作用。
借鉴《黄帝内经》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养生的时间和环境。
它指出,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春季是生发之时,适宜进行调养;夏季是长养之时,适宜进行锻炼;秋季是收敛之时,适宜进行养肺;冬季是藏伏之时,适宜进行养肾。
此外,它还强调了养生的环境,比如要避免寒冷、湿气等不良环境对身体的影响。
这些观点在现代养生保健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养生方式;在选择居住环境时,考虑空气质量、水质等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养生环境。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对于中医养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国学教育论文《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地点:山东大学国学大学堂主讲人:徐平整理:本刊编辑部背景资料:《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中医的“圣经”,是几千年医药养生的源头活水。
其荟萃了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医疗之术、长寿之诀,承载了独特的“中国式”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又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它不同于西医,它还在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黄帝内经》是国学经典中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
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但传统上多认为此书成书于战国到西汉。
《黄帝内经》共十八卷,《灵枢》《素问》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内容包括摄生、阴阳、脏象、经络和论治之道等。
理想的健康人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观,不仅仅是肌体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还应当使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满状态。
《黄帝内经》中描述理想的健康人应该是合天时、合人事、惜精养神的,即:1、合天时指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2、合人事指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意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3、惜精养神指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每天都在忙碌做事的人难成大气,唯有善于思考、懂得劳逸结合的人才是最具智慧的人。
休息即为放下,表面看好像无所作为,然而真正放下才能够五毒不侵、成就大事。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一个真实的病例,一个商人,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后选择了乐观对待,将其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平和心态,每天与癌细胞进行对话,与癌细胞和平相处,病情得到稳定并基本治愈。
只有一个人毫无心理压力,彻底放下、合理休息,才能够变得无比强大,才可能击败病魔、重获健康。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诸如遗传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医疗条件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个人的生活方式。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009-04-17 20:30《黄帝内经》的养生提倡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具体表现可以归为书中三个方面,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第一、饮食有节。
即饮食要有规律,要有节制。
大圣人孔子曾经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吃东西一定要吃精致、美味、可口的食物。
吃肉时一定要把肉切成很细的丝,这样才有助于消化。
《吕氏春秋》中则说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尚书》也主张“食哉唯时”。
这两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按照一定时间有规律的进食,能使人体建立起条件反射,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规律地进行活动。
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严格按时进食,不随便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消化功能健旺,于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第二、起居有常。
这里的起居不仅指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
起居要有常规,不能混乱。
起居有常主要指入睡和起床要有规律。
每个人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和自己习惯,按时入睡起床。
老年人最好要养成午睡的习惯。
另外要尽力戒烟限酒,讲究卫生,多喝开水,保持体内良好的新陈代谢。
在穿着方面,要天人相应,不可因赶时髦而随意增减衣服。
起居有常也包括有规律的生活,既合乎人体生理活动,也有利于维护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人体的新陈代谢正常。
人的精神和身体就能循其道而长盛不衰。
反之,如果一个人生活散漫,暴饮暴食,起居无常,对自己又恣意放纵,想要延年长寿是不可能的。
第三、不妄作劳。
这句话是说劳动或者运动不能过量,也就是要适度,过犹不及。
无数事实证明,以妄为常,会导致早衰甚至早逝,所以要提倡“四戒”:一戒烟、二戒酒、三戒赌、四戒玩。
翟中明先生道:““四戒”,别人以为戒出了“苦行憎”般的生活,以为清苦,但愚自得其乐。
戒出了淡定与从容,戒出了洒脱与豁达,超然物外,不拘泥于世俗,保持一份矜持、清冷的气质。
我无法左右别人,只想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任何事物,有得有失,但当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失大于得,戒之可也!”。
向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感悟养生智慧

养生智慧
我个人认为养生,不仅仅要学 习养生知识,还是要学习养生智慧, 更要感悟养生之道。 因为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叫知 识。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叫智慧。 其实学习养生应该是学习养生 之道,从《黄帝内经》中参悟养生 智慧才是根本,而不仅仅是养生知 识。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因为越 简单的事物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而 且道就在我们的身边。
习性造病,积劳成疾(三)
▲ 不要急躁,更不要抱怨。求果不如注重因。好比 一个误区,犹如拜佛取经进入了小雷音寺,而非大雷 音寺。 ▲ 养生好比保养自己的爱车。你定时保养自己的爱 车,为什么没有时间养护自己身体。如学习养生之道, 不生气,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适量运动等等。 ▲ 其实聪明的你不妨可以做一个对比:你有时间, 有勇气,有精力和金钱去排队挂号、看病、抓药、煲 药、吃药。为什么没有时间去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坏习 惯,为什么没有时间每天锻炼身体去养生防病呢? ▲ 有时养生是一种舍得的哲学。因为有时有舍才有 得。如果舍去不睡觉打通宵麻雀、上网熬夜的坏习惯, 不会不收获健康。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扁鹊的故事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有一次,扁鹊到了魏国。魏文王接见了他,问道:“听闻 你家中有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但不知哪一位的医术最好 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医术最好,我二哥排第二,三兄弟中 我医术最差。” 魏王觉得奇怪:“那么为什么你会最出名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于病情发作之前就进行处理,使周 围的人疾病消弥于无形,外人无从知晓,所以只有我们家里面 的人才知道他的医术最高。而我二哥,在病情还十分轻微时, 就将疾病治愈,在他手上,疾病不能发展成大病、重病,所以 周围的乡亲都认为他只能治小病,所以名声只限于本乡。只有 我,到了病情比较明显,或者比较重的时候,才知道病因,而 运用药物、针灸等方法治好重病、难治之症,大家都以为我的 医术高明,所以我的名声响遍数国。”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黄帝内经》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黄帝内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帝内经》读后感1想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黄帝;想健康长寿,一定要先看看《黄帝内经》。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
《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善于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
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因他发明了轩冕,故又称之为轩辕黄帝。
书归正传,《黄帝内经》是我们最早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中医的始祖。
至于成书年代,一直很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先秦黄帝所作;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两汉时期成书,这些问题先不去讨论,咱们还是开始分享末学学习经典的一点心得。
《黄帝内经》采用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黄帝问,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被后人尊为中医始祖。
在《黄帝内经》中,被黄帝尊为天师。
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第一段话就是:“乃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个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多岁,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而现在的人,到五六十岁,就已经开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单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一,要懂得养生之道。
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那么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根底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
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满意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修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说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
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方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
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方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病症: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那么出现这些病症,中医有哪些好的方法呢?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
清心火最正确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
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黄帝内经读后感5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篇一:黄帝内经读后感《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
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
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在读过《黄帝内经》后,我结合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综合分析了一下,发现自己没能做到《黄帝内经》所提及到的理念。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
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现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飧泄(下焦无火)
可编辑版
16
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素问·刺法 论》)输布四方
• 1. 谏议之官 • 2. 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痿论篇》) • 3. 脾在志为思 • 4 .脾主统血(心主血脉,肝藏血)
可编辑版
17
脾经经证的表现
• 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 衰,身体皆重
•
• 题目的含义
• 善哉!余闻精光大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 吉日,不敢受也。
可编辑版
8
五藏之官能--中央政府(藏而不泻)
•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统摄脏腑 •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权衡治理 •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蕴含生机 • 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素问·刺法论》)
19
肾经经证的表现
• 饥不欲食,面如漆柴 • 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 • 目巟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可编辑版
15
肝经经证的表现
• 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实症)
•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虚症) • 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
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 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 • 腰痛不可以俯仰(太冲) • 丈夫颓疝,妇人少腹肿 • 甚则嗌干 • 面尘脱色
可编辑版
11
心病(2)
• “心主神明”(精神疾患 ) : • 胃足阳明之脉 “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
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 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 • 肾足少阴之脉“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 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 先生理、后心理
可编辑版
12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权衡治理
输布四方 •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造化形容 •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疏通气机
可编辑版
9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统摄脏腑
• 1. “心”字解 • 2. 心藏神-心主血脉,藏神 • 两精相搏谓之神 • 3.心“在志为喜” • 4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可编辑版
10
心病(1)
• “心主血脉” : • 肺经(烦心胸满) • 胃经(心欲动) 子盗母气 • 脾经(心下急痛) 湿邪 • 心经(噫干、心痛) 心血虚 • 肾经(心如悬、烦心、心痛)早搏 间歇 • 心包经(心中憺憺大动) • 胆经(心胁痛不能转侧)气化无力
向《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
可编辑版
1
五藏与中医意象思维(上)
《内经》的五藏,非血肉的五脏。 意象思维的总原则: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土曰稼穑 • 1.象五行:木、火、土、金、水
•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肺~商(2);肾~羽(6) • 9.象卦象:震,离,兑,坎 • 10.象五色:东方青色(肝)、南方赤色(心)、
西方白色(肺)、北方黑色(肾)、中央黄色 (脾)
可编辑版
4
五藏与中医意象思维(下)
• 人体五藏之象
• 五藏: 肝 心 脾 肺 肾
• 五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 五体: 筋 脉 肉 皮 骨
• 五窍: 目 舌 口 鼻 耳
• 五华: 爪 面 唇 毛 发• 五声: 呼 笑 歌 哭 呻
• 五神: 魂 神 意 魄 志
• 五志: 怒 喜 思 忧 恐
• 五变: 握 厥 哕 咳 栗
•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 五臭: 臊 焦 香 腥 腐
• 五液: 泪 汗 涎 涕 唾
可编辑版
5
黄帝的意义(一)
• 1.中医的经典是什么? • 2.《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的不同
• 2.象方位:东、南、中央、西、北 • 3.象四季:春、夏、长夏、秋、冬 • 4.象动物(含天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蚯蚓 • 5.象人事:木母、金公、姹女、婴儿、黄婆
可编辑版
2
可编辑版
3
五藏与中医意象思维(中)
• 6.象社会:君主、宰相、将军、政委、作强 • 7.象五气:风、热、湿、燥、寒 • 8.象五音:肝~角(3),心~徵(5),脾~宫
• 1.相傅之官 (主一身之气) • 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气--营气 卫气,司呼吸
•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
• 3.治节出焉
•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枢纽)也,非皮 肉筋骨(之关节)也。”
• 4.肺藏魄:
• 6.为什么“上医医国”
• (1).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 (2).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可编辑版
7
《素问·灵兰秘典论》的社会医学模式
• 主旨: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可以促进对生理问题的认知与理 解,反过来,《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关于脏腑分 工合作、各司其职的社会医学模式也可以加深我们对社会 结构的认知与了解。
可编辑版
13
肺经经证的表现
• 浅证 • 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 • 深入脏腑 • 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
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 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可编辑版
14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蕴含生机
• 1. 将军之官 • 2. 肝主筋,肝藏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3. 肝藏魂 • 4. 肝主疏泄、在志为怒 • 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 舌本痛,体不能动摇 • 食不下 • 烦心,心下急痛 • 溏,黄疸 • 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
可编辑版
18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造化形容
• 1. 作强之官 • 2. 肾主藏(精)
•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 ) • 3. 伎巧出焉 • 4. 肾藏志
可编辑版
• 五内阴阳谓之内,万世宗法谓之经
• 3.为什么用“黄帝”命名
• 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 用其教百年
• 4.研究医学为什么要研究女性?
可编辑版
6
黄帝的意义(二)
• 5.《内经》与《史记》
• (1). 司马迁为什么受宫刑 • (2).《史记·五帝本纪》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 (3). 为什么说《内经》成书于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