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

作为一部非常重要的养生经典,黄帝内经包含了丰富的养生秘诀,这些秘诀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延年益寿,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养生之道。

一、养生要找准本源黄帝内经中最为基础的养生秘诀,是找到身体健康的根本所在。

黄帝内经中说道:“天之所生也,品物分也,为人父母也。

地之所生也,金石草木之类也。

人者,天地之大也,与万物同体,而又为天地之宗。

”这个意思是说,人是天地之间的衔接点,是万物之灵,任何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都必须与天地紧密相连。

因此,养生的第一步便是找准身体健康的根源。

二、多喝温水黄帝内经中还强调了多喝温水的重要性,指出了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喝足够的水,不能让身体因为缺水而出现问题。

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多喝温水更是必不可少。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朝食温,夕食凉”的饮食观念,即早餐尽量吃些温性的食物,晚餐则应以凉性的食物为主,以此保持身体平衡,防止体内湿热的产生。

三、运动加强体质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运动的必要性。

按照黄帝内经的要求,人们是应该通过运动来加强体质的。

这有助于促进身体排出毒素,提高免疫力,增强体内的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身体更加健康。

四、为发现疾病保持警惕黄帝内经中还特别强调了要保持警惕,发现疾病要及时治疗。

尽管人们努力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疾病还是时常会来临,身体也会出现各种异常情况。

黄帝内经建议人们应该注意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及时治疗,预防和防止疾病的发生。

五、食物调节身体健康黄帝内经中还介绍了食物在养生过程中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提到,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以达到调节身体健康的目的。

食物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选择健康的食物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

六、天然草药治疗身体不适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使用天然草药治疗身体不适的方法。

当身体出现了不同的健康问题时,建议使用天然草药,以治疗和缓解身体病痛,尤其是对于一些常见的小病症,如感冒,便秘等,黄帝内经中的多种草药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人们顺应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进行养生调节,就能未病先防、健康长寿,反之则会患病夭折。

那么四季怎么养生呢?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希望对你有用!四季养生原文及释文[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009-04-17 20:30《黄帝内经》的养生提倡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具体表现可以归为书中三个方面,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第一、饮食有节。

即饮食要有规律,要有节制。

大圣人孔子曾经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吃东西一定要吃精致、美味、可口的食物。

吃肉时一定要把肉切成很细的丝,这样才有助于消化。

《吕氏春秋》中则说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尚书》也主张“食哉唯时”。

这两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按照一定时间有规律的进食,能使人体建立起条件反射,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规律地进行活动。

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严格按时进食,不随便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消化功能健旺,于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第二、起居有常。

这里的起居不仅指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

起居要有常规,不能混乱。

起居有常主要指入睡和起床要有规律。

每个人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和自己习惯,按时入睡起床。

老年人最好要养成午睡的习惯。

另外要尽力戒烟限酒,讲究卫生,多喝开水,保持体内良好的新陈代谢。

在穿着方面,要天人相应,不可因赶时髦而随意增减衣服。

起居有常也包括有规律的生活,既合乎人体生理活动,也有利于维护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人体的新陈代谢正常。

人的精神和身体就能循其道而长盛不衰。

反之,如果一个人生活散漫,暴饮暴食,起居无常,对自己又恣意放纵,想要延年长寿是不可能的。

第三、不妄作劳。

这句话是说劳动或者运动不能过量,也就是要适度,过犹不及。

无数事实证明,以妄为常,会导致早衰甚至早逝,所以要提倡“四戒”:一戒烟、二戒酒、三戒赌、四戒玩。

翟中明先生道:““四戒”,别人以为戒出了“苦行憎”般的生活,以为清苦,但愚自得其乐。

戒出了淡定与从容,戒出了洒脱与豁达,超然物外,不拘泥于世俗,保持一份矜持、清冷的气质。

我无法左右别人,只想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任何事物,有得有失,但当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失大于得,戒之可也!”。

《黄帝内经》 四季养生概述

《黄帝内经》 四季养生概述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概述《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的养生方法。

一、春三月《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解释: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自然界充满生机,此时养生应该注重保护这种生机。

建议:应该夜卧早起,多到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饮食上多吃一些具有生发阳气作用的食物,如韭菜、香椿等。

二、夏三月《黄帝内经》:“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解释:夏季是自然界万物茂盛的季节,此时养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促进身体新陈代谢。

建议:夜卧早起,应该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等。

同时,适量食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暑作用的食物,如绿豆汤、荷叶粥等。

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身体干爽和健康状态。

三、秋三月《黄帝内经》:“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解释:秋季是自然界万物成熟的季节,此时养生应该注重收敛、滋润。

建议:早卧早起,饮食上应该多吃一些润肺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莲子等。

同时,避免过度贪凉而暴食冷饮。

四、冬三月《黄帝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解释:冬季是自然界万物休眠的季节,此时养生应该注重收藏、补阳。

建议:冬季应该早卧晚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饮食上应该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鸡肉等。

向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感悟养生智慧

向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感悟养生智慧

养生智慧
我个人认为养生,不仅仅要学 习养生知识,还是要学习养生智慧, 更要感悟养生之道。 因为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叫知 识。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叫智慧。 其实学习养生应该是学习养生 之道,从《黄帝内经》中参悟养生 智慧才是根本,而不仅仅是养生知 识。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因为越 简单的事物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而 且道就在我们的身边。
习性造病,积劳成疾(三)
▲ 不要急躁,更不要抱怨。求果不如注重因。好比 一个误区,犹如拜佛取经进入了小雷音寺,而非大雷 音寺。 ▲ 养生好比保养自己的爱车。你定时保养自己的爱 车,为什么没有时间养护自己身体。如学习养生之道, 不生气,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适量运动等等。 ▲ 其实聪明的你不妨可以做一个对比:你有时间, 有勇气,有精力和金钱去排队挂号、看病、抓药、煲 药、吃药。为什么没有时间去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坏习 惯,为什么没有时间每天锻炼身体去养生防病呢? ▲ 有时养生是一种舍得的哲学。因为有时有舍才有 得。如果舍去不睡觉打通宵麻雀、上网熬夜的坏习惯, 不会不收获健康。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扁鹊的故事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有一次,扁鹊到了魏国。魏文王接见了他,问道:“听闻 你家中有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但不知哪一位的医术最好 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医术最好,我二哥排第二,三兄弟中 我医术最差。” 魏王觉得奇怪:“那么为什么你会最出名呢?” 扁鹊答道:“我大哥,于病情发作之前就进行处理,使周 围的人疾病消弥于无形,外人无从知晓,所以只有我们家里面 的人才知道他的医术最高。而我二哥,在病情还十分轻微时, 就将疾病治愈,在他手上,疾病不能发展成大病、重病,所以 周围的乡亲都认为他只能治小病,所以名声只限于本乡。只有 我,到了病情比较明显,或者比较重的时候,才知道病因,而 运用药物、针灸等方法治好重病、难治之症,大家都以为我的 医术高明,所以我的名声响遍数国。”

黄帝内经二十四字真言

黄帝内经二十四字真言

黄帝内经二十四字真言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六句话,讲的是养生的核心方法。

1.养生之道如果有一天,别人问你,你读了《黄帝内经》之后,那里面讲的是什么。

你就可以告诉他,《黄帝内经》中讲的是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

养生之道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是总纲。

对于它的解释,就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所以才能形与神俱。

所以,养生目标就是形与神俱,尽终天年,活到百岁以上。

2.养生方法那么,养生方法是什么呢?怎么才能达到这个养生目标呢?就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尤其是后面的四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整个中医学,这一门学科,关于如何才能健康,其实探讨的,就是上面这几句话。

3.中药的误区我们后世的中医学,随着发展,逐渐地陷入到了一个误区,过于强调疾病,强调药物治疗。

这就从古代的时候强调的医道,转到过于关注医术了。

(1)黄帝内经:在《黄帝内经》中,一共只有11个药方。

(2)汉代:而到了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一共记载了药方112个,《黄帝内经》中的药方数量的十倍。

再加上《金匮要略》,两本书加在一起,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伤寒杂病论》,总共记载的药方,是314个。

《伤寒论》是对《黄帝内经》的发挥,其中所讲的医理和医法,都是源自于《黄帝内经》。

(3)唐代:孙思邈编辑的《千金方》中,就记载了7500多个药方。

(4)宋代,像《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这样著名的方剂著作,收录的药方就到了16834个(《太平圣惠方》),甚至2万个(《圣济总录》)。

(5)明代:医书《普济方》中,收录的药方更是达到了61739个。

(6)现在呢?我们国家的《药典》之中,收录的药方,共有多少?大家可以猜一下——会超过10万了吧?这么多的药方,一个学医的人,一个从医的人,终其一生,能学会多少?又能掌握多少?我们都说读书,书是用来读的。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那么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根底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

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满意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修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说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

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方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

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方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病症: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那么出现这些病症,中医有哪些好的方法呢?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

清心火最正确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

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

风尚L i f e styleSTRAIT SISTER56法于阴阳法于阴阳,就是要顺应自然阴阳变化的规律,为自己营造一个更适于生存的环境,享受人类的自然寿命。

《黄帝内经》中同此观点的还有“天人相应”,是说人必须要了解四时的变化,适应四时阴阳的兴衰消长,使自身的阴阳之气得以平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提出:春三月,万物欣欣向荣,人需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多多愉悦身心,体验勃勃的生机带给自己的精神快乐。

这即“养生之道”。

夏三月,万物隆盛,人则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适应夏日洋溢充盈的阳气,才能精神焕发。

这亦谓“养长之道”。

秋三月,万物丰收兴隆,气候上清爽静肃,阳气收敛,那么这时人就需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如此,阳气可以向体内聚拢,少受到肃杀之气的侵害,精神方可安宁。

这便是“养收之道”。

冬三月,天寒地冻,阳气闭藏,唯有“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才能够避免阴寒之气的侵害。

这就是“养藏之道”。

食饮有节“食饮有节”就是要有合理的膳食习惯。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有食疗应该如何开展的原则性描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这里所提出的饮食结构是十分合理的,有主食,有副食,谷肉果菜的均衡摄入,实际上就是饮食有节的第一层要求。

第二层要求,则是不可以不节制,也莫要过分节制。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说的饮食过度而导致肠胃超负荷,影响消化。

反过来说,有些女孩子过分追求纤细窈窕,挑食、偏食和不当减肥的现象屡见不鲜,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这同样不符合老祖宗的食疗观。

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既不要吃得太饱,也不可过分饥饿。

起居有常起居有常,就是作息有规律。

曾国藩为官处世之所以能够影响后人,和他起居有常有莫大关系。

曾的祖父对于家里人的作息要求很严格,每天必须早起床,但是曾国藩起不来。

为此他想了个办法:在睡觉的房间放一个铜盆,上面用绳子悬着一个秤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

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

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

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
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

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

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
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石斛养心阴补心气效果最佳,安神助眠酸枣仁效力最强。

将军之官:肝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躁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

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

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

人手上的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不足。

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表明肝阴血不够。

肝木系统功能异常,常会出现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肋胀痛、烦躁易怒、血压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症状。

那么我们如何调养呢?酸味、青色、“呼(hu)”这个发音都与肝相关,归属肝木系统。

因此乌梅、醋、山楂等酸味的食品,薄荷、芹菜等青色的食品,都是养肝佳品。

此外,菊花、洋葱、荔枝、木瓜、桃、鲤鱼等食物也是养肝食物的代表。

生活中多发“呼(hu)”这个音对肝功能也有帮助。

很多人发怒时,会感觉两肋位置胀痛。

这是由于肝经从两肋经过。

在中医养生文化中,拍打两肋有助于肝经气血运
行,是养肝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对于肝火旺的人,常拍打两肋或者胆经,有助于清泄肝火。

在众多的养肝仙草中,枸杞益肝明目第一,灵芝保肝解毒最佳,天麻平肝阳功效最显。

对于肝系统功能失衡的人群,服用百通胶囊,可以缓解肝风上炎引起的高血压,减轻口苦、头晕目眩等症状;使用枸杞胶囊在滋补肝肾的基础上,能够减轻眼干涩、目赤肿痛等症状;而对于长期饮酒,有脂肪肝、酒精肝的人群,则需多服用久宝纳豆胶囊。

后天之本:脾胃养生之道
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概括了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其余的心、肝、肺、肾四脏,则是指中医学中的心火系统、肝木系统、肺金系统、肾水系统)。

脾在五行中属脾土系统,是人体气血的“生产工厂”,生理功能为“主运化”,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营养物质(也就是气血),并将其运送到全身各处。

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脾胃的养生作用。

《黄帝内经》指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

”这就是说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

脾胃功能好坏与人的情志也有密切关系,过思则伤脾。

比如,三国时
期的诸葛亮之所以只活54岁就死了,就是因为他过于操劳、思虑过度造成不思饮食、脾胃衰弱,最终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

中医有一个了解人体气血盛衰状况的小窍门,就是观察口唇的色泽。

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黯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的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

脾胃系统的异常,常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恶心、呕吐、打嗝、烧心、腹泻便秘、胃炎、胃肠溃疡等症状。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症状的有无,来判断脾胃功能是否良好。

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说明脾胃系统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中医认为黄颜色、甘甜味、“嘘(xu)”这个发音都与脾胃相关,归属于脾土系统,能够调养、补益脾胃之气。

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适宜穿黄颜色的衣服,居室的颜色可多用黄色。

饮食上应多吃黄色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黄豆等都是滋养脾胃的佳品。

在我们身体里面也蕴藏着调养脾胃的力量。

如民间就有“每天按摩足三里,等于吃只老母鸡”的说法,也就是说常拍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除此之外,也可做腹式呼吸、按摩腹部或者静蹲来强健脾胃系统。

在中药养生中,灵芝、人参、纳豆、白术、茯苓、獐宝
都是益气健脾的良药。

经过高科技提取浓缩而成的中药保健品则更优于药材本身。

人体的宰相:肺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说:“肺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皮毛,开窍于鼻。

”因此,肺被称为人体的宰相,掌管生命的气机运行。

悲伤会阻滞人体气机的运行,故过悲则伤肺。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整日郁郁寡欢、悲悲切切,最终因肺病而死,是大悲伤肺的典型例子。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不必要的悲伤情绪,否则有害于肺。

如果病邪犯肺,导致肺气宣降出入失调而不得解,常有以下症状出现:咳嗽、气短、咳血、易感冒、慢支、哮喘、鼻炎、慢性咽炎等。

时间长了,气郁化火就会造成皮肤粗糙、痤疮等。

按五行学说,白色、辛味、“咝(si)”这个发音都与肺相关,归属于肺金系统。

因此白色的银耳、百合、梨均是养肺阴之佳品;辛味的姜汁、洋葱、香菜等可开肺气,风寒感冒时服用最佳。

生活中多发“咝(si)”这个音对肺功能也有帮助。

在人体经络穴位中,迎香穴是治疗鼻炎的,常按摩这个
位置,能有效防止鼻炎;檀中穴是调理肺之气机的要穴,常敲打此处,对于多种肺部疾病均有良效。

调养肺脏的仙草中,养肺阴枫斗第一;补肺气冬虫夏草最佳;灵芝功效最全,既能养肺气又能调理肺气。

对于易感冒、咳嗽者和慢支、哮喘人群,可长期服用久润枫斗晶养肺阴而减轻呼吸系统症状。

慢性咽炎人群适合服用以莲子、川贝母为主要成分的咽爽含片。

由于肺主皮毛,患有家族性色斑的女性,通过调理肺气可减轻色素沉淀。

先天之本:肾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认为肾为“藏精之所,主骨生髓”,意即为生命的发动机,故古代医家又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殖系统,如果生殖系统出现问题,就说明肾的精气不足了,要赶快补充精气。

老百姓常说“耳大有福”,背后的原理就是肾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耳大饱满、精力充沛,做事业自然拼劲十足、无往不利。

曾国潘说“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即是此意。

经常耳鸣或者听力下降的人,就表明是肾气不够用了。

什么是肾主骨呢?中医认为,人的骨骼强健与否,由肾精气盈亏所决定。

骨质疏松的人要补养肾的精气,肾的精气足了,骨骼就强健有力了。

人静坐的时候会有很多生理反应,其中一个反应就是满口生津。

这代表你的肾气、肾精得到补充了,因为在五行学说里唾液归属于肾水。

所以肾阴虚的人口里会经常干,缺少唾液,这就是肾精不足了。

反之,会出现腰膝酸软、手脚冷、体虚乏力、耳鸣、脱发、牙齿松动、骨质疏松等症状。

按照五行养生学说,黑色、咸味、“吹(chui)”这个发音均与肾相关,归属于肾水系统。

咸味的海产品多补肾,以海参、海虾为代表;黑色的黑芝麻、黑小豆、乌鸡都是补肾佳品;另外猪腰子、核桃、韭菜也是补肾良品。

日常生活中多发“吹(chui)”这个音对肾功能也有帮助。

腰为肾之府。

中医认为腰膝酸软就是肾虚。

经常转动腰,对肾就有好处,传统养生里面叫“晃龙”。

太极拳或者气功站桩,都有一个要点叫松腰,就是通过松腰来调养肾气。

在腰上有个要穴叫肾俞穴,经常拍打肾俞穴,对肾的精气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补肾仙草中,力量温和持久而不伤身的枸杞、玛咖为第一,对于肾气不足虫草最佳。

对于男性人群,可长期服用玛咖胶囊和枸杞胶囊,来补充肾气,提高体力、精力等。

女性肾虚可服用枸杞胶囊来补充肾气,减轻腰膝酸软、手脚冷、耳鸣、眼花等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