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五脏-春夏秋冬顺其自然养生讲课讲稿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黄帝内经》认为人应当“与天地如一,得以之情,以知死生”。
人体生命是天地阴阳之气相感应的产物,是自然界物质有规律变化的结果。
因此,人类养生保健必须顺应天地阴阳,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一年之中,气候呈现春温、夏热、秋凉、冬藏的规律性变化,在这一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界万物都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变化。
所以,人类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四时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属阳,自然界万物正处于生、长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生长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阳(春)之生、太阳(夏)之长;秋冬季节属于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收藏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阴(秋)之收、太阴(冬)之藏。
从人体自身阴阳变化规律来看,春夏之时阳气升,人体阳气也随之盛于表而虚于里,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充养体内阳气,培扶其根本,使之充沛而有力卫于外;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体阴气也随之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调养阴精,使阴精充盛而濡养五脏之内。
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
即春天来临时,初春阴寒尚未尽,不可骤减衣服,以防感受风寒之气伤人身之阳,谓之“春捂”;秋天来临时,晚秋天气虽凉未寒,不宜过快增添衣服,使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加抗寒能力,谓之“秋冻”。
【春季养生】春季共有三个月,从立春至立夏,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约在农历一月至三月间。
此时应入夜即睡,早些起身,到庭院中散步,使精神愉快,保养生发之气。
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的病变。
外邪致病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
风邪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
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且病变复杂。
如遇热合,而为风热;与寒合为风寒;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即为显例。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ppt课件

天地气交之夏季养长
相反,应该保持愉快的心情以适应夏天“华实”,让内敛 的气机得到疏泄,自我的情趣得到抒发。这就是适应夏季 气候变化,颐养夭寿的养生之法。从反面来讲,如果违背 了这样的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就为秋天的身体疾患 埋下了祸根,自然,秋收之气不足,冬天也就容易再次出 现危害健康的疾患。
15
万物荣生之春季养生
此时,只可顺着春日阳气的生发而让自己胸怀舒 畅,切忌不可杀生。相反,要多施予少敛夺,多行赏而少 责罚,从而达到一种内外和顺的状况,这就是顺应春季时 令进行养生的道理。不顺反逆的话,则会使肝脏受到损伤, 而且还会因为不能供给夏长之气的不足而在夏季引发身体 的寒性病变。
16
万物荣生之春季养生
10
人体的生长规律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
20
天地气交之夏季养长
夏季养生,气壮需先理直 。 夏季养生,边疏泄边避暑 。(1)迫在眉睫的夏季避暑
(2)夏季,身体疏泄的安全通道
21
敛气宁志之秋季养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 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 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 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8
天地气交之夏季养长
夏季有四、五、六三个月,可以称得上是“蕃秀”,即是 万物繁荣秀丽的时候,因为此时天之气沉降,而地之气升 腾,自然天地之气交相融汇,所以在这个时候,万物采纳 自然之精华而开花结果,长势旺盛。作为养生来看,其间 就应该晚点睡而早点起,并且不要对夏天的热与昼长夜短 等产生厌恶的情绪;
黄帝内经的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的四季养生《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圣经,它说的是医道,主张人要顺应自然规律,依自然之道修养生机,治身体于未病。
人要顺应气候的变化,做这个季节该做的养生保健,才能健康。
如果不注意平时的养生,到时候就会发病,而这些病不是当时发生的,而是以前积攒的。
所以中医讲究的是自己的病自己负责,身体的好坏与你平时的生活习惯有关。
《黄帝内经》注重四季养生,主张“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下面分别道来:一、春季如何养生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如果冬季未藏好,此刻会生病。
在春季要按时睡,早起,放松自我,缓行于庭院,使得的精气慢慢升起来。
春天不要压抑自己,拂逆它就会伤肝,到夏季就会寒变。
春季要多吃五谷,豆子,它们是种子,主生发。
比如五豆粥;吃春饼,各种蔬菜卷在饼子里,新鲜的蔬菜也是生发。
但一定吃应季节的不吃反季节的。
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人体也是这样,在春季生发。
这时有旧疾的人特别容易复发旧病,这是人体的本能,希望借春天的生机来冲击身体里的病灶,把病邪赶出体内。
我们如果顺应这个天机,合理的调养就会治好旧病。
春天属性为木,在人体就是肝经,如果未得到充分的生发,到夏季心火就会不旺,供生长的东西就会不足。
人体的生发主要靠的是肝气。
春季肝气特别旺,过旺就会打破身体其他藏腑的功能,肝气又不能压抑,就要合理的转化和排泄它,称为舒肝理气。
肝气要靠胆经来排泄,肝胆二经互为表里的。
所以在春天常常有人口苦、肩膀痛、偏头痛、乳房和两肋痛,臀部和大腿外侧疼痛,这些都是胆经堵塞,排泄不利的表现。
口苦可以吃小柴胡丸或冲剂;肩膀痛、偏头痛、乳房和两肋痛可服加味逍遥丸;臀部和大腿外侧疼痛,可选平肝舒络丸。
平时每天由上到下敲打大腿外侧沿裤缝的这条胆经,左右对称两条,促进胆经的畅通和机能,并可减肥。
春季人体阳气向外散发,皮肤舒张开,风寒特别容易入侵,这时有人易犯咳喘症。
外有风寒、内有肝火相逼,对肺脏来说叫“木火刑金”,咳嗽不止。
这时要泄肝火。
敲打胆经、三焦经通肝气;对心包经进行刮痧活肝血;对背部刮痧去寒气。
中医五脏养生专题讲座课件

五脏的功能与调养
心脏
肝脏
脾脏
• 功能介绍:心脏是 人体的重要器官, 负责循环系统的血
• 液心泵脏送的。调养方法: 均衡的饮食、适量 的运动和心理健康 对心脏健康有益。
• 功能介绍:肝脏在 中医理论中被视为 储藏和调节血液的
• 重 肝要 脏器 的官 调。 养方法: 减少酒精摄入,保 持情绪稳定,避免 过度劳累。
• 功能介绍:脾脏对 消化和吸收营养物 质起着重要作用。
• 脾脏的调养方法: 均衡饮食,避免过 多油腻食物,定时 进食。
肺脏
肾脏
• 功能介绍:肺脏是吸入氧气,将其传递 到全身器官的关键器官。
• 肺脏的调养方法: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重要性:中医养生强调整体健康,通过调理五脏六腑来预防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 五脏养生的实践意义:了解和实践五脏养生有助于改善身体机能,提高抵抗力,延缓衰老。
参考文献
• 中医养生学 • 中医五脏六腑诊疗学 **致谢**
• 功能介绍:肾脏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的重要器官。
• 肾脏的调养方法:饮食中适量摄入水分, 保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五脏相互关系的调和
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中医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相互关联与制约的关系,通过 调整五行相生相克的平衡来实现身体的健康。
五脏相互制约与协调的方法:中医提供了一系列的调理方法,如针灸、草药 治疗和调整日常生活习惯,以提高五脏之间的协调性。
中医五脏养生专题讲座 ppt课件
中医五脏养生专题讲座将带您了解中医理论中的五脏概念和养生方法。通过 本讲座,您将学习如何通过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调养五脏,以提高身体 的健康。
背景介绍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四季养生篇根据《黄帝内经》的原理,四季养生法是遵循自然规律,以阴阳平衡为原则,以五行养生法为基础,结合脏腑经络的特点,调整饮食起居,增强脏腑功能,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春季养生: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此时养生应注重“生”,即养肝。
春季阳气外泄,肝气旺,易损伤肝阴,应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心情舒畅。
饮食方面,多吃绿色蔬菜、野菜等清淡食物,少吃油腻食物,适当增加运动量。
夏季养生:夏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此时养生应注重“长”,即养心。
夏季心阳过旺,易损伤心阴,应避免暴晒和过度劳累,保持心情平和。
饮食方面,多吃红色食物如西红柿、红辣椒等,以养心。
适当吃些苦味食物如苦瓜、丝瓜等清热泻火。
秋季养生: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此时养生应注重“收”,即养肺。
秋季肺气旺,易损伤肺阴,应避免过度运动和情绪激动,保持心情愉悦。
饮食方面,多吃白色食物如萝卜、白菜、豆腐等以养肺。
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柠檬、柚子等以敛阴。
冬季养生:冬季是收藏的季节,此时养生应注重“藏”,即养肾。
冬季阳气内藏,易损伤阳气,应避免过度节食和房事过度,保持心情平静。
饮食方面,多吃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米等以养肾。
适当吃些热性食品如姜、葱、蒜等以驱寒。
同时注意保暖,特别是脚和背部保暖,以免寒邪侵入。
总之,《黄帝内经》认为四季养生应根据季节的特点和阴阳的变化来调整饮食起居和情志状态,以保持阴阳平衡和身体健康。
同时要注意五行养生法和脏腑经络的特点相结合,全面调理身体。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出了顺应自然、适度的原则,反对过度劳累和逆时而为,这也是我们在日常养生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PPT课件

黄帝内经与养生
寅时是凌晨3:00至5:00,此时肺经值班,是呼吸运作时间。 其特点为“多气少血”,“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 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 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人体体温最低,血压也最低,脉搏 和呼吸都处于最弱状态,脑部供血最少,此时值夜班的工作人员 易出差错,重病人员也更易出现死亡,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如果 在寅时经常醒来,则为气血不足的表现,应加以注意。老人要慢 起床,少早练。老年人肾气不足,如果寅时醒来,可以如《素 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中记载:“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 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 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黄帝内经与养生
15:00-17:00 膀胱经。膀胱最活跃的时候,适 合多喝水。 申时:猴:膀胱经当令 申时是指下午15点到17点,这个 时候是膀胱经当令。膀胱经是很 重要的经脉,在中医里号称是太 阳。它是从足后跟沿着后小腿、 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 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 比如说小腿疼那就是膀胱经的问 题,而且是阳虚,是太阳经虚的 相。后脑疼也是膀胱经的问题, 而且记忆力衰退也是和
黄帝内经与养生
1:顺其自然(因天之序)
顺应天时,即春夏秋冬之序,春生发,夏生长,中土为长夏,秋收敛,冬收藏。 金木水火土都有了,都能相互生化相克,就达到乾卦的见群龙无首吉。仁(春),义 (夏),礼(秋),智(冬),中央(信)春天你多折一支花,秋天 你就少收一个果实
2:健康长寿靠自己
按照四序之时吃好,睡好,养好自己,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黄帝内经与养生
丑时肝经当令 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
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 胃消化食物。肝开窍于目,肝脏有 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 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 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 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 疏泄之性。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 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四季养生原则(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四季养生原则(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如何四季养生,《黄帝内经》中说“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指出养生与自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只有顺应自然物候的更替和变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养生、益寿延年。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其中的《四气调神大论》(节选)一篇讲述了四个季节不同的养生原则: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长发育推陈出新的季节,自然界充满着一片新生的景象,万物欣欣向荣。
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中缓缓散步,披开头发,舒松衣带让形体舒展,使自己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生发之机相适应。
对于春天赋予人的生发之气不要随便损害、劫夺和克伐它。
这就是与春季相适应的保养生发之气的道理。
若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及肝气,以致供给夏季长养的力量就少了,那么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的三个月,是万物茂盛秀丽的季节。
由于天地之气不断上下交换,所以一切植物都已开花结实。
这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厌恶炎夏之日,不发怒,让精神象万物开花成秀那样充实,使腠理保持阳气的宣通。
这就是与夏季相适应的保护长养之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那就要伤及心气,到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以致供给秋季收敛的力量就少了,到冬季还会发生更严重的疾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
此时天高气爽,秋风劲急,地气清肃。
这时人们应早睡早起,一般起居时间与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使精神安定宁静,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使神气收敛,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外来因素扰乱意志,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与秋季相适应的保养收敛之气的道理。
《黄帝内经》与四季养生PPT精选课件

• 4、饮食方面原则 • 养肾为主;饮食宜温 ;增苦少咸 • 5、冬季运动原则
–运动和缓,以藏为本 • 6、冬季要注意养阴还是养阳? • 养阴-----阿胶红枣乌鸡汤
冬季膳食的营养特点
• 冬三月,肾气旺 –适当减少咸味食品, 增加苦味食品,使 心气得到补养,就会避免肾水旺而损 伤心火
• 冬季多寒,宜补温性食物 –高粱、大枣、果仁、龙眼肉、羊肉、 鸡肉、鸽肉、鹿肉、黄鱼、鲈鱼等
二、运动前必须做好准备活动; 三、注意锻炼地点,日出前,不
要到绿树丛中锻炼,因为绿色 植物在夜间放出的二氧化碳较 多,对人体有害。
78
。 夏 交三 ,月万,物此 华谓 实蕃 ,秀 夜,卧天早地起气, 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 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 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 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阂 疟,奉收者不和,冬至重病。
春季养生
春季,让身体和万物一起复苏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 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 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 则伤肝,夏而寒变,奉长者少。”
12
春三月
从立春到立夏前 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清明、谷雨六个节气
13
《起居养生》
《精神养生》
• 中医谓:春主木,在于肝,七情发 于怒。
• 春天重在“养肝”,肝喜条达疏泄, • 恶燥戒怒。
怒伤肝原因
• 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性喜顺畅豁达。 如果长期郁愤,可以导致肝气郁结,引起 生理功能紊乱。
•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愤怒会使人呼吸急促, 血液内红细胞数剧增,血液比正常情况下 凝结加快,心动过速,这样不仅会损伤心 血管系统,更会影响肝脏健康。调查结果 表明,易怒的人患冠心病的可能性比一般 人高6倍,患肝脏疾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 8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五脏-春夏秋冬顺其自然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的智慧》
黄帝内经-春夏秋天顺其自然养生智慧
1,简介黄帝内经
2,古人如何顺其四季自然
3,现代人起居思考
4,春夏秋天养生智慧
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寒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很少人会去了解和认识我们中国先人们留给我们的知识财富(古籍)。
当今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人都认为西方文化是高雅的,难道只有不断的学习西方文化与科技才能生活的更美好?其实不然。
今日契机走近黄帝内经:把自己放到天地自然里,把人自然化、自然人化,把地球人化、人地球化,经典国学+养生结合,体验易经哲学思想和中医人体健康。
大家会觉得黄帝内经难懂,老师告诉我:不要担心自己太年轻读不懂,只要懂生活,注重思考人生,有修为学识能读懂,内经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
①
《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中国远古时期黄帝轩辕氏,人文初祖,
轩辕,5000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
是农历三月初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今年4月9、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
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
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
《黄帝内经》的“经”是指经验、终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宗教教义的著作“经”是经典的意思。
儒家经典如《易经》《书经》《诗经》佛家经典如《心经》《金刚经》而“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
非一人一时之作。
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总在解析生理、病理等专业词汇,它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真切的智慧,本次分享为大家都觉得很熟悉的东西南北、春夏秋冬.《黄帝内经》中有一篇《四气调神大论》讲述的就是顺其自然四季。
下面让小秋来为大家一起解读下《黄帝内经》中古人四季智慧。
②
天地万物的变化都围绕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奏进行。
人是地球的孩子,饮食、起居也必然遵循这个节奏来变化。
我们通常都知道一个“养”,即“养生”。
其实,在内经里,应该是四个“养”,即:养生、养长(ZHANG)、养收、养藏。
这四养对应着春夏秋冬四季。
养生可不能单打一哟,要全面理解黄帝内经,四养都要重视啊,
了解一年四季的特点: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合理安排饮食:春季宜补温养生;夏季宜清热防暑;秋季宜生津防燥;冬季宜补温去寒,如此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3 4、5月份属于春天,6、7、8属于夏天,9、10、11属于秋天,12、1、2属于冬天。
3月10日立春,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
万事万物中都包含阴阳的特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要养生、养长(zhang使生长壮盛)、养收、养藏
以二十四气中安装农历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为四季的起止,而以二分二至为四仲(见四季的划分今年立春2.4农历腊月
春天树木发芽新生、生长,所以春天可以用木字来概括,春属木。
夏天特别炎热,我们总是说,太阳真大呀,火球当头,所以夏属火。
脾主运化,统血,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运不健,则面色萎扉,易长斑,脾主肌肉,其华在唇,脾气虚少则全身无力,口唇干裂
秋天总是一片金灿灿世界,形容秋天总是用金秋十月来形容,所以秋属金。
冬天会下很多雪,雪是水凝结成的,天气也很冷,跟夏天相反,又联想到水火不相容这一句,所以水可以用来衬照冬天,冬属水(也可用其它字来代替水,但是水字较符合我们的固有印象和思维习惯)。
③现代人越来越能吃,越来越能睡?
没有节制吃自助餐,晚上不睡白天不起—皆因欲望所至
吃:食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忤逆了它的本性做出的食品就叫垃圾食品。
(现代生活中油炸、罐头类、腌制、奶油制品、方便面、烧烤、冷冻甜点等会刺激人的味蕾但是属于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为垃圾食品)
1、脾气暴躁:当人们专注在做某件事情时,若因为意外的干扰而被打断,会产生负面情绪;若睡眠不足,这种负面情绪更会被放大。
2、头痛:科学家至今仍无法找出背后的原因,不过有36~58%睡眠不足的人,醒来时会出现头痛的症状。
3、学习能力降低:短期记忆是决定学习成效的重要关键,睡眠不足的人,短期记忆能力会减弱,也影响了学习效果。
4、体重增加:睡眠不足的人,体内荷尔蒙会失衡,不仅食欲增加,而且会更想吃高热量食物,同时控制冲动行为的能力也会降低,这些因素加总在一起,导致体重快速增加。
5、视线不良:睡眠时间越少,越容易出现视觉上的失误,甚至出现幻觉。
6、心脏疾病:根据研究,相较于睡满8小时的人,每天只睡4小时的人血压会高出许多,因此容易罹患心脏方面疾病。
7、反应迟缓:睡眠不足,也会让你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变得迟钝。
8、容易感染疾病:长时间睡不饱,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容易生病。
9、肠胃问题多:睡眠不足,容易引起发炎性肠道疾病。
健康是个积精累气的过程,靠的是自己吃好、睡好、消化吸收好,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样的人才健康。
认为所有的疾病都和太过与不及有关。
度是最关键的。
人体五神—神、魂、魄、意、志
人体五志—喜、怒、悲、忧、恐
人体的五脏六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储藏精气);
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消化食物)
人体的奇经八脉—还没学会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现代生活中亚健康状态人较多,黄帝内经古人用对话答疑的形式给现代人进行了智慧的回答。
④阳春三月,草木发芽,万物复苏,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时,人刚刚从寒冷的冬季中苏醒过来,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日益频繁,对食物和运动的需要增多。
这样,主要负责食物消化吸收以及血液的储存、调节的肝脏负担就会增加。
因此要想保养身体,健康长寿,春季就要好生保养肝脏。
夏季是万物生长,茂盛发达的季节,万物走向成熟。
这时人体血液循环加剧,心脏负担也随之加重。
夏季阳气旺于外,心气旺盛,所以中医认为,夏季养生之道,在于养心,心安则血畅,血畅就神清气爽。
秋天是万物成熟的季节,生命进入了收获和收缩的时期。
气候由夏季的湿润开始变为干燥,由夏季的暑热开始变为凉爽。
生命的新陈代谢由旺盛转入衰弱,渐渐走向低潮。
对人体而言,这个时期,呼吸气息成为主要的生命特征,稍有不慎,就会感染病症。
肺脏主气,负责人体的呼吸,所以中医认为,秋季养生之要在于养肺,要滋养肺腑,肺气清爽,呼吸平畅,神气安宁,就不会生病。
收养之道。
冬季是万物枯萎的季节,生命进冬蛰时期,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日益缓慢下来,进入休养的养藏时期。
肾脏是生命之本,精、气、神的源泉,阴精阳气的发源地。
所以中医认为,冬季养生之要在于养肾,肾养好了,就可以使阳气盛藏于内,精力充沛,阳气充盛,就可以确保来年生机勃勃,有旺盛的生命力。
这就是养藏之道。
大地开始回暖,万物复苏,人体也要适应气候变化,每一季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医名著《黄帝内经》里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讲的就是人的养生必须和天地共呼吸,做到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
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
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
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靠解剖来内求。
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一人为本以病未标。
五谷为养,人都有心、肝、脾、肺、肾五脏系统,而且与自然界的五行环环相扣、息息相通。
着紧密联系:肝属木、心属
火、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肝藏血,肝主筋,肝为将军之官,主谋略
五行相生相克
养肝通络;养心静气;养肺降燥;养肾宁神。
: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四季养脾胃。
护脾胃是我们夏季治病、防病的重中之重,它包括预防暑病、冬病夏治、补益养生。
“把简单的生活复杂化了,变得不再朴素。
其实健康是一件最朴素的事情,它需要一种智慧非常重要的思想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注重整体观念,人体本身是一整体.是宇宙春夏秋冬顺其自然的一部分。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黄帝内经·本神》合理安排饮食:春季宜补
温养生;夏季宜清热防暑;秋季宜生津防燥;冬季宜补温去寒。
1、要懂得春夏秋冬的特点,适应气候的变化。
2、保持平和的心态与规律的起居。
3、调节包括饮食在内的阴阳平衡,使身体刚柔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