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观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关于饮食养生的观念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围绕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的主题展开讨论。

首先,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每种味道对应五脏,如酸味对应肝脏、甘味对应心脏、苦味对应心脏、辛味对应肺脏、咸味对应肾脏。

五味之间要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身体的平衡。

过度偏食某一种味道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饮食要均衡多样,合理搭配五味,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季节与五味也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季节,人体的脏腑功能会有所变化,从而对应不同的五味。

在春季应以酸味为主调,可以帮助春季阳气生发,促进肝脏的健康。

在夏季应以苦味为主调,可以清热解毒,帮助心脏的健康。

在秋季应以辛味为主调,可以促进肺脏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在冬季应以咸味为主调,可以补充肾脏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

因此,不同季节的饮食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主张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相结合。

饮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在饮食方面,我们要尽量保持五味的平衡,避免偏食单调;在季节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季节调整饮食搭配,以适应身体的变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饮食有节,养生之道”。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深入了解《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养生意识,促进身体健康。

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享受生活的美好。

《黄帝内经》养生观

《黄帝内经》养生观

《黄帝内经》养生观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它的问世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原则和方法,如调和气血,法于阴阳,形神兼养,起居有常,谨和五味等等。

第二,对生命的起源及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唯物的,是符合实际的。

如原文提出:“人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等。

此外,《黄帝内经》还对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

第三,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如《黄帝内经》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我国防病与养生的先河。

第四,重视对衰老的探索。

在《黄帝内经》中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原因,并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延缓衰老的措施,初步建立了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第五,明确提出治未病,把预防提到战咯高度来认识。

由上可知。

《黄帝内经》对养生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也可以说,中医养生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足和《黄帝内经》分不开的。

《黄帝内经》10条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智慧1.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灵枢·经脉》人们在开始孕育生长的时候,先是来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之后便会生成脑髓。

2.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灵枢·本脏》所谓的卫气,可以温养肌肉,使得皮肤充实,滋养腠理,掌管汗孔的正常开合。

3.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人身体的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所有的血气都通达到面部,进而注于所有的孔窍之中。

4.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黄帝内经·灵枢篇》喜乐过度则神气外散而体内不藏;忧愁过度则血气阻塞而不通;大怒不止则神志迷惑而难以治疗;恐惧过度则神气散失而体内无存。

5.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脉有一诀窍,那就是作为医生首先应心平气和。

6.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故五脏盛,乃能泻。

——《黄帝内经》肾的功能是主水,用于藏精,精气来自于先天之精气外,还需要其他的五脏后天之精的充养,因此五脏的精气充盈,肾脏的精气才会充盈外泄。

7. 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黄帝内经》脾就如同朝中的谏议大夫,用来辅助君王,所有的计划,都是从这里产生的。

8.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黄帝内经》太阳经脉来时,脉洪大且长;少阳经脉来时,脉律脉形变化多;阳明经脉来时,脉浮大而短。

9.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素问·生气通天论》身心清净,便能够保持阳气充足,因此肌肉皮肤十分紧密,即便有大风和病毒的侵扰,也不会受到什么伤害。

10.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智。

有智慧的人,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便能够注重自身的保养。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

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

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

“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

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

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浅论《黄帝内经》养生观

浅论《黄帝内经》养生观

光, 使志若伏若匿, ……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 使气l 夺, 此冬气之应, 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春为疾厥, 奉生者少”《 。素问 金匾真言论》 在阐述顺时养生的思 想理论时明确指出, 人体的五脏六腑对季节时令各有 “ 收受逆从”应“ , 谨察五脏六腑, 一逆一从 , 阴阳、 表里、 雌雄之纪” 。 3 养性养生观 《 素问 . 上古天真论》 在探索上古之人长寿之秘诀 时说:“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 有节 ,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 而尽终其天 年, 度百岁乃去”若“ 。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以欲竭其 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逆于生乐, 起 居无常”把生命悬置于放浪纵欲、 , 竭精耗真何以能度 百岁、 终天年。故曰“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 虚 邪贼风 , 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 ,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 病 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气 从以顺, ……, 任其服, 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 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合于 道, ……以其德全” 养生者养性、 。 养神、 养精、 养气。 唯 性善者, 气、 精、 神三而合一, 运化通畅, 通天共地, 固阴 护阳, 则可享受天年。
养生腾食观 《 素问 生气通天论》 味过于酸, 说:“ 肝气以津, 脾 气乃绝。 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 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 乃厚。 味过于辛 , 筋脉沮弛, 精神乃央” 随着时代的变 。 迁, 种植、 养殖生产的发生、 发展, 人类把膳食养生之本 4
人” 。三日:“ 有圣人者, 处天地之和, 从八理之风, 适嗜 欲于世俗之间, 无患慎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 ,举不欲 观于俗, 外无劳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 以恬偷为务 , 以 自 得为功, 形体不敝, 精人者, 法天则地, 日月, 象似 辩列星辰, 逆从阴阳, 分 别四时, 将从上古合同于道, 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其 。 中, 合 同于道” 黄帝 内经》 “ 是《 中重要 的养生思想。 “ 就是道理, 道”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 在演变着 , 没有刻意的破坏和突发意外的话 , 他们都遵 循着一个不变的运动形式, 按照 自身的生物和/ 或物理 特性保持着一个环境 的动态平衡, 这就是规律性。 “ 还有原始的意思, 道” 道家说 : “ 道生一”有 了“ 有 , 道” 了最原始的始动因素才有了“ 。因此, 一” 养生者遵 “ 就是必须遵循 自然变化规律对人的影响作用 , 道” 遵 循 自身的体质条件, 研究各种外来因素对人 自身体质 所可能产生的正、 负两方面的作用。 2 适时养生观 《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 说: 春三月, ……天地俱 生, 万物以荣。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 生, ……, 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夏为 寒变, 奉长者少” 夏三月, 。“ ……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 , 无厌于 日, 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 泄, 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 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 心, 秋为疹疟, 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秋三月, 。“ ……天 气以急, 地气以明。早卧早起 ,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 缓秋刑, ……使秋气平,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 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飨泄, 奉藏者少” 冬三 。“ 月, 此谓闭藏, 水冰地诉, 无扰于阳。早卧晚起, 日 必侍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作者:晨曦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4年第07期长寿是每一个人最大的愿望,拥有一个好身体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中华上下五千年,多少智慧仁者对人体健康、长寿、养生保健做过详细的研究和论述。

真正把人体养生保健作为知识记载下来的,《黄帝内经》便是其中之一。

类似的著作还有很多,比如药典《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著作的开山鼻祖《黄帝内经》记载的长寿之道。

随从四时变化规律《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与之相适应,结合四时变化进行了形象地论述:春三月(立春至立夏),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们应夜卧早起,在庭院里多散步,畅生机,抒情志。

做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应赏心悦目,恬愉和平,不扼杀勃勃生机,要适应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的特点,逆之则伤肝气;夏三月(立夏至立秋),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天地气交,物生以长,至夏茂盛,应夜卧早起,不以气候炎热而怨天,勿因生活矛盾而烦闷,心情愉悦,不随意发怒,逆之则伤心;秋三月,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应早睡早起神气收敛,不与肃杀秋气相违逆,反之亦伤肺气;冬三月,(立冬至立春),天寒地冻,阴气盛于外,阳气伏于内,应早卧晚起,避寒保暖,作息随阳光起落,以免阳气外泄,适应调养藏气之理,逆之伤肾气。

《黄帝内经》针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特点,提出的以上养生法适应了四时变化规律,易于使人和自然产生天人合一的良好效果。

以恬愉为务和于术数恬淡虚无,是《内经》以静养生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要求人们光明磊落,心无邪念,摒弃私欲,对人友爱等。

其养生观非消极厌世,而是要“内无思想之患”,去私心,重道德,保持乐观,精神内守,“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主张情志安宁,思想纯洁稳定,精神振奋饱满,使真气和顺内收,从而才能筑起稳固的思想防线,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防治疾病发生。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

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

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

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着、中医养生学之源。

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

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

《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着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论养生

《黄帝内经》论养生

《黄帝内经》论养生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20年第38期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也是一部经典的养生学著作,对于百姓防病益寿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顺时、顺势养生《黄帝内经》认为,人们如果想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就要养成有规律的、与自然法则相一致的生活习惯,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采取相应的保健、保养措施。

节制以保健康《黄帝内经》认为,人若能排除不良情绪,可保证身体功能运转正常,减少患病的可能性。

“华夏中医始祖”岐伯曾说:“有些人把酒当成汤水来喝,把放纵的行为当成正常的活法,作息没有规律,追求享乐,不知节制为何物,身体自然不会健康。


五味調和以增寿《黄帝内经》提出“饮食有节”和“谨和五味”。

“饮食有节”中的“节”有两个含义:一是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饥或过饱;二是指饮食要有节律,吃饭的时间要有规律。

“谨和五味”指饮食中的营养元素必须保持“和”的状态,也就是要营养均衡,合理分配,才有助养生。

另外,只有做到五味调和,少食肥甘厚味之物,多食谷肉果蔬,才能防病强身。

这与现代营养学提倡的低脂、低糖、低盐、低胆固醇的饮食模式不谋而合。

动静结合以健体《黄帝内经》认为,人要想长寿需要遵从天地自然的规律,可运用吐纳、气功等方法改善体质。

古人认为动静相宜方能健体——静能令精神内守,动能使气血流通。

关于“动”,《黄帝内经》提出劳作或锻炼不可过于疲劳。

不治已病治未病《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人们应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层面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达到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之后防止其进一步发展,病愈后防止复发的目的。

(陕西读者朱权利推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春季的睡眠规律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人与自然相呼应,不仅与四季之气机相呼应, 也与一日之气机相呼应,所以春天到了,生发之气起来了,就不要睡得 太早,但也不要超过子时而睡,叫晚不过子时。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就要 起床,因为万物都在生发,而且最好能在庭院里慢慢的走走,让人体阴
阳之气慢慢的生发。
精品课件
06 四季养生
精品课件
6.1春天怎么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 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少食酸性食物 少食寒性食物 多食性味甘平食物 多食温性食物
精品课件
6.2夏天怎么养长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 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 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 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 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精品课件
“因天之序” —人体生命日节律
人为什么会失眠 几点醒来最危险 为什么必须吃早饭 子午觉意味着什么 什么时候做事效率最高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从黄帝内经看四季养生
精品课件
人体生长规律
生长发育期 女子7-14岁,男子8-16岁
壮盛期 女子21-28岁,男子24-32岁
衰老期 女子35-49岁,男子40-64岁
精品课件
04 养生的基本原则
精品课件
养生的基本原则
对外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对内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 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 所愿
精品课件
适应气候的变化养生
黄帝内经中提出气象的变化,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异常都会在人体内发 生相应的反映,因此养生是要适应气候变化的。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是中医学最根本的观点之一。这里的 “天” 指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界。黄帝内经之 《灵枢・决气》中如是记载,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春——生发 夏——生长 秋——收敛 冬——收藏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幕,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 智贤不肖,不惧于物。
精品课件
05 养生法则
精品课件
养生法则
养生
法则
法于阴阳
养生应效法 自然界阴阳 变化规律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和于术数
恰当运用养生 方法锻炼身体
起居作息有规律
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制
劳作不违背常度
精品课件
不要贪凉吃生冷, 不要过分吃油腻。 适当补充盐份
精品课件
6.3秋天怎么养收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 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 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以酸的食物为主
精品课件
6.4冬天怎么养藏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去寒就温,无泻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根茎类食物 肉类食物 黑色食物 坚果
精品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黄帝内经》讲什么
顺其自然 健康长寿靠自己 天人合一
精品课件
《皇帝内径》的价值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 一,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 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 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的时候,这时宜静卧休息,有益于人体气血的调和。
精品课件
夏季的作息以及饮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这样记载, “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黄帝内经》之养生观
精品课件
01 健康养生之认识
精品课件
健康养生之认识
政府层面
大民生 大产业 大财富 大机遇
个人健康
家庭和睦 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民族复兴
精品课件
02 关于《皇帝内经》
精品课件
皇帝内经
CONTENTS
精品课件
学术价值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 学成就,并为后世中医学 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 践方面的建树,无一不承 接了《皇帝内经》的学术 思想。
夏季,五行属火,人体的代谢就像熊熊烈火一样,是一年四季中阳气最 旺盛的阶段。只有阳气充盛,才能维持旺盛的新陈代谢,使机体在夏季
实现“生”和“长”的生理功能。
精品课件
此外,“子午觉”也非常适宜于夏季的养生。所谓子午觉,即在午时 (中午11点至下午1点)再小憩片刻,对身体十分有益。中医理论认为, 子时和午时人体阴阳交接,或阳气至盛,或阴气至盛,是阴阳最不平衡
精品课件
黄帝内经中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和保健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早在两千 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提出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关于这一 有关人类养生之道的问题,从春秋时代问世的《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论中就可以找到它的理论基础了。
适应气候变化养生 通过戒欲的个人心理调节预防疾病
以朴制欲的方法 合道之法
精品课件
春季如何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 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
奉长者少。
精品课件
春季的吃法
春季——生发 春季要注重粮食,因为春天并不产生新的粮食,都是前一年
的种子,种子恰恰就是代表着生发。 中国文化喜欢社稷,因此古代史是鼓励喝小米粥的,因为是 种子,可以发芽,这就充分体现了中国重视食物的生发性。
精品课件
基本精神和成就NTENTS
强调整体观念: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统
1
一的整体,人体自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
的心身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是统一整体
2
重视脏腑经络
3
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精品课件
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
《皇帝内经》对病因病机 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 容都有丰富的阐述。
精品课件
03 人体生长规律
夏季的养生方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
病。”
精品课件
夏季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 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