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精华共29页
《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养生,首先要了解天地自然与人的本性,这是道,是方向。
方向错了,南辕北辙,会越养越糟糕,越养越抽抽。
我们家老太太养花,花老死。
因为老人家总是顺着自己的心情去养,觉得它渴了就浇水,觉得它饿了就施肥,结果花都给养死了。
现在的宠物为什么得人的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因为你没有遵循它的规律去养,自己想当然,你爱吃巧克力也给狗吃。
所以,养生首先要了解生命体的本性和需求,光有好心不成。
我们就以《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为线索,看看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认识人体,如何去养生保健的。
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意识到了现实问题的严峻,向老师岐伯请教。
他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我听说上古时候的祖先,都能活到一百多岁,而且动作一点都不衰老。
注意这里说的“上古”是黄帝那个时代之前的上古,黄帝距今至少5000年,那是5000年之前的“上古”。
黄帝观察到,黄帝当时的人,年纪不到五十,手脚就不灵光了。
动作的频率、幅度、力量都明显的衰弱。
为什么人一上了年纪,手脚活动就不太灵便了呢?这是人体自我保护的本能,当人体气血供应不够的时候,身体会首先保证躯干内重要器官的气血供应,流向四肢末梢的气血就少了,所以人老先老腿。
应该注意的是“身”和“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身指躯干内藏,体指四肢肢体。
说一个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是说这个人犯懒,胳膊腿不愿意动。
那么,我们现在去健身房,是去健身,还是去健体呢?要健身就安静下来,让身体外静内动;要健体就去跑步、活动胳膊腿。
现在50岁左右猝死的人很多。
为什么?50岁的人气血已经明显不足了,为了保身,只能舍体。
《黄帝内经》养生法

《黄帝内经》养生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智慧。
这些养生法不仅指导了人们在治病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健康,还深刻影响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黄帝内经》养生法,并解释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阐述。
其核心思想是维持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当阴阳失调时,人体就会出现疾病。
因此,中医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调节阴阳平衡,保持人体的健康。
二、合理饮食,保持健康饮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
《黄帝内经》提出了合理饮食的原则,强调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首先,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适应的食物。
例如,在夏季选择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等。
其次,根据个体的体质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
例如,体寒的人应该多吃温热的食物,如姜、辣椒等。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出了饮食的调理方法,如“朝食饱,午食七分饱,晚餐三分饱”。
这种饮食方式有利于消化,避免过度饱食对身体造成的负担。
三、适当运动,增强体质适当的运动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不同种类的运动及其对身体的益处。
例如,《灵枢经》中提到了太极拳的运动对身体的调理作用。
太极拳可以舒缓肌肉,增强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等。
此外,《素问》中还提到了医疗体操和气功等运动方式,这些运动可以调节气血,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四、调节情绪,保持内心平衡情绪的波动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黄帝内经》认为情绪与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情绪不稳定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内心平衡,调节情绪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之一。
《素问》中提到了通过音乐、艺术和社交活动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心态的稳定。
五、精神调养,提升生命品质精神调养是中医养生的核心原则之一。
《黄帝内经》提出了“精神养生”的概念,认为通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可以提升生命的品质。
黄帝内经养生PPT课件

黄帝内经与养生
寅时是凌晨3:00至5:00,此时肺经值班,是呼吸运作时间。 其特点为“多气少血”,“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 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 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人体体温最低,血压也最低,脉搏 和呼吸都处于最弱状态,脑部供血最少,此时值夜班的工作人员 易出差错,重病人员也更易出现死亡,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如果 在寅时经常醒来,则为气血不足的表现,应加以注意。老人要慢 起床,少早练。老年人肾气不足,如果寅时醒来,可以如《素 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中记载:“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 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 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黄帝内经与养生
15:00-17:00 膀胱经。膀胱最活跃的时候,适 合多喝水。 申时:猴:膀胱经当令 申时是指下午15点到17点,这个 时候是膀胱经当令。膀胱经是很 重要的经脉,在中医里号称是太 阳。它是从足后跟沿着后小腿、 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 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 比如说小腿疼那就是膀胱经的问 题,而且是阳虚,是太阳经虚的 相。后脑疼也是膀胱经的问题, 而且记忆力衰退也是和
黄帝内经与养生
1:顺其自然(因天之序)
顺应天时,即春夏秋冬之序,春生发,夏生长,中土为长夏,秋收敛,冬收藏。 金木水火土都有了,都能相互生化相克,就达到乾卦的见群龙无首吉。仁(春),义 (夏),礼(秋),智(冬),中央(信)春天你多折一支花,秋天 你就少收一个果实
2:健康长寿靠自己
按照四序之时吃好,睡好,养好自己,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黄帝内经与养生
丑时肝经当令 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
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 胃消化食物。肝开窍于目,肝脏有 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 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 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 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 疏泄之性。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 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2014.0218中医文化《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科普专家、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金世明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记载着5000年前至2000多年前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中华先贤对人类生、老、病、死的思考、实践与总结。
《黄帝内经》开篇即记述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向懂得天地大自然规律的医师岐伯提出的第一个关于生、老、病、死的问题:“我听说上古的人,每个人均活到100岁以上,而且生活都能自理。
而今时的人,刚过50岁各种生理机能就衰退了。
难道说现在的世界变了吗?人类将从我们这一代灭亡了吗?”对于黄帝提出的问题,岐伯回答说,上古先民中绝大多数是知晓道理的人,他们效法与顺应天地大自然的规律,吃饭、饮酒有节制,起居循常规,每天工作、劳动与运动但不过度,所以他们的身体与精神均健康和谐,从而享尽天年,活到100岁以上才寿终正寝。
接着,岐伯进一步分析,现在的人与上古的人生活方式不同,他们把酒当水喝,把错误的生活方式变成了常态,醉酒后还要行房事,为满足一时的欲望而耗竭自身的真精,不知道爱护和保持体内的精气,不懂得按照时空规律去御养自己的元神,只图及时行乐,完全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又起居颠倒,夜晚不睡觉,白昼不起床,所以刚过50岁各种生理机能就衰退了。
对照当今社会某些出门电梯、出行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中医文化汽车,以车代步,饮食无度,腰粗肚大的中年人,他们爬一下坡就气喘,提一桶矿泉水就闪了腰,摔一跤就骨折,甚至打一个喷嚏也可能椎间盘突出……不就是“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的典型代表吗?岐伯明了黄帝向他咨询上述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要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的今时之人找到回归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健康良方。
岐伯说,上古通晓天地大自然规律的圣贤之人,在给民众进行健康教育时,均反复强调,易引发急性传染病流行的邪风和易损伤人体正气,导致感冒与引发身体原有疾病加重的邪风都一定要及时避免。
《黄帝内经》养生原典

《黄帝内经》养生原典▍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
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
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
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
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
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
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
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
《黄帝内经》养生精华

《黄帝内经》养生精华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一、五脏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二、六腑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三、十二经络流注一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流经一个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掌握了自己的身体,也就掌握了长寿健康的秘诀!1子时子时:23:00——1:00 胆经: 熟睡!胆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如果有心脏病人备好救心丸。
2丑时丑时:1:00——3:0肝经:深睡眠!此时中肝修复的最佳时间,废弃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在丑时完成。
《黄帝内经》10条养生精华(养生干货)

《黄帝内经》10条养生精华(养生干货)1 天人合一,顺应天地黄帝内经里面,养生遵循的是“顺其自然”,天地万物,都有其运行规律,人的生活符合规律,便能健康,生活违背规律,就会失去健康。
例如今天某些“昼夜颠倒”的人,就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天地自然的变化,必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变化,而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人体的生理功能也相应出现节律性的变化。
中医养生重视顺应天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强调人体必须与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谐、协调、统一,这样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长寿。
2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
宋钘、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
《黄帝内经》也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
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
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
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虚。
太虚之中充满着本元之气,这些气便是天地万物化生的开始。
由于气的运动,从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阴阳寒暑,有了万物。
阴阳五行的运动,总统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3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上古知道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安排生活,养生之法就是让自身的阴阳保持平衡,饮食上要有节制,在起居作息上同样要有规律,不能过于让身体疲劳透支。
如此,人的外形和体内的元气就得到了养颐,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岁。
4 清净内守,调和情绪养生以养心为主,而养心则以静为主,黄帝内经主张以调养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
《黄帝内经》的养生精髓

《黄帝内经》的养生精髓领悟《黄帝内经》:养生有“道”,自然长命百岁在古代一些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对于疾病,不着重于治疗,而是着重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正和治理国家一样,不是国家出了乱子才去整治,而是在平时便加以防范。
假如等发生了疾病再去治疗,国家出了乱子才去整顿,这样做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打仗了才去铸造武器一样,为时己太晚了。
《黄帝内经》恰恰提倡的是这种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整本书很少涉及什么病怎么治,而是在讲一个“道”,就是养生之道,如何让自己的人体更好地适应大自然,达到人体内部的和谐,及人体与自然的和谐。
只要领悟了《黄帝内经》的内涵,并且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就能达到天人合一,长命百岁。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将养生调摄方法归纳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也就是说养生应做到:适应周围环境,避免外邪侵袭;锻炼身体,壮体魄;节制饮食,注意起居;保养精神,保持精气充足。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精神与形体相称协调,享受天赋的自然寿命。
中医五行:从“买东西”而非“买南北”说起《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大多来源于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它一开篇即讲到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力求让人们的身体顺应自然,把整个身体与大自然相联系,做到天人合一。
《黄帝内经》的确是人类的宝藏,因为它它不仅涉及医学知识,还涉及一种文化,一种对大自然的领悟。
我们常常听到,也经常说“买东西”,可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宋代王安石,有一次上朝,路遇提篮的购物者,问日:“何往?”答日:“买东西。
”“为何买东西不买南北?”购物者哑然。
王安石嫣然一笑,答日:“东通于木,西属金,南为火,北为水,中间是土,提篮金木能盛,水火土不能盛也,故日买东西。
”王安石的意思就是说金和木为可盛受之物,是用手就可以拎着去以物换物的,而水、火、土是不能盛受之物,中国人骂人也是讲究文化的,为什么骂人说“不是东西”,而不说“不是南北”呢?这是因为你不是东西,那你就只能是南北,而南在五行中代表的是“火”,北在五行中代表的是“水”,水火是无情的,骂人“不是东西”,其实就是在骂这个人无情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