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诠释_百度文库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读《黄帝内经》有何养生之道

传统文化——读《黄帝内经》有何养生之道

体质养生法
体质分类:将人体分为9种体质,每种体质有其独特的养生方法。 养生原则: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采用相应的方法来调和阴阳平衡。 饮食调养:针对不同体质,推荐相应的食物和饮食原则。 运动养生:根据体质特点,推荐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疾病预防法
饮食养生: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 运动养生:提倡“以动养形”,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精神养生: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环境养生: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外邪侵袭
传统文化中的养生 之道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 03 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 04 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
05 黄帝内经的养生实践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
第二章
阴阳五行理论
志闲而少欲,心 安而不惧
精神不散,病亦 不生
运动锻炼
适量运动:《黄帝内经》提倡“以动养形”,认为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顺应自然:根据自然规律进行运动,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持之以恒:运动贵在坚持,长期规律的运动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适度锻炼:《黄帝内经》强调“以不疲劳为度”,适度锻炼可以强身健体,过度则伤身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通过调节气机的升降,可以治疗疾 病和养生保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气机升降理论认为,人体的气机升 降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气机升降理论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实 践和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饮食调理理论
《黄帝内经》 认为饮食是维 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基本物质, 应当根据四季、 五味、五性、 五畜等合理搭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

作为一部非常重要的养生经典,黄帝内经包含了丰富的养生秘诀,这些秘诀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延年益寿,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养生之道。

一、养生要找准本源黄帝内经中最为基础的养生秘诀,是找到身体健康的根本所在。

黄帝内经中说道:“天之所生也,品物分也,为人父母也。

地之所生也,金石草木之类也。

人者,天地之大也,与万物同体,而又为天地之宗。

”这个意思是说,人是天地之间的衔接点,是万物之灵,任何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都必须与天地紧密相连。

因此,养生的第一步便是找准身体健康的根源。

二、多喝温水黄帝内经中还强调了多喝温水的重要性,指出了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喝足够的水,不能让身体因为缺水而出现问题。

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多喝温水更是必不可少。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朝食温,夕食凉”的饮食观念,即早餐尽量吃些温性的食物,晚餐则应以凉性的食物为主,以此保持身体平衡,防止体内湿热的产生。

三、运动加强体质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运动的必要性。

按照黄帝内经的要求,人们是应该通过运动来加强体质的。

这有助于促进身体排出毒素,提高免疫力,增强体内的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身体更加健康。

四、为发现疾病保持警惕黄帝内经中还特别强调了要保持警惕,发现疾病要及时治疗。

尽管人们努力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疾病还是时常会来临,身体也会出现各种异常情况。

黄帝内经建议人们应该注意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及时治疗,预防和防止疾病的发生。

五、食物调节身体健康黄帝内经中还介绍了食物在养生过程中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提到,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以达到调节身体健康的目的。

食物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选择健康的食物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

六、天然草药治疗身体不适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使用天然草药治疗身体不适的方法。

当身体出现了不同的健康问题时,建议使用天然草药,以治疗和缓解身体病痛,尤其是对于一些常见的小病症,如感冒,便秘等,黄帝内经中的多种草药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浅谈《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浅谈《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浅谈《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前言《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与《易经》和《山海经》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三本奇书。

几千年来没有人能读懂它,即使是那些精通《四书五经》的老先生们,皓首穷经,终其一生也是“以其昏昏,使人诏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台湾巳驾鹤西去的《易》学大师南怀谨先生叹曰:“三千年读经,不外乎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这是一句名言,然而此言差矣!南师至死也不明白,《黄帝内经》是一本揭示生命科学,指引人类进化至更高等动物的科学巨著。

二十世纪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创立,用量子力学的视野,我们可以逐步读懂《内经》。

在展开研究《内经》之前,我们先简介《内经》的背景资料。

《内经》是一本讲养生的书,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九卷,81篇合约14万字。

那么,内经的内是什么意思呢?笔者考究了有关资料认为,内经不是现代医学的《内科》的意思。

而是“内部”的意思。

而“经”是规律的意思。

合起来就可以称为《人体内部生命的规律》古人作文惜字如金,简洁而望而知义,把“人体”和“生命”四字省掉了。

那么,“素问”又是什么意思呢?据《说文解字》,“素”即“本”也,本来的本,又“素问”即“问素”,亦即“问本”,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研究人类生命原本的规律”(因古人行文有的地方是倒过来的,如屈原的《天问》就是“问天”。

)《内经》的第二部分称为《灵枢》,《灵枢》在魏晋时代称为《针经》,唐代王冰整理《内经》时称为《灵枢》,意思是“神灵的枢要位置”。

《内经》成书于西汉中后期。

当时民间流传很多版本。

这此版本来自不可考年代的传说。

到了唐代,太仆令王冰奉旨将民间流行的版本整理成一个版本,到了宋代,由于灾荒战乱,《内经》残缺不全。

宋代仁宗嘉祐年间,国子监博士高保衡和直秘阁大臣林亿奉旨校勘整理成新的版本流传至今。

(本文是草稿,采取分段写分段发表的方式)。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就中医而言,“养生之道”应该是养“生、长、收、藏”之道,广义的是更多地指养护生命的意思。

而生命轨迹是应该呈曲线,有起有落的。

这才是:顺应天地的养生之道。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黄帝内经养生道家始祖黄帝所著《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影响世界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大致包括摄生(养生、预防)、阴阳、藏象(脏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并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功能)、经络(十二经、奇经八脉)、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治法如针、砭、灸、汤药、药酒、按摩、纳气、温熨及贴药等外法)、药性理论、天时应象运气学说等。

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治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七十二候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

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说是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

《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内容,涉及四季养生方法、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至今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

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更为世人关注和瞩目。

而且,还将一如继往地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观。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民以食为天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与健康也是密切相关的。

《黄帝内经》讲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讲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讲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九卷,其内容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故被称为“医书之祖”、“医学之宗”。

中医认为医学最高境界是“治未病”,也就是刚有疾病征兆时就将其给治愈,而做到这点的最好方法就是养生之道,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而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所以养生之道是老年人最为重视的方法。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询齐(xun ji),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歧伯对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养生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调整好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是养生中最终要的一点,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做好这点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养老有道#。

观《黄帝内经》,学养生之道

观《黄帝内经》,学养生之道

调 补 脾 胃, 益 气 培 本
《山药莲子粥》
《六君子瘦猪肉汤》
【配方和服法】 人蔘、白 术 、陈皮、半夏各 10 克 ,茯苓 15 克 ,生 姜 3 片,猪瘦肉 200 克 。将上述材料洗净,加入清 水适量,大火煮开后,改文火熬煮 30-45 分钟即成。 调味食用,喝汤吃肉。 【功效】健脾丰胸 该方适用于脾胃功能不好的女性。乳房属脾胃,故健脾 胃可起丰胸作用。综上所述, 【适应证】 适用于少女乳腺发育不良,妇女产后乳房下 垂。

笑一笑 十年少是年
形 神 共 养
龄,是心态?

形 神 共 养
金元四大家之一、名医刘完素有句 名言: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 悉去。

《黄帝内经》指出:喜怒不节则伤 脏。又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 则五脏六腑皆摇。

三国演义
诸葛亮三气周瑜,把周瑜气死了。 你说是谁之过?我说是周瑜本身,因他气 量太小, 才会活活被气死。 --- 生气对 人危害很大。
形 神 共 养

谁在人前不讲人 谁人背后无人讲 劝大家别生气。

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 即倡导养身莫善于动,又认为养静为摄生 之首务。因此,只有动静结合,即气血的 不断运动与精神的相对宁静,达到养生防 病的目的。 有人观察统计,练拳老人作30秒内蹲起20 次运动后,血压和脉搏改变在3分种内恢 复正常的约近90%,而不练拳者仅为22.4 %.另有报告,长期练拳的人动脉硬化率 为39.5%,不练者为46.4%.
体和谐状态。
顺 乎 自 然
阴阳应象
养生
养 生 之 道

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 养之意;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 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 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是中医延缓衰老, 抗衰老的综合方法. 未病先防、提倡早期养生,未老先养是中 医延缓衰老的原则。

《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

疏肝养颜
肝脏犹如将军官,喜条达,宜疏泄。好比大禹治水,宜疏 不宜堵。特别是女士肝脏的疏泄出问题,就形成了肝郁。对自身 的身体造成伤害,简直是“自残”。若长期有严重肝郁的女性, 外向性格的就上面的乳腺有问题,内向性格的就下面的子宫有问 题。若长期有严重肝郁的男性自然就伤肝脏了。 《内经》云:肝藏血。气血充盈方为美。肝脏是美丽的发动 机,肝好的女人,体态发肤都充满活力,要想让容颜不老,一定 要把疏肝放在首位。中医强调,人要经常疏肝气、清肝毒、降肝 火、养肝血,疏肝气可使全身气机疏泄通畅,体内不堵刚面上无 痘;清肝毒可化解消除体内污染,体内无毒刚脸无暗色;降肝火 可使体内阴阳平衡,体内不焦刚皮肤滋润不燥;养肝血可以滋养 全身脏器,肝血充盈则体表光泽有弹性。修复受损肝脏,使全身 气机疏泄条达,全身气血顺畅运行,以达到疏肝养颜目的。
习性造病,积劳成疾(二)
▲ 养生更好比零存整取的储蓄理财,因为 坏习惯会“积劳成疾”, 好习惯会“积精累 气”。 ▲ 个人是自己健康的大股东,绝对控股, 有绝对的话事权。 ▲ 养生更好比零存整取的储蓄理财,因为坏 习惯会“积劳成疾”, 好习惯会“积精累 气”。 ▲ 佛教有因果之说,其实与中华文化之 根——《周易》中的两句名句,“善不积, 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
一、适合痰湿体质的肥胖人 1.赤小豆薏米粥 2.减肥茶(三子茶:苏子10克,白芥子10克,莱菔子:10克, 党参10克,加水) 二、适合肝郁体质的人 功效:安神解郁,虚烦不安,健忘失眠。 1.合欢花粥 合欢花30克,米50克,红糖适量 2.合欢花茶 每次取3至5克用沸水冲泡。 3.合欢花猪肝瘦肉汤 猪肝60克(切片),猪瘦肉60克(切片) ,合欢花30克,文 火煮沸十分钟,放入猪肝、瘦肉再煮沸,调味即可。
养心诗句(甲)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解析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解析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解析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典。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指导。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养生方法。

一、阴阳平衡黄帝内经强调阴阳平衡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阴阳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对立面,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两种属性。

在人体中,阴阳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保持阴阳平衡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方法来调节阴阳平衡,如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绪调节等。

饮食方面,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不同的食物,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运动方面,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情绪调节方面,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的压力和消极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二、五行调理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五行理论,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人体也受到五行的影响,通过调理五行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根据五行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了相应的调理方法。

比如,金属对应肺,木对应肝,水对应肾,火对应心,土对应脾。

通过调理五脏对应的五行,可以促进脏腑功能的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三、经络保健黄帝内经中强调经络的重要性。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保持身体的健康。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经络保健的方法,如按摩、针灸、拔罐等。

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增强气血的流动。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的作用来促进经络的通畅,排除体内的湿气和毒素。

四、调节作息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合理的作息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合理的作息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物钟,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黄帝内经中建议人们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早晨起床后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促进气血的流通。

晚上睡觉前要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度的兴奋和紧张。

五、心态调整黄帝内经中强调心态对于养生的影响。

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诠释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

总结了两千年以来古代人类养生长寿的经验,对养生之道做了高度的概括。

如在《索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笔者以此为基础,诠释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使古老的中医养生之道发扬光大,为当今人类的健康造福。

1 《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一理论作为养生防病的思想,更主要是要认识到自然界变化的规律。

并遵从这一规律。

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因此《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

这一观点主要阐明了“气候与养生长寿”的关系和“环境对养生长寿”的影响。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具体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调摄精神的养生方法,是“法于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表现为自然景象、气候各异,使万物生长收藏。

在自然界中,人必须要适应四时之气,方能使自身的阴阳之气得以平衡。

又以顺四时而养生长收藏之气来论述“法于阴阳”的精神实质。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以适应阳气的生发,生机萌动,万物生发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色,人类精神活动要愉快无杀罚夺之意,即为“养生之道”。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以适应夏季阳气的隆盛、万物蕃秀之特点,精神焕发,热情洋溢,亦谓“养长之道”。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万物收成,天气劲急,地气清肃,阳气收敛。

则应早卧早起,意志安宁,精神收敛于内,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即“养收之道”。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阳气闭藏,必得太阳升起方可起床,方可避免阴寒之气的侵袭,故日:“去寒就温”,即“养藏之道”。

总之,所述是对“法于阴阳”养生原则的全面阐释,也是人们最应遵循的养生法则。

2《黄帝内经》中的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合于术数”是养生重要法则之一。

合,即为调和。

术乃为修生养性之法。

“合于术数”是指要掌握养生健体之术,中医养生术,种类繁多,有走路、导引按摩、叩齿漱津、五禽戏、太极
拳、气功等。

尽管名目繁多,其目的是通过运动而达到健体强身、延年益寿。

古人早就意识到“生命在于运动”。

《吕氏春秋》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

精不流则气郁。

”华佗更明确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报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

”所以他根据古代导引法,模仿禽兽特点而自创“五禽戏”。

孙思邈针对老年特点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极强所不能堪而。

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这是对《黄帝内经》“形劳而不倦”的进一步发挥。

3《黄帝内经》中的食饮有节两千年前,《素问·藏气法时论》已为人们总结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膳食。

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这个食谱有主食,有副食,而且阐明了各自的作用。

五谷:稻米、麦、薯、小米之类为主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为人体提供了必须的热量与能量;五果、五菜为副食,为人体提供了多种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在新陈代谢中是必不可少的。

五畜:猪、牛、羊、鸡之类为人体提供了必须的蛋白质、脂肪和各种氨基酸。

因此“谨和五味”是食饮有节的重要方面。

另外“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指饮食过量而会伤害人体的肠胃功能影响消化。

过度贪凉致使中焦寒盛,也可引发多种病症。

如指出,寒凉饮食入胃是导致咳嗽的重要内因,《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人赖饮食五味以充养精神元气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五味不调和便可伤及五藏,故谨和五味便可气血流通,筋骨强劲,五藏安和,而健康长寿。

4《黄帝内经》中的不妄作劳介
绍的养生长寿之道,不妄作劳。

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

含义有三:其一是要有劳有逸,劳逸适度;其二是告诫人们不要违背常规地劳动,注重道德养生;其三是节制“房事”,不要妄泄肾精。

而那些“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节其精者”是造成早衰的重要原因。

如注意上述诸多方面,便可成为一个具有很高道德修养、精神饱满、体力充沛的人。

如不注意道德修养、违背常规地劳动、不节制房事、不注意保护自己的。

肾精,必然会造成身体虚弱。

加速衰老。

5《黄帝内经》中的起居有常起居,就是指作息。

有常,是指有一定的规律,起居有常即要求人们生活有规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根据季节变化制定了与之相应的作息制度: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人们只有起居有常便有助于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

反之则会半老而衰。

6《黄帝内经》中的地理环境与养生长寿《素问·五常政大论》有这样的记载:“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臼:…高下之理。

地势使然也。

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

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天,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

”…其意思是说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

因为高者气寒,植物生长缓慢,生长期
长,寿命也就长,下者气热,植物生长较快,寿命也就相应短促。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在高山寒冷地带生活的人,因其体内代谢过程缓慢,故能长寿。

反之,生活在气候温热地带的人,新陈代谢加速,故生命相应缩短。

7《黄帝内经》中的恬愉为务《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上古圣贤养生之道是“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智贤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即胸怀开朗,性情乐观,减少欲望,不畏威胁,不受利诱,对人友爱。

做到这些就可以“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如果经常悲哀忧愁,“喜怒不节”,就会“生乃不固”而影响寿命。

8《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的一贯主张。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可见古人在两千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

因此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要做好预防疾病,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即没病防病,有病时要注意疾病传变,对疾病做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

摘自:《中医药学刊》文/商铁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