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论文
《黄帝内经》食疗营养、药膳的理论和方法整理论文

《黄帝内经》食疗营养、药膳的理论和方法整理论文《黄帝内经》食疗营养、药膳的理论和方法整理论文预读: 论文摘要:《黄帝内经》最早记载营养学理论,并首创药膳方剂,为中医学营养学与药膳理论及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的营养学理论与药膳组方方法不但与现代新兴营养学学理念相吻合, 而且有着现代西方营养学学视野之外的独特的思想,系统整理和研究《黄帝内经》营养学、药膳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发展医疗保健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营养学学的发展等,均具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黄帝内经》对于饮食重要性的认识"民以食为天",摄食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动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人类的生存,必须不断地从饮食物中摄取营养学. 《灵枢·营卫生会》云:"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都说明了水谷之气的不断补充给养产生了人体五脏之气、六腑之气、营卫之气等物质以及人体脏腑组织各种不同的机能活动, 这些观点无不说明了饮食中消化吸收的各种营养学素不仅是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材料, 而且是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如果饮食活动不正常,就可能影响人的健康,导致脏腑机能衰退.二、《黄帝内经》对药食色、味作用及其与脏腑关系的认识食物中的色泽是通过食物中某些物质选择吸收自然光中某些波长的光反射或透过未吸收的光(互补色)而呈现出来. 而味觉则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多数情况下这种感觉是复合性的.从生理学角度看,只有甜、苦、酸和咸四种基本感觉. 《黄帝内经》以五行进行了归纳,指出不同色、味的食物其作用不同,并认为五色与五味与内在脏腑之间存在着特定的"亲和"关系---即"各有所通".(一)五色与脏腑1. 五色与脏腑:"色味当五藏: 白当肺……赤当心……青当肝……黄当脾……黑当肾……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素问·五藏生成篇》).2. 五色的不同作用:《黄帝内经》虽然没能对食物五色的不同作用进行具体的描写, 但其关于不同色泽的食物其作用不同的论断, 无疑是一天才的判断, 并得到现代营养学学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 ①红色:红色食物有助于减轻疲劳,有驱寒作用,并可预防癌症、增强记忆力、减轻疲劳.至于颜色较辣椒稍浅的胡萝卜,所含的胡萝卜素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 发挥护卫人体上皮组织如呼吸道黏膜的作用,经常食之可以增强人体抗御感冒的能力.红色食物如红辣椒、胡萝卜、苋菜、洋葱、红枣、番茄、红薯、山楂、苹果、草莓、老南瓜等.②蓝紫色:蓝色食物主要是指海藻类等海洋食物.其中的螺旋藻含有18种氨基酸,11种微量元素及9种维生素, 具有健身强体,帮助消化,增强免疫力,美容保健,抗辐射等作用. 海藻多糖还有抗肿瘤、抗艾滋病功能.紫菜、紫茄子、紫葡萄等紫色食物都含丰富的芦丁和维生素C,常食对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遏制出血倾向有一定作用. 蓝紫色食物如黑草莓、樱桃、茄子、李子、紫葡萄、黑胡椒粉等. ③橙黄色:橙黄色食物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可以健脾,预防胃炎,防治夜盲症,护肝,护肤,并有中和致癌物质的作用.黄色果蔬还富含维生素A和D.维生素A能保护胃肠黏膜,防止胃炎、胃溃疡等疾患发生;维生素D有促进钙、磷矿物元素吸收的作用,进而收到壮骨强筋之功,对于儿童佝偻病、青少年近视、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等常见病有一定预防作用.橙黄色食物如玉米、黄豆、花生、杏、橘、橙、柑、柚等. ④绿色:绿色食物是人体获取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大部分蔬菜都拥有绿色的能量,可以维持人体的酸碱度,而且提供大量纤维质,有助于清理肠胃. 绿色蔬菜也是钙元素的最佳来源,其蕴藏量较通常认为的含钙"富矿"牛奶还要多.绿色食物如绿颜色蔬菜等. ⑤黑色:黑色食物含有17种氨基酸及铁、锌、硒、钼等十余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和亚油酸等营养学素,有通便、补肺、提高免疫力和润泽肌肤、养发美容、抗衰老等作用. 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糯米、黑木耳、黑豆、香菇、黑米、乌骨鸡等. ⑥白色:白色食物含纤维素及一些抗氧化物质,具有提高免疫功能、预防溃疡病和胃癌、保护心脏的作用. 白色食物如茭白、冬瓜、竹笋、白萝卜、花菜、甜瓜、大蒜等.(二)五味与脏腑《黄帝内经》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五味各有不同的功效,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明确地指出了五味各自的主要功能,为后世药食气味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代营养学学认为:食物的酸、甜(甘)、苦、辣(辛)、咸五种味道,对身体的影响不同. 具体而言:①酸味食物,酸味由食物中的有机酸产生,可提高胃酸浓度,增进食欲.酸味入肝,增强肝功能,并促进钙、铁等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的吸收.酸味食物也富含维生素C,在益智防病方面有显着功效. ②甜味食物,来自食物中的糖分,糖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可补气生血,解除肌肉紧张,增强肝脏功能.糖能有效地阻止癌细胞附着于正常细胞,帮助人体抵抗感冒、流感、心脏病与神经疾病的侵袭,增强记忆力,提高用脑效率.③苦味食物,来自食物中的有机碱,且富含氨基酸与维生素B12.④辣味食物,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提高淀粉酶的活性,并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 ⑤咸味食物,可向人体供应钠、氯电解质,调节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渗透压及正常代谢,在呕吐、腹泻等失水情况下,要吃咸食可补充丢失的钠.三、《黄帝内经》的营养学原则(一)"食饮有节"饮食宜中节有度,不过饥,不过饱,无偏嗜,洁净卫生. 《素问·徽四失论》还将"不适饮食之宜"、"……饮食之失节"作为"治之四失"之一提出来,足见《黄帝内经》对合理搭配饮食的高度重视.(二)"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一般而言,要吃熟食,不要吃生食;要吃甘淡易消化的食物,不宜多食肥肉等脂腻之物. 我国许多长寿老人均有清淡饮食的习惯也证明了这一论点.(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要利用各种各样的食物,互相搭配,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发挥饮食对人体的积极作用,保证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学.所谓五谷,本指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亦泛指所有谷类和豆类食品. 这是人类养生长寿所必需的、最主要的食品,是人类的主食,亦即强调人体所必需的、最主要的养分,主要是由谷类和豆类食品共同提供的.五果,本指枣、李、杏、栗、桃,亦泛指各种水果和干果. 人们在主食之外适当进食果品,从中医理论看,可以调整阴阳,补充津液,某些水果和干果还具有补益心肾脾胃和润肺润肠之功.五畜,本指牛、犬、羊、猪、鸡,亦泛指动物类肉、乳,亦应包括禽蛋类、鱼虾等荤类食品,适量食之,对身体大有裨益,但不能过量,尤其是动物脂肪及内脏,食之过量则为害匪浅.五菜,本指葵、韭、薤、藿、葱,亦泛指各种各样的蔬菜. 五菜为充, 就是选食各种蔬菜, 可以使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学成分得以充分、完善.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即谓各种食物都要吃,才能够不断补充人体的精、气、神. 以此说明饮食营养学均衡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性.《灵枢·五味》云:"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即是以本味补本脏的食补疗法,强调通过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饮食配合补养,扶正以祛邪.(四)谨和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强调饮食五味悉具,合理搭配.(五)寒温适中《黄帝内经》认为,根据体质特点,利用食物的温性、平性与凉性可以调节人体阴阳,达到防病保健目的.温性食物:粮豆类的面粉、豆油、酒、醋等,瓜菜类的生姜、大葱、大蒜、胡萝卜、香菜等,水果类的龙眼、荔枝、大枣、莲子、核桃、花生、葡萄、乌梅、木瓜、李子、栗子、橘子、桃子等,肉类中的羊肉、狗肉、鸡肉、鹿肉、牛肉等,水产类的黄鳝、虾、草鱼等.凉性食物:粮豆类的荞麦、大麦、绿豆、豆腐、豆豉、豆浆等,瓜菜类的苋菜、菠菜、油菜、白菜、黄瓜、西瓜、竹笋、芋头、茄子等,水果中的梨、菱、柑、香蕉、甘蔗等,肉类中的兔肉、鸭肉等,水产类的鳗鱼、螃蟹、牡蛎、田螺等.其他食物则多为平性. 安排食谱时,要结合自己的体质特点,参照上述食物的性质进行合理选择,使身体阴阳达到平衡状态.(六)"夺食""夺食",《伤寒论》称"损谷",即饥饿疗法,指通过限制或禁止病人摄食,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主要用于实热证或饮食积滞等病证. 由于饮食进入体内后,所化生的阳气充实于四肢,能助阳热之邪气,故须"夺其食",用饥饿疗法以削减阳热之邪.(七)因时制宜《黄帝内经》非常重视饮食与时间季节的协调,认为因时制宜是食养、食治也包括药治必须遵循的原则.还提出五方五季五味入通于五脏的观点.(八)药食同炉---药膳疗法唐代着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设有《食治篇》.提出:"凡欲治疗,先以营养学. 营养学不愈后乃用药尔. "而药膳疗法则融药食于一炉,通过食用药物与食物配制成的膳食,以治疗某些疾病.在《内经》记载的13首方剂中,就有6首属于药膳配方,其中,用治"血枯"的乌鲗骨丸,由海螵蛸、茜草、麻雀蛋、鲍鱼四味配制而成.其中海螵蛸咸温,主女子赤白漏下、血枯经闭;茜草甘寒,既能止血治崩,又能和血通经,两者均为常用中药.麻雀蛋、鲍鱼均为动物性食物,能补精血、益阴气、通经脉,且其味鲜美,营养学丰富. 四味相伍,则能补精益血,通脉调经,药食并举,亦食亦药,实为治疗血枯闭经之佳品.。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探讨论文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探讨论文《黄帝内经》是中医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其内容包含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精髓,影响了数千年来的中医养生理论和实践。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进行探讨。
一、“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核心《黄帝内经》认为,健康的状态是“阴阳平衡”的状态,阴阳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概念,体现了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和变化规律。
医学中的阴阳概念则是指人体内外各种生命活动的两种对立面,如内脏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表现出寒热温凉湿干等性质。
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和不适。
二、“五行养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五行养生”的理论,认为人体和自然界都由五行(木、火、土、金、水)组成,并且它们在身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身体的各种变化。
例如,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而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按照五行养生的理论,就需要根据不同的身体健康状况来调整对应的五行,使其保持平衡,进而保障人体健康。
三、“四时养生”讲究时节变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四时养生”的重要性,认为四季气候、自然变化、饮食和起居等因素对人体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不同的季节中,人体的阳气和阴气会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换,因此不同季节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夏季应减轻负担、多出汗、多吃蔬果,冬季则应注意保暖、多修身体等。
四、医食同源,养生以饮食为基础《黄帝内经》中还强调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它认为,食物与医学是同一来源,并将饮食的品质与人体健康直接联系起来。
正确的饮食对于保障人体健康和养生十分重要。
比如,多吃谷类、蔬菜、水果,少吃肉类;保持食物的清淡平衡;避免喜怒无度、暴饮暴食,三餐规律、满足营养需求。
五、调理身心,保持心态平衡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平衡身心也是《黄帝内经》所强调的。
情志对于身体健康有着重大影响,因此需要调节情志,保持心态平衡,防止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整体养生观的探讨论文

黄帝内经整体养生观的探讨论文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身体康健,益寿延年的一种医事活动。
当今社会,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温饱问题,养生思想已经广泛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追求更高标准的身心健康,益寿延年。
《黄帝内经》[1](以下简称《内经》)是战国之前医学成就的集大成,是中医奠基之作,它不仅是一部医学巨着,也是一部重要的养生着作,包含丰富而宝贵的养生思想,对现代养生学仍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所论述的养生理论体现了非常明显的整体观思想。
现就《内经》整体养生观探讨如下。
1 人与环境整体养生观1. 1 人与自然环境整体养生观1. 1. 1 时间整体养生观《内经》十分重视人与四时之气的和谐统一,提倡顺应四时之气而动的养生观念。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由此可见四时有着严格的生长收藏规律,我们必须要顺应四时变化而养生调神,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保证身体康健。
春夏阳气生发旺盛,我们应该晚睡早起,以使我们身体阳气得以生发,顺应外界环境。
至秋季,白天时间逐渐缩短,阳气开始收敛,我们应该早睡早起,以收敛神气,保持神志安宁。
冬季阳气闭藏,我们应该早睡晚起,防止扰动阳气,以利神志内藏。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如果我们违逆阴阳消长规律,不遵循自然法则养生,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戕害生命,破坏真元之气,有害身心健康。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论文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摘要】本文从养生的含义、思想、法则三个方面介绍了《内经》养生的理论与认识。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23-021 养生的含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在《黄帝内经》里,则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与《灵枢?本神》两处;其在古代又有摄生、道生、卫生等称。
1.1 养:保养、护养、调养养生之“养”,当指保养、护养、调养。
所谓保,即保护、保卫;护,即护卫、护理;调,调节、调理;而“养”者,本有供给、饲养、扶植等义。
显而易见,非指治疗,而是一种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和行为。
正如《灵枢?本神》所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1.2 生:生命、生存、生活养生之“生”,一般皆谓生命而言。
其实,生命产生之后,就是如何生存,即让生命度过百年,《内经》称之谓“天年”;而在百年之内,亦非苟延残喘,应是健康快乐。
因此,“生”之义,当指让生命的活力更旺、生存的时间更长、生活的质量更高。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即是此义。
2 养生的思想所谓养生的思想,乃指《黄帝内经》在养生认识上的一种观念或理念。
其最突出的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2.1 以人为本:“莫贵于人”生命是唯一的、短暂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性最灵。
故《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因此,《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生命、提高质量、延长寿限。
所谓“德全不危”、“殁世不殆”、“长有天命”等诸多论述,皆是此义。
2.2 利用规律,实现养生自然规律,客观存在。
《黄帝内经》认为在自然界里,天体日月的运行、白昼黑夜的交替、春夏秋冬的更迭、风寒暑湿燥的变化、生长化收藏的发生,以及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各自皆有着固有的客观规律,即所谓的“天地之道”。
客观规律,可以利用。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国学教育论文《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地点:山东大学国学大学堂主讲人:徐平整理:本刊编辑部背景资料:《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中医的“圣经”,是几千年医药养生的源头活水。
其荟萃了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医疗之术、长寿之诀,承载了独特的“中国式”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又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它不同于西医,它还在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黄帝内经》是国学经典中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
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但传统上多认为此书成书于战国到西汉。
《黄帝内经》共十八卷,《灵枢》《素问》各有九卷、八十一篇,内容包括摄生、阴阳、脏象、经络和论治之道等。
理想的健康人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观,不仅仅是肌体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还应当使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满状态。
《黄帝内经》中描述理想的健康人应该是合天时、合人事、惜精养神的,即:1、合天时指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2、合人事指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意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3、惜精养神指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每天都在忙碌做事的人难成大气,唯有善于思考、懂得劳逸结合的人才是最具智慧的人。
休息即为放下,表面看好像无所作为,然而真正放下才能够五毒不侵、成就大事。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一个真实的病例,一个商人,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后选择了乐观对待,将其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平和心态,每天与癌细胞进行对话,与癌细胞和平相处,病情得到稳定并基本治愈。
只有一个人毫无心理压力,彻底放下、合理休息,才能够变得无比强大,才可能击败病魔、重获健康。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诸如遗传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医疗条件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个人的生活方式。
《黄帝内经》养生现道德现论文

《黄帝内经》养生现中的道德现初探摘要:《黄帝内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系统理论医学著作,它给我们启示的不仅是关于人体医学方面的,包括哲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本文试图从道德观的角度来谈谈对《黄帝内经》的认识。
关键词:黄帝内经道德传承一、《黄帝内经》简介殛文献综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性的理论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
原书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合为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约十四万字。
《素问》的内容侧重与基本理论和原则,《灵枢》的内容侧重于针灸、经络等。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包含了人体解剖、生理、心理、病理、疾病诊法、治疗、养生等中医学各方面内容,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石,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
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形成以后,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中医养生论文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中医养生论文引言关于养生之道,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精辟的论述,如上古天真论篇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1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黄帝内经》中甚至是整个中医理论中都对人类有限的生命进行了珍惜保护、注重养生的良好的态度,其具体的养生观念是“顺应自然- 身心健康- 心理道德完善- 适应社会”这样一种全方位的健康养生观[1-3],是中医理论中综合医学模式在养生观中的具体表现,富有很浓厚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先进性。
2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法则2.1 注重饮食,不宜偏食饮食有度是保持长寿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果长时间过度饮食,会造成胃负担加重,消化不良,使筋脉瘀滞,气血流化失常。
饮食有节还包括喝酒要适量,少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如果长期大量饮酒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4].《内经》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因此可以看出饮酒过量对身体的伤害是多么的严重。
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有规律,不能暴饮暴食或者挑食、偏食,能够促进脏腑机制的良好运转,相反的话危害会很大[5].《灵枢》五味篇说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肾。
由此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五脏正常的运转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偏食行为都将会增加某一脏腑的负担。
如果不挑食并且饮食适量、有规律,将会为以后的健康长寿做好铺垫。
药食同源可以根据脏腑盛衰和疾病的不同,从而选择不同的食物以起到补充身体所缺乏东西的作用,采用药食和饮食并用的方法,把养生和治病相结合,并选择适当的食物和药物,就是《内径》中所说的辩证施膳施治[6].2.2 保持心情愉悦,心胸开阔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内经论文

从《内经》理论浅谈现代养生2013级中医临床学院邓郭琳(学号1331506030)养生理论是《黄帝内经》最重要的学说之一。
《内经》认为,养生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的和谐、脏腑气血阴阳的和谐,藉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其提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养生法则,对今天的养生保健具有巨大的实践价值。
现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获得发展。
然而也正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我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我们都被无法言语的生存压力、难以形容的社会竞争笼罩着,逐步陷入世俗的圈套,以致离健康的定义渐行渐远。
在现代生活模式下,如何抓住每一个养生的机会?为此,以《内经》养生理论为依据,结合个人体会进行初步设想。
1 养形《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其意为身体不残不缺不伪不废,精神便不会亡失,形体是身体保养的基础,形体不存,精神焉附?内经针对作息时间、饮食规律、形体锻炼方面都做了相关的论述。
1.1 作息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要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以生活起居,方能体健神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依据节侯划分春夏秋冬,为我们明确了四时的作息规律,即“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在如今的生活环境下,要完全依照这样的作息,确实有难度,但以此为依据,我们更应该注重睡眠的时间和质量。
现在人们的起居时间呢?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如此恶性循环,而上班族会迫于单位考勤制度的压力,哪怕凌晨入睡,仍需照常起床,如此一来,睡眠时间严重缺乏,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还会利用周末拼命补觉,白白错过了闲暇时光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曾经作为上班族的我,也是过着这样的生活。
我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能按时作息呢?原因众多。
有时候忙于加班、应酬,有时候是无法推辞的朋友聚会,有时候由于睡眠质量上的问题,少数时候是为了应对行业竞争,挑灯夜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养生
心得与体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1年12 月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构成,文字古奥,博大精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几千年来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健康养生祛病之道的宝藏。
唐代著名的道家医学大师启玄子王冰,以自己多年修炼道家功夫的体悟,重新整理了一个本子,开头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把养生摄生的要点说出来了,可是自王冰之下的近千年的时间里,因为缺少体认的功夫,大部分的学家都在对这部千古奇书进行随文演绎,以经解经的注解,少有新意,无法理解到其中的精妙。
《黄帝内经养生》是则一门以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医疗方法为基础,利用其进行养生保健的课程。
经过选修课的学习,我知道了黄帝内经养生的总原则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其四大方面则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做劳以及形与神俱。
就拿饮食来说
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更是健康长寿的保障。
食养是“精、气、神”的物质基础;食养可“预防疾病”。
《内经》中强调:“饮食要遵循规律、有节制、五味应该调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饮食要遵循规律。
古训曰:“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内经》强调“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谷就是指粮食,大豆、小豆、小米、米、面这五种东西,是养生最重要的食物,尤其在春天,更应注重粮食,因为春季是生发的季节,而此时的粮食多为第二年的种子(在这里我们强调要吃新粮),而种子都是具有生发之机的,可帮助人体养生气、养长气,以适应自然界阳气渐生而旺的规律。
宝贝们,可见目前所流行的所谓‘蔬果减肥法’‘肉食减肥法’‘蜂蜜减肥法’等都是有损于健康的,只有主食与副食全面搭配,才能称之为合理的营养,有益于人体健康。
饮食有节制。
就是告诉我们“不多食”,吃饭只吃七八分饱就可以了,对怎样养育子女,古时有这样一句话:“欲得小儿安,需带三分饥和寒”,由此看来,当今的小皇帝、小太阳们三天打针、两天吃药都是因为家长过分宠爱又缺少养育知识造成的。
无味应调和。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类型的食物,味不同,在人体当中的作用也不同。
《内经》中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奏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味失调给人带来的危害——过咸会使流行在血脉中的血淤滞,甚至改变颜色(这也就是为何北方人容易得动脉硬化);过苦可使皮肤枯槁、毛发脱落;过辛会引起筋脉拘挛、爪甲干枯不荣;过酸会使肌肉失去光泽、变粗变硬;过甘会使骨骼疼痛、头发脱落。
那么如何做到五味调和呢?一、饮食要浓淡适宜。
二、日常饮食应注意各种味道的搭配。
三、进食时。
味不可偏亢,偏亢太过,容易伤及五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也就是我们在韩国餐具上经常看到的“身土不二”的含义,在什么地方生活就要遵循当地的饮食规律,不可一味追求“所谓的补养”,如让火气大的北方人像广东人一样天天和煲汤,最后定会落得口舌生疮。
在进食时应少吃非本地产食物,多食当地特产。
这只是研习黄帝内经养生的一部分,其实还有许多其他的方面。
四时养生思想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不可分割。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体的生理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身调节,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因此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即要顺四时、适环境、调阴阳,以增强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能力。
另有《灵枢·本神》篇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说明人体要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顺应四时的变化,根据四时变化规律以避害趋利,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内论》同时提出了四时养生的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详细论述了四时养生的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顺应四时来调整起居活动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情志养生思想
情志养生历来是养生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中包含了丰富的情志养生思想。
《内经》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的精神活动状态。
但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则导致疾病发生。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该篇还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情志变化能够使气机发生变化,表现为气机紊乱,升降失调。
故《素问·举痛论篇》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同时还认识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藏神”),因此,七情虽各有脏腑所属,然总统于心,七情中任何情志失调都可伤心,而心伤则导致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
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认为保持良好心境,没有过多过重的欲望才能调节安定人的性情,使人们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若不能很好地调养精神,顺调意志,违反正常的生活规律,任性放纵,过分激动,则导致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引起许多内伤疾病。
故《灵枢·本神》提出情志养生的原则“智老之养生也,和喜怒而安居处”。
运动养生思想
运动养生是采用运动的方式达到养生防病目的的理论与方法。
《黄帝内经》中记载通过散步、导引、按跷、吐纳、冥想等运动方法,达到养生防病目的。
充
分体现了运动养生的内容,同时运动养生也是《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变化是宇宙万物遵循的一条丛本规律。
《黄帝内经》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始终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并且将这种运动规律的表现形式概括为“升降出入”。
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又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它首先肯定了物质世界具有不断运动变化的本领和特性,运动的方式是“升降出入”。
凡是存在于这个物质世界中的事物,无一不在“升降出入”运动之中生生化化;无论是动物界的“生长壮老已”,还是植物界的“生长化收藏”都存在着“升降出入”运动,“升降出入”运动为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
《内经》虽然主运动,但是也重视静。
提倡四季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反对“久坐、久卧。
”强调要“形老而不倦”“和于术数”。
运动养生的原则是动静结合,“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内经》中记载的运动养生方法有散步、导引、按跷、吐纳、冥想等。
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导引可以预防和治疗疫病。
在进入传染病室之前,先想象:“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
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次想白气自肺而出……次想赤气自心而出……次想黑气自肾而出……次想黄气自脾而出……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
”除此之外,还可以做头部按摩和漱咽运动:“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再把舌下的津液咽下去,甚有补益之效。
房室养生思想
房室养生,《内经》指出,房劳损伤脾肾,容易导致早衰。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故而提出要节欲,即“节阴阳而调刚柔”这样才可以“长生久视”。
对于房室,虽有节欲的理论,但是不是禁欲。
只要房事适度,还能调节阴阳,保养精气,进而延年益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
”所以《内经》的房室养生思想主张在节欲的同时,对于房室应采取科学的方法。
总之,《黄帝内经》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为中医养生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而学在其中我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