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古代文献中的医学与健康观念

古代文献中的医学与健康观念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丰富的关于医学与健康观念的记载。
古代文献不仅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展示了古人在健康观念上的智慧与追求。
本文将从古代文献中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医学与健康观念进行探讨。
一、《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念《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源头。
其中记载了丰富的养生观念,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
根据《黄帝内经》,人的健康与否取决于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
因此,人们需要根据自身的体质和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调养方法,以达到调和阴阳、保持气血畅通的目的。
二、《神农本草经》中的草药疗法《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记载了大量的中药信息。
根据《神农本草经》,草药可以分为三类:上品、中品和下品。
上品草药有滋补作用,中品草药常用于治疗疾病,下品草药多用于解毒。
古人注重通过植物的药用价值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三、《外台秘要》中的针灸疗法《外台秘要》是唐代医学家杨上善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详细介绍了针灸疗法的应用。
针灸疗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色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激,来调整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
《外台秘要》中提到了针灸的穴位选择、刺激方法等细节,对于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难经》中的情志与健康观念《难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主要论述了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难经》认为,人的情志波动过大会导致体内的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古人提出了保持心情平稳、避免过度忧虑和愤怒等情绪的健康观念。
综上所述,古代文献中的医学与健康观念十分丰富多样。
从《黄帝内经》的养生观念到《神农本草经》中的草药疗法,再到《外台秘要》的针灸疗法和《难经》提到的情志与健康观念,这些古代文献为后世医学发展及健康观念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我们应当重视古代文献的研究,并将其中的智慧应用于当代的医学与健康领域,以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
中医的养生观

中医的养生观中医养生文化在其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医的养生观。
中医养生观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预防观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
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
《淮南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金元时期朱溪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
”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
”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徽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和中国传统中医养生的精华。
2、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通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的。
中医养生文化中亦体现出这种原则。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整体看待。
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
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
中医养生从“天人相应”和“七情六欲”等观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同时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
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组成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
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
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
“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
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
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论《黄帝内经》之古今养生摘要: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和长寿——养生,即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的、增强体质、预防和减轻疾病、延缓衰老为目的的医事活动(1)。
在西方科学技术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大多数人的养生方法基本来自中医们传授指导或者中医书籍,中医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又基于《黄帝内经》,那么可以说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多来自于《黄帝内经》。
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技大量传入中国,人们开始接受更加直观、更加数据化的西方科技,人们的养生方法也开始西化。
如今,两套养生理论并行,各有千秋,却也有相同点。
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情志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1、顺应自然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2)。
《内经》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变化,尤其在顺应四季变化上。
《阴阳应象大论》中“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体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既然统一,人无法操控自然,那么人就应该顺应自然以获得健康长寿。
《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阐释了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以产生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得四时变化,强调了“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那么养生就必须顺应四时变化。
在现代养生学中,根据地球的公转、自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于是人们在冬夏两季的作息略有不同意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也是养生的一种方式。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009-04-17 20:30《黄帝内经》的养生提倡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具体表现可以归为书中三个方面,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第一、饮食有节。
即饮食要有规律,要有节制。
大圣人孔子曾经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吃东西一定要吃精致、美味、可口的食物。
吃肉时一定要把肉切成很细的丝,这样才有助于消化。
《吕氏春秋》中则说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尚书》也主张“食哉唯时”。
这两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按照一定时间有规律的进食,能使人体建立起条件反射,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规律地进行活动。
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严格按时进食,不随便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消化功能健旺,于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第二、起居有常。
这里的起居不仅指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
起居要有常规,不能混乱。
起居有常主要指入睡和起床要有规律。
每个人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和自己习惯,按时入睡起床。
老年人最好要养成午睡的习惯。
另外要尽力戒烟限酒,讲究卫生,多喝开水,保持体内良好的新陈代谢。
在穿着方面,要天人相应,不可因赶时髦而随意增减衣服。
起居有常也包括有规律的生活,既合乎人体生理活动,也有利于维护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人体的新陈代谢正常。
人的精神和身体就能循其道而长盛不衰。
反之,如果一个人生活散漫,暴饮暴食,起居无常,对自己又恣意放纵,想要延年长寿是不可能的。
第三、不妄作劳。
这句话是说劳动或者运动不能过量,也就是要适度,过犹不及。
无数事实证明,以妄为常,会导致早衰甚至早逝,所以要提倡“四戒”:一戒烟、二戒酒、三戒赌、四戒玩。
翟中明先生道:““四戒”,别人以为戒出了“苦行憎”般的生活,以为清苦,但愚自得其乐。
戒出了淡定与从容,戒出了洒脱与豁达,超然物外,不拘泥于世俗,保持一份矜持、清冷的气质。
我无法左右别人,只想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任何事物,有得有失,但当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失大于得,戒之可也!”。
浅论《黄帝内经》养生观

光, 使志若伏若匿, ……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 使气l 夺, 此冬气之应, 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春为疾厥, 奉生者少”《 。素问 金匾真言论》 在阐述顺时养生的思 想理论时明确指出, 人体的五脏六腑对季节时令各有 “ 收受逆从”应“ , 谨察五脏六腑, 一逆一从 , 阴阳、 表里、 雌雄之纪” 。 3 养性养生观 《 素问 . 上古天真论》 在探索上古之人长寿之秘诀 时说:“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 有节 ,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 而尽终其天 年, 度百岁乃去”若“ 。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以欲竭其 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逆于生乐, 起 居无常”把生命悬置于放浪纵欲、 , 竭精耗真何以能度 百岁、 终天年。故曰“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 虚 邪贼风 , 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 ,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 病 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气 从以顺, ……, 任其服, 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 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合于 道, ……以其德全” 养生者养性、 。 养神、 养精、 养气。 唯 性善者, 气、 精、 神三而合一, 运化通畅, 通天共地, 固阴 护阳, 则可享受天年。
养生腾食观 《 素问 生气通天论》 味过于酸, 说:“ 肝气以津, 脾 气乃绝。 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 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 乃厚。 味过于辛 , 筋脉沮弛, 精神乃央” 随着时代的变 。 迁, 种植、 养殖生产的发生、 发展, 人类把膳食养生之本 4
人” 。三日:“ 有圣人者, 处天地之和, 从八理之风, 适嗜 欲于世俗之间, 无患慎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 ,举不欲 观于俗, 外无劳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 以恬偷为务 , 以 自 得为功, 形体不敝, 精人者, 法天则地, 日月, 象似 辩列星辰, 逆从阴阳, 分 别四时, 将从上古合同于道, 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其 。 中, 合 同于道” 黄帝 内经》 “ 是《 中重要 的养生思想。 “ 就是道理, 道”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 在演变着 , 没有刻意的破坏和突发意外的话 , 他们都遵 循着一个不变的运动形式, 按照 自身的生物和/ 或物理 特性保持着一个环境 的动态平衡, 这就是规律性。 “ 还有原始的意思, 道” 道家说 : “ 道生一”有 了“ 有 , 道” 了最原始的始动因素才有了“ 。因此, 一” 养生者遵 “ 就是必须遵循 自然变化规律对人的影响作用 , 道” 遵 循 自身的体质条件, 研究各种外来因素对人 自身体质 所可能产生的正、 负两方面的作用。 2 适时养生观 《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 说: 春三月, ……天地俱 生, 万物以荣。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 生, ……, 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夏为 寒变, 奉长者少” 夏三月, 。“ ……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 , 无厌于 日, 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 泄, 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 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 心, 秋为疹疟, 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秋三月, 。“ ……天 气以急, 地气以明。早卧早起 ,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 缓秋刑, ……使秋气平,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 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飨泄, 奉藏者少” 冬三 。“ 月, 此谓闭藏, 水冰地诉, 无扰于阳。早卧晚起, 日 必侍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
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
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
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着、中医养生学之源。
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
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
《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着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中医养生论文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中医养生论文引言关于养生之道,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精辟的论述,如上古天真论篇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1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黄帝内经》中甚至是整个中医理论中都对人类有限的生命进行了珍惜保护、注重养生的良好的态度,其具体的养生观念是“顺应自然- 身心健康- 心理道德完善- 适应社会”这样一种全方位的健康养生观[1-3],是中医理论中综合医学模式在养生观中的具体表现,富有很浓厚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先进性。
2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法则2.1 注重饮食,不宜偏食饮食有度是保持长寿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果长时间过度饮食,会造成胃负担加重,消化不良,使筋脉瘀滞,气血流化失常。
饮食有节还包括喝酒要适量,少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如果长期大量饮酒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4].《内经》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因此可以看出饮酒过量对身体的伤害是多么的严重。
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有规律,不能暴饮暴食或者挑食、偏食,能够促进脏腑机制的良好运转,相反的话危害会很大[5].《灵枢》五味篇说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肾。
由此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五脏正常的运转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偏食行为都将会增加某一脏腑的负担。
如果不挑食并且饮食适量、有规律,将会为以后的健康长寿做好铺垫。
药食同源可以根据脏腑盛衰和疾病的不同,从而选择不同的食物以起到补充身体所缺乏东西的作用,采用药食和饮食并用的方法,把养生和治病相结合,并选择适当的食物和药物,就是《内径》中所说的辩证施膳施治[6].2.2 保持心情愉悦,心胸开阔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作者:孟庆云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9年第06期
想长寿,生活习惯最重要《黄帝内经》把养生放在最重要的篇章,衡量养生效果,首先要看寿命。
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古代要求更高。
《黄帝内经》说的高寿应是1 20岁,按照《左传》
来说,上寿是1 20岁,中寿是1 00岁,下寿是80岁,人们长寿的最低标准是80岁。
按照五运六气的理论,人应该活1 20岁。
在寿命长短的决定性因素中,生命遗传占15%;气候因素占7%:医疗条件好坏决定了8%:经济条件占10%;另外60%取决于生活习惯。
所以说,想长寿,最好、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抓好这60%。
所以,各国的养生家也都在研究怎样管理好这60%,中医养生基本上也是着手在这60%。
例如抽烟、喝酒都是伤害健康的,过饱、过饥都不好,应该保证白天晚上睡眠有规律,心态好等等。
儒家养生讲究慈、节、和、顺、合
中国有很多养生学派,儒家、道家、佛家,这三大派各有各的养生理论,也有很多共性。
儒家讲究五个字:慈、节、和、顺、合。
慈:指多做善事,心态平衡。
节:指生活要有规律。
不能白天干晚上的事儿,晚上干白天的事儿。
另外,还有节欲的意思,指性生活要有节制。
和:指要合群,要和大众一致起来,要平和。
顺:指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现代人夏天热到北方去避暑,冬天冷去海南避寒,这种生活方式是中医不主张的。
中医认为,接受本地的气候,有益身体的适应力。
合:指天人合一。
人要与天的节奏一样,甚至吃的东西也要和天地间的物产一样。
尽量少吃反季节蔬果。
因为反季节蔬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点颠倒阴阳,比如冬天吃西瓜,会对阳气有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