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制时代社会结构与历史趋势暨农商社会/富民社会学术研讨会
坚持“五形态说”的现实含义

文化软实力!"#$"%&#'()$*(+,%-.-/年第0期1230 -.-/坚持“五形态说”的现实含义张顺洪[摘 要]当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淡化、忽视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五形态说”。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五形态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规律的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我们不应因过分强调某个国家历史的特殊性,而怀疑马克思主义阐明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性规律。
坚持“五形态说”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从历史实际出发,科学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并根据历史实际,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防范错误思潮的蔓延。
[关键词]社会形态;五形态说;历史规律;错误思潮[作者简介]张顺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殖民主义史、英帝国史、社会形态史。
当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淡化、忽视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五形态说”。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五形态说”(或者说“五种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进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是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经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的。
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相应地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若发生变化,社会形态也发生变化,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性质。
一 “五形态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观点“五形态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观点,并不是斯大林一个人的看法。
学术界有些人只强调“五形态说”是斯大林的观点,这是不对的。
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斯大林之前早已提出了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斯大林只是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学说。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这一论断,不少学生难以理解,笔者在此试作粗浅解析,以供同行和学生们参考。
所谓民主革命,是指反封建专制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
马克思把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按此划分,反封建的任务应由资产阶级来完成,因而一般又称之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也就是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封建,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同时,还必然承担着反侵略的任务。
我们对“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解,就应该从其反封建反侵略的角度去思考,在此,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从组织上看,辛亥革命建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这是一个统一的全国性政党,它与旧式民间反清复明的组织形式有着根本的不同。
旧式的组织多以歃血订盟、结拜兄弟等形式来组成,以天地会为例,其组织形式不过是“立一堂名,以兄弟相呼,聚那么众数十或数百,合党竟至逾千逾万,散那么如鸟兽”。
而中国同盟会它不仅在组织结构上完整,在东京设立总部,“支部于国内分五部,国外分四部,皆直接受本部之统辖”,更值得一提的是,同盟会章程规定,其领导人总理及议事部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这一规定带有明显的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第二,从革命纲领上看,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反封建反侵略、追求政治民主的愿望,特别是民权主义,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推翻已成为“洋人朝廷”的清朝统治固然重要,而“破旧”之后的“立新”更是关键,中国古代历次的农民战争都是要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而我们为什么不把它们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其核心就在于农民战争都没有、也不可能建立一种不同于封建专制的新型政权。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人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人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里程碑;首先辛亥结束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宣告了封建君主专政不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第三,同时辛亥革命也是一声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最后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建立了中华民国,践行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迈向现代,实现了政治形式合法化、政治结构理性化、政治行为多元化。
辛亥革命的是非功过,至今招谤涉讼,但遗产丰富,启迪深刻:民主、共和、宪政是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趋势,也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变革,需要立足现实实践,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完善。
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称为“世界风暴的新源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真正意义具有现代化特质的革命。
它建立中华民国,践行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赋予中国社会以新的现代性飞跃,对中国政治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造,中国政治从此开始迈进政治现代化的轨道。
一、辛亥革命的政治遗产:民主、共和与宪政辛亥革命完成了中国从王朝国家到民族、民主国家的历史跨越,建了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坚信,民主是西方崛起和强大的“奥秘”,是积贫积弱国家救国救民的“灵丹妙药”。
在其思想纲领“三民主义”中系统诠释了民主的精义,使民主成为自始至终贯穿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
民主思想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规定的建国方案中清晰可见:“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
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正式规定了主权在民原则,即“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一切权力,主权在民成为“民国之通义”。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和看法,需要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检验和丰富这种理论,并激发出人们对中国古代史的新认识。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中国古代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史论文篇一21世纪最初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史学史,这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工作是接续了20世纪末的研究走向,还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向更早时期的轮回?它的实践给予我们怎样的经验?这些经验又如何转化为促进中国古代史进步的因素?这无疑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在有限的篇幅里评述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现状并提出发展设想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仅挂一漏万无法避免,且因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学养局限,评说不当而获其他领域内行之讥恐亦在所难免。
下面从研究趋势和面临挑战两个方面,以断代史研究为线索,扼要回顾和评述最近13年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并对未来发展的进路提出不成熟的意见。
一、趋势2000年至2012年,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总计在3.5万篇以上,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约在2 800部以上。
尽管不同断代的研究有不同特点,但仍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内在一致性。
(一) 新资料的刊布促使研究工作呈现持续进步的态势2000年至2012年间公布和整理的新资料中,殷周时期主要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和大量殷周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湖南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湖北张家山汉简、北京大学藏汉简、湖南长沙走马楼吴简和墓志,唐宋时期主要有新获敦煌吐鲁番文书、《俄藏黑水城文献》、天一阁藏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唐宋墓志,明清时期主要有徽州文书、契约和官府档案。
其中清华大学藏战国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和《天圣令》可能是近十余年来最重要的古史新资料,特别是清华简和张家山汉简,为苦于资料不足的战国秦汉史研究者打开了一扇观察历史之窗。
上述新出资料涉及经学、史著、律令和法律制度、政治与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生活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中国近代史纲要单选题

单选题1. 维新派代表了哪一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B 标准答案:BA. 农民阶级B. 资产阶级C. 工人阶级D. 地主阶级2.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甘心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C 标准答案:CA.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B. 镇压义和团运动C. 辛丑条约的签订D. 戊戌政变3. 规定在中国通商口岸可以投资设厂的条约是 C 标准答案:C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北京条约4. 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出现了D 标准答案:DA. 官僚买办资本家B. 农民阶级C. 民族资本家D. 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5. 抗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胸膛插上一刀”指的是A 标准答案:AA. 千里跃进大别山B. 百万雄师过长江C. 挺进大西南D. 挥师大西北6.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抗拒的;”这种潮流是指B 标准答案:BA. 新文化运动B. 社会主义革命C. 实业救国D.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7.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的标志是 C 标准答案:CA. 中山舰事件B.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C. “七一五”分共事件D. 整理党务案事件8. 太平天国的领导骨干主要是: B 标准答案:BA. 苗族人B. 客家人C. 回族人D. 壮族人9. 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标准答案:DA. 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B. 均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C. 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D. 皆有个阶级阶层广泛参加10.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 C 标准答案:CA. 主权不完整B. 领土被割占C. 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11. 山西太原县清代举人刘大鹏1857—1943年所着的退想斋日记记载:“倭夷入寇,我军征剿不力,望风溃退,爵相一意立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C 标准答案:C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中日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12. 淮海战役的中心和渡江战役东面起点分别是 A 标准答案:AA. 徐州和江阴B. 徐州和湖口C. 碾庄和江阴D. 双堆集和江阴13.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由于它 B 标准答案:BA.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B. 在军事上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C. 在生死关头妥协地处理了党内当时最主要的问题D. 保证了长征转移的胜利14. “三国干涉还辽”这一历史事件,表明了 C 标准答案:CA. 三国与中国结成同盟B. 三国维护清政府利益C.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既矛盾又勾结D. 日本帝国主义已独霸中国15. 对“民权主义”理解正确的是 B 标准答案:BA. 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B. 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D. 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16.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D 标准答案:DA. 没收地主阶级土地B. 消灭富农C. 征收富农多余财产D. 减租减息17. “问题与主义”争论的双方主要人物是 D 标准答案:DA. 陈独秀与胡适B. 李大钊与张东荪C. 李大钊与梁启超D. 李大钊与胡适18. 袁世凯取消帝制,在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是在 C 标准答案:CA. 1912年B. 1914年C. 1916年D. 1918年19. 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C 标准答案:CA. 被康有为言词所打动B. 要发展资本主义C. 不愿做亡国之君D. 慈禧背后主使变法20. 1947年7-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C 标准答案:C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 五四指示C. 中国土地法大纲D. 对时局的意见21. 下列哪一个条约并非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 C 标准答案:CA. 南京条约B. 望厦条约C. 北京条约D. 黄埔条约22. 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主要出发点是 C 标准答案:CA. 反对贪官污吏B. 发展资本主义C. 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D. 争取民主23. 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最深刻地表明了: D 标准答案:DA..洋务派B.C.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D. 要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必须进行反封建斗争24. 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B 标准答案:BA. 美国B. 英国C. 日本D. 俄国25. 马关条约最能体现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的内容是 ;D 标准答案:DA. 赔款数额巨大B. 增开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C. 开辟运输新航线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6. 外国侵略者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发生在中; B 标准答案:BA. 第一次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27. 以下哪个是外国侵略者控制中国政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B 标准答案:BA. 赔款B. 把持中国海关C. 制造舆论D. 进行宗教宣传28.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D 标准答案:DA. 南京条约的签订B. 天津条约的签订C. 北京条约的签订D. 辛丑条约的签订29. “西学东渐”逐步向前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D 标准答案:DA. 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被打破B. 西方思想的传人C. 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兴起D.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0. 麦克纳尔评价慈禧太后在镇南关大捷后的态度是“不管她的英勇的部队在帝国边境上所取得的胜利,而只是想起她带到家里来的不愉快的庞大的战争消费,只是想起好些使她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因此,……她比过去更加急迫的要立刻签订和批准这个条约;”这反映出慈禧“乘胜即收”的根本原因在于 C 标准答案:CA. 害怕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力量壮大B. 贪财、不想赔偿外国的军费C. 害怕战争会削弱自己的统治力量D. 认为中国不能战胜西方列强31.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C 标准答案:CA. 中国第一次被英国战败B. 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C. 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D. 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32. 辛亥革命前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主要是利用了D标准答案:DA. 边疆地区民族分裂势力猖獗B.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进行卖国C.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D. 中国政局动荡,中央集权削弱33. 下列英国攫取的在华权益,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取得的是 ; C标准答案:CA. 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B. 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C. 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并拥有居住权D. 英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34. 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突出反映了当时社会最主要矛盾是: A 标准答案:AA.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B. 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的矛盾C.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D. 农民阶级与教会势力的矛盾35. 1900年春,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 B 标准答案:BA. 招安诱降B. 控制利用C. 镇压剿灭D. 任其发展36 . 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的事件是A 标准答案:AA. 义和团运动B. 戊戌维新C. 太平天国运动D. 辛亥革命37. 商务印书馆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民族企业,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有分馆;其创建的主要背景是 C 标准答案:CA.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B. 洋务运动的产物C.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 辛亥革命的推动38 对鸦片战争时期新思想的时代特点分析,比较是全面的是 B 标准答案:BA. 反映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B. 向西方学习,又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C. 新思想处在萌发阶段D. 形成广泛的社会运动39.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既是帮凶,又是单独作案凶犯”的国家是 ;C 标准答案:CA. 英国B. 法国C. 俄国D. 美国40.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D 标准答案:DA. 手工业B. 农业经济C. 工业D. 小农经济41.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实行野蛮大屠杀的地点是 C 标准答案:CA. 九连城B. 花园口C. 旅顺D. 大连42. 在下列不平等条件中,含有强迫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一内容的是C 标准答案:CA. 南京条约B. 辛丑条约C. 马关条约D. 北京条约43. 规定割让香港岛的是 A 标准答案:AA. 南京条约B. 虎门条约C. 天津条约D. 北京条约44. 马关条约最能体现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的内容是 ;D 标准答案:DA. 赔款数额巨大B. 增开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C. 开辟运输新航线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45 海国图志一书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 ; A 标准答案:AA.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B. 指明救国救民的道路C. 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D. 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46. 近代史上外国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块租界地; A 标准答案:AA. 上海B. 广州C. 福州D. 宁波47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 ; B 标准答案:BA. .洋务运动以后B. 甲午战争以后C. 中法战争以后D. “公车上书”以后48. 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公开拍卖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两件文物,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B 标准答案:BA. 道光帝B. 咸丰帝C. 光绪帝D. 宣统帝49. 在中法战争期间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爱国将领是 C 标准答案:CA. 关天培B. 陈化成C. 冯子材D. 邓世昌50 中日甲午战争中,在平壤战役中牺牲的清军爱国将领是 ; A 标准答案:AA. 左宝贵B. 邓世昌C. 徐邦道D. 丁汝昌51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C 标准答案:CA. 是完全对立、坚决反对的B. 是完全依赖、坚决追随的C. 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D. 只反对本国封建主义,不反对外国资本主义52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C 标准答案:CA.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B. 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C.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D.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53. 在甲午战争中英勇殉国的爱国将领是 C 标准答案:CA. 关天培B. 陈化成C. 邓世昌D. 海龄54. 近代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是在 B 标准答案:BA.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B.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C. 甲午战争以后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55.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宣言、通电,提出C 标准答案:CA.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B.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C. 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D. 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6.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成立的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的机构是 A 标准答案:AA. 联军司令部B. 占领委员会C. 都统衙门D. 联军委员会57. 维新派的目的是要在中国建立 B 标准答案:BA. 民主共和制度B. 君主立宪制C. 开明君主专制D. 汉族皇帝的新王朝58. 太平天国在1853年冬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 标准答案:AA. 天朝田亩制度B. 十款天条C. 原道醒世训D. 原道觉世训59 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最主要是因为D 标准答案:DA. 其规模和时间均属空前B. 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C. 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严重D. 思想、组织水平高于历次农民战争60.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D 标准答案:DA. 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B. 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C. 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 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61. 太平天国最先分封的五王之中,哪一位最先牺牲 B 标准答案:BA. 东王B. 南王C. 西王D. 北王62.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D 标准答案:DA. 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 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 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 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63. 康有为等人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团体是 B 标准答案:BA. 强学会B. 保国会C. 共进会D. 兴中会64. 谭嗣同在戊戌维新时期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着作是 D 标准答案:DA. 新学伪经考B. 变法通义C. 日本变政考D. 仁学65. 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放弃了建立在绝对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公有制,而承认了私有制,这一转变表明了太平天国 D 标准答案:DA. 已认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B.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C. 起义领导者开始向封建统治者转变D. 能够顺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66. 太平天国定都于何处 C 标准答案:CA. 广州B. 武汉C. 南京D. 天津67.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B标准答案:BA. 康有为第一次上书B. 公车上书68. 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C 标准答案:CA. 洪秀全B. 杨秀清C. 洪仁玕D. 石达开69.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C 标准答案:CA. 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B. 同顽固势力的论战促进人们思想解放C. 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了起来D. 把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结合70. 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在于:C 标准答案:CA. 是否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B. 是否抵御外来侵略C. 是否发展资本主义D. 是否翻译外国书籍71. 近代中国一些进步思想家主张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第一次提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的思想家及其论着是 B 标准答案:BA. 魏源的海国图志B.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C. 梁启超的变法通议D. 中山的民报﹒发刊词72. 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者是 C 标准答案:CA. 韦昌辉B. 石达开C. 洪秀全D. 杨秀清73. 洋务运动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是因为 ; D 标准答案:DA.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B. 具有垄断性买办性C. 得不到人民支持D. 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74. 在维新派推动下实行“戊戌变法”的清帝是 C 标准答案:CA. 咸丰皇帝B. 同治皇帝C. 光绪皇帝D. 宣统皇帝75. 较早通过翻译西方着作向国人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学者是 D 标准答案:DA. 康有为B. 梁启超C. 孙中山D. 严复76.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国运动的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 ; C 标准答案:CA. 参加者的阶级属性B. 对中外反动势力的打击C. 对西方文明的态度D. 抗击对象的不同77. 清末倡议变法的维新派领袖是 A 标准答案:AA. 康有为B. 谭嗣同C. 康光仁D. 梁启超78. 1898年把我国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C 标准答案:C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俄国79. 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 B 标准答案:BA. 戊戌政变B. 北洋水师的覆灭C. 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D. 福建水师的覆灭80. 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A 标准答案:AA. 康有为B. 梁启超C. 严复D. 胡适81. 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 标准答案:AA. 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C. 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 明确指出了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82. 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历史功绩在于 C 标准答案:CA. 挽救民族危亡B. 推行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改革C. 促进思想启蒙D. 极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83.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在 B 标准答案:BA. 洋务运动B. 戊戌维新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84. 在近代中国掀起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 D 标准答案:DA. 洋务运动B. 辛亥革命C. 五四新文化运动D. 戊戌变法运动85.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的标志是 B 标准答案:BA.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B.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C.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D.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86.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是在 B 标准答案:BA. 1910年B. 1912年C. 1914年D. 1916年87. 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其中,由黄兴为会长的是A 标准答案:AA. 华兴会B. 光复会C. 岳王会D. 小刀会88. 近代中国首先喊出“振兴中华”口号的人是 C 标准答案:CA. 林则徐B. 康有为C. 孙中山D. 严复89. 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B 标准答案:BA. 华兴会B. 兴中会C. 光复会D. 岳王会90. 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D 标准答案:DA. 资产阶级维新派B. 资产阶级保皇派C. 资产阶级立宪派D. 资产阶级革命派91. 辛亥革命与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 标准答案:AA. 不能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B. 列强的敌视和反对C. 没有自己的纲领D. 没有一个自己的政党92. 热情讴歌革命的文章革命军的作者是 B 标准答案:BA. 章炳麟B. 邹容C. 陈天华D. 孙中山93.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首先发动的; D 标准答案:DA. 维新派B. 保皇派C. 立宪派D. 革命派。
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要义

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要义作者:赵轶峰来源:《求是学刊》2015年第02期明清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大变迁时期。
因而,关于明清时代中国社会基本结构及其演变历程的研究需要深入加以研究。
在前贤诸多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近年尝试提出一种相关假说,名之为“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
已刊诸文,或讨论概念、方法,或考察特定具体问题,皆各有偏重,今将其要义再做概括性的说明,以求得关注此类问题的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历史叙述,探索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模式和道路现代中国是在中西交汇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果向前追溯的话,十五世纪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这是中国与西方皆尝试向外部世界伸展的时代,但西方持续推进,中国则不久转为内向。
其后大约五个世纪间,中国社会在诸多领域有所发展,但世界历史变迁的大方向却受西方文化、社会扩张的影响更大。
这种情况投射到国际范围的历史学叙述中,形成将西方历史经验作为衡量各类社会、文明、文化统一尺度的倾向。
与此相应,十五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经验,就在很大程度上被表述为某种与应然的常态背离或者若即若离的经历。
体现这类观念而影响较大的学说,源出西方的包括古代东方或亚细亚形态说、中国社会发展长期停滞说、现代中国变迁的刺激反应说等。
中国史学界做出的反应性论说,则集中体现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大讨论中。
如果将西方现代化历程作为标准来推论,晚近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就是“赶上”西方,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在根本上说就是西方已经走过的道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如何更加符合西方模式的问题。
用同样的逻辑,中国在其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与西方的差异、矛盾、冲突,问题也就一定根源于中国。
然而中国其实无法全盘复制西方发展的道路。
在众多原因中有两点非常重要。
第一,一个大社会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不仅受普遍进化规律的制约,也受自身固有传统的制约。
各个大文化社会共同体在进化发展历程早期形成的一些价值和思维倾向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会累积成为传统,形成种种既定的“国情”,与其发展所依据的资源、环境条件一起,构成存续与变迁的基础,制约其演进的方式与道路。
历史社会学初论

的 学科 。 这个 定 义 是有 些 缺 陷 的 。 在这 一 定 义 中, 基本 未谈 及历 史 因素 的 积淀规 律与 方式 , 未 谈 及历史 因素在 当今 社会 中 的作用 以 及 当今社会 对 于厉史 因素 的态 度等 问题 。 这一 定义 ,
历 史过程 中的经验教训 , 探 讨人类 社会历史 的发 展规 律。 而历史 社会 学则是 一门研 究现 存历
.
史 因 素 与各种 社会 现象 之 间的 关 系 , 以 及 它 们 与社会进 步 之间 的关 系 , 并 力求探 讨 当代社会
对 于现存 历史 因素 的正 确的具 体态 度 的一 门学科 。 总之 , 两 者 的不 同在 于 , 历史 学侧 重研 究
要先 弄清 “ 积 淀” 与 “ 积 累 ” 这 两个 概念 之 间 的差 别 。 所 谓 “ 积淀 ” 是 指一 种 凝聚 , 带 有 明 1 的 有机 性。 由 于 积 淀而 形成 的 事物 , 其 自身是 浑 然 一 体 的 , 各部 分之 间有着 有机 的 联 系 。 而 “ 积爪” 棍念 所 包容 的 汤 义 则 要 少 一 些 。 它 往 往是 指某些 . 柳简 单地 泛加 在 一 起 , 并没 有
指导 原 则, 并使 用许 多社 会学 的方 法 。 除 此而 外 , 它还 尤其且 视这 样 两个 方法 : 一个 是 比较 法 。 它 注 意 将两个 以 上 的 国家 与 民 族的社会 结构 、 社会 心 理素质 、 社会 历史 等 各方 面的具 体 状 况 加 以 比较 , 相 互 参 照 , 寻 找 出历 史 因 素积 淀 的共 同规 律 及特 殊规 律 , 探 求历 史 因 素 的总体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一、本文概述《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社会结构在过去几十年的显著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我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传统特征,然后详细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变迁对社会分析模式的影响,提出了从传统分析模式向新型分析模式的转变的必要性。
文章还指出了在转换分析模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转换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二、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社会结构的变迁可谓波澜壮阔,充满了曲折与变革。
自古代至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特征和变迁动力。
在古代,中国社会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形成了宗法家族制度为主导的社会结构。
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们通过血缘关系维系在一起,形成了严格的家族等级和家族秩序。
这种家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现代化的冲击,中国社会结构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传统的宗法家族制度逐渐解体,个人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开始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另一方面,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社会阶层也开始出现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更加剧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新的社会群体不断涌现。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为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传统的延续,也有现代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