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实践历程(1)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精选资料】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精选资料】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精选资料】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中国财经报十六大以来,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社会保障从最初仅仅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逐步转变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举措之一,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被置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

如果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国家对公民承担的保障责任因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和财政收入占比的下降呈弱化态势,那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家财力的逐步增强,这一时期国家开始重新强化其对公民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职能。

当然,这绝非对计划体制下大锅饭福利的回归,而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使然,是要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社会、单位、个人权责界定合理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

由此,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开始向覆盖全民、实现社会公正为主要目标的新阶段大步迈进。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较大成绩。

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

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使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

2002年以来,我国开始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低保、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农村五保供养等制度的建设,并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工作。

到2008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8.15亿人,农村低保对象达到4284.3万人。

此外,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也都明显扩大。

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从就业人员扩大到非就业人员,从城市扩展到农村。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新农保试点拉开了农村养老保障的序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与城镇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城市这一条腿长、农村这一条腿比较短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为农村居民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旨在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健康,改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随着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深入,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也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完善。

以下是关于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一、初期探索阶段:1978年-1999年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壮大。

在这一时期,国家开始对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进行初步探索,主要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和农村社会救助等方面的试点工作。

受限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理念,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在这一阶段还比较薄弱,覆盖范围较窄。

二、试点推广阶段:2000年-2010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保障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2000年开始,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更加有序的试点工作,并逐步将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的农村地区。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

2008年,国家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和推广工作。

这一时期,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和保障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三、全面建设阶段:2010年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规划和建设,逐步建立了覆盖更广、保障更全面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

2014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统一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目标。

国家还不断完善农村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力求实现城乡居民共同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初期探索阶段、试点推广阶段和全面建设阶段。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一、引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指政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需要,依法为国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的总称。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体现。

本文将全面评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以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

二、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1. 皇帝的救济制度在中国古代,皇帝制定了一套救济制度,用来帮助贫苦百姓。

这种救济制度主要通过皇帝亲自施舍、官员募捐和地方官员救济等方式来解决一部分人的生活困难。

2. 家族和师徒制度在古代中国,家族和师徒制度也是一种社会保障方式。

家族制度中,家族中的人员相互扶持,共同生活,互相帮助。

而师徒制度则是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和生活上的保障。

三、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保障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阶段主要以国家为主导,对职工、农民和城乡居民进行社会保障。

2.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保障制度也随之改革。

此时,社会保障制度逐步从单一的国家保障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制度。

3. 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在全面建设阶段,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和多元化,通过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覆盖面的扩大和待遇水平的提高。

四、总结与回顾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体现。

从古代救济制度到当代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下面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时期,对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阐述。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

1978年,中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

当时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仍处于空白状态,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

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生活、医疗、养老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保障缺失。

二、乡村社会保险试点(1991-2004)1991年,中国农村开始了乡村社会保险试点工作。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一些试点地区开展农村社会保险试点项目,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的试点项目包括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村医疗保障试点、农村综合保障试点等。

这些试点项目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为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2005-2015)2005年,中国政府正式启动了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工作。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促进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在这期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方案》、《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等。

这些政策为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四、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2016-至今)2016年以后,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进入了全面完善和发展的新阶段。

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了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2019年,国务院发布《全面实施健康扶贫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加快发展农村居民基本养老、医疗、意外伤害保险的政策目标。

这一阶段,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呈现出以养老、医疗、意外伤害保险为主的趋势,同时逐步完善失业和生育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险项目。

五、未来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变化,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将逐步完善和发展。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近几十年来经历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和。

以下将对其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发展历程:1.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不存在。

当时的重点是解决战争后的经济困难,大部分资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较为薄弱。

2.计划经济时期: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大陆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

1960年代开始,养老保险等制度开始建立,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3.开放初期:1978年以后,开放引入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面临重大挑战。

此时,需要适应经济变革的需要,进行逐步的和完善,以建立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4.开放后期:199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涵盖范围扩大,待遇水平也有所提升。

此时开始建立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5.21世纪:2000年以后,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深化,特别是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

二、特点:1.全国统筹: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以全国统筹为基本特点,实行“五险一金”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政策和标准。

2.多层次和多层面: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由基本保障和补充保障相结合,基本保障由政府提供,补充保障由企业和个人参与,提供更高水平的保障。

3.覆盖面不断扩大:随着制度的不断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农村地区和城镇非户籍居民等群体。

4.均衡性: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致力于保障参保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待遇水平的确定和调整上追求一定的均衡,避免出现过大的贫富差距。

5.灵活性: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灵活性,允许个人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例如,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允许个人将养老金进行个人投资或选择缴纳更高的个人养老保费。

总的来说,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建国初期到开放后期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

中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演变

中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演变

中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演变过程和现状叶兴庆张顺喜(中国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内容提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制度上保障城乡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重要途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低保制度从部分城市逐步扩展到全部城市,进而从城市延伸到农村。

城市低保制度最初是部分城市在社会救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并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充实保障资金,进而成为城市社会保障的基本制度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地方在定期定量救助制度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中国政府决定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

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为城市低保对象。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

农村低保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所有农村居民。

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比,低保制度具有更加明显的贫困指向特征,是由政府直接对贫困人口给予“兜底”式定期定量救助;与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相比,低保制度是一个更加规范化、法制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减缓贫困更加有效。

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要着力破除户籍制度的限制,将进城农民工、户籍在外地城市但生活在当地城市的人口等都纳入保障范围;做好与最低工资制度、再就业扶持政策等的衔接,避免逆向选择和“养懒汉”。

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需要改变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农村低保人数指标的做法,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改变主要靠地方筹集农村低保资金的做法,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投入;增加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

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以国家提供的免费或低价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其他福利为主。

这个时期,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人口覆盖率较低。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特别是在1990年代,社会保障开始由国家福利向社会保险转变。

1997年,中国开始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个人
和单位的缴费相结合,形成了“养老金累进制”。

此外,还建立了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逐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
保险制度的目标,以扩大社保覆盖面。

为此,国家大力推行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并对城市居民养老保险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个人账户制度。

2013年,中国实施了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将城市居民医保与农村居民合并,并逐步实现基本医保覆盖全民。

同年,中国还开始实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一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已逐步形成了全员参保、多层次、全方位的新格局,涵盖了退休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个方面,为中国广大人民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服务。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措施,为全体公民提供保障和福利的体系。

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一、发展历程1.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人民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

虽然制度还比较简单,覆盖人员有限,但打下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础。

2.1980年代至199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形成这一时期,中国全面实行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时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在养老保险方面,逐步推行个人账户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医疗保险从城市扩展到了农村,为贫困农民提供了关键保障。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加强。

3.2000年代至今: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扩大。

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扩大。

医疗保险也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了城乡居民的一体化,提高了医疗保险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的也在不断进行,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特点1.公共性和普惠性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共性和普惠性。

即通过国家的统筹、参保、补贴等措施,实现对全体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保障。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公务员还是非公有制企业员工,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

2.多层次和多元化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多层次和多元化的。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个领域,每一个领域中都会有不同的覆盖对象和政策措施。

同时,社会保障制度还兼顾了公共和商业保险的发展,既能满足基本保障的需求,又能保证市场的多元竞争。

3.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实践历程
(1)
摘要: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体经历探索和坎坷,大体经历了以家庭保障特征的初步建立阶段,以集体保障为特征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阶段,改革初期的家庭与土地保障为主的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探索的阶段的四个发展时期,虽然发展至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但是它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改善农民生活、支撑中国工业化战略顺利推进,作出了较大贡献。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农村
一、以家庭保障为特征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阶段(1949—1956年)
在漫长的中国农业社会中,家庭既是基本的生活单位,也是基本的保障主体。

农民依靠在土地上的劳作保障自己的生活,当遇到特殊的困难时,往往以求助能够帮助自己的对象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这种传统的保障形式中,家庭保障起到了无以替代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广大农村地区土地改革的完成,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建立起以家庭保障为主,辅以社会救助、社会优抚以及农民间互助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在这个阶段,政府根据自己的财力对困难农民的生活给予适当的补
助,但是总体上以家庭保障为主。

由于建国之后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以及其他因素,使得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使城市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交通、就业、粮食等问题,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这个时期国家就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民进城,划分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是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有了截然不同的身份待遇,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初步形成。

在这一阶段,政府主要对农村救济和优抚安置工作做出了相应的安排,制定了一些有关的法规和条例,兴办了一些具有福利性质的社会事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初步建立。

虽然这个时期国家已经介入了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但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当时历史条件和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依然是以家庭保障为主。

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后以集体保障为特征的阶段(1957—1977年)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在农村,农业高级合作社到1956年底在中国普遍建立,农村中的个体经济也随之转变为集体经济。

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原来的以家庭为单位转变为主要以高级农业合作社为单位组织进行。

这标志着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基本确立。

之后开展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按劳分配”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原则。

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集体经济成为农村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

与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相适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就是集体保障为主,显示出集权化特征,家庭保障的功能基本消失。

这一时期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的收益为经济基础,并且以人民公社和生产队为组织基础,以农村社会成员为保障对象,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这一时期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由于中国政治环境的变化出现过波折,但是和建国初期相比,其保障范围、保障水平和实施办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它配合了中国确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积累率很高的情况下,保障了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权,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和农民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第一阶段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阶段(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的经济形式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农村治理采取村民自治的形式。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村集体经济大多数被极大的削弱甚至瓦解。

原来的以人民公社体制为基础、以集体保障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组织依托。

基于此,家
庭保障得以回归,成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

而且,农村集体社会保障由于制度惯性在其解体的同时,并没有为农村居民建立起替代性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农民拥有经营权的土地承担起了作为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并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家庭经济被激活,农民收入增长,家庭储蓄开始增加。

农村家庭在组织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就医养老等生活保障的能力大大增强。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集体经济的式微,集体保障实施的无能为力。

因此,家庭保障再次成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

农民获得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之后,取得的收入作为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来源,并且也成为应对生活风险的重要物质基础。

土地承担起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

在这一阶段,经营土地取得的收入成为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手段。

此外,土地也成为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遇到风险时的“退路”,承担起失业保障的功能。

但是在这一时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市场化的发育,农村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都在发生着变化,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双重冲击下,这两种保障方式产生的效用都产生了弱化现象。

(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