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

合集下载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历史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历史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历史发展引言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政府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的制度。

它的出现源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等问题和贫富差距的加大,旨在提供社会风险的保护和资源的重新分配。

本文将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以及它的历史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以后的欧洲国家。

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变,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人阶级的崛起导致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社会问题的增加。

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和劳动力组织形式,同时也暴露出工人在劳动过程中遭受的风险和不公平。

他们面临的问题包括工伤、失业、疾病和贫困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开始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探索和实践。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国是欧洲第一个引入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之一。

19世纪末,法国政府在社会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1884年颁布的工伤保险法、1898年颁布的养老金保险法以及1910年颁布的医疗保险法。

这些法律为工人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实现了工人的社会保障。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德国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发源地之一。

1883年,德国政府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工伤保险、疾病保险和养老金保险。

这个制度以强制性参保为基础,通过雇主和雇员的共同缴费来实现社会保障的目标。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国家干预和社会责任的理念,为工人提供了全面的社会保障。

这一制度模式被其他欧洲国家借鉴,并逐渐形成了欧洲的社会保障模式。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才开始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包括老年人保险、失业保险和福利援助等。

这一制度为美国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救助,减轻了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现象。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问题的不断变化,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社会保障部的历史沿革

社会保障部的历史沿革

社会保障部的历史沿革社会保障部是负责协调和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的政府部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追溯社会保障部的历史沿革,了解它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革。

起源:社会保障的初步形成社会保障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末的工业化时期,当时工人阶级的诉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劳动条件的改善和福利保障的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国家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工人的权益,确保他们在劳动中的安全和福利。

20世纪初:社会保障的制度化到了20世纪初,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国家对社会保障的关注进一步增强。

在许多国家,出现了一系列立法和政策措施,旨在提供医疗保健、养老金、工伤保险等福利。

这些措施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崭新篇章。

不久之后,国家成立了劳动保障部,专门负责协调和管理劳动保障事务。

劳动保障部在建国初期主要关注劳动者的福利和权益保护,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1998年:社会保障体制改革1998年,中国启动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旨在调整和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体制。

为了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国政府决定将劳动保障部改组为社会保障部。

新设立的社会保障部将社会保障的范围扩大到医疗保险、养老金、失业保险等领域,以保障更广泛群体的权益。

2018年: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保障部在过去几十年间持续发展和完善。

至2018年,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已逐步完善,涵盖了医疗保险、养老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多个方面。

社会保障部的工作重点也逐渐从基础制度建设转向改革创新、保障水平提升等方面。

未来展望: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领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

未来,社会保障部将继续推动制度创新和改革,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将加强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合作,共同承担社会保障责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全面、更有保障的福利。

论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制度改革

论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制度改革

论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

它的存在可以有效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但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改进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本文就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制度改革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1.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自17世纪起,以法国为代表的国家建立了“抚养金”制度,为军队和公务员提供了保障。

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劳伦茨·冯·施泰因提出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概念,引领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20世纪初,许多国家相继建立起了社会保险制度,如美国的社会安全制度、英国的国民保险制度等。

这些制度都是建立在政府强力介入的基础上,为劳动者提供了养老金、医疗保障、失业救助等多项社会福利。

2.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和现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也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1951年,中国制定了《劳动保险条例》,确立了国家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63年颁布了《社会医疗保险条例》,建立了全民医保制度。

而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1985年,中国制定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暂行条例》,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城市居民扩展。

2009年,中国推出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农民福利制度的全面覆盖。

目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在不断完善升级中,已形成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多项保障。

3.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保障标准和质量仍需提高,有些省份和地区社保等公共福利仍然偏低。

其次,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养老保险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还有一些地区人口流动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也需要改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越来越高。

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国家对于居民的保障,不仅仅是重大改革,更是一个长期的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社会保障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奠定了现如今社会保障的基础。

那么,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是怎样的呢?一、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和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

当时,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主要是为了保障军队和海军退役老兵的生活,包括提供退役金和福利补助等。

随着农业和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在农村地区建立农民互保组织,为农民提供类似于保险的福利,包括医疗保险、殡葬支付等等。

到了20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加强对于劳动力的保护。

领先的德国率先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工伤保险、疾病保险、失业保险等等。

其他欧美发达国家也相继建立了相应的保障体系,以保障劳动力的权益和社会稳定的发展。

一些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逐步建立了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体系,形成了普及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调整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密切相关。

在十八大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首先,在医疗保障上,我国实现了全民医保的目标,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和提高报销比例,提高居民的就医保障。

其次,在养老保障上,也逐步拓宽了基础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个人建立企业年金、职工个人账户等多元化的养老保障措施。

此外,在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方面,我国也提供了包括失业保险金、租房补贴、公租房等一系列保障政策,全面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然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公平性问题。

虽然国家不断加强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运作和监管,但由于资金、地区等条件的不平衡,真正需要保障的弱势群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此外,部分地区和群体面临的保障问题依然突出,比如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和高风险群体等。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世界)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世界)

▪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协调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简史▪(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时期(1601—1882年)▪1、标志▪英国政府于1601年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

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

▪▪2、背景▪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工业化。

▪3、保障特点▪旧《济贫法》:就业保障(强迫劳动)+财政补贴(福利救济)▪新《济贫法》: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救济▪▪(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时期(1883—1934年)▪1、标志▪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2、背景▪工业化和德国工人运动▪3、特点▪针对工人实行的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

▪▪问题:为什么会在德国首先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1、经济上:欧洲工业革命完成,德意志统一后超过英、法。

▪2、政治上:▪a、德国的工人运动:一方面工人受资本家的压迫很重;另一方面,德国盛产哲学家,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工人运动。

▪b、铁血宰相开拓海外殖民地,攘外必先安内。

▪3、理论上:新历史主义的理论。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935—1947年)▪1、标志▪1935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2、背景▪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3、特点▪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为主的保障制度步入综合性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为什么美国出台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1、经济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社会危机剧增。

▪2、政治上:罗斯福新政。

危机→政府干预+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社会总需求。

▪a、举办公共工程b、扩大社会保障开支c、拉动消费d、促进就业▪3、理论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年)▪1、标志▪ 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

社会保障部的历史与发展

社会保障部的历史与发展

社会保障部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保障部是负责制定和执行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国家部门,其职责涵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社会保障部的历史沿革以及其在近年来的发展。

一、社会保障部的成立与发展社会保障部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当时,新中国正处在艰难的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几乎没有建立起来,广大劳动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卫生保障局,主要负责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的管理。

1954年,改名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始兼管劳动保障事务。

随着国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涉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改革,为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88年,国务院对社会保障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成立了第一个专门负责社会保障的机构——劳动保障部。

该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实施社会保险和职工福利政策,并加强对劳动关系的监督和管理。

2003年,劳动保障部整体转变为社会保障部,其职能进一步扩大和完善。

在新的体制下,社会保障部负责制定和管理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保障政策,统筹协调各个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并加强对社会福利领域的管理和监督。

社会保障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提升了服务水平,加强了对社会保障待遇发放的监督和管理。

二、社会保障部的发展现状当前,社会保障部正致力于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和福祉。

首先,社会保障部加大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力度。

通过积极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等多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大幅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高。

其次,社会保障部加强了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

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确保困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救助。

同时,加大了对残疾人、孤儿、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和扶持力度,完善了相关福利政策和服务体系。

此外,社会保障部注重推进社会保障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阶段和里程碑。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历史回顾。

第一阶段:封建社会的互助机制在封建社会中,人们依靠农耕和互助机制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农民们在村庄中组织起来,互助劳动、共同耕种土地和分配收获。

这种互助机制为个体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和支持。

第二阶段:工业革命前的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

在这个阶段,由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财产和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变得更加明显。

一些慈善机构开始提供一定的救助和援助,以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一些政府开始制定劳工法律,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第三阶段:工业革命后的社会民主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实施社会民主主义政策,并逐渐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瑞典在1884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保险制度,德国也在1889年颁布了社会保险法。

这些制度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工人和劳动者的生活状况。

第四阶段:福利国家的兴起20世纪中期,福利国家的概念逐渐兴起。

欧洲、北美等地的国家纷纷建立起综合的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公民提供全面的福利服务。

英国的国民保健服务系统(NHS)、美国的社会保障系统(Social Security)等都是福利国家的代表。

这个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由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支持来实施。

第五阶段:个人账户和多元化21世纪以后,一些国家开始尝试引入个人账户制度和多元化社会保障模式。

个人账户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将个人的社会保障权益与个人账户相对应,提高了个体对社会保障的参与度和个体权益的保障。

同时,多元化社会保障模式的出现,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保障服务。

总结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的互助机制,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慈善救助、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国家的兴起等阶段。

在现如今,社会保障制度正朝着个人账户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社会保障部的历史与发展

社会保障部的历史与发展

社会保障部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保障部是中国政府负责社会保障工作的部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的初期。

本文将从社会保障部的成立背景、重要发展阶段以及其在社会保障领域所取得的成果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揭示社会保障部的历史与发展。

一、社会保障部的成立背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社会保障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政府决定建立一个统筹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的机构,于是在1951年成立了社会保障部。

成立社会保障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及推动社会公平。

二、重要发展阶段社会保障部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1.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中国社会保障体制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社会保障部开始思考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并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

这些举措包括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等。

2. 1990年代的全面建设社会保障体系20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部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保障部加强了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失业保险等制度的建设,并逐步实行了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保障改革。

3. 近年来的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近年来,社会保障部继续致力于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保待遇水平。

社会保障部积极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实行了养老金计划并逐渐扩大了参保人员范围。

此外,社会保障部还加大了对特殊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为残疾人、孤寡老人等提供了特殊的社会保障政策。

三、社会保障部的成果与影响社会保障部在中国的社会保障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改革,社会保障部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许多人民群众得到了来自社会保障部的支持和帮助,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此外,社会保障部还推动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体现,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社会保障法亦不例外,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考察社会保障法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帮助我们拨开笼罩在社会保障法上的迷雾,澄清它的本质。

(一)原始社会保障:制度生成推定
早期人类生产力低下,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面对食物匮乏引起的生存压力和周围自然界时时侵害生命的风险,部分人结为组织,就是氏族社会或部落社会,并在组织内采用对劳动产品平均分配的规则,二者的有机结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保障。

正如卢梭所说:人类曾达到过这样一种境地,当时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在阻力上已超过了每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自存所能运用的力量。

于是,那种原始状态便不能继续维持,并且人类如果不改变其生存方式,就会消灭。

然而,人类既然不能产生新的力量,就只能是结合并运用已有力量,所以人类便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自存,除非是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力量的总和才能克服这种阻力,由一个唯一的动力把它们发动起来,并使它们共同协作”1所以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这一客观条件下,由人类的集体行动形成的氏族制度,在当时是最好的制度,这种制度是利已的,同时也是利他的,并且只有利他,才能利已,这种意识信念在氏族团体成员达成共识之后,又逐渐传递给后代,演变为人类早期的文化价值和最初的道德准则。

并在以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成为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主流思想基础之一。

当时,同一部落里的人们共同生产劳动,共同分配生活资料,不能劳动或者只能从事较少劳动的老弱病残也能分得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因此人们将原始社会称为“原始共产主义”。

从这种意义上说原始社会的分配制度蕴含着社会保障的精神,有着完美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专制社会的社会保障:非制度性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单位,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融为一体,家庭成员共同生产劳动,共同分配。

原始社会的生产、分配、提供生活保障的单位——部落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家庭、家族所代替。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并非没有社会保障,中
1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2页。

国古代的救荒实践如开仓放粮、设粥厂等就是社会保障,但是诸如此类的实践并没有系统化、制度化还没有成为救助生活贫困者的主要手段,生活贫困者的救济主体主要是家庭、家族而不是社会、国家。

因此,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然也有一些社会保障的实践,但并没有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是随着工业革命和随之而来的生产社会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所代替,大批的农民脱离土地成为工人,家庭已不能承担生活保障的主体以后而逐步形成的。

(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
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在资本主义社会逐步建立、完善、体系化而且不断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19世纪上半叶)。

社会保障的萌芽的标志是英国19世纪上半叶颁布实行的“新济贫法”。

在英国工业化运动以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一个救济贫民的法案,史称“旧济贫法”。

“旧济贫法”将济贫基本上看作是对穷人的慈善和施舍,而不是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19世纪上半叶的“新济贫法”规定,得到社会救济是公民的合法权利,社会有实行救济的义务。

“新济贫法”首次以立法形式确认公民享有社会救济权,是社会保障萌芽的标志。

第二阶段,确立时期(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社会保障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德国1883年至1889年制定实施的《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保脸法》、《老年和残疾保险法》。

至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项目——社会保险出现了,德国的做法成为其它西方国家仿效的榜样。

继德国之后丹麦于1893年建立了全国免费养老金制度,由此拉开了西方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序幕,在二十世纪初,更多的国家开始制定和实施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澳大利亚于1901年,法国于1905年,挪威于1923年,加拿大于1927年,美国于1935年先后实施或补助地方政府实施养老金制度。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二战爆发)。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标志是美国于1935年通过了《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的目的是缓解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保持社会稳定,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保障的概念,建立了包括老年社会保险、失业保险、盲人补助(贫穷)、老年补助(贫穷)、未成年人补助(失亲)五个项目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

截止1940
年,世界上己经有60多个国家设立了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家庭津贴等社会保障项目,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迅速发展。

第四阶段,福利国家时期(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

1942年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以及以此为指导所通过的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使得英国成为第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第一个建成了福利国家。

随后,其他西欧和北欧国家、北美洲国家、大洋洲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宣布实施“普遍福利”政策。

经济发展使人的基本需要上升为基本权力,即基本生存权的取得,即由经济上的要求上升为政治上、法律上的基本人权得以实现,而后,人们对权利的要求由自由权转向了获得基本生活资料的权利。

第五阶段,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滞胀阶段,福利国家的普遍福利政策变成了“福利危机”、“福利病”。

其原因是:保障范围过宽、标准过高的社会保障支出在经济滞胀时期超过了国家的经济实力,财政入不敷出。

如果继续维持高标准的高额社会保障支出,就会使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如果实行紧缩政策,就会使失业更加严重。

为了摆脱福利危机的困境,西方各国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开征社会保障收入所得税,提高社会保障费率和纳费上限,修改社会保障支付金的调整办法,削减福利性补助,减少社会福利项目,变免费医疗为适当收费的医疗服务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经济高度集中,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经济危机,工人失业,劳工阶层日益贫困,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等,这对原有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框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经济、政府各方面的秩序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

资本主义国家急需一种医治这些有害于社会稳定的“社会弊端”的良丹妙药,而社会法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产生的,医“社会沉疴”的治病良方,社会保障法更是社会稳定的“控制阀”。

国家运用行政权力,干预社会生活,对失业者加以救济,对贫困者施以保障,消减劳动人民的不满情绪,从而缓解社会剧变对统治秩序的破坏与冲击。

社会保障法从其产生之日起便作为社会法的“子法”,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

“社会保障”一词是在1935年美国制定的《社会保险法案》中首次出现的。

《社会保险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并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的、主要用以解决失业和老年问题的社会保障立法。

以此为依据,形成了美国对社会保障的解释:“社会保障是一种‘安全网’,是对国民可能遭遇的各种危险如疾病、年老、失业等加以防护的社会安全网。

”2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的界定是:“社会通过一系列对付经济和社会风险的公共措施,为社会成员提供保护——否则,这种风险将导致薪金的停止支付,或因疾病、生育、工伤、失业和死亡导致实际收入的减少;同时它也提供医疗照顾和家庭津贴”3根据这个定义,社会保障可以理解为一种收入保障或者资金保障。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关于社会保障的定义是:“一种公共福利计划,旨在保护个人及家庭免除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而在收入上所受的损失,并通过公益服务以提高其福利。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计划,保健、福利事业和各种维护收入的计划。

”4在中国,目前对于社会保障内涵的理解仍是百家争鸣的局面。

《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均对此作了规定。

各国及许多国际组织对社会保障的理解与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以下观点达成了共识:社会保障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保障本身似乎就包含了社会保障权的含义。

它已成为人权概念的重要构成内容,是现代文明国家的标志之一。

保障人权,应以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为己任。

社会保障法规定社会要保障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人的需要分为生活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表现的需要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生活的需要即生存权,是人权保障的基础,这是人人都应享受的最基本的权利。

社会保障必须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是社会保障法应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

重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必须考虑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原则。

2龚莉:《就业和社会保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版,第149页。

3唐钧:《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4页。

4唐钧:《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