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五大养生观念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关于饮食养生的观念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围绕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的主题展开讨论。

首先,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每种味道对应五脏,如酸味对应肝脏、甘味对应心脏、苦味对应心脏、辛味对应肺脏、咸味对应肾脏。

五味之间要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身体的平衡。

过度偏食某一种味道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饮食要均衡多样,合理搭配五味,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季节与五味也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季节,人体的脏腑功能会有所变化,从而对应不同的五味。

在春季应以酸味为主调,可以帮助春季阳气生发,促进肝脏的健康。

在夏季应以苦味为主调,可以清热解毒,帮助心脏的健康。

在秋季应以辛味为主调,可以促进肺脏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在冬季应以咸味为主调,可以补充肾脏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

因此,不同季节的饮食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主张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相结合。

饮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在饮食方面,我们要尽量保持五味的平衡,避免偏食单调;在季节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季节调整饮食搭配,以适应身体的变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饮食有节,养生之道”。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深入了解《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养生意识,促进身体健康。

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享受生活的美好。

《黄帝内经》养生观

《黄帝内经》养生观

《黄帝内经》养生观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它的问世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原则和方法,如调和气血,法于阴阳,形神兼养,起居有常,谨和五味等等。

第二,对生命的起源及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唯物的,是符合实际的。

如原文提出:“人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等。

此外,《黄帝内经》还对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

第三,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避免外邪侵袭,如《黄帝内经》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我国防病与养生的先河。

第四,重视对衰老的探索。

在《黄帝内经》中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原因,并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延缓衰老的措施,初步建立了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第五,明确提出治未病,把预防提到战咯高度来认识。

由上可知。

《黄帝内经》对养生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也可以说,中医养生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足和《黄帝内经》分不开的。

《黄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黄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黄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

《黄帝内经》认为,五谷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五畜补益五脏精气,五菜有协同充养作用,五果辅助补充营养,各种食物合理搭配,保证用膳者必需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供给。

《黄帝内经》同时还告诉人们,不可暴饮暴食,避免五味偏嗜。

几千年来,这些原则一直作为中华民族膳食结构的指导思想,为保障全民族的身体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谷为养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指稻、黍、稷、麦、菽;另外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还有一种说法指:“五谷为养”是指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

黍、秫、麦、稻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菽则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等。

现在普遍认为“五谷”泛指各种粮食作物,或称“五谷杂粮”。

“五菜”泛指各类菜蔬。

“五果”泛指各种果品。

《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即是以五谷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或基本营养。

谷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这种膳食结构模式和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的膳食结构模式相比,其人群的心、脑、血管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肿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明显低得多。

食用谷类食物,需注意加工不宜太精细,淘洗浸泡时间不宜过长,每人每天摄入250~400g为宜,尽量粗细搭配;豆类食物,每人每天以摄入大豆30~50g为宜。

虽然谷类食物是提供能量来源的基本物质,但其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较低,还需配合其他食物以维持营养平衡。

五畜为益“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是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

《黄帝内经》养生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原则

《黄帝内经》养生原则导言《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源头和宝典。

其中提到了许多养生原则,这些原则是古人智慧和实践的结晶,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

饮食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饮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其中提到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的原则,即以谷物为主食,水果为辅助,畜产品为补充。

这个原则告诉我们要保持饮食的均衡,不偏食,避免单一营养不足或过剩导致的健康问题。

作息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作息对于健康的影响。

其中提到了“寐则安神,起则容颜”、“早卧早起,故昼气生,故寿无疾”的原则,即要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使身体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同时,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运动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其中提到了“人无运动,气血不能荣,水谷不化,故寿命促短”、“喜怒不节,寒暑不适”的原则,即要保持适量的运动,使身体的气血畅通,水谷能够得到有效的消化吸收。

同时,要保持情绪的稳定和避免过度的冷热刺激,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心态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心态对于健康的影响。

其中提到了“心者,生之本也”、“喜怒忧思悲恐惊,病之本也”、“令志平和,内外不感,邪不能病也”的原则,即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和负面情绪的积累,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还要注重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安宁。

环境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环境对于健康的影响。

其中提到了“四时之气,六合之和”的原则,即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和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同时,要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和通风,避免受到污染和有害物质的侵害。

总结《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是古人智慧和实践的结晶,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终稿]《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

[终稿]《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中具体介绍了季节与五脏及五味的关系,原文为[1]“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中医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与人的生理、病理相联系,用五行学说贯穿起来,五行学说将一年分为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将饮食之味分为五大类,即酸、苦、甘、辛、咸。

用现代医学来分析,一年四季发生的疾病有其规律性,也有其客观原因。

如能随着时节科学地搭配饮食,就能提高抗病能力,避免疾病的发生或减轻疾病的危害。

1 春天:省酸增甘春天万物生长茂盛,人的肝气像春天的树木一样,应条达舒展,所以在春日到野外踏青游玩,有益于肝气的舒放,有慢性肝病的人更应注重此时节的保养。

在春天饮食保健上,很早就有“省酸增甘”的说法,即少吃酸食,多增加些甘味的食物。

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不利于肝气的舒展;甘味食物多属温性,有滋养补益的作用。

春天阳气初升,食甘味能滋养人体的阳气,有利于人体在春日旺盛的新陈代谢。

在五行上,可以看出多食甘味食物,如大枣、栗子、花生等可以健脾益气,防止肝气过盛,避免因“木乘土”造成的肝气犯胃等疾病。

春季饮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1.1 早春时期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气候仍然寒冷,人体内消耗的热量较多,所以宜于进食偏于温热的食物。

根据中医学“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可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芥末等,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

此时宜少吃性寒食品,以防阻遏阳气发越。

主要饮食原则为选择热量较高的主食,并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同时,可增加一些豆类、花生、乳制品等。

1.2 春季中期(仲春)古人云,春应在肝。

肝禀风木,仲春时节肝气随万物升发而偏于亢盛。

中医学认为,肝亢可伤脾(木克土),影响脾胃运化。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论《黄帝内经》之古今养生摘要: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和长寿——养生,即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的、增强体质、预防和减轻疾病、延缓衰老为目的的医事活动(1)。

在西方科学技术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大多数人的养生方法基本来自中医们传授指导或者中医书籍,中医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又基于《黄帝内经》,那么可以说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多来自于《黄帝内经》。

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技大量传入中国,人们开始接受更加直观、更加数据化的西方科技,人们的养生方法也开始西化。

如今,两套养生理论并行,各有千秋,却也有相同点。

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情志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1、顺应自然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2)。

《内经》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变化,尤其在顺应四季变化上。

《阴阳应象大论》中“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体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既然统一,人无法操控自然,那么人就应该顺应自然以获得健康长寿。

《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阐释了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以产生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得四时变化,强调了“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那么养生就必须顺应四时变化。

在现代养生学中,根据地球的公转、自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于是人们在冬夏两季的作息略有不同意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也是养生的一种方式。

《黄帝内经》提出的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提出的养生法则
调摄精神气血,
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
三、饮食有节
饮食是维持重要活动的必需物质,
但是摄
取要有节制,应该定时、定量,讲究饮食卫生,
否则易损伤脏腑气血,
导致疾病发生。
四、起居有常
注意起居调节,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维
护脏腑气血的正常生理活动。反之,过逸过
劳、不按时作息,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
五、不妄作劳
正常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对身体有益处,
一、绿叶菜
绿叶菜中的硝酸盐会慢慢被细菌还原成可能使人体致
癌的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在久置的剩菜里含量最高。此
外,绿叶蔬菜中的维生素经过反复加热几乎消失殆尽。
二、凉菜
长时间的存储凉菜会给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足够时
间,导致蔬菜中的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
三、豆制品
豆腐等豆制品含水较多且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是
但妄想妄为或劳力太过,就会损伤精神气血,
影响健康,何谈能“终天年,度百岁”呢?●
来源:
《健康报》

四类菜别留到下顿吃
“吃不了下顿吃”
是很多家庭饭桌上经常说到的一句话。
然而,
并不是所有菜都适合下顿吃,
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丌丌丌丌丌丌
丌丌丌桑葚补血疗虚效果佳
丌丌丌
健康人生
︽︽ 黄 帝 内 经︾︾提 出 的 养 生 法 则
《黄帝内经》倡导形体与精神都健康,据

方法:一、桑葚饮来自鲜桑葚 40 克,冰糖 20 克。鲜桑葚加水 2 碗煎至 1
碗,用冰糖调味服用。此方可补肝益肾、养阴润燥,尤
其适合神经衰弱、失眠、习惯性便秘者及肠燥便秘的
老年人食用。
二、桑葚粥
桑葚 30 克(鲜桑葚用 60 克),糯米 60 克。将桑葚

黄帝内经养生总纲

黄帝内经养生总纲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 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 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终始:就是死生。生成或死亡的关键,就 是要懂得“因天之序”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 则乱。”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黄帝内经》:“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 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 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 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 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 去。
《内经》
干燥寒凉,宜选择利肾湿润性温热食物; 干燥温热,宜选择利肾湿润性寒凉食物; 天气偏寒,宜增加温热性并能提升血压的食 物; 天气偏热,宜增加寒凉性并能降压的饮食。
5、慎避虚邪 《素问· 八正神明论》:“四时者,所以分春 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 之勿犯也。”
八正(也称八纪):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八正:是季节气候变化的转折点
3、预防为主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 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 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不治已病治未病:即对疾病“未雨绸缪,防 患未然” 圣医治未病;大医治已病;庸医不治病
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 生病的医学
Hale Waihona Puke 4、顺时养生 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八纪地有五 里,故能为万物之母。”
《黄帝内经》养生总纲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 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四季的养生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要养元气的生发之机,秋冬要养元气的 收敛之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观
“天人合一”。

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
不起,是谓得道。

”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
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意志观
“意志者,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发挥人的意志作用结合季节特点,调养精神意志。

“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使
志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

概言之,人的精神意志,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从而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
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精气观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

”精气的盛衰决
定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又是机体抗病的源泉。

因此,养生必慎房室,积精全神。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

”主张形神兼养。

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

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

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

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
不足,易生百病。

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
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